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医古典文献如何翻译

发布时间:

中医古典文献如何翻译

1这个时候家里困厄难熬,靠着借米借柴火都顾及不来,尚且能请巫师寻好药么 就是说家里捉襟见肘无暇再请人寻药2讵然不然 如果这样是不对的最后一句我也不太懂 顺便问一下 这是什么医书 又不会的咱们再探讨

Chinese Classical Philology

陈蔡原指孔子及其弟子从陈国到蔡国的途中被围困,断绝粮食的事。这里是说家里遇到食宿上的困难。话的意思是当时家境困苦,四处借柴米还来不及,那里还能找巫咸。芝术。

中医药古典文献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国古典文献。在我国香港地区,1999年7月立法通过《中医药条例》,根据该条例成立了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及实施各项中医药的规范管理措施。在我国台湾省,其将2004年定为中药品质(量)管(理)制启动年,并制订了中医施政目标行动要点。其他还有罗马尼亚、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和前苏联各国、阿根廷、墨西哥以及非洲、阿拉伯市场,等等。此外,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0亿人在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80%。

中医医书古代文籍:中医古籍一 《灵枢》 《素问》 《脉经》 《难经》 《脉确》 《穴位》 中医古籍二 《温热论》 《血证论》 《药性赋》 《辨证录》 《脾胃论》 《方剂学》 中医古籍三 《中药学》 《针灸学》 《医经读》 《三消论》 《血证论》 《伤寒论》 中医古籍四 《金匮要略》 《古方八阵》 《中药大全》 《痧胀玉衡》 《神农本草》 《本草纲目》 中医古籍五 《方剂索引》 《灵药秘方》 《医学入门》 《四圣心源》 《针灸神书》 《医方集解》 中医古籍六 《医林改错》 《濒湖脉学》 《针灸歌赋》 《温病条辨》 《黄帝内经》 《更多古籍》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评价答案您已经评价过!好:5 您已经评价过!一般: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5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0 查看原帖>>

中医古典文献学

这个根据不同的学校来的,每个学校长得不一样的,建议看一下招生简章

您好,可以当专业科技类编辑,具体再百度了解下吧,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中医古典文献课程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扩展资料:本专业现如今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与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及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道地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中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在各级医院担任中医师工作,在有关学校及中医临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可以在中药制药企业从事科研、制剂、产品开发和销售工作。

研究古典文献的

音韵学、训诂学古文献的校勘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

中医古典文献阅读

中医古典书籍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这类中医古典书籍像  古籍阁 或者 医书网  是你意想不到的非常巨大的中医古籍资料库,都是电子版的中医古籍资料「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的「类经」。这两本书都是将「内经」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整理的。“分类整理”中的学问甚大,如何能够既“分得开”又“不割裂文意”,实在是需要功力。而且这两本书可以当作「内经」学习参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没记错的话,现在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旧抄本,缺某些篇章。还请诸位考证考证。「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其它中医古典书籍目录: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断毒论(上下卷)泰西热病论(6卷)多疾汇笺(上中下卷)古今名医类案(1-12卷)医方类聚(全11册)东垣十书(1-20卷)痘科键私衡(6卷)医书六种(12卷)五方医话合集(5册)订正东医宝鉴(25卷)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急救选方(2卷)妇人良方(8卷)辨医断(上下卷)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格致余论疏钞(8卷)赤水玄珠(1-51卷)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续易简方论(1-4卷)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病因精义(8卷)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红杏秘录(上下卷)保婴须知(上下卷)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温病学专著(6册)薛氏四十二种(1-29卷)医方集解(1-6卷)产科探颔图诀(2卷)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和兰医话(上下卷)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外科精义(2卷)葛氏方(上中下卷)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疗治茶谈(10卷)格致余论谚解(1-7卷)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泰西外科全功(3卷)古方条理(上下卷)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七新药(上中下卷)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痧胀玉衡书(1-5卷)解体发蒙(5卷)麻疹辑要方(2卷)观聚方要补(2卷)产科新论(3卷)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医学至要抄(上下卷)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名家方选(一二三卷)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增补万病回春(8卷)方舆輗(17卷)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医余(上中下卷)济生三方(上中下卷)备急八药新论(1-3卷)疮症备考方(1-3卷)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黄钟录(上下卷)张氏医通(1-4卷)和兰医事问答(2卷)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霉疮约言(一二卷)本草医方合编(1-6卷)眼科锦囊(6卷)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朋百氏药论(一二卷)女科筌蹄(2卷)删补药方(4卷)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医方纪原(上中下卷)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医家医案汇总(99册)续眼科锦囊(上下卷)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古书医言(1-4卷)产宝(上下卷)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活人心法(2卷)医便(3卷)日用食鉴(上中下卷)顿医抄(1-21卷)产科指南(一二卷)脚气钩要(一二卷)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小青囊(10卷)医断(2卷本)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蕉窗方意解(2卷)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外科新书(2卷)医方考绳愆(1-7卷)病因精义(10卷)辨证录(1-14卷)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医经六书(全3册)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医籍考(1-80卷)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医方大成论钞(1-5卷)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保赤全书(上下卷)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内科秘录(14卷)达生录(1-2卷)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达生图说(3卷)护痘锦囊(上下卷)古方便览(2卷)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产育全书(5卷)保婴全书(1-20卷)上池秘录(5卷)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方技杂志(3卷)疡科秘录(10卷)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霉疠新书(2卷)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古方翼(1-5卷)痘学真传(4卷)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集验良方(1-6卷)删补众方规矩(1-4卷)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瘟疫方论(上下卷)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病名汇解(1-7卷)西医方选(2卷)青囊琐探(上下卷)医方启蒙(一二卷)普救类方(10卷 )辨惑论(一二卷)产科发蒙(4卷)产论翼(一二卷)医范提纲(3卷)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病家须知(4卷)

1、《黄帝内经》。黄帝所写,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2、《难经》。扁鹊所作,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4、《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5、《本草纲目》。李时珍所撰,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6、《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主要包括:岐伯《素问内经》,轩辕《黄帝内经》,李时珍《本草纲目》,张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方要》,太乙雷公《炮灸论》,扁鹊《八十一难》,华佗《神农本经》,王叔和《脉经》《脉诀》《脉赋》,皇甫士安《甲乙经》,葛洪《肘后救卒方》,孙思邈《千金方》。

我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家是战国时期的扁鹊。他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能,被世人尊称为“神医”。他所著的《难经》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由于他对我国医学有重大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被尊为“祖师”。 我国最早创建病史制的是西汉名医淳于意。相传他每为病人诊治总要把患者的姓名、住址、症状、脉象、用药等情况记录下来,累积为“诊籍”。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卡和医案记载。 我国最早发明并施行外科手术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名医华陀。华陀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用麻醉术的医师。 我国最早的国家药典是唐代面世的《新修本草》,比欧州最早的《佛罗伦萨典》还早839年。明代杰出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根据此书重新加以修订,补充编成了不朽的药典《本草纲目》。 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晋代医学大师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被后人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著是唐代“药王”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他还率先创立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同时他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橡皮管进行导尿术的医师。 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是南宋著名医学家宋慈编著的《洗冤集录》,比西方著作早350年。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的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 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 (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他 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 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万历二十一年)。他的著作很多,见于文史记载的有:《木草纲目》、《濒湖脉》、 《奇以八脉考》、《频湖医案》、《集简方》、《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 《白花蛇传》等。现在,除前三种外,其他著作,均已失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