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医药古典文献课感想

发布时间:

中医药古典文献课感想

屠呦呦是从中国的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才发现了青蒿素,我们的中医文化被不断证明是有用的,所以我们要把中医发扬光大,保护好我们的中医文化。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降低了非洲人的死亡率,同时也让后世的科研人员明白,艰苦一时的科研,可能会给世界带来很大的改变,所有的科研都了不起。

中医药古典文献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国古典文献。在我国香港地区,1999年7月立法通过《中医药条例》,根据该条例成立了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及实施各项中医药的规范管理措施。在我国台湾省,其将2004年定为中药品质(量)管(理)制启动年,并制订了中医施政目标行动要点。其他还有罗马尼亚、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和前苏联各国、阿根廷、墨西哥以及非洲、阿拉伯市场,等等。此外,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0亿人在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80%。

中医医书古代文籍:中医古籍一 《灵枢》 《素问》 《脉经》 《难经》 《脉确》 《穴位》 中医古籍二 《温热论》 《血证论》 《药性赋》 《辨证录》 《脾胃论》 《方剂学》 中医古籍三 《中药学》 《针灸学》 《医经读》 《三消论》 《血证论》 《伤寒论》 中医古籍四 《金匮要略》 《古方八阵》 《中药大全》 《痧胀玉衡》 《神农本草》 《本草纲目》 中医古籍五 《方剂索引》 《灵药秘方》 《医学入门》 《四圣心源》 《针灸神书》 《医方集解》 中医古籍六 《医林改错》 《濒湖脉学》 《针灸歌赋》 《温病条辨》 《黄帝内经》 《更多古籍》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评价答案您已经评价过!好:5 您已经评价过!一般: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5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0 查看原帖>>

中医古典文献课程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扩展资料:本专业现如今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与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及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道地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中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在各级医院担任中医师工作,在有关学校及中医临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可以在中药制药企业从事科研、制剂、产品开发和销售工作。

研究古典文献的

音韵学、训诂学古文献的校勘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

中药古典文献的课程总结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扩展资料:本专业现如今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与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及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道地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中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在各级医院担任中医师工作,在有关学校及中医临床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可以在中药制药企业从事科研、制剂、产品开发和销售工作。

中药学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必须开设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课程。主要课程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普通基础知识与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体育、外语、高等数学、物理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基础课程应主要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专业课程应主要包括:中药古典文献、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中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和用药基本规律,掌握中药应用基础研究、生产过程、检验及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熟悉传统优秀中医药文化内容, 了解中药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相关政策、法规,能够从事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质量评价、药学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并在中药教育、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优质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中药学人才。本专业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立足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专业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等学校和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等相关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研发生产、教学科研、质检监督、新药申报、药物流通、国际交流、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及文化传播等工作,也可在药品检验、卫生防疫、食品、环保等相关行业从事技术管理、产品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硕博连读学位或出国攻读研究生。 培养特色 本专业在一、二年级开设的基础类课程主要有:中药学导论、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中医药文献检索、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医用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药事管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古典文献等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的专业类课程主要有: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分析、方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核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均有相应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设置了中药学科研实践基础训练课程、中药学综合实验等课程加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设置了反映我校药学院学科特色的选修课程如民族药物学、民族药用植物资源、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等选修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毕业论文、创新教育、社会实践和学年论文等教学环节,学生可申请参加各类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在此基础上参加校级、北京市级学科竞赛。通过这些环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科研力量 中药学本科专业是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新建本科专业,具备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及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有以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包含汉、维吾尔、回、朝鲜、蒙古、满、彝、藏等不同民族的学术骨干组成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分别占27%、100%和50%。依托学校“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院2006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008年民族医学学科获批北京市交叉学科,2008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IRT0871)并于2013年获得滚动支持(IRT_13R63),2018年获批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民委重点研究项目及来自企业的合作项目。2018年,由我校副校长、药学院院长再帕尔_阿不力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整合国内民族医药领域的17家优势单位和团队联合申报的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及经典方剂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正式获批立项,体现了我校民族医药学科立足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引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现代化研究,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可。科研平台与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为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研究平台。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中医药古典文献有哪些

回答 您好亲,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柩》两部分。后来秦越人扁鹊著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诞生了我过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更多3条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李时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清朝《医宗金鉴》。

太多了啊 列举一下吧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近代医学名著 《古今图书集成》 可能还有很多吧 就知道这些了~~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近代医学名著 《古今图书集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