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北京城的核心是什么成

发布时间:

北京城的核心是什么成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干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 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师 蒯祥1421年蒯祥奉旨设计并建筑,当时叫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请蒯祥出谋划策,又建成承天门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清政府重建承天门,新建城楼高7米,面阔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

天安门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  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天安门和北京的每一处古  城垣一样,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最早对天安门建筑有间接影响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兴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是一个很规整的城市,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现在那里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被称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德胜门。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  天安门。元大都城墙四隅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同时,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此时,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尽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辉煌至极的元宫城荡然无存。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继位。这时,在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从燕王变成了明成祖,并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于是,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发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营造北京的筹备工程。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内城基本亡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  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 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7米(原高为87米)。  从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5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中可知,天安门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见证人。

万岁山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北京紫禁城。明朝北京城中心的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故答案选A。

北京城的核心是什么

我觉得天安门是城中心,所谓我觉得核心区是东西城区

起点是在永定门,终点是在钟鼓楼,全长达到了8公里,连接了北京的城中,这条线路贯穿了南北,其中永定门重新建立的时间是2004年。

紫禁城

起点是外城永定门,之后会路过14处遗产点,然后到达终点钟鼓楼,这个路线全长大概是8公里。

北京城的核心是宫城

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后,将原来的元皇宫、除隆福宫改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余大部分宫殿为了"灭王气"全部拆毁了。因此迁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宫。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周约六里余,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城外护城河(称筒子河)宽52米。城四门:南午门,北玄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四角有壮丽的角楼。

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的建筑群。

政治中心

紫禁城

北京城的核心是皇城

C皇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明朝北京城分为:京城、宫城、皇城三个部分。最后一个选项明显是这个题目的干扰项,此题的目的就是考对课本原文的记忆

C皇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明朝北京城分为:京城、宫城、皇城三个部分。最后一个选项明显是这个题目的干扰项,此题的目的就是考对课本原文的记忆

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关于四九城,老北京城以城墙划分,大体可分为四层,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所谓“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  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具体如下:  内城是内二环指北-西德胜门、东安定门;南-西宣武门、中正阳门(前门)、东崇文门;西-北西直门、南阜成门;东-北东直门、南朝阳门。这是内城九门  外城指外二环,北-西宣武门、中正阳门(前门)、东崇文门(就是内城的南三门),还有宣武门西的西便门,崇文门东的东便门;南-西右安门、中永定门、东左安门;东-广渠门;西-广安门。除去内城南三门合称外城七门。  紫禁城,北-神武门,南-午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  紫禁城:  就是现在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  紫禁城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  皇城:  皇城,位于京城之内,环绕在宫城之外,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皇城南起今天的长安街,北到今天的平安大街,东至今东城区南北河沿一线(现已建起皇城根遗址公园),西达今西城区西黄城根一线。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约2790米,面积约9平方公里。  皇城一共有七座城门:  天安门:皇城的正门是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时称'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并易名为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再次重修。天安门的高大城台下部有五个拱形门洞,这便是天安门实际意义上的门了。在五个门洞中.中间的门洞最大,这座门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帝才可由此门通过。其余四个门洞分列左右。依次缩小,允许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出入。最外的两个门洞最小,各为四品以下官员的通道。天安门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都曾在此留下痕迹。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而后天安门又被绘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国徽,天安门从此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东安门:皇城的东门称东安门,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玉河即元之通惠河,明初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达于宫内)。明宣德七年(1432)将皇城东墙东移至玉河东岸,东安门亦向东移至皇恩桥东侧,将玉河圈入皇城,成为了专供皇家的漕运河道。东安门于1912年,袁世凯策动曹锟发动'壬子兵变'时遭到焚毁。1999年王府井大街建设改造时掘出了明皇城东安门的遗址,文物部门特在原址建设公园进行了保护。  西安门:皇城的西面是西安门,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它与东安门并不在同一条线上;东安门与宫城东华门相对,而西安门则因宫城西侧有西苑大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直接相对通行。只得在皇城西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海间的通道通行。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此后文物部门特制作了楠木模型以示纪念。  皇城的北面是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墙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钟鼓楼。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地安门于1954年12月动工拆除,1955年2月3日拆除完毕。  大明门:天安门之正南有大明门(清初改称大清门,民国年间称中华门),大明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大明门,三阙,巨檐重脊,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对。明时门上挂有盈联一副,为明初大学士谢晋手书,上联为“日月光天德”,下联书“山河壮帝居”。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千步廊于1915年拆除。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了中华门。1976年在其原址建设毛主席纪念堂。  长安左门:天安门前的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长安街因此二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两门规制完全相同,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长安左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因明清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在鼓乐御杖引导下,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举子们纷纷聚集于此看榜,一旦金榜提名,犹如鱼跃龙门,所以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谓'孔圣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又称'青龙门'。  长安右门:长安右门为天安门的西复门。每年的 '秋审'、'朝审',都在此门内举行,届时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门进行讯问,确认无疑者即绑缚刑场执行。囚犯一入长安右门如入虎口,凶多吉少,故此门又称为'虎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此门又称'白虎门'。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1913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拆除。  内城:  北京内城位于皇城和外城之间,内城城墙是明朝在元大都城墙的基础上经多次改建而成的。周长40公里,其位置大体与今北京东城、西城两区相当。城墙内心为夯土,内外壁上均以条石为基础,上则包彻城砖。根据文献记载北京内城城墙内侧高平均为35米,外侧高平均为39米,顶厚平均64米,墙基厚平均28米,其中以北垣最厚且最高(按外壁计),来与防御需要有关。清朝入关、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  内城一共有九座城门,沿现在的北京二环路分布,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崇文门、宣武门、前门、德胜门和安定门。  西直门明代称和义门,是运水通道,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  东直门明代称为崇仁门,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叫做柴道。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朝阳门明代称为齐化门,是运粮通道。明清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 “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叫哈德门, 是运送酒的通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正阳门(前门),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  宣武门叫顺治门,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明清处决死囚一定要选择人流集中的闹市区,所谓“腰斩于市”,目的是起到震慑作用。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  阜城门当时叫平则门,是运煤通道。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要不怎么老阜城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颇有画意。梅与煤同音,这就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德胜门是军队得胜班师回朝进入的门。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  外城:  外城是老北京最外侧的一道城墙。明初建设北京城时本无外城的规划,北京的外城城墙是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外敌而修建的。原本计划绕内城修建一周,但因财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只修建了南城一面,东西抱接内城后便草草收工了。北京的外城城墙与内城城墙相比,低矮得多。外城城墙结构与内城基本一致,其周长约4公里,外侧均高06米,内侧均高92米,平均基厚24米,平均顶厚24米,共设有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等七座城门,其面积相当于今天北京的崇文、宣武两区,民国以前这里多居住一些平民百姓和汉族官员,分布有很多的茶楼酒肆、会馆戏园,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情。

明朝北京城的核心是什么

紫禁城

紫禁城

明朝北京城由里面的宫城又叫紫禁城,宫城外面的皇城和皇城外面的京城三部分组成,后来又在京城南边加筑外城,北京城以紫禁城作为全城的中心点。

万岁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