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自然杂志文章有错误

发布时间:

自然杂志文章有错误

“世界顶级权威杂志《自然》经常发布大量虚假论文”一种是因为人的品行不好,朽木不可雕;另一种是因为环境和机制使然,即环境决定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后者。世界顶级权威杂志《自然》的论文未必靠谱。若这些论文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诺奖评审委员会很忙,都不知道把奖颁给谁了。诚然,因为多数自然现象的演化极其复杂,科学探索通常不会一步到位找到其本质规律,一般需要漫长的过程。科研人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肯定乐意发表在所谓的顶级期刊,但若发表需要通过编辑的初审和专家的详审。大多数编辑只知道谁是最理想的审稿人,但缺乏辨别原创性的能力。审稿专家如何评审呢,还不是主要看逻辑链与证据。对前者,有一定科研经验的科研人员足以把握;对后者,通过实验或观测得到的结果,在没有充分理由质疑的情况下,审稿专家只能选择信任。是的,专家是人不是神。若某项研究或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足够吸引眼球,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并非特别困难。然而,证据是否靠谱值得商榷,如有些实验有“水分”,有些实验或观测结果有时间依赖性,有些实验受环境的影响大。因此,即使作者不是故意造假,有时自己也会被实测结果蒙蔽,导致出现不靠谱的结论。咱读过在 《Nature》  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地震机理和预测方面的文章,认为诸多观点简直是搞笑。例如,曾看过一篇 《Nature》 发表的论文“Slow earthquakes triggered by typhoons”,这个标题足够吸引眼球,但仔细推敲觉得作者是被“巧合”欺。因为:地球上很多慢地震并不发生在台风期间。快速判断某篇文献的观点是否靠谱,确有诀窍可依。如可快速浏览摘要、图件和结论,知道作者大概讲什么;然后,试试能否找一个或多个反例出来,若能则认为其观点错误,因为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相矛盾。

要。期刊要审核全部刊登的论文,如果论文质量有问题,他们要负责任的。

需要负责。因为这些错误的论文也会影响到人们的一些观念,而且发表了一些不良的内容,所以应该对此事负责。

当然应该负责了,因为这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很多人可能已经看了这期的报道,让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而且传播的速度非常的快,将会有很多人了解到这一个错误的信息。

自然杂志文章翻译

letter和article都是自然的论文,可以翻译为通讯论文,只是letter要求文章比较短,控制字数篇幅之类的,article就是可以比较详细,长短不限制,是两个档次,letter略次于article,对于引用率有影响!

干细胞准备就绪——Wadman梅雷迪思

鉴定人脑渗透PDE9A利用铅作为一种快速勘察设计优化策略和化学启用抑制剂帕特里克河Verhoest *,加普罗克斯,拉富伦斯,迈克尔科曼,洛伊丝Chenard,的Christopher J Helal,王新军侯,罗宾克莱曼,刘升平,埃里克马尔,弗兰克学Menniti,施密特的Christopher J,米歇尔Vanase -弗劳利,安妮施密特,罗伯特D ·威廉姆斯,冯检基纳尔逊,卡里河丰塞卡和斯皮罗斯里拉*神经化学,辉瑞全球研究和发展,东角道,格罗顿,康涅狄格州06340j的医科大学。化学。,2009,52(24),页7946-7949分类号:1021/jm9015334出版日期(网络):2009年11月17号 版权所有© 2009年美国化学学会

于2007 年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谈判达成了世界关于《京都议定书 》 的后续两年的路径设置。然而,甚至是最乐观的代表也意识不到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自然杂志封面文章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在近年来流行的各种所谓的“高科技”视频中,疏水材料令人印象深刻。在衣服和鞋子上倒一大瓶可乐、酱油,甚至番茄酱,一滴也碰不到。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不平凡的一年。COVID-19引起了全球恐慌。然而,截至今年年底,《自然》杂志发表了十项重大科学发现。其中一项发现在网民中引起了热烈讨论。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头发变白。我也读过关于这一点的相关报道。下一步,我会帮你解决的。如果你能穿这样的衣服,那就不实用,更别说酷了。你应该知道,安装x是人类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东汉桓公年间,梁毅将军从蜀国得到了一件棉袄。他急忙举行宴会,把所有熟人都叫来了。然后他故意把食物撒在衣服上,“用火洗衣服”,这让每个人都垂头丧气。如果超疏水材料可以用于日常生活,那么向朋友展示x是不可避免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相信压力会使人的头发变白是谣言。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头发变白了。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营养不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头发变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脏很强壮。然后它上升到大脑,因为黑色很容易吸收热量,所以头发应该变白,这样可以释放热量。但今年的《自然》杂志最终证明,这一切都是谣言。压力真的会让你的头发变白。但是,既然网络视频已经流传了这么多年,我们为什么不能买一些具有超疏水功能的东西呢?因为这东西根本无法投入实际使用!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疏水性的原理。疏水性听起来很棒。事实上,只是你不太懂。我们知道太空中的水会自动聚集成水滴。一杯水可以装满而不会溢出。这是因为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的本质是水的吸引力。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我们意识到黑素细胞和干细胞会迅速失效,导致白细胞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头发会失去原来的黑色,但我们也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现象,即如果头发变白,它从根开始。所以在这里你也可以发现头发美白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代谢过程。我们的黑素细胞继续消失,而白细胞占上风。

这种融合类脑计算芯片被命名为“天机芯”,有多个高度可重构的功能性核,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计算算法。

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和发行的。《自然》则是英国的。两者都是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没有中文版,英文版可以网上看

自然杂志文章对DNA

1953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方式进行了阐述,宣告了DNA结构的正式发现。Watson和Crick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阐明了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而且揭示了DNA作为执行生物遗传功能的分子,从亲代到子代的DNA复制(replication)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及高度保真性,为遗传学进入分子水平奠定了基础,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里程碑。遗传信息贮存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中。DNA是巨大的生物高分子,一般将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枣染色体所包含的DNA总体称为基因组(genome)。同一物种的基因组DNA含量总是恒定的,不同物种间基因组大小和复杂程度则差异极大,一般讲,进化程度越高的生物体其基因组构成越大、越复杂。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发现。根据X射线衍射数据,首先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它所描述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是以双螺旋状存在的。按此模型,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的,它们走向相反,都是右手螺旋,平行地环绕—共同的轴而形成双螺旋。

喝酒致癌,铁证如山,即使是所谓“适量”。大量充足的研究证明,酒精是确定性的致癌物,喝酒至少可以导致口咽癌、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咽喉癌、肝癌、女性乳腺癌、结肠癌等七种癌症。另有,胰腺癌、胃癌、肺癌等的发生也很可能与酒存在密切相关性。这早已获得了包括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等权威机构的确认。并且,酒精早就被WHO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最近的声明,综述了大量最新研究结果。其中,一项特别引人注目,说即使是“适量”喝酒,甚至轻度饮酒或少量饮酒同样增加包括口咽癌、食道癌和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值得特别提示的是,即使少量饮酒,饮酒量也与某些癌症风险升高之间存在量价反应关系,像口咽癌,每天每多喝10克纯酒精风险升高9%。女性乳腺癌尤其获得最为充分的研究,每天每多喝10克纯酒精,乳腺癌风险增加5%。并指出,对于致癌性,不分酒的种类,只看酒精,含有酒精的任何酒都具有相同的致癌性,喝得越多风险越大。同时,特别强调,要想预防癌症,就不要喝酒。酒精致癌机制目前已知的酒精致癌机制有:干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乳腺癌风险。通过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喝酒同时吸烟,酒精增加烟草中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口腔、咽喉,以及食道癌风险。喝酒还会减少了血液中的叶酸量,干扰细胞染色体正确复制,增加致癌风险。乙醛是已知的细胞毒和致癌物质,酒精通过乙醛致癌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的,由于缺乏分子机制,酒精这一致癌途径之前一直未被确认。剑桥大学在自然杂志上的新成果为酒精致癌机制增加分量最重的实锤证据剑桥大学在自然杂志上的新成果首次证明,酒精可以专门“绑架”体内干细胞,通过直接破坏其DNA结构、干扰DNA核苷酸重排,和形成DNA加合物,从而直接杀死干细胞,引发基因变异致癌,以及导致其他疾病。因此,这次剑桥大学的研究不仅揭示了酒精致癌最重要的一个致癌分子机制。同时还揭示,酒精还可以杀死干细胞,通过基因变异还会引发其他疾病。

1953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方式进行了阐述,宣告了DNA结构的正式发现。DNA双螺旋(外文名DNA double helix)指的是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相关信息: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公开了他们的DNA模型。经过在剑桥大学的深入学习后,两人将DNA的结构描述为双螺旋,在双螺旋的两部分之间,由四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碱基对扁平环连结着。他们谦逊地暗示说,遗传物质可能就是通过它来复制的。这一设想的意味是令人震惊的:DNA恰恰就是传承生命的遗传模板。

报章杂志的逻辑错误

以下应该有你要的内容:  一、 这句话宛如醍醐灌顶,令我浑身舒畅,这是二十年来我所听到的最悦耳的纶音。(《中外书摘》2003年第7期83页《完美是毒 缺陷是福》)“纶音”用错了。  《辞海》(语词分册1237页):纶音,皇帝的诏令。贡奎《敬亭山》诗:增秩睹隆典,纶音播明庭。  二、 “你,你你……你很难费解啊!”我被他的消息整得有点蒙,只好用“很难费解”这种话再把他蒙回去。(《小说月报》2003年第10期25页《昔日再来》) “很难费解”这四个字,让人真有些不好理解了。  《现代汉语词典》(366页):费解,(文章的词句、说的话)不好懂。如:这篇文章词意隐晦,实在费解。“费解”就是不好懂,前面再来个“难”,岂不成了“难以费解”?该改写成“很难理解”,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三、《强奸少女怀孕生子被判15年》(《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15日第7版) 实施“强奸少女”的是罪犯,当然应该“被判15年”,但是紧跟“强奸少女”后面的又是“怀孕生子”,“怀孕生子”的应该是被“强奸少女”,难道她要“被判15年”?显然不可能。语序的混乱使这个标题极易产生歧义。如果在“怀孕生子”前添上“致使”二字,就明确多了。  四、在这方面,我国传统道德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训诂值得提倡。(《网络报》2003年11月17日第19版《科技评价走向诚信》) “训诂”显然不当。  《辞海》(语词分册368页):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叫“诂”。文中的“训诂”可能应是“训诫”,即使如此,“训诫”“值得提倡”,也不舒服。  五、我只是陪着他吃早点,挽着他语笑宴宴地走向车站。(《生活晚报》2003年12月19日第10版《第一次的回报》)“宴宴”用错了。  《辞海》(语词分册1081页):“宴宴”同“燕燕”。(1332页)“燕燕”有两个义项,一是“安息貌”,《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二是“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注:差池,参差不齐。) 仔细琢磨,原文中的“宴宴”应为“晏晏”。“晏晏”的意思是“和悦貌”,《诗·卫风·氓》:言笑晏晏。  六、本书对被长期忽视的新儒家诗学思想作了钩沉、思考与梳理阐发,揭橥出新儒家哲性诗学的特征。(《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8日第10版《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 这里的“揭橥”用错了。  “揭橥”实为“楬橥”。读Jīé Zhū,《辞源》(1606页):楬,作标志用的小木椿。《周礼·秋官·蜡氏》:“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注引郑众:“楬,欲令其识取之,今时楬橥是也。”  《辞海》(缩印本1601页):橥,本作“橥”。小木桩;小木签。“楬橥”,也可写成“楬着”《汉书》(尹赏传):“瘗寺门桓东,楬着其姓名。”  《辞海》(缩印本1593页):楬橥,本是作标记用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橥”。《周礼·秋官·职金》“楬而玺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楬橥。”“楬橥”并没有“揭示”的意思。  七、一场因《手机》人物形象而引发的崔永元、冯小刚的论战,眼下火借风势硝烟弥漫。《手机》果真一语成瀣变成“手雷”?(《生活周刊》2004年2月5日-2月11日B16 版)“一语成瀣”有问题。  《辞海》(缩印本496页):谶语,迷信观念称将来会应验的话。而“瀣”置于“沆”之后并用,则表示夜间之水气或露水;成语“沆瀣一气”则表示带贬义的气味相投。揣摸上文作者的意图,似应改为“一语成谶”。  八、零零种种、花样百出的面膜产品,稍不留神,准会挑花了眼。(《生活周刊》2004年2月5日-2月11日D9版《美白、洁肤成主打》)“零零种种”错了。  《辞源》(1536页):林林,纷纭众多貌。《柳宗元·柳先生集》:惟人之初……林林而群。后来称事物繁多为“林林总总”。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799页):林林总总,形容繁多。如:展销会上的商品林林总总,不下数万种。  九、仿佛是文学舞台上演一出《赵氏孤儿》,一种是公孙忤臼的受难者角色,一种是程婴的贰臣逆子。(《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2月20日第7版《不可“一世”论文学》)“公孙忤臼”错了,应是“公孙杵臼”。  《辞海》(缩印本2342页):《赵氏孤儿》,杂剧剧本,元代纪君祥着。该剧写春秋时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冤仇。  十、你们为了自己的钱袋,不惜以牺牲民族尊严作娱乐。这样做,不正中了东邻某些政客的下怀吗?(《新民晚报》2004年2月29日“夜光杯”《当心中了人家的下怀》)标题及文中的“中XX的下怀”,都是错误的。  成语“正中下怀”是“正符合自己(我)的心意”的意思。关键是“下怀”之“下”,即“在下”,“我”的谦称。《辞海》(缩印本208页):下怀,犹下情,谦辞,指自己的心意。邵璨《香囊记·投宿》:“[末]路途辛苦,诸公,寻宿歇如何?[净]正合下怀。”  十一、对此,许多中小贵族特别是骑士家庭的子弟趋之若骛……律师学院的严厉举措也深得“倾囊而出”的家长们的赞同。(《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3月5日第9版《从政法的视角切入》)“趋之若骛”和“倾囊而出”都有问题。  趋之若骛“的“骛”应为“鹜”,趋之若鹜,像野鸭子般成群而往,比喻很多人争相前往。而“骛”则是乱驰、交驰的意思,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是“追求”的意思。“鹜”的下边是“鸟”;而“骛”的下边是“马”。两个字容易混淆,需引起注意。“倾囊而出”应为“倾囊而尽”,即把口袋里的钱都倒完了。“家长们”不可能从“囊”中“而出”。倒有“倾巢而出”的说法,谓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  十二、天津忝列历史文化名城,又将迎来建卫600周年。作为海河儿女,我们到哪里去寻觅我们先辈的足迹?(《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3月12日第3版《只有感叹》)“忝列”用得不对。  《现代汉语词典》(1250页):忝,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在相知之列。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并不需要哪个人如此“自谦”。  十三、给宣誓就职这一仪式套上制度的“紧箍咒”,就要对某些传统理念进行必要的调整,确立以制度为主的新任政府成员管理新思路。(《法制日报》2004年3月16日《给宣誓套上制度的“紧箍咒”》)所谓“紧箍咒”是唐僧控制孙悟空的武器,是如来佛传授给他的咒语,孙悟空不听话,唐僧便念“紧箍咒”,一念,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开始收紧。咒语如何能“套”呢?  十四、似乎不这样投入,就不算重视旅游业,旅游业也不会得到发展。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人民日报》2004年3月25日19版《从看景到休闲》)“有失偏颇”错了,应为“失之偏颇”。  “有失”的后边,一般紧跟带褒义的名词或形容词,如有失斯文、有失体统等。《现代汉语词典》(1240页):体面,体统;身份:有失体面。而“失之”的后边,一般紧跟带贬义的名词或形容词,如失之草率、失之粗疏等。《现代汉语词典》(969页):偏颇,偏于一方面;不公平:这篇文章的立论失之偏颇。  十五、近来,“无会月”“无会周”成了时髦的提法,各地纷纷效尤。但从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意在抵制形式主义的做法却演化了新的形式主义,并不值得提倡。(新华社2004年3月25日讯《“无会月”也是形式主义》)“效尤”用得不对。  《现代汉语词典》(1391页):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以儆效尤,儆,警告。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作者的原意大概是在说“各地”都是在模仿,而不是在故意学坏样。“模仿”跟“效尤”有感情色彩上的不同。

语意重复

语意重复的现象从口头语到书面语,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有些错误是出于使用习惯,充斥眼耳;有些错误则是对词义的误解,似是而非。概括语意重复现象的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重复性赘余重复性赘余是指两个同义词语(或语素)连用造成赘余的语病现象。【经典释例1】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一句经典歌词,其中的问题:“最”是表示程度达到极点,超出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不过”是用在某些形容性词语后,表示程度最高。显然,两者组合成“最……不过……”时,赘余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上例可以是“最美是夕阳红”,也可以是“美(超)不过夕阳红”。由此,“最少……以上”、“最小……以上”、“最多……以下”、“最高……以下”、“最低……以上”等一些用法自然也就错了:“最……”表示一个极点,“以……”表示一个范围,两者连用在逻辑上是混乱的。“超出意料之外”中“超出……”和“……之外”的连用也有类似毛病。【经典释例2】国际间这是一个大众媒体上普遍使用的词语。所谓“国际”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世界各国之间,“际”就已经表示相互间的关系了;而“间”在这一小语境中也表示两个事物当中的意思。这样的说法也是赘余。类似的现象还有:涉及到、波及到、来自于、出自于、截至到、这其中、多年夙愿、互相厮打、提出质疑、莞尔一笑、深深的沉思、还记忆犹新、……的原因是因为……、好像如芒在背、芸芸众生们、亲眼目睹、高达一百万元之巨、显得相形见绌、凯旋归来、切忌不可、浑身遍体鳞伤、令人堪忧、随便苟同等。二、包含性赘余包含性赘余是指一个词语(语素)的意思因已被另一个词语(语素)所包含而造成的语意重复现象。【经典释例1】被……所……“被”用于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受动作支配的对象,如“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被”表示被动用法时单用即可。“所”表示被动用法时必须跟“为”连用,如“不要为假象所迷惑”。“被”相当于“为……所……”,或者说“被”已包含了“为……所……”的意思,两者可以互换使用,但不可交叉使用,我们经常见到“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的说法是错误的。【经典释例2】报刊杂志“报刊”是报纸和杂志的总称。“报刊杂志”是明显的包含性赘余,应该将其改成“报章杂志”。【经典释例3】付诸于“诸”源于文言文,是一个典型的兼词。兼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代表两个词义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诸”是“之”和“于”的结合,因此“付诸于”中的“于”字已包含于“诸”字,是赘余。常见的文言兼词有“焉”“旃”“曷”等。类似的错误还有:见诸于、盍(何不)不、俩(两个)个、不可叵(不可)测等。三、隐含性赘余隐含性赘余是指从逻辑上看,赘余成分已然隐含于某个词语(语素)意思中或纯属多余。这样的赘余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经典释例1】免费赠送“赠送”是指把东西无偿的送给别人,词义中本已包含“无偿”“免费”的意思。某些商家为了是使宣传更吸引路人的眼球,故意在措辞上做手脚,在“赠送”前特意加上“免费”字样来迎合消费者心理,结果混淆了视听。【经典释例2】悬殊很大“悬”有一个义项“距离远;差别大”,“殊”为程度副词,“悬殊”是指相差很远或差别很大,“很大”的意思已隐含在“悬殊”里了。正确用法有如“力量悬殊”“贫富悬殊”等。 “悬殊很大”的说法尽管很普遍,但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经典释例3】卫冕冠军“冕”的本意是贵族的礼帽,这里指冠军称号,“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我们可以说“卫冕成功”、 “能否卫冕”。“卫冕”用于在竞赛前,“某队(人)卫冕”,表明上届冠军依然参加此次角逐,依然处于保卫自己冠军之冕的状态;用于竞赛后,表明是蝉联冠军。但都不可用“卫冕冠军”这样的说法。“卫冕亚军”“卫冕季军”的说法就更不值一提了。此类错误还有:非法走私、不必要的麻烦、不必要的错误、不必要的误会、无声的潜台词、公开宣称、坏毛病、优秀的传统美德等。从用语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说话、写作者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孔子云:“辞达而已矣。”文贵简洁,辞求精确。人们若都能对用词追根溯源,厘清词义,揪出形形色色的“隐形杀手”, 定能还我们的语言世界一片澄澈的天空。 以上答复希望能够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