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类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表资料分析

发布时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类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表资料分析

一、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8年11月,发改委、国家能源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计划》中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大幅提升充电技术水平,提高充电设施产品质量,加快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全面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显著增强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快速升级充电运营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处于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仅仅达8万台,2016年后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达到1万台。到了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增长超20万台。截止至2018年全国充电桩数量为9万台,同比增长72%。进入2019年3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4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9万台、直流充电桩4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05万台。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度的提高,未来电动汽车充电桩将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三、2020年末公共桩有望突破50万个——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2020年全国电动公务车和乘用车将超430万台,2015-2020年规划新增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个。2019年3月末全国公共桩保有量4万个,每月平均新增公共桩约8000个,且2019年版电动汽车推广的地方财政补贴对象将从车辆购置转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这将有助于提速公共桩建设,预计2020年末公共桩保有量有望突破50万个规划目标。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按用途划分中国不同种类新能源汽车占比新能源产销规模翻倍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70%,仅比欧洲少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5万辆,同比增长5%。在销量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万辆,同比增长6%。连续七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纯电动汽车占据八成市场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按用途划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占全国汽车总产销的95%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2020年11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0千瓦时/百公里;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以下内容均来自袁国宝最新著作《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最全面,力度最大,涵盖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接入、充电设施运营等多个领域。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充电桩产业发展速度极快,产业基础逐渐夯实。再加上社会资本的介入,中国的充电桩产业生机勃勃,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截止到2019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运营的充电桩数量超过1000个的运营商有22家,相较于2018年底增加了7家,增速极快。在充电桩方面,截止到2019年7月,全国已有大约3万台充电桩。我国充电桩市场的参与者虽然多,但集中度却高。2019年10月,排名前五位的充电运营商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7%,排名前十位的充电运营商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93%,市场集中度始终居高不下。中国充电桩产业链有两条,一条是设备生产商,一条是充电运营商。充电桩设备因使用统一标准,技术门槛比较低,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设备稳定性、成本控制、品牌口碑等方面。在建设运营方面,中国充电桩产业的盈利渠道比较多,包括服务费、电力差价、增值服务及国家补贴,运营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有私用和公用,随着新能源发展,以后充电桩的需要越来越多,而且比油便宜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类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表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 核心技术提升推动发展传统燃油车受限,新能源汽车崛起传统燃油车时代,跨国汽车厂商在核心的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领域拥有上百年的技术积累,让国内厂商短时间内难以逾越。而新能源汽车就没有这样的包袱,动力来自电池,电机可以依靠电量不同改变转速,轻松实现无级变速。由于电池几乎全部分布在底盘上,底盘的设计与调教也与燃油车有所差别。正因为如此,在产业风向转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时,自主品牌绕过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限制,与汽车工业强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了换道超车的可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析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万辆和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和6%;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和6%。其中,2018年5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万辆和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和8%;1-5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均完成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和7%。2018年5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万辆和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和8%;1-5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万辆和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和4%。与此同时,我国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三大核心技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成为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的重点。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分析目前包括北汽、江淮、比亚迪、吉利等诸多国产品牌都表示,已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不仅如此,宁德时代、国能高科、国轩高科等一批大型新能源汽零部件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在整车、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并没有传统燃油车那么大。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1995至2015年期间,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总计近20万件。其中,汽车强国日本的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申请量的46%,具有绝对优势;我国紧随其后占18%,但我国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和整车控制及附件方面,这说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研发方面投入较大,但对整车的专利布局却较少。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正在加速,开始进入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我们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因此,需要努力提升自身技术积累,加大对整车研发和专利布局的力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带动下,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配套数量超过70万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25亿元,预计到2023年有望突破1200亿元。同时,到2020年,国内七家主要动力电池厂商的生产能力也将达到100GWh(电功计量单位,1GWh等于100万度),能够满足200万至3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需求。核心技术提升推动新能源车发展近年来,受电池需求量不断扩大影响,锂、钴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钴为例,2016年钴的价格是20万/吨,目前的价格已超过60万元/吨,不到三年涨了三倍。电池、电控、电机的进步和成熟,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纯电动汽车要想在与传统燃油车的较量中胜出,就必须要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取得优势。经过努力,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2020年,我国电池的能量密度将提升至220Wh/公斤,电池系统成本预计会下降到每度电1000元左右,这使纯电动A级整车的价格从目前的20万元下降到15万元左右,接近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水平,如果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购置和使用成本已基本一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行业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电池企业间的竞争,也非局限于整车间的竞争,整车与零部件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对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理论、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关键技术、零部件总成等进行全方位攻关,走出一条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的新路子。

据近日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科创力排行榜》(下称“排行榜”)显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国汽车行业212家上市企业共申请专利43万件,企业平均申请专利775件;共申请有效发明专利23万件,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105件。比亚迪以专利申请4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64万件雄踞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第一。同时,比亚迪申请专利量占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总和的15%以上,是行业均值的32倍;有效专利量占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总和的28%以上,是行业均值的60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乘用车领域,无论是申请专利数还是有效专利数,比亚迪都超过行业第二和第三的总和,充分体现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科技创新能力。比亚迪能在专利方面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离不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基因。根据比亚迪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为34亿元,同比增长99%?比亚迪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是全球首家掌握电动汽车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企业,在行业内处于科技领先地位。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深入演进,专利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高。谁拥有更多的核心专利,谁就能抢占技术制高点,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比亚迪始终坚持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培育“技术鱼池”。目前能看到的比亚迪技术,只是技术鱼池的一部分,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技术成熟了,就推出什么新技术。比亚迪每年都会从“技术鱼池”中发布一到两个重磅技术。比亚迪在近两年相继推出了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和纯电专属平台——e平台 0。刀片电池具备超级安全、超级强度、超级续航、超级寿命、超级功率的特性,并且是一款通过针刺测试的动力电池,将动力电池“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抹掉;超级混动DM-i所具有的“快、省、静、顺、绿”五大特点,百公里油耗低至8 L,可油可电综合续航可达1200公里,降维颠覆传统燃油汽车,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搭载DM-i技术的车型供不应求;而9月刚刚发布的e平台 0拥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优势,全系标配八合一电动力总成、宽温域高效热泵、扁线电机、刀片电池等先进技术,基于e平台 0 的车型可实现百公里加速快至9秒、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让基于e平台 0研发的车型可以满足用户更多需要,加速纯电汽车的智能化时代到来。先进技术的加持让比亚迪保持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市场地位,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系销售90121辆,连续6个月蝉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充分证明了比亚迪强大的实力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历史无数次证明,靠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别人的核心关键技术的,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是硬道理。比亚迪深耕新能源多年,坚持自主研发、垂直整合,走出了一条技术驱动、科技领先的发展道路。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中国人造好车是比亚迪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比亚迪将不忘初心,持续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觉得应该提高专利申请的集中度,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专利申请不集中,如果可以加大集中度,那么可以更合理的投入资源,加大产业技术研发的集中度和专业。

新能源汽车是怎样“火”起来的 这篇文章(比较全的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全过程,可点开链接看全文))最后介绍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果,可以说目前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确实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德国时间2018年7月9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图林根州州政府签署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宁德时代将投资4亿欧元(约折合7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德工总理默克尔对媒体表示,“感谢中国企业带来德国缺乏的技术。”“这是若干年来,中国企业第一次以技术输出的身份进行海外投资。”德国媒体如是说。但在国内,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取得的成效。面对前事不远的补和持续发生的烧车事件。总是有人说,十年补贴,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投入全都打了水漂。但事实却是,经过十年补贴推动,虽然历经坎坷,中国新的能源技术已经可以排进全球前三,整个锂电池上游产业链大规模实现国产化替代,一个完整的电化学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这对传统汽燃油车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也是无法做到的事情。但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领地,我们付出了代价,也收获了成果。现在,面向2020年,补贴全面退坡,全球新能源汽车无差别作战即将开始。而在这场作战中,在十年补贴的培育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中,在一代代企业家可歌可泣的奋战中。在车端,我们有比亚迪、吉利、蔚来、威马以及宇通和福田在电池端,我们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锂电生产设备端,我们有先导智能和赢和科技在正极材料端,我们有当升科技和杉杉股份在隔膜领域,我们有恩捷股份和星源材质在电解液领域,我们有新宙邦和天赐材料在负极领域,我们有杉杉和璞泰来在汽车生产设备领域,我们有美的和酷卡在智能驾驶领域,我们有华为阿里、科大讯飞,还有地平线、禾多科技等等。他们每一家都有自己传奇般的成长故事,一个个中国制造崛起向上的节点汇聚成不断向前的攻坚力量。十年磨砺,撒出去的是补贴,但收回来的是整个国产化替代的产业链。山雨欲来,在失误与修正失误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形成坚强的中国力量。而这一切,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被一个伟大的技术专家预见到,规划到,并被官产学研各界不断践行与推进着。这些人与力量,构成了中国制造崛起向上的动力,也构成了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基。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类技术专利申请情况

据近日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科创力排行榜》(下称“排行榜”)显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国汽车行业212家上市企业共申请专利43万件,企业平均申请专利775件;共申请有效发明专利23万件,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105件。比亚迪以专利申请4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64万件雄踞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第一。同时,比亚迪申请专利量占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总和的15%以上,是行业均值的32倍;有效专利量占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总和的28%以上,是行业均值的60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乘用车领域,无论是申请专利数还是有效专利数,比亚迪都超过行业第二和第三的总和,充分体现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科技创新能力。比亚迪能在专利方面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离不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基因。根据比亚迪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为34亿元,同比增长99%?比亚迪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是全球首家掌握电动汽车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企业,在行业内处于科技领先地位。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深入演进,专利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高。谁拥有更多的核心专利,谁就能抢占技术制高点,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比亚迪始终坚持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培育“技术鱼池”。目前能看到的比亚迪技术,只是技术鱼池的一部分,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技术成熟了,就推出什么新技术。比亚迪每年都会从“技术鱼池”中发布一到两个重磅技术。比亚迪在近两年相继推出了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和纯电专属平台——e平台 0。刀片电池具备超级安全、超级强度、超级续航、超级寿命、超级功率的特性,并且是一款通过针刺测试的动力电池,将动力电池“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抹掉;超级混动DM-i所具有的“快、省、静、顺、绿”五大特点,百公里油耗低至8 L,可油可电综合续航可达1200公里,降维颠覆传统燃油汽车,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搭载DM-i技术的车型供不应求;而9月刚刚发布的e平台 0拥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优势,全系标配八合一电动力总成、宽温域高效热泵、扁线电机、刀片电池等先进技术,基于e平台 0 的车型可实现百公里加速快至9秒、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让基于e平台 0研发的车型可以满足用户更多需要,加速纯电汽车的智能化时代到来。先进技术的加持让比亚迪保持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市场地位,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系销售90121辆,连续6个月蝉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充分证明了比亚迪强大的实力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历史无数次证明,靠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别人的核心关键技术的,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是硬道理。比亚迪深耕新能源多年,坚持自主研发、垂直整合,走出了一条技术驱动、科技领先的发展道路。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中国人造好车是比亚迪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比亚迪将不忘初心,持续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连创新高,是全球最主力的市场和产地之一,新能源汽车专利已在中国聚集,在研发体系、衍生业务、产业供应链等方面开始全面扩展,专利总数在国际上排名非常靠前,我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根据最新的数据表明,我国的专利申请还是非常可观的,并没有看到国外的公司有任何的专利申请,我国的专利在126个国家或者地区中,共有3万余件。

行业前景不错,也有担忧。热闹的表象之下,是产业内功不断精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拉开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大幕,历经“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轮驱动下,进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区。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赛道实现“换道超车”的愿望正一步步走向现实。扎堆造车为哪般要剖析各路资本为何争先恐后布局新能源汽车,有两大背景不得不提。其一,从数据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1%。其二,近年来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不断退坡、且补贴对象已由制造商转移给用户,部分新能源车企依靠吃补贴获利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中国新能源汽车各类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表

据近日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科创力排行榜》(下称“排行榜”)显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国汽车行业212家上市企业共申请专利43万件,企业平均申请专利775件;共申请有效发明专利23万件,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105件。比亚迪以专利申请4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64万件雄踞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第一。同时,比亚迪申请专利量占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总和的15%以上,是行业均值的32倍;有效专利量占中国汽车行业上市企业总和的28%以上,是行业均值的60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乘用车领域,无论是申请专利数还是有效专利数,比亚迪都超过行业第二和第三的总和,充分体现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科技创新能力。比亚迪能在专利方面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离不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基因。根据比亚迪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为34亿元,同比增长99%?比亚迪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是全球首家掌握电动汽车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企业,在行业内处于科技领先地位。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深入演进,专利的含金量也会越来越高。谁拥有更多的核心专利,谁就能抢占技术制高点,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比亚迪始终坚持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培育“技术鱼池”。目前能看到的比亚迪技术,只是技术鱼池的一部分,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技术成熟了,就推出什么新技术。比亚迪每年都会从“技术鱼池”中发布一到两个重磅技术。比亚迪在近两年相继推出了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和纯电专属平台——e平台 0。刀片电池具备超级安全、超级强度、超级续航、超级寿命、超级功率的特性,并且是一款通过针刺测试的动力电池,将动力电池“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抹掉;超级混动DM-i所具有的“快、省、静、顺、绿”五大特点,百公里油耗低至8 L,可油可电综合续航可达1200公里,降维颠覆传统燃油汽车,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搭载DM-i技术的车型供不应求;而9月刚刚发布的e平台 0拥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优势,全系标配八合一电动力总成、宽温域高效热泵、扁线电机、刀片电池等先进技术,基于e平台 0 的车型可实现百公里加速快至9秒、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让基于e平台 0研发的车型可以满足用户更多需要,加速纯电汽车的智能化时代到来。先进技术的加持让比亚迪保持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市场地位,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系销售90121辆,连续6个月蝉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充分证明了比亚迪强大的实力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历史无数次证明,靠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别人的核心关键技术的,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是硬道理。比亚迪深耕新能源多年,坚持自主研发、垂直整合,走出了一条技术驱动、科技领先的发展道路。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中国人造好车是比亚迪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比亚迪将不忘初心,持续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类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表,单位:件

以下内容均来自袁国宝最新著作《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最全面,力度最大,涵盖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接入、充电设施运营等多个领域。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充电桩产业发展速度极快,产业基础逐渐夯实。再加上社会资本的介入,中国的充电桩产业生机勃勃,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截止到2019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运营的充电桩数量超过1000个的运营商有22家,相较于2018年底增加了7家,增速极快。在充电桩方面,截止到2019年7月,全国已有大约3万台充电桩。我国充电桩市场的参与者虽然多,但集中度却高。2019年10月,排名前五位的充电运营商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7%,排名前十位的充电运营商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93%,市场集中度始终居高不下。中国充电桩产业链有两条,一条是设备生产商,一条是充电运营商。充电桩设备因使用统一标准,技术门槛比较低,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设备稳定性、成本控制、品牌口碑等方面。在建设运营方面,中国充电桩产业的盈利渠道比较多,包括服务费、电力差价、增值服务及国家补贴,运营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8年11月,发改委、国家能源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计划》中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大幅提升充电技术水平,提高充电设施产品质量,加快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全面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显著增强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快速升级充电运营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处于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仅仅达8万台,2016年后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达到1万台。到了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增长超20万台。截止至2018年全国充电桩数量为9万台,同比增长72%。进入2019年3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4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9万台、直流充电桩4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05万台。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度的提高,未来电动汽车充电桩将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三、2020年末公共桩有望突破50万个——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2020年全国电动公务车和乘用车将超430万台,2015-2020年规划新增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个。2019年3月末全国公共桩保有量4万个,每月平均新增公共桩约8000个,且2019年版电动汽车推广的地方财政补贴对象将从车辆购置转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这将有助于提速公共桩建设,预计2020年末公共桩保有量有望突破50万个规划目标。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1)搜索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桩及与之相近似或相关关键词;2)搜索范围:标题、摘要和权利说明;3)筛选条件: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法律状态为实质审查、授权、PCT国际公布、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是按照受理局进行统计。4)统计截止日期:2021年8月31日。5)若有特殊统计口径会在图表下方备注。1、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区域竞争格局(1)技术来源国分布:中国占比最高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总申请量的73%;其次是美国,美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总申请量的38%。德国和韩国排名第三和第四,与中国专利申请量差距较大。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2)专利申请趋势:中国快速增长,美德韩“你追我赶”从趋势上看,2010-2014年,各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数量相差不大。2015年起,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开启迅猛增长。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达到7976项。2010-2020年,美国、德国和韩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数量交错变化,2020年,美国、德国和韩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346项、261项和116项,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3)中国区域专利申请分布:2018年起广东一直位居榜首中国方面,广东为中国当前申请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数量最多的省份,累计当前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数量高达6165项。江苏、浙江和北京当前申请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数量也超过两千项。中国当前申请省(市、自治区)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还有上海、安徽、河南、山东、四川和福建。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趋势方面,2011-2015年期间,各省市间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差距不大,2016年起,广东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数量一直位列第一。江苏自2018年超越浙江后,稳居第二。河南、山东、四川和福建在2011-2020年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差距不大。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2、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申请人竞争格局(1)专利申请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较低,CR10波动下降2010-2021年8月,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人CR1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47%波动下降至2021年8月的25%。整体来看,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人集中度较低,且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统计口径说明:市场集中度——CR10为申请总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其中,有联合申请时,专利数量不会被去重计算)。(2)TOP10专利申请人——总量及趋势:国家电网夺得桂冠且始终领先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分别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保时捷股份公司、宁波轩悦行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宝马股份公司、福特全球技术公司、重庆国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分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1015项,是申请数量第二的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的5倍以上。注:未剔除联合申请数量。趋势方面,2010-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始终位居首位,且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较快;而全球前十大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人中的其他九家整体呈现交错竞争趋势。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达到176项。——专利技术分布:B60L53细分领域布局较多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技术主要布局在B60L53细分领域,其中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申请量第一的国家电网公司在该细分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达到184项。(3)市场价值最高TOP10专利的申请人:比亚迪占据两席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价值最高TOP10专利中,有两席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占据,两项专利价值超过两千万美元。注:最有价值的专利是指该技术领域内具有最高专利价值的简单同族。当前统计口径按每组简单同族一个专利代表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同族中有专利价值的任意一件专利进行显示。(4)专利申请新进入者:十大新进入者全球新进入者有10位,分别是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创移动能源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友邦电气平湖股份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专利数量最多,为114项。新进入者定义:仅在过去5年内才提交专利申请的申请人。——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目前有私用和公用,随着新能源发展,以后充电桩的需要越来越多,而且比油便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