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988XCN: 62-1087/N邮发代号: 54-5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西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甘肃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42《西北师大学报》 刊物创办后,也就有了相应的编辑出版机构。刊名随校名几经变更,编辑机构也逐步完善、正规。近年来,为了保证和提高刊物质量,学校不断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目前,学报编辑部设办公室、社会科学版编辑室、自然科学版编辑室和资料室,共有编辑11人。编辑中有编审(教授)6人,副编审5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资源环境等专业方向,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较广。截止目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出版49卷223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出版48卷164期,成为反映学校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统计截止2012年6月)

《西北师大学报》创刊于1942年3月,是在当时执教于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李蒸、黎锦熙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关心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而诞生的。刊物创办后,也就有了相应的编辑出版机构。刊名随校名几经变更,编辑机构也逐步完善、正规。近年来,为了保证和提高刊物质量,学校不断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目前,学报编辑部设办公室、社会科学版编辑室、自然科学版编辑室和资料室,共有编辑11人。编辑中有编审(教授)6人,副编审5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资源环境等专业方向,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较广。截止目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出版49卷223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出版48卷164期,成为反映学校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统计截止2012年6月)

西北师大学报主编

专著: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主编: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论文(100余篇)主要有: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5《谈“清空”》,《学语文》1989、6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8转载)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5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教材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翻译《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参编辞典《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3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4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3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6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3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杨晓宏 建立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需考虑的若干技术问题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杨晓宏,梁丽摄像机与接收机的白平衡调整电视技术,1998年第9期杨晓宏,梁丽磁带编辑系统中的遥控接口与视音频接口电视技术,1998年第11期杨晓宏模拟复合录像机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有线电视,1998年第9期杨晓宏,梁丽PAL制VHS格式录像机中移相法的色络相位失真及其消除方法录像机维修,1998年第1期杨晓宏,梁丽VHS录像机对未实现同步合相邻迹色度串信的消除过程分析录像机维修,1998年第7期杨晓宏,梁丽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变革与发展影视技术,1998年第12期杨晓宏,梁丽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思路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杨晓宏高师矩阵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杨晓宏电视节目制作环境如何向数字分量过渡电视技术,1999年第9期杨晓宏,刘忠磁带录像机记录格式与技术性能的变革与发展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杨晓宏摄像与显像特性失配时的彩色重现误差及校色矩阵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杨晓宏“教育电视系统”教材改革研究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杨晓宏高校有线电视台节目制作设备的更新中外电器,1999年第1期杨晓宏,梁丽磁带编辑的生命力中外电器,1999年第3期杨晓宏教育技术学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杨晓宏,梁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杨晓宏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面临的挑战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杨晓宏关于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杨晓宏PAL制VHS录像机色度通道中43MHZ晶振的锁相问题电视技术,2001年第11期杨晓宏Y、R-Y、B-Y与Y、R-G、B-G信号传送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电视技术,2001年第9期杨晓宏MPEG-2格式下的帧精度编辑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杨晓宏磁带编辑中的编辑误差电视技术,2002年第4期杨晓宏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有线电视,2002年第14期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杨晓宏编辑录像机的特点与要求电视技术,2003年第3期杨晓宏简单实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DIY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9期杨晓宏单机与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技术,2003年第10期杨晓宏,梁丽近10年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及地域统计分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杨晓宏,梁丽CCD摄像机中的新技术与新功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杨晓宏,梁丽简论电视编辑摄影与摄像,2004年第5期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杨晓宏,梁丽数字电视简介摄影与摄像,2005年第4期杨晓宏,祁志敏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分析有线电视技术,2005年第15期杨晓宏,梁丽解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杨晓宏弗雷奇的易读性和人情味公式与网络新闻制作新闻界,2006年第4期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成本效益问问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年第6期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11期杨晓宏重视农村远程教育成本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杨晓宏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要素及意义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4期杨晓宏用数码相机采集课件素材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8期杨晓宏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现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6期杨晓宏提高“三种模式”应用效益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4日第4版杨晓宏,韩伟颖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杨晓宏,郭治虎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2期杨晓宏,孙新领,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管理初探-----对成本管理提升应用效益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7期杨晓宏,贾巍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8期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调查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期杨晓宏,贾巍,孙新领,赵向阳专业发展,如何搭好培训的快车?-----甘肃省榆中县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3日第9版杨晓宏,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模式初探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4期杨晓宏,韩伟颖西部地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期杨晓宏,李斌娃略论电视教材类型及传播方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3期杨晓宏,马若明,顾春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设备篇-----宁可用坏,也别放坏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7版杨晓宏,马若明,张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经费篇-----向管理要效益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4日第7版杨晓宏,赵向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1期杨晓宏,莫佰琳,李明“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2期杨晓宏,孙新领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人教育,2007年第4期杨晓宏,贾巍,李艳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现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年第1期杨晓宏简析电视制作设备中的DV家族声屏世界,2007年第4期杨晓宏,孙新领,丁成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杨晓宏,韩伟颖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教育传播与技术,2007年第2期杨晓宏,贾巍,李艳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模式改革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杨晓宏,吴长城,贾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杨晓宏,黄兰芳,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1期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远教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3期杨晓宏,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8期杨晓宏,马若明,顾春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思考-----效益的关键是应用,应用的关键是“人”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8日第7版杨晓宏,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1期杨晓宏,王慧, 刘自昌,张燕,马若明,杨彦昀,宋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感悟-----调研路上,有多少故事让我们感动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1日第7版杨晓宏,黄兰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初探教育传播与技术,2008年第2期杨晓宏,莫佰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成本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第9期杨晓宏,王永军西部农村小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第3期杨晓宏,王永军论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5期杨晓宏,化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杨晓宏,王永军,吴长城农村教育信息化之探索-----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调研报告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23日第7版杨晓宏,黄兰芳,郝建华,杨平资源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词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3日第3版杨晓宏,李鸿科 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10期杨晓宏,郝建华,杨平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杨晓宏,杨平,郝建华,康超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及应用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2期杨晓宏,郝建华,杨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第1期杨晓宏,张倩,李鸿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河南省电信模式为例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10期杨晓宏,杨平,郝建华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本研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第1期杨晓宏,王永军,张敬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杨晓宏,王永军,张玲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杨晓宏,李鸿科“娱教”视角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5期杨晓宏,李鸿科,梁丽“娱教”思维下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第5期杨晓宏,李鸿科,梁丽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网络偷菜游戏的“娱教”成分对信息化教学的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7期杨晓宏,林芳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1期杨晓宏,康超,林芳宇,梁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探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第1期杨晓宏,李鸿科,梁丽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超市”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1期杨晓宏,王永军,化方,李鸿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整合要素与整合模式分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2期杨晓宏,张红卓,杨婧基于ADDIE的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第3期杨晓宏,张红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JS103B)。200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CA050002)。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课题(项目编号:08JA880053)。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问题研究”课题。1999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99gjsd-12)。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课题编号:0501-31)。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模块建设研究”课题。2007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科研骨干培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wnu-KJCXGC-03-38)课题。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ET4331-04)。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统编教材(主编)编写项目。200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立项项目“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及产业化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编号:W2002015)。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前期资助项目“我国模拟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全数字化过渡方案研究”课题。200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2003050B)。2007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编写全省远程教育培训教材项目。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苏州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西部三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委托调研项目。2002年9月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DMB010805)之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研究。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兰州金穗广告公司“广告策划”横向课题。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兰州金穗广告公司“广告设计”横向课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论文“新技术时代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资料析”,《数学教学研究》,1989年第4期,第二作者;论文“非逻辑思维与数学教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二作者;论文“藏汉9—13岁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核心)1991年第5期,独著;论文“试论民族数学的数学教育价值”,《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一作者;论文“科学的数学与学科的数学”,《兰州大学学报》(核心)1994年(第30卷),独著;论文“古典数学思想的中西比较及哲学思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97年第2期,独著;论文“数学心智技能及其教学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第一作者;论文“现代数学素质教育取向”,《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第一作者;论文“数学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设计”,《教育探索》(核心)2002年第2期,第一作者;论文“全国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综述”,《教育研究》(权威),2002年第4期,第一作者;论文“数学概念学习的研究评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核心),2002年第4期,第一作者;论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广西教育》2002年第10期,独著;论文“信息时代的课程特征”,《广西教育》2003年第1期,独著;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广西教育》2003年第2期,独著;论文“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教学情景的原则” ,《广西教育》2003年第3期,独著;论文“图式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核心),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论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媒体及优化”,《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核心),2003年第2期,独著;论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实践与策略”,《2002/2003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独著;“教师的光荣”, 《广西教育》,2003年第9期,独著;论文“论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研究》(权威),2003年第7期,独著;论文“突出地方性,强调综合性----关于广西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查与思考”,《教育探索》(核心),2003年第7期,第一作者;论文“论社会教育化”《教育发展研究》(重点核心),2004年第7-8期,第一作者;论文“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重点核心),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论文“面向学生的真实评价—适应新课程的考试与评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核心),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重点核心)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论文“关于高中学习评价的几点认识”,《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论文“数学思维、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广西教育》2004年第10A、11A期;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重点核心)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系统的内涵、特征及结构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核心)CN45-1066/C,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论文“类比:比较教育研究及其创新的思维本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中文核心),2005年第5期,独著。《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要目辑览收录;论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电化教育研究》(中文核心,国家权威)2005年第11期,第一作者;论文“论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对教育的投射”,《教育学报》(核心),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论文“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知识分类与课程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核心)CN45-1066/C,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论文“浅谈儿童的文化习性及其获得”,《学前教育研究》(核心),2007年第2期,独著;论文“高校宏观管理制度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3期,独著。论文“自组织的力量:人力资源生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教育学报》,中文核心,2007年第6期,独著;论文“民族文化变迁与教育选择——对广西龙胜侗、瑶民族地区的田野考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中文核心,2007年第9期,第一作者;论文“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教育研究》,中文核心(权威),2007年12期,独著;论文“美国SAT最新改革对课程的影响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2008第4期,第一作者;论文“教育技术与民主学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第二作者;论文“大学教育中人本精神的当下审思”,《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第10期,第二作者;论文“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第1期,独著;论文“教育的文化范式及其选择”,《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独著;论文“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共生与传承危机---以广西那坡县为例”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第3期,第一作者;论文“共生教育:文化失衡下的应然选择---那坡县黑衣壮族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第5期,第一作者;论文“黑衣壮杆栏文化及教育价值”《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论文“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 ,《教育研究》(中文核心),2010年第12期,独著;论文“教育人类学应用之问”,《复旦教育论坛》(中文核心),2011年第1期,独著。 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专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苑出版社, 2003年7月版,第一作者;主编《现代数学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主编《数学教学新思维》,接力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编著《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专著《数学教育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作者;编著《初中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丛书“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课程变革导论》等5本)主编,排名第二,学苑出版社,2003、7-2004、9出版;丛书“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初中数学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等9本)主编,排名第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参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陈时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专著《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作者;主编三维教育研究丛书(《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文化学观照下的教育变革》、《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主编丛书: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等8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专著:《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主编《教育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1983年06月至1985年09月,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任助教,1988年至199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90年至1992年,在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任讲师;1992年至1996年,在广西师范大学任副教授;1996年至1998年,在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98年至2001年08月,任广西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2001年08月至2006年00月,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2006年00月至2008年06月,任广西梧州学院院长。2008年06月,任广西师范学院院长。2007年05月,当选民盟广西区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12月,当选民盟中央十届常委2008年01月,当选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常委2008年0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09月,任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广西区政协委员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核心刊物《实验技术与管理》杂志第五届编委广西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广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荣誉理事等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1963年9月生,湖南新化人,1996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实验及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赴德国宇航中心从事特殊职业人员选拔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行为与认知神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华航空航天医学会委员、陕西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身心医学会常务理事。同时还兼任《心理学报》审稿专家和《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教师教育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一、二层次。近年来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和中国民航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在SCI、SSCI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旅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航空心理学》等著作5部。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应用认知、职业心理健康评价和航空人员选拔与人因训练等领域。2015年7月,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1、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2、西安历史地图集(合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8月;3、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辑;4、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5、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朱士光等主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P99-122,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6、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古都学研究,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7、民国初年山西的植树造林及其成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8、明清时期畜养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9、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0、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11、汉长安城斗城来由再探,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4期;12、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13、清代安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14、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辑;15、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中国古都研究》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16、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和缺粮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辑;17、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18、明代双季稻的种植类型及其分布,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19、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辑;20、再论安徽称省时间与建省标志,安徽史学,1994年第1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1986-2009)(一)明代国家制度研究《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50万字),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36万字,与杜婉言合作),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子课题,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论明代的君主集权制度》(10千字),《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2万字),《文史》第33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明代的巡抚制度》(5万字),《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1万字),《文史》第40辑,中华书局1994年版,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明代的御马监》(5万字),《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6万字,与欧阳琛合作),《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明代的四卫、勇士营》(1万字),《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2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明代军队的编制与管理体制》(5万字),《明史研究》第3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阳明史事三题》(5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1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4万字),《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3万字),《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二)明清江西商人及地域经济社会研究《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3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56万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通史·明代卷》(54万字,与谢宏维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附:11卷本《江西通史》副主编,江西省社科重大课题。《明清江右商帮》(6万字),(香港)中华书局、(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版《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8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5万字),《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明清西南地区的江右商》(4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5万字),《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赣文化专辑《再论明代士人的“弃学经商”》(2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5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9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8万字),《中国史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3万字),《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5万字),《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学而优则仕”:明清江西士人生存方式研究之一》(5万字),《赣学》第1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近代九江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5万字),《近代沿江经济战略研究论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三)明代市民文学研究及其他   《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36万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成化皇帝大传》(30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千古一人----苏东坡传》(18万字),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旷世大儒----王阳明传》(30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30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发展》(5万字),《扬州大学文化研究所辑刊》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8万字),《明史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9年版《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海外中国学》(5万字),待发。《“定法”与“定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1万字),《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1万字),《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1989年第4期。《略论青苗法的推行与效果》(5万字),《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三、论著编年(1996-2008)1986年《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获江西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87年《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新华文摘》辑目。《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1988年《明代的巡抚制度》,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略论青苗法的推行及效果》,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宋辽金元史》复印。《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收录于《漫话明清小说》,中华书局1992年。《“内阁始于东汉”说质疑》,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1988年第3期。《“江浙”辩》,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杂志1988年第5期。1989年《论明代的君主专制》,江西省社科院:《严嵩与明代政治》,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1989年。《江右商略论》,南昌:江西方志办《江西方志》1989年第2期。1990年《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33辑。《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从明末农民战争看汉族地主阶级》,四川省社科院:《第二届国际明末农战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1年《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著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明代的知识宦官》,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7期;收录于《中国历史百题》,中华书局1993年。《明代内阁建置的几个问题》(署名刘礼芳),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1992年《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王守仁的个性与明代士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收录于《93海峡两岸明清史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林世界与历史真实》,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12期。《明代吉安的诉讼》,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993年《明代的四卫、勇士营》,南开大学:《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国秦汉史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2期。《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江右商帮》(合作,第一作者),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再论明代中后期的弃学经商之风》(合作,第一作者),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1994年《(明)成化皇帝大传》(著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40辑。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明代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3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摇篮”说》,南昌:《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赣文化专辑。《地域文化与江西商业文化》,南昌:南昌大学《赣文化研究》第1辑。1995年《明清江右商帮》(著作),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此为中国商业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十大商帮研究”的子课题。《千古一人——苏东坡传》(著作),台湾:国际村文库1995年。《论正史<奸臣传>》,香港:香港大学国际明史学术会宣读论文,1995年12月。《江西士大夫与明代政治》,江西省社科院:《江西名人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3期。《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南昌:《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1996年《中国政治通史·明代卷》(著作,第二作者,与杜婉言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为国家社科七五重点课题,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科院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千古一人----苏东坡传》(修订版),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7年。《明代的御马监》,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近代九江的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中国商业史学会:《近代沿江经济发展论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中国明史学会:《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明代统治者对佛道二教的利用与限制》,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1998年《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长春:1997年8月;《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扬州:《扬州大学文化所辑刊》第一辑,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王阳明与江右王门学派》,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期。《明代的乡试、会试与殿试》,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1999年《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明清时期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二人合作,为第二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1997年12月;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3月。2000年《旷世大儒——王阳明传》(著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一个儒学实践者的悲喜剧》,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2001年《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2002年《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论文集,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9期。2003年《阳明史事三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新华文摘》2003年24期摘要。2004年《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著作),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高校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论点摘要。《明代文化专制三议》,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2005年《一段历史、一段水土与一方人----走进明朝的江西》(合作,第一作者),广州:广东省社联《粤海风》2004年第1期。收录于江西人民出版社《第三只眼睛看江西》(胡平编),2005年。《谷霁光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个性》,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人大资料中心《历史学》复印。2006年《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期)。《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7年《“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摘要、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明代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对策》(第二作者,与萧发生合作),《北方论坛》2007年第1期。《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人大资料《历史学》复印。2008年《成化皇帝大传》(著作,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明代国家权力及运行机制》(著作,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另,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和《农业考古》、《民主》等报刊发表史学评论、史学杂文约100篇,篇目从略。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TESOL Journal, 11/2, 5-1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System, 30/1, 85-105,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Asian Englishes, 5/1, 40-6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ELI Teaching, 23/1, 16-19,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Internet TESL Journal, 7/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Teacher's Edition, 6, 8-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Guidelines, 23/2, 20-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Guidelines, 22/1, 51-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F 37/3, 27-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G 21/1, 23-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and L 20/1, 35-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Guidelines 20/2, 77-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ELI T 28, 15-19,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ELI Teaching 29, 37-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 30/4, 458-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ducation,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