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不断断裂,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这就为中华文化自身的融汇,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从文化的形成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从整个欧洲讲,多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封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连绵不断;欧洲人的开放及形成了欧洲人的迁徙和商贸,也促发了政治的民主和国家的分化。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的现象显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中国的神与人互相融合,神会下凡,人能升天,帝王英雄就是其代表,因而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就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纽带。这种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形成了雕塑功能上的封闭性特征,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作为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为仪卫;另一方面,在西方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制度,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从而显示出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自彩陶纹饰,青铜纹样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达,它们包含文化的内涵与造型上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长期将绘画、雕塑并重,“塑绘不分”,“塑容绘质”、“三分塑七分画”,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特点,从战国的彩绘木俑、秦代兵马俑以及大量古代彩绘不难发现。而西方雕塑在古罗马之后则形成了与绘画分离的形式。因此,表现方式上,西方雕塑在“模仿说”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写实性,再现性的方式,中国古代在“意向观念”,对神与形的辩证理解,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追求,形成了表现性的方式。 再次,中西雕塑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 雕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中西雕塑都十分强调其社会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个方面。雕塑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于客观的;审美作用同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三个作用统一于审美,但它又不是一回事。雕塑的功能脱离不了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中西雕塑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社会目的和作用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古代雕塑与巫史文化、宗法制度、礼乐丧葬、宗教文化等社会功能都紧密地联系着,它从文化形态上就已经限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发展形式。如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石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的陵墓雕刻、墓用雕塑和宗教雕塑等多种文化融合的雕塑艺术,明清时期的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这一点,在希腊、罗马等西方雕塑也同样存在。其中包括希腊、罗马队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揭示,包括中世纪雕塑对宗教文化的表现,文艺复兴以来雕塑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也包括现代雕塑对理性的叛逆,对非理性的体现。 从中西雕塑的类型来看,在二三千年间,中西雕塑都分别在自己的历程中展现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题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题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但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首先,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二、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造就了中国古代的雕塑类型,形成了以陵墓雕刻、墓俑雕塑和宗教雕塑以及建筑装饰性雕塑、工艺性雕塑的五种形式;而西方的文化也影响着西方的雕塑类型,形成了公共性、纪念性、宗教性以及建筑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五种类型。倘若在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以石窟、寺庙为主,前者多为石刻,后者多为泥塑彩绘,而西方宗教雕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室内外陈设上。在纪念性雕塑方面,中国以帝陵为主,而西方则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并以与建筑相统一的形式设置于广场。此外,中国的古代雕塑在彩塑方面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敦煌、麦积山,还是诸多的寺庙都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彩塑艺术,它们有的独立,有的组合,有的则与壁画、环境协调统一,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在二三千年来为中国造型艺术留下了丰硕的文化财富。 此外,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雕塑家都是一些高层文化的思想者,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精神探索的学者,他们写出了众多辉煌的雕塑理论,这些理论又服务于雕塑实践,极大的促进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反观中国,在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家虽然创造了商周无与伦比的青铜艺术、秦汉浩繁的雕塑作品、敦煌举世闻名的彩塑艺术,可以说,从规模、材质、工艺到造型、表现、塑造都取得了世所共见的丰硕的成果,但从来没有留下相关的雕塑理论或有关雕塑者的名字。中国古代雕塑家都从属于“百工”之列,属于工匠,在技艺的传承上,中国的“师傅带徒弟”、“面授心传”等方式也严重地阻碍了雕塑理论的发展,所谓“正宗”和“程式化”也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进步。这都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雕塑家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这一点上的巨大差异。 结论: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同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的关系一样,雕塑的发展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分割的。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雕塑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形式,揭示着人类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着人类对生命的极大热情;文化对雕塑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国唐至宋代之后雕塑的衰弱,也促成了西方雕塑随着文化变革而不断的演进。正如庄子所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文化的特质,而中西雕塑的异同则在于雕塑的基本特征,中西雕塑的比较既具有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着时代和现实的意义。

1 中国无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初探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并不像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为人所重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之前,甚至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无雕塑。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虽然不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发达,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些特点也恰恰造成了中国雕塑不被理解的尴尬局面。 现将这些特点从七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 中国古代雕塑有很强的实用性,缺少纯粹为艺术的雕塑 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崇拜运动和征战,他们为运动员和英雄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这些塑像以其超强的写实性见长,其比例线条以及各种细微之处都与真实人体严丝合缝,惟妙惟肖。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的艺术倾向于工艺美术,通常用于礼器和祭器,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一类为建筑装饰的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艺术与宗教造像上。冥器是随葬用品,比如人殉的取代物俑,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此外,还有供信徒膜拜而用的宗教造像。以佛像为例,由于其实用性,佛像的塑造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佛像头部太大,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很容易被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甚而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承认为真正的雕塑艺术。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而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通常以绘画来纪念人物或事件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历代帝王相和各种名臣奇将的肖像。 而纯粹的纪念性雕塑却很少见,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等少数例子。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2 中国自有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中国的实用性雕塑同样应该被承认、认识、理解和欣赏。 二、中国古代雕塑有显著的装饰性 来源于工艺美术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人物、动物、冥器艺术、宗教造像和建筑装饰雕刻等等,都普遍反映着传统的装饰趣味。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又包含一种和蔼与亲切。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比如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了雕塑,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的线条,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不同。后者更有立体感,更加接近真实。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都有此特点。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做雕刻。由此可见其绘画性。 四、中国古代雕塑有着和中国画相似的写意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而中国雕塑,就如与其同宗同源的中国绘画一样,有着很强的写意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同时,这也与中国古代雕塑明显的装饰风格有关。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写意。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3 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讲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在以前的西方学者眼中,这样“写意”的雕塑作品当然不入流,甚至不被称之为“雕塑”。只有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才能懂得、喜欢和品味中国画合中国雕塑的美感。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以后,“中国无雕塑”的说法不攻自破了,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然表现出高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雕塑的写实性,比例轮廓都更加写实。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只是个例,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雕塑显著的写意性特征。 并且,同样的,中国雕塑的写意性特征亦应获得承认与欣赏,而不应是其进入世界雕塑艺术领域的阻碍。 五、中国古代雕塑十分注重头部的刻画 由于写意性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而头部显然是体现“神韵”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雕塑自然非常注重对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而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将欣赏者的目光吸引到作品的头部。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第都有大量明显头大身小的佛像,但是其头大身小的比例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美感。当然,对于佛教造像来说,头大身小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佛像都比较高大,人们在礼佛的时候也都是仰视的姿态,按照正常比例的话,佛头必定会非常的小,这就不利于人们虔诚祈祷,也被认为是对佛像的不敬。 六、 中国古代雕塑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如佛教造像。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等风格,比如很多装饰性或实用性的动物雕塑。 中国画和雕塑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习惯了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4 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 七、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而兴起,隋唐而繁荣,期间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塑造了大量的佛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古印度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特征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 、眉间的毫相等等,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比如“手印”,也都各有含义,必须符合相应条件下的要求。 上述各种特点,表明中国的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独居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格。中国雕塑不应该因为它的不同于西方雕塑的特点而不被承认。只要有其独特之处,一种艺术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百科网——中国古代雕塑 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雕塑百图》(王子云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雕塑艺术论文

噶日和朋友爬过iohy

1 中国无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初探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并不像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为人所重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之前,甚至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无雕塑。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虽然不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发达,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些特点也恰恰造成了中国雕塑不被理解的尴尬局面。 现将这些特点从七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 中国古代雕塑有很强的实用性,缺少纯粹为艺术的雕塑 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崇拜运动和征战,他们为运动员和英雄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这些塑像以其超强的写实性见长,其比例线条以及各种细微之处都与真实人体严丝合缝,惟妙惟肖。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的艺术倾向于工艺美术,通常用于礼器和祭器,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一类为建筑装饰的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艺术与宗教造像上。冥器是随葬用品,比如人殉的取代物俑,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此外,还有供信徒膜拜而用的宗教造像。以佛像为例,由于其实用性,佛像的塑造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佛像头部太大,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很容易被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甚而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承认为真正的雕塑艺术。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而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通常以绘画来纪念人物或事件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历代帝王相和各种名臣奇将的肖像。 而纯粹的纪念性雕塑却很少见,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等少数例子。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2 中国自有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中国的实用性雕塑同样应该被承认、认识、理解和欣赏。 二、中国古代雕塑有显著的装饰性 来源于工艺美术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人物、动物、冥器艺术、宗教造像和建筑装饰雕刻等等,都普遍反映着传统的装饰趣味。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又包含一种和蔼与亲切。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比如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了雕塑,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的线条,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不同。后者更有立体感,更加接近真实。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都有此特点。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做雕刻。由此可见其绘画性。 四、中国古代雕塑有着和中国画相似的写意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而中国雕塑,就如与其同宗同源的中国绘画一样,有着很强的写意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同时,这也与中国古代雕塑明显的装饰风格有关。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写意。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3 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讲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在以前的西方学者眼中,这样“写意”的雕塑作品当然不入流,甚至不被称之为“雕塑”。只有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才能懂得、喜欢和品味中国画合中国雕塑的美感。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以后,“中国无雕塑”的说法不攻自破了,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然表现出高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雕塑的写实性,比例轮廓都更加写实。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只是个例,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雕塑显著的写意性特征。 并且,同样的,中国雕塑的写意性特征亦应获得承认与欣赏,而不应是其进入世界雕塑艺术领域的阻碍。 五、中国古代雕塑十分注重头部的刻画 由于写意性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而头部显然是体现“神韵”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雕塑自然非常注重对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而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将欣赏者的目光吸引到作品的头部。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第都有大量明显头大身小的佛像,但是其头大身小的比例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美感。当然,对于佛教造像来说,头大身小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佛像都比较高大,人们在礼佛的时候也都是仰视的姿态,按照正常比例的话,佛头必定会非常的小,这就不利于人们虔诚祈祷,也被认为是对佛像的不敬。 六、 中国古代雕塑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如佛教造像。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等风格,比如很多装饰性或实用性的动物雕塑。 中国画和雕塑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习惯了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4 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 七、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而兴起,隋唐而繁荣,期间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塑造了大量的佛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古印度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特征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 、眉间的毫相等等,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比如“手印”,也都各有含义,必须符合相应条件下的要求。 上述各种特点,表明中国的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独居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格。中国雕塑不应该因为它的不同于西方雕塑的特点而不被承认。只要有其独特之处,一种艺术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百科网——中国古代雕塑 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雕塑百图》(王子云 人民美术出版社)

给个QQ邮箱,我发给你

古希腊雕塑艺术论文

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我觉得是唯美+艺术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雕塑艺术论文1200

马雕刻家除了表现统帅、英雄人物、全家群像、夫妇合像、单人墓碑像外,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上一般称欧洲的封建社会为“中世纪”,艺术史上把古罗马以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的西方艺术称为“中古世纪的艺术”,它延续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为基督教服务。中世纪盛期的文化艺术,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法国的安高莱姆教堂,康城的三圣教堂,德国盖因拉德的圣基列阿教堂中的许多雕刻,都具有代表性。 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教堂建筑中彩色玻璃窗画的明暗变化,各色各样轻巧玲陇的雕花图案和壁上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沙脱尔教堂、理姆斯教堂等,都是哥特式教堂。而哥特式雕塑则基本上代表了中世纪保守落后的宗教艺术。 14世纪的法国雕塑中,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中世纪的雕塑有精华有糟粕,许多作品中充满迷信、荒诞的宗教内容,但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在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掀起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文化是反对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起领导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差不多都集中在佛罗伦萨。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季培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把这两扇大门赞誉为“天堂之门”。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雕刻家还有多那泰罗、委罗齐奥等。而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多有于取材古希腊神话(及其发展--古罗马神话)的,而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古希腊雕塑代表着一种美学高度。希腊艺术家确立规范和原则,对后世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的雕塑艺术就以其为标杆。古希腊的艺术家确定了最美的人体的原则。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古艺术家波利克里托斯是第一个“规范”了“美”的艺术家,他从纯数学理论角度,计算出一个做为人类身材范本的男士应该具有的身材比例。他是“黄金分割律”的鼻祖。并且,评判他人、修炼自己的身材仪容也成为古希腊人的习惯。“苏格拉底一贯认为:凡是身材不佳、仪容不整的人都是没有公共精神、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在苏格拉底的眼里,公民身材肥硕问题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而肥胖也是政治问题。”尼采就曾说过,要在“身体上做一个古希腊人”。有意思的是,如果不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印度,将雕塑艺术带到恒河流域,恐怕流传到东方各国的佛教也就不会有后来繁荣不已的造像艺术(云冈,龙门,莫高窟,巴米扬大佛),甚至在佛教、道教(借鉴了佛教的传教形式)的寺庙里也不会供奉着偶像。因为,古印度的宗教传统里是不崇尚偶像崇拜的。坦胸露乳的佛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古希腊的文明吧! 【吻】 "Le Baiser"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1840~1917) 罗丹是法国的著名雕塑家,创作风格深受米开朗基罗影响,擅长人物、情感及动态的深入刻画。「吻」是罗丹众多的知名作品中,少数能与「沉思者」相提并论的名作;藉由罗丹这件神来之作,但丁「神曲」里保罗与法兰契斯卡的悲剧爱情,得以感性地呈现出刹那间的永恒 【遗弃】 "L'abandon" 卡蜜儿.克劳戴(法国,1861~1943) 1886年与卡蜜儿热恋中的罗丹完成名作「吻」,两年后卡蜜儿完成了「遗弃」的陶塑原模。此作取材自印度爱情神话,原名「沙昆达娜」,又名「委身」,后才更名为「遗弃」;作品的易名道尽了卡蜜儿与罗丹的恋情始末,此作也彷佛影射罗丹跪在被遗弃的卡蜜儿面前请求宽恕。奇美收藏的是,出卡蜜儿在1910年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中的参展原作,系为1905年铸铜而成。 【人型的橱柜】 "Cabinet Anthropomorphoque" 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1904~1989) 达利的创作特色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任意地扭曲变形,他在「米罗的维纳斯」一作中认为身体是有好几部分的,并可分开抽出来,而此作「人形的橱柜」他亦是秉持着这个观念,将人体的身体化为许多抽屉,可说是达利作品中相当典型的创作 【洗脚的女郎】 "Femme se lavant jambe gauche" 艾德嘉.窦加(法国,1834~1917) 艾德嘉.窦加受印象派的影响,整个作品在每个不同的角度中,均呈现出一种多变的不安定感。窦加把女与椅子表现得相当独特,尤其是披挂在椅子上的衣物相当抽象,反观女郎面前的水桶,却相当写实,如此极端的两种风格,在窦加独具用心的诠释下,展露出无与伦比的完美组合。 【铁修斯战胜半人半马的怪兽】 "Thésée combatant centaure Biénor" 安端-路易.巴里 (法国,1795~1875) 巴里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最重要的动物雕塑家。此作的石膏原型曾在1850 年的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中展出。半人半马的怪兽(Centaure)和Lapithes 族人的争战是古典艺术中常常取材的主题,它也文明战胜野蛮的象征。此作品系由 Barbedienne所翻制,有 Barye 1860之签名,是最原始的大尺寸(当时仅铸作两件),也是巴里生前所有创作售价纪录最昂贵之作。现今典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罗浮宫的同尺寸作品皆为巴里死后才翻铸而成。 【人体】 "Torso" 亚历山大.阿基边克(俄裔美籍,1887~1964) 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十五年间,欧洲艺坛出现了两个代表现代造型理念的艺术理念,分别是野兽派及立体派。阿基边克是立体派重要雕塑家。立体派有感于非洲艺术单纯造型的美感,正如此像以极简练的几何造型呈现女性胴体,作品透露理性、纯粹的美感。此作完成于1914年,正值阿基边克的创作盛期 【弓箭手】 "Tireur à l’are" 皮耶.勒.法居叶兹(法国,1892年出生) 装饰艺术(Art Deco)于1920年代、1930年代出现于欧美各地,它注重感官趣味,崇尚唯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飨宴。皮耶.勒.法居叶兹是法国极为成功的装饰艺术风格代表之一,他以象牙、青铜、银、石头等多媒材成功地刻划出一位古罗马造型的战士,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战士拉弓时,力道强劲的优美站姿,充分展现装饰艺术力与美的极致。 【加拉蒂与海豚】 "Galatea Riding a Dolphin" 安西里欧尼(意大利,1832~1894) 在此作中加拉蒂丰腴的胴体扭曲斜倚着海豚,卷曲的秀发随风飘扬,造型动感十足;加拉蒂身上有许多雕刀刻出的细微纹样,或线条、或点状,在腹部、肘部、脚关节各处,类似真人肌肤上的肌理质感,使整个雕像栩栩如生。为了凸显女海神的主题,底座的石材特意挑选一满布细纹的大理石,彷佛海中起伏的波浪,遨游其上的海豚也呼应了主题,使作品充满了活力与生气。 【奥塞罗】 "Othello" 皮耶多.卡尔威(意大利,1833~1884) 意大利雕塑家卡尔威以创作莎翁剧中人物而闻名,奥赛罗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主题人物,乃为十五世纪来自非洲的摩尔人,高居将军之位而遭嫉,遂在误杀妻子后也自杀身亡。作者以首位演出此角色的男性演员为模特色,而于1869年完成此尊结合青铜与大理石的杰作。 【苏珊】 "SUZON"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1840~1917) 罗丹(1840~1917)近代雕塑之父。他用黏土,青铜和大理石,以前所未有的坦率,直接刻画平凡尘世的激情、痛苦情思欲念,他的艺术所展现出的时代性与浪漫气质是雕塑史上的一个高峰。漫长的艺术人生里他深受米开朗基罗,印象派及当代文豪雨果‧波特莱尔的影响。 1870年进入卡里埃.贝流兹(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当时作品皆需刻上卡里埃签名,罗丹为了多攒些钱,所以利用晚上雕塑一些女性胸像,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出售。苏珊即为此时之作品,强烈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苏珊温柔婉约的表情,精致的脸孔,极其腻人,轻柔的卷发系上柔软的丝带,高贵的气质从作品中一吋吋浓郁的散发出来,堪称罗丹创作生涯中精彩细腻的早期代表作。 【坚忍的母与子】 "Mother and Child" 亚堤里欧.皮奇瑞利(义裔美籍,1860~1945) 此作曾于1915年在旧金山参展中获金牌奖。现今置于纽约中央公园的Columbus Circle入口作品乃为放大版本之作。作者大部份作品是以大理石或木材,但也有少数以石膏和青铜铸造的。此件作品描写受尽委屈的孩童,紧紧依偎在母亲的关爱的胳膊里,孩子好似找到安全的慰藉,哭泣倾诉与母亲温情的垂问,形成一个对应无间、自然写实的母子连心之实体。 【运动员】 "The Athlete" 唐纳多.巴卡里亚(意大利,1849~1930) 来自米兰学院的巴卡里亚,在他十七岁首次参展时,创作才能即被肯定,他的创作风格深深受到卡诺瓦 Canova 影响。此作「运动员」完成于1898年,当年曾在米兰展出,并于1902年在圣彼得堡参展时嬴得首奖。其造型是来自于希腊英雄赫丘力斯(Hercules)的构思,不但融合了高度的写实技巧,更是兼具理想美的作品,是作者巴卡里亚生平最具代表性的创作。 【爱神与赛姬】 "Cupid and Psyche" 裘里欧.贝冈左里(意大利,1822~1868) 相传赛姬拥有絻世的美色,使得维纳斯大为嫉妒,遂令儿子丘彼特用他那无可抗拒的箭,使赛姬爱上最丑恶的怪物,没想到连丘彼特也被赛姬的美迷惑而跌入爱情的漩涡之中。此件雕塑呈现丘彼特轻盈地浮在空中,温柔的吻着赛姬,丘彼特、赛姬双人形成X形的姿势,上扬的动态,传达出传说中缠绵爱情的浪漫,是意大利雕塑家贝冈左里的代表作之一。 【女孩系列】胡恩.克拉拉(西班牙,1875~1957) 胡恩.克拉拉以自然且生动传神的技法,雕出孩童纯真可爱的本质,更不忘以诙谐的手法呈现出孩童顽皮淘气的一面。这四件相继完成于二十世纪初,在动作上彷佛有其联贯性,件件趣味横生,不失童真。 四件作品描绘一位好吃的小女孩坐在高椅上,她被眼前高处的饼干吸引住了,急着想站起来,没料到却滑落下来,心想干脆换张椅子再试着爬上去,可是她又担心会被妈妈发现,不禁频频回头,总算平安无事的站在高椅上了。这下子她又伤脑筋,因为眼前好吃的东西太多,真不知要挑哪一样?结果才想好好地享用手中这块得来不易的饼干,居然狗儿也来势汹汹,紧紧咬住她的裙摆。细细品味这四件淘气女孩作品里的小动作,相当可体会童心的可爱之处。 回答者: EstelPersian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8 17:59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wohaoainiyang 2365 骄阳出海 2020 风清月独醉 1580 清水小雪 1405 俺心扑腾 660 更多>> 订阅该问题MBA培训光盘5元/张,北京货到付款! MBA培训光盘特价,北京市货到付款!光大培训网,低价优质!另有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市场营 论文辅导找好伯乐 写作专家,专业编辑,快速交稿,价格合理品质保证!6-7折优惠,活动开展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热招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硕士2008年在职研招生火爆进行中,学院自主命题入学考试,无需参 核心论文发表和北大论文发表 诚信第一,最低400元,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不收取任何押金最低限度减少您的风险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 免费GCT辅导 免 工程管理硕士四川大学在职工程硕士;免费提供GCT考前辅导;最早具备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的 医学论文 全面征稿 医学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 北京MBA培训,找88DB 88DB服务网为您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助你通往成功大道!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08 Baidu

我眼中的罗丹(笔者论文) 一提起罗丹,我便不想去谈论他有关雕刻的技法和形式的精妙,不想去讨论他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了如指掌,更多的是去感受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本能和情感的真。 罗丹是真正让我感动的一位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位雕塑家。他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他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有多么高深玄奥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个人对于个体生命的理解与这个充满悲意世界的哀叹,从而创造的那一尊尊透人心魂的雕塑所散发出的壮美的气息、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生活的真。 他偏爱悲悯或是感伤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例如《加莱义民》《地狱之门》《思想者》《欧米哀尔》《乌谷利诺》等等作品。 《欧米哀尔》曾是一位年轻貌美、姿色过人的妓女,而她对如今的丑陋感到羞愧! 《罗丹艺术论》中这样描述着:“他雕塑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她弯着腰,偎踞着,移动着绝望的眼光。在两乳和干瘪的胸膛上,在布满可怕皱纹的肚子上,在那长满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所有雕塑家创造的女性形象都以丰满圆润优美的造型给观赏者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诸如《维纳斯》。当然,由于历史、宗教、美学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会自然而然形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于是古典雕塑始终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惟有罗丹的这件作品令人目不忍睹,可是它却是罗丹雕刻艺术的杰作,是他独特美学思想的体现。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人们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些认为美的更能显露出她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巴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罗丹先生正是从又老又丑的妓女身上,挖掘出她内心世界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悲哀。

雕塑艺术论文文献

美观

给个QQ邮箱,我发给你

麦积山的行不?

自己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