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无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初探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并不像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为人所重视。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之前,甚至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无雕塑。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虽然不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发达,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些特点也恰恰造成了中国雕塑不被理解的尴尬局面。 现将这些特点从七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 中国古代雕塑有很强的实用性,缺少纯粹为艺术的雕塑 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崇拜运动和征战,他们为运动员和英雄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这些塑像以其超强的写实性见长,其比例线条以及各种细微之处都与真实人体严丝合缝,惟妙惟肖。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的艺术倾向于工艺美术,通常用于礼器和祭器,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 ,一类为建筑装饰的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艺术与宗教造像上。冥器是随葬用品,比如人殉的取代物俑,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此外,还有供信徒膜拜而用的宗教造像。以佛像为例,由于其实用性,佛像的塑造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佛像头部太大,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很容易被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甚而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承认为真正的雕塑艺术。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而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通常以绘画来纪念人物或事件而极少使用雕塑, 例如历代帝王相和各种名臣奇将的肖像。 而纯粹的纪念性雕塑却很少见,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等少数例子。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2 中国自有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中国的实用性雕塑同样应该被承认、认识、理解和欣赏。 二、中国古代雕塑有显著的装饰性 来源于工艺美术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人物、动物、冥器艺术、宗教造像和建筑装饰雕刻等等,都普遍反映着传统的装饰趣味。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觉,但又包含一种和蔼与亲切。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比如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了雕塑,使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的线条,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不同。后者更有立体感,更加接近真实。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都有此特点。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做雕刻。由此可见其绘画性。 四、中国古代雕塑有着和中国画相似的写意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而中国雕塑,就如与其同宗同源的中国绘画一样,有着很强的写意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同时,这也与中国古代雕塑明显的装饰风格有关。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写意。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3 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讲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在以前的西方学者眼中,这样“写意”的雕塑作品当然不入流,甚至不被称之为“雕塑”。只有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才能懂得、喜欢和品味中国画合中国雕塑的美感。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以后,“中国无雕塑”的说法不攻自破了,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然表现出高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雕塑的写实性,比例轮廓都更加写实。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只是个例,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雕塑显著的写意性特征。 并且,同样的,中国雕塑的写意性特征亦应获得承认与欣赏,而不应是其进入世界雕塑艺术领域的阻碍。 五、中国古代雕塑十分注重头部的刻画 由于写意性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而头部显然是体现“神韵”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雕塑自然非常注重对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而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将欣赏者的目光吸引到作品的头部。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第都有大量明显头大身小的佛像,但是其头大身小的比例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美感。当然,对于佛教造像来说,头大身小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佛像都比较高大,人们在礼佛的时候也都是仰视的姿态,按照正常比例的话,佛头必定会非常的小,这就不利于人们虔诚祈祷,也被认为是对佛像的不敬。 六、 中国古代雕塑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如佛教造像。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等风格,比如很多装饰性或实用性的动物雕塑。 中国画和雕塑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习惯了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4 会有一定程度的障碍。 七、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在两汉之际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而兴起,隋唐而繁荣,期间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塑造了大量的佛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古印度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特征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 、眉间的毫相等等,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比如“手印”,也都各有含义,必须符合相应条件下的要求。 上述各种特点,表明中国的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独居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格。中国雕塑不应该因为它的不同于西方雕塑的特点而不被承认。只要有其独特之处,一种艺术就有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百科网——中国古代雕塑 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雕塑百图》(王子云 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