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发布时间: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解:3n+5-2+1=63n=2n=2/3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6件,是2001年(7件)的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9倍、美国的6倍和日本的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8倍和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83%,比200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5%,中央财政拨款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著6亿字,发表论文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6万篇,申请专利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4%,R&D经费年均增长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1%。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祝你生活愉快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5年的年均增长率怎么算? 年均增长率=【N次根号下(末年/首年)】-1,N=年数-1,计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以首年算末年,若算中间年份则与原值不相等。 即 m = 。其中B为最后一年,A为第一年。事实上,考虑 B = A (1 + m )n,那么就是一个解m的过程。 公式 n年数据的增长率 更多1条 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网上好多呢

是和正常的运算是一样的呀,所以说呢,你可以一步一步的去运算,运算之后就可以算出n次等于多少了?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5年的年均增长率怎么算? 年均增长率=【N次根号下(末年/首年)】-1,N=年数-1,计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以首年算末年,若算中间年份则与原值不相等。 即 m = 。其中B为最后一年,A为第一年。事实上,考虑 B = A (1 + m )n,那么就是一个解m的过程。 公式 n年数据的增长率 更多1条 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作文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5年的年均增长率怎么算? 年均增长率=【N次根号下(末年/首年)】-1,N=年数-1,计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以首年算末年,若算中间年份则与原值不相等。 即 m = 。其中B为最后一年,A为第一年。事实上,考虑 B = A (1 + m )n,那么就是一个解m的过程。 公式 n年数据的增长率 更多1条 

2004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同比增长率是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网上好多呢

sci平均每年约收录多少篇中国科技论文

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数据的计算量不大,利用常见的技巧化简之后即可估算出答案的范围,从而排除错误选项。华图教育专家将按照考生在考试中的应用频率进行排序,为大家介绍五种常用计算技巧。希望考生准确把握技巧的精髓,从而能够快速解题。一、尾数法  尾数法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因此若选项中末尾一位或者几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尾数法判断答案。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和、差的计算,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尾数可以指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 加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数相加,和的尾数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3065,和的尾数5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2再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3得到的。 减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数相减,差的尾数是由被减数的尾数减去减数的尾数得到的,当不够减时,要先借位,再相减。  示例:2452-613=1839,差的尾数9是由被减数的尾数2借位后再减去减数的尾数3得到的。乘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整数相乘,如果积的所有有效数字都保留,那么积的尾数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1503076,积的尾数6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2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3得到的。二、首数法  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两、三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一种方法。除适用于选项中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各不相同的情况外,还可用于分数的大小比较,如各分数的分子、分母位数相同,可根据化为小数时的首数大小找出最大和最小的分数。首数法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最常用。加法中的首数法  两个数相加,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和的首数是由一个加数的首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首数得到的,但还要考虑首位后面的数相加后是否能进位;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和的首数与较大的加数一致或者为较大的加数的首数加1。  示例:3288+2216,百位没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2=5,首数为5;  3888+2716,百位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1+2=6,首数为6。减法中的首数法  两个数相减,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差的首数是被减数的首数减去减数的首数得到的,但还要考虑被减数首位后面的数是否需要借位。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差的首数与较大的数一致或者是较大的数的首数减1(借位时)。  示例:3888-216,被减数百位数字作差时不需要借位,则差的首数与较大的数3888首数一致,首数为3;  5288-2316,被减数的百位数字作差时需要借位,则差的首数为5-1-2=2,首数为2。除法中的首数法  被除数除以除数时,先得到商的高位数,除法进行到可以判断正确选项为止。  示例:3888÷216,商的首数等于3888÷216=1X,首数为1。三、取整法  取整法指在计算多位有效数字的数据时,可将其个位、十位或百位等的数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舍位,得到相对简单的数据,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取整法可用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取整时可以根据数值特点进行四舍五入。  【例题1】2003-2007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情况2003-2007年,SCI平均每年约收录多少篇中国科技论文?  A9万B3万 C7万 D1万  解析:此题答案为C。2003-2007年,SCI平均每年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为(49788+57377+68226+71184+89147)÷5≈(50000+60000+70000+70000+90000)÷5=68000=8万篇,最接近的选项为C。四、特征数字法  特征数字法是利用一些常用数据的数学特征,将百分数、分数、小数、整数等进行相互转化的化简方法。用特征数字来代替原来复杂数字,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量。特征数字法中主要有以下几类常见的特殊数字。  当分式中出现尾数为5、25、125的数据时,可以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4、8,使得分子或分母的有效计算数位减少、计算量减轻。  当算式中的百分数、小数接近下列真分数时,可以化成近似的真分数,再进行计算。五、范围限定法  范围限定法是指通过对计算式中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将计算式的数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再通过选项或其他限定条件来选择正确选项或进行大小比较。  当计算或比较若干个数值的大小时,如果选项间的差距较大,可以采用范围限定法,并要注意放缩的一致性。 加法\乘法运算  放大(缩小)其中的一项会使结果相应放大(缩小)。  示例:A、B、C、D为四个正数,且A>C>B>D。则A+B>C+B>C+D;A×B>C×B>C×D。  减法运算  被减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放大(缩小),减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缩小(放大)。  示例:A、B、C、D为四个正数,且A>C>B>D。则A-D>C-D>B-D;A-C除法运算  被除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放大(缩小),除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缩小(放大)。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