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首都核心区规划

发布时间:

首都核心区规划

主要包含东城区和西城区。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控核心区主要是东城区和西城区。这区域是北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而且这里规划建设工作必须紧密围绕老城核心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未来的核心区将具有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共发力,核心区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亿平方米左右。

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一环,能够将首都未来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清晰展现出来

首都核心区规划解读

未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会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和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而且会加强空间秩序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的格局。

2019年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公示启动。规划以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为核心,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水平的改善,让包括平房区和老旧小区在内的居住空间成为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备、邻里和谐的美丽家园。详规(草案)目前已开始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还不是最终的定版。不过,从现在的文本看,这个规划勾勒出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很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而政务功能优良、历史文化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三合一”模式,不仅承继、延续了历史,也充分考虑到老城区居民的生活便利,令人期待。一直以来,北京老城区的功能定位虽然已经明确,不过在现实中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一方面,老城区承载着繁重的政务功能,街区建筑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属于需要整体保护的区域,保护力度还需加大;另一方面,这一区域也密集地居住了很多居民,由于历史因素,他们的人居环境也需改善。此番新规明确定位老城区“将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是一个多赢的规划盘子,既要服务好政务功能,也要保护好历史文化,更要让这一区域居民的生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规划》直指民众诉求,无疑具有清晰的问题导向。老城区的民生改善,既有交通、停车、如厕等现实短板,也有养老、辅幼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长线议题,还有老旧小区环境改善的问题。这些议题与整个区域的政务及历史文化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提升老城区的人居环境,宜有一个基于整体思维的顶层设计,统筹联动,标本兼治。以停车难为例,在小汽车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老城区的道路骨架或许难以接纳这么多轮子。那么,解决之道除了采取差别化收取停车费的经济手段之外,还可以充分挖掘停车资源、提升停车泊位利用率。据报道,西城区德胜街道就在北京市首创“全域停车自治”管理模式,在扩充路侧停车资源的同时,统筹小区资源、并撬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力求实现地区停车昼夜平衡。再以吃饭为例,除了科学规划超市、菜市场等,以满足民众基本需求之外,或许也可在老城区多保留一些临街的餐馆和早餐店等,从老百姓的家常日用入手制定政策,实现民生与商业的双赢。实际上,《规划》草案里就提到了“生活性服务业便利规范”,这就需要各方以老城区居民为中心,通过精细化管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动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夯实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基础。2018年,推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2019年,又实行“闻风而动、接诉即办”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目前,北京市已经启动厕所革命。可以期待,在未来的老城区规划建设中,这些机制都将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古城,北京老城区的规划、改造、提升可谓一项大工程。将老城整体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努力打造一个老城人居环境新范本,为其他地方提供好的经验,应当说确确实实关涉老城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所以,构建一流的人居环境,改善老城区民生,体现责任担当。而将来实行的《规划》,必将为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改善提供指引,更好对接民生诉求。

在城区建设、老城保护等方面会着重规划,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首都核心功能区规划

未来的核心区将具有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共发力,核心区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亿平方米左右。

在城区建设、老城保护等方面会着重规划,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主要包含东城区和西城区。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东城区和西城区。东城区和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也是历史遗迹重点保护地区。

北京首都核心区规划

主要包含东城区和西城区。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东城区和西城区。东城区和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也是历史遗迹重点保护地区。

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是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中确定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指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指城市副中心;两轴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指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

核心区会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重点保护历史文化、交通出行便利、控制人口居住数量。

北京首都核心区规划图

东城区和西城区。东城区和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也是历史遗迹重点保护地区。

未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会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和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而且会加强空间秩序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的格局。

核心区会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重点保护历史文化、交通出行便利、控制人口居住数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