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张毅颖 摘要: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书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实现书籍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字:编辑、作者、读者、书籍、著作活动、编辑加工 0引言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籍刊物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籍刊物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编写的,编辑组织加工书稿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到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的对象。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书籍刊物是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书籍刊物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根据书籍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籍刊物。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 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的机会;若否定你,你就成为不了社会承认的作家。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和图书市场信息,时制订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对书籍作品的客观审视有助于纠正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书稿造成的缺陷,而他们从社会舆论和法律向上对书稿的评价能使作者的创作更合理合法,更有价值。 当然另一方面,编辑的工作也离不开作者。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没有加工的对象--作者所提供的书稿,编辑就不可能加工出一本可供读者阅读的书籍。除了上述的工作外,编辑还要根据出书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想,主动地设计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出版书籍作品。因此,编辑的合理计划和理想追求只有建立在合适的作者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2)作者为主,编辑为辅 作者和编辑对书籍产生的作用大小并不相同。作者起主导决定作用。书籍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籍。 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可能是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在书稿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编辑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作品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编辑的任务在于发现作者,正确判断作者提供的书稿价值和发挥作者的潜能和创作的潜力。编辑应该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提供的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修改方案,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计划和完善作品。 同样,作者也无法替代编辑的组织整理作用。任何作者都不能保证其作品的严谨性。只有借助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的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才能避免疏漏缺失。编辑人员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对书籍出版的规划设计和组织活动方面。另外,编辑人员的编辑构思和选题设计还可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写作构思。有的作品正是作者直接根据编辑的构思和设计而创作出来的。编辑还可以组织作者来完成他所制订的编辑出版规划,完成出书任务。 3)编辑和作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一条纽带。两者共同为满足读者需要服务,共同为提高书籍质量、繁荣出版事业服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共同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 共同的目标使编辑和作者之间发生了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无私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要对作者的写作计划和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还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尽可能挖掘作者的写作潜能,使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才能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也应该关心出版社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书籍出版工作进行得更好,使书籍的出版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2读者的概念 读者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意义上,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3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活动形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这个结构告诉我们读者的需要决定了作者的写书和编辑的编书。书籍的需求制约着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读者不需要的书刊很难有出版的机会,站稳书籍市场。 在编辑活动中,读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视。 1)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书籍的制造者是作者,书籍的加工者是编辑,而书籍的消费者是读者。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书籍的生产与消费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读者需要是书籍出版的前提,也是书籍编辑工作的前提。读者首先提出了阅读的需求,作者为此写作,编辑为之加工整理。读者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书刊后,又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再一次地引起了写作和编辑活动。以此类推,读者需求的发展促进了写作和编辑加工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在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作用贯穿始终。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编辑的选题其实是按照读者需要为依据的,因为只有读者需要的选题才真正具有出版价值,才能够拥有市场。 编辑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读者需求物色组织合适的作者,完成特定的创作任务。对书稿的审读、整理和加工不但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兴趣和接受能力。编辑的选题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要由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所以,编辑要随时留意这种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出版计划。 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读者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知识 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体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读者通过书籍获得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他们又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我们一直把书籍叫做"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补品",因为书籍具有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和娱乐消遣等社会功能。 在书籍被读者阅读前,上述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利用。然而一旦它们被使用、被接受后,这些巨大的潜能立即发挥出来。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且立即作为能动的因素,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书籍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因为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源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 书籍作品首先要接受编辑部和评论家的选择和评价,然后接受读者和观众的选择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被读者所接受,取决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水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可接受性。 另外,作者在创作时,编者在加工时,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要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思索、想象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写作、编辑和阅读是美好的行为活动,它是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是交流相互意见和建议的最好方式。 3)读者决定编辑的内容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商品,又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所以它也必须同做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它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编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对书籍的推广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利益的双丰收。 书籍的需求量呈现金字塔型。品位高、有价值的书籍因为其内容较深奥,不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只适合高文化层次的读者,颇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量平庸的、低品位的书籍,较通俗,由于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往往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编辑必须掌握此现象,才能把握生产书籍的宏观策略,以免造成书籍的浪费现象。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书籍的出版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定者 作者通常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稿作品都赋予积极的评价,其目的无非想出版发行。但书稿是否真正达到出版的要求,并不是参照作者的叙述,而取决于编辑。编辑不采用,这份作品就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出版。若被编辑部采用,并不意味着该作品的质量就高。衡量书籍质量好坏的尺度就是读者的选择和评论家的评论。一般,评论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准确的判断力,能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作出较客观、较公正的评判。评论家的意见往往能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印象。例如,某著名评论家对某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这本书的质量。读者接受了评论家对该书的肯定,那么就会向其周围的人介绍这本书,从而起到了传播书籍的作用,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 但在实际生活中,评论家们的意见往往相左,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只有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真正准确地评判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读者成为书籍最权威、最终的评定者。 5)准确处理编辑和读者的关系 在认识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编辑应做到适应读者、尊重读者、引导读者。 适应读者应该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处处为读者着想,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编辑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做好选题,并尽可能在书籍中提供充分完善的信息、材料和解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书籍的装帧式样、开本大小和定价等因素也要适应读者的购买能力,以免读者因为价格太高或者装帧设计太差等原因而放弃购买。 尊重读者体现在编辑和作者把读者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象来对待。不能居高临下,强迫读者接受书籍作品中所阐述的观点,而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编辑人员应该努力地编辑出版质量好、层次高的书籍来引导作者。因为一本好书能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这样,读者队伍的规模就不断扩大,读者层次就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在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作者和读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读者,不会有作者和编辑;同样,没有作者和编辑,也不会有读者。读者对作者、编辑产生影响,作者和编辑也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作者创造书稿,编辑通过编辑出版的书籍,不仅可以影响和提高读者,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读者群。读者的需求又促使作者和编辑去创造出更多的书籍。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繁荣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首先建议你了解巴金的编辑思想,可以看这篇文章。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一, 从社会精神活动中的情况看,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这两者关系的中介。作者和读者实际是一对矛盾, 编辑是这对矛盾的中介。编辑作为中介, 就是在两者矛盾中发挥办调作用和净化作用。二, 从编辑本身的情况看, 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这两种关系, 是编辑最基本的社会联系。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制约着编辑工作, 从而形成一条原则, 即团结作者对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编辑对作者的团结和合作, 与对读者的服务, 这两方面不可偏废 不过, 为读者服务毕竟是最终目的。团结作者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 它作为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几乎影响编辑工作的所有方面。违背这个原则, 编辑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仅就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再谈三个和关的间题。一, 在社会分工中形成的合作关系。二, 为了读者是合作的基础。三, 编辑的知人善用和一视同仁。关于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有必要再进一步谈几个问题。一, 为读者服务是最终目的。二, 编辑听命于读者的需要。三, 读者的信任取决于读物的质量。 参考自《论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刘光裕
回答 您好! 执行主编是代理负责人 责任编辑专门负责编辑的人 提问 执行主编享有该书的学术成果吗?执行主编是否可以兼任责任编辑? 回答 执行主编如果有在该书上想署名,就享有 执行主编也可以兼任责任编辑 提问 谢谢老师! 作文选丛书的执行主编,评职称是否可以算我的学术成果这一项? 回答 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主要的条件要求就是在该项著作中的书名位置及所评审职称的级别来定的。一般情况下,合作出书中,署名前五名才有保障,一般专著、教材等图书,可以拥有三名主编、三名副主编及部分参编。如果合作的学术著作主编少于三位,则主编排名就不重要了,如果多于三位,则要优先考虑靠前的位置。比如评审副高职称,主编位置排在第2位机会较大,因为副高职称只认可前两位著名作者。如果是正高的话,副主编是无缘参与评审的,正高职称仅仅认可第1作者,也就是说要想评正高职称,独著是优先考虑的。 提问 老师分析得很准确。我该评正高,我是“西藏中小学生作文选丛书”执行主编,编委会由大小领导组成。我还兼任责任编辑。这套书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所有的工作。 回答 那这套书就可以是算是你的学术成果 提问 知道了。我惭愧,当了14年编辑,不知道有关规定,多谢先生指导。 更多10条
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张毅颖 摘要: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书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实现书籍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字:编辑、作者、读者、书籍、著作活动、编辑加工 0引言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籍刊物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籍刊物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编写的,编辑组织加工书稿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到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的对象。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书籍刊物是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书籍刊物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根据书籍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籍刊物。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 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的机会;若否定你,你就成为不了社会承认的作家。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和图书市场信息,时制订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对书籍作品的客观审视有助于纠正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书稿造成的缺陷,而他们从社会舆论和法律向上对书稿的评价能使作者的创作更合理合法,更有价值。 当然另一方面,编辑的工作也离不开作者。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没有加工的对象--作者所提供的书稿,编辑就不可能加工出一本可供读者阅读的书籍。除了上述的工作外,编辑还要根据出书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想,主动地设计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出版书籍作品。因此,编辑的合理计划和理想追求只有建立在合适的作者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2)作者为主,编辑为辅 作者和编辑对书籍产生的作用大小并不相同。作者起主导决定作用。书籍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籍。 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可能是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在书稿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编辑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作品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编辑的任务在于发现作者,正确判断作者提供的书稿价值和发挥作者的潜能和创作的潜力。编辑应该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提供的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修改方案,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计划和完善作品。 同样,作者也无法替代编辑的组织整理作用。任何作者都不能保证其作品的严谨性。只有借助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的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才能避免疏漏缺失。编辑人员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对书籍出版的规划设计和组织活动方面。另外,编辑人员的编辑构思和选题设计还可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写作构思。有的作品正是作者直接根据编辑的构思和设计而创作出来的。编辑还可以组织作者来完成他所制订的编辑出版规划,完成出书任务。 3)编辑和作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一条纽带。两者共同为满足读者需要服务,共同为提高书籍质量、繁荣出版事业服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共同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 共同的目标使编辑和作者之间发生了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无私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要对作者的写作计划和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还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尽可能挖掘作者的写作潜能,使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才能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也应该关心出版社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书籍出版工作进行得更好,使书籍的出版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2读者的概念 读者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意义上,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3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活动形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这个结构告诉我们读者的需要决定了作者的写书和编辑的编书。书籍的需求制约着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读者不需要的书刊很难有出版的机会,站稳书籍市场。 在编辑活动中,读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视。 1)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书籍的制造者是作者,书籍的加工者是编辑,而书籍的消费者是读者。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书籍的生产与消费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读者需要是书籍出版的前提,也是书籍编辑工作的前提。读者首先提出了阅读的需求,作者为此写作,编辑为之加工整理。读者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书刊后,又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再一次地引起了写作和编辑活动。以此类推,读者需求的发展促进了写作和编辑加工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在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作用贯穿始终。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编辑的选题其实是按照读者需要为依据的,因为只有读者需要的选题才真正具有出版价值,才能够拥有市场。 编辑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读者需求物色组织合适的作者,完成特定的创作任务。对书稿的审读、整理和加工不但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兴趣和接受能力。编辑的选题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要由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所以,编辑要随时留意这种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出版计划。 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读者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知识 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体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读者通过书籍获得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他们又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我们一直把书籍叫做"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补品",因为书籍具有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和娱乐消遣等社会功能。 在书籍被读者阅读前,上述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利用。然而一旦它们被使用、被接受后,这些巨大的潜能立即发挥出来。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且立即作为能动的因素,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书籍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因为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源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 书籍作品首先要接受编辑部和评论家的选择和评价,然后接受读者和观众的选择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被读者所接受,取决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水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可接受性。 另外,作者在创作时,编者在加工时,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要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思索、想象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写作、编辑和阅读是美好的行为活动,它是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是交流相互意见和建议的最好方式。 3)读者决定编辑的内容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商品,又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所以它也必须同做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它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编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对书籍的推广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利益的双丰收。 书籍的需求量呈现金字塔型。品位高、有价值的书籍因为其内容较深奥,不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只适合高文化层次的读者,颇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量平庸的、低品位的书籍,较通俗,由于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往往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编辑必须掌握此现象,才能把握生产书籍的宏观策略,以免造成书籍的浪费现象。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书籍的出版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定者 作者通常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稿作品都赋予积极的评价,其目的无非想出版发行。但书稿是否真正达到出版的要求,并不是参照作者的叙述,而取决于编辑。编辑不采用,这份作品就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出版。若被编辑部采用,并不意味着该作品的质量就高。衡量书籍质量好坏的尺度就是读者的选择和评论家的评论。一般,评论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准确的判断力,能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作出较客观、较公正的评判。评论家的意见往往能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印象。例如,某著名评论家对某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这本书的质量。读者接受了评论家对该书的肯定,那么就会向其周围的人介绍这本书,从而起到了传播书籍的作用,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 但在实际生活中,评论家们的意见往往相左,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只有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真正准确地评判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读者成为书籍最权威、最终的评定者。 5)准确处理编辑和读者的关系 在认识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编辑应做到适应读者、尊重读者、引导读者。 适应读者应该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处处为读者着想,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编辑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做好选题,并尽可能在书籍中提供充分完善的信息、材料和解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书籍的装帧式样、开本大小和定价等因素也要适应读者的购买能力,以免读者因为价格太高或者装帧设计太差等原因而放弃购买。 尊重读者体现在编辑和作者把读者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象来对待。不能居高临下,强迫读者接受书籍作品中所阐述的观点,而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编辑人员应该努力地编辑出版质量好、层次高的书籍来引导作者。因为一本好书能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这样,读者队伍的规模就不断扩大,读者层次就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在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作者和读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读者,不会有作者和编辑;同样,没有作者和编辑,也不会有读者。读者对作者、编辑产生影响,作者和编辑也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作者创造书稿,编辑通过编辑出版的书籍,不仅可以影响和提高读者,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读者群。读者的需求又促使作者和编辑去创造出更多的书籍。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繁荣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首先建议你了解巴金的编辑思想,可以看这篇文章。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一, 从社会精神活动中的情况看, 编辑是作者和读者这两者关系的中介。作者和读者实际是一对矛盾, 编辑是这对矛盾的中介。编辑作为中介, 就是在两者矛盾中发挥办调作用和净化作用。二, 从编辑本身的情况看, 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这两种关系, 是编辑最基本的社会联系。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制约着编辑工作, 从而形成一条原则, 即团结作者对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编辑对作者的团结和合作, 与对读者的服务, 这两方面不可偏废 不过, 为读者服务毕竟是最终目的。团结作者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 它作为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几乎影响编辑工作的所有方面。违背这个原则, 编辑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仅就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再谈三个和关的间题。一, 在社会分工中形成的合作关系。二, 为了读者是合作的基础。三, 编辑的知人善用和一视同仁。关于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有必要再进一步谈几个问题。一, 为读者服务是最终目的。二, 编辑听命于读者的需要。三, 读者的信任取决于读物的质量。 参考自《论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刘光裕
建议你去学一下SEM和SEO这是网络编辑师们都会了解的东西!(SEM -搜索引擎营销,SEO-搜索引擎优化) 还有就是网络编辑现在是需要认证的了,还需要考试,会有系统的内容吧,去百度一下吧,内容太多!只是这个行业还是很不错的,现在都需要专业,可能每个人都做的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好!加油!
具体内容请登陆:_html 第一节 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编辑环境的复杂化编辑环境: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编辑工作既作用于编辑环境,又受到编辑环境的制约。 二、编辑取向优质化重视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成为我国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在操作层面上,编辑的各个环节,都越来越注重深加工和精加工。 三、编辑工具电子化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工具也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电子出版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改善了编辑和工人的工作条件,极大的提高了报纸的排印质量和出版速度。编辑人员应改变过去非电脑操作时代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不断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新技术的优势。《经济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电脑辅助新闻学: 电脑辅助报道。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寻找报道思想和灵感。 电脑辅助参考。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数据的检索和事实的交叉验证。 电脑辅助研究。利用在线资料开展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调查研究。 电脑辅助聚会。利用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定期与世界各地的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职业的人们进行访谈和讨论。--据认为是新闻工作者运用互联网最激动、最有潜力的一个方面。 第二节 当代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 一、高度的责任意识 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新闻不是物质消费品,是精神消费品,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 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编辑人员要以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赖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 人民日报“讲成就而不引起怀疑,讲缺点而不引起泄气,讲发展而不引起攀比,讲调控而不引起忧虑,讲先进而不引起反感,讲问题而不引起恐惧。” 二、广阔的知识视野“知多易识新,知多易辨错。” 编辑人员只有开阔的视野,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有效地把握新闻报道,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编辑人员要不断扩大关于新闻报道对象的知识,动态地注意了解周围媒体和受众的情况,并掌握一定地外语和计算机知识。 三、执着的探索精神复杂多变的编辑环境,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只有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新的对策,新闻报道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探索应当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密切关注生活中的变化,及时捕捉新闻的新的增长点,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探索贵在坚持,难在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报道的定位报道的定位: 新闻媒体编辑部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新闻报道乃至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对整个新闻报道进行正确的定位,是新闻编辑工作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它具有编辑方针的性质,是指导编辑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报道定位一旦确定,编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在编辑的各个环节,即从报道的策划导报道的合成,自始至终加以认真的贯彻。 第一节 报道定位的依据 一、媒体因素 以媒体的性质而言。 具有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在政治、思想、政策导向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又容易掌握来自政党机关等权威部门的重要信息,因此报道应在鲜明的导向性和信息的权威性上下更多的功夫。 以媒体的层级而言。 媒体所处的层级越高,报道的视野应当越广,报道的要求应当越高。《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报道定位,反映了党中央和广大读者的共同要求。 以媒体的载体和物质条件而言。 媒体应当根据自身的载体特性与物质水平的条件,寻求自己的长处。 以媒体的传播时间而言。 积极开发优势时段的新闻,讲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二、受众因素新闻媒体的存在以一定的受众数量为前提。受众的定位应主要依据基本的受众群体,即“标准受众”、“目标受众”。对基本受众的把握,应当借助大规模的受众调查。报道定位应尽力固化基本的受众人群,在此基础上,再想方设法吸纳潜在的受众群体。 第二节 报道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定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方面的政治取向是:努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新闻报道要发挥密切联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上传下达。 坚持正确地舆论导向。 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新闻报道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业务定位包括报道格局、报道思路、报道方法以及版面和节目的风格诸因素的确定。总的要求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体现自身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报道的策划 第一节 报道策划的概念报道策划: 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的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它追求创意和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报道策划重在先期的谋智投入,其明显的优势是有利于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报道策划是新闻竞争的必然结果。这就迫切需求编采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报道的研究和设计,着力改进报道的内容和方法方式,不断的推陈出新。 第二节 报道策划的原则 一、取信原则报道策划的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它要求报道策划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搭准社会的脉搏和受众的需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不能弄虚作假。既不能任意摆布被报道对象,导演事实,也不能以报道策划为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二、立异原则报道策划最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这是报道策划的精髓和灵魂。所以,策划时应大胆探索,尽可能在报道的内容、角度、形式乃至标题、配置和编排设计等方面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三、应变原则报道策划所形成的方案须有一定的弹性,并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方案,以增强适应性。 四、集思原则报道策划的对象主要是战役性的报道、专题报道,以及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典型报道。这些报道涉及社会环境和媒体内部的众多方面,靠个人的智慧不容易策划好,所以讲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第三节 报道策划的类型 一、阶段性的策划阶段性策划: 对一个时期的报道作总体上的部署与安排,通常形成书面方案,以便采编人员遵守。这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策划。 阶段性报道策划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报道的要点和重要选题,并根据竞争的态势,提出创新举措和创优项目。对这类报道策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宏观视野,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集思广益,通力合作。 二、专题性报道策划专题性报道: 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所作的系统报道。这种报道有强度,有声势,最能体现新闻媒体的报道特色和水准,因此这类报道策划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值得研究和探索。 专题性报道策划,首先要选准题目,“好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一半”。选题应对准社会的热点、实际工作的重点和受众关注的焦点。同时还要考虑报道的时机、范围、形式等问题。 三、即时性报道策划即时性报道: 突发事件或突发信息的报道。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要求临场加以策划,以利于在竞争中取胜。 由于受时间的制约,所以即时性报道策划,既需要功力,更需要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对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一种检验与考验。 第四节 报道策划的方法 一、系统方法即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它可以使报道充分、全面、深刻,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参照方法即以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比、评估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观念,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它可以使创新风险大大降低。参照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了解,为了拓展视野,获得启发,为了推陈出新。 三、逆向方法在报道策划中采用逆向思维,可以给人新感觉,也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既能运用于报道的内容,也可用于报道的主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新闻的确认 第一节 新闻确认的重要意义新闻的确认:确定哪些新闻可以录用。它决定着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在新闻工序上是第一位,而就其重要性来说也是居于首位。 一、 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报道宗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新闻的选择。 二、 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任何媒体都应以自己的特色来赢得大众,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对报道特色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的时效性、社会性和权威性,以及各类新闻的结构与比例等内容方面的特色。所以必须从大量的新闻事实中有目的的进行选择。 三、 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新闻编辑包括好几道工序,承担着优化新闻报道的任务。新闻确认居于支配地位,制约着新闻的梳理、配置、标题制作和合成等环节。 第二节 新闻确认的基本依据“双重评价论”: 编辑选择新闻,首先要对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利弊做出评价,即对新闻做出社会评价。其次要选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即对新闻进行新闻价值评价。 特点是着眼于新闻稿件,理论色彩较浓,扼要易记。“八看说”:八个“是否”。特点是可操作性强,通俗易学,还能为选择非新闻稿件所用。 一、 社会规范 遵守政治规范。 政治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主导。现阶段,新闻确认应遵守的最根本的政治规范是要服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领导核心。 遵守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主体。新闻确认必须遵守宪法,以宪法为法律规范的根本,同时还应当遵守与宪法精神一致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编辑把好法律关要有勇气和主见。 遵守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各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是新闻确认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新闻确认要力求实事求是和清正廉洁。实事求是,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取信于民的根本所在。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有效的抵制假新闻,维护新闻媒体的信誉。清正廉洁,要求秉公取舍稿件,不以稿谋私,这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有偿新闻、偏袒新闻等病态新闻进入传播渠道,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有偿新闻:以获取被报道方钱物为特征的新闻。制止有偿新闻,需要编辑人员的廉洁自律,也需要编辑部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以规章制度促自律,以规章制度促治劣。 偏袒新闻:支持和保护错误一方的新闻。 二、 受众需要受众是新闻传播直接作用的对象。需要是刺激行为主体行动的决定因素。 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前提。 受众需要具有某种一致性。即,含有重要性、新鲜性、社会性、知识性、接近性的新闻是受众普遍关心的。 不同的受众在需求方面也有差异性。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上进行划分。 第三节 新闻确认的注意事项 一、 要有全面的观点 不能只看到稿件中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一面。 不能只看到新闻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转化的积极的一面。 二、 要有平衡的观点 地区、领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平衡。 肯定与否定的平衡。 先进的、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但也不能放弃对那些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展开必要的批评。但也要注意普遍性与针对性和时机性,加强建设意识。既要突出报道的重点,又要兼顾报道之间的平衡。它最终是通过版面和节目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新闻的梳理 第一节 新闻梳理的下限新闻的梳理: 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它既要求注意新闻的整体,又要求注意新闻的细节,既要求注意新闻的内容,又要求注意新闻的形式,因而是对新闻的一次全面的细致的再检验。新闻梳理的首要任务是纠正新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问题。这种着眼于补偏救弊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保护性梳理”。 一、 纠正各种差错 事实性差错。违反常识,不合情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等。 政治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 文字性差错。 二、 避免各种不当 内容不当。提法不当,做法不当,泄露内情。 用词不当。 第二节 新闻梳理的优化在纠正差错和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善新闻的表达,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着眼于扬长求精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提高性梳理”。 一、 凝聚主题新闻梳理着重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主题集中的问题。 一线串珠。一篇新闻只有一个中心,并一贯到底。 削去枝蔓。为了主题的集中,还要舍得忍痛割爱,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 以少胜多。材料不是越多,主题就越突出。不说明问题的材料越多,主题会越模糊。 精简过程。对事物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使新闻短而精。 详略得当。与主题关系直接的、重要的内容应当展开,写得具体详细,不足的还应设法补充。与主题间接的、一般的内容应当压缩,写得概括,简略,可有可无的还应删去。 二、 凸现精华 改变体裁,调整结构。如将通讯改为消息,可突出精华,直接、简练。 取其一点,独展所长。将精华部分分离出来,独自成篇。 化零为整,各显其要。将篇幅长的新闻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 第三节 新闻梳理的准则 一、 有稿必检 一般记者的稿件要检验,总编辑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基层通讯员的稿件要检验,领导机关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本报(台)的稿件要检验,转载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地方媒体的稿件要检验,中央媒体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二、 有错必究。必须要有乐于和敢于负责的精神。 三、 有改必慎。修改必须有据,一定要准确无误,要有充分的根据。可依据公开的、权威的、新近的资料和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新闻的标题 第一节 新闻标题与新闻媒体 一、 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 1870年3月24日《上海新报》上的“刘提督阵亡”,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标题。 新闻标题起明显的“两导”作用: 导受作用。 导受: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标题受众:新闻数量与日剧增,人们不可能兼收每一条新闻,于是出现了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标题可以方便受众接触、了解、选择新闻,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 导向作用。 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可以或明或隐的表明对事件的态度,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导引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标题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就事论理,借题发挥。它更多的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 二、 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区别 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 报纸标题要注意辞句的修饰,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广播标题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上口顺耳,要便于受众听清听懂,尽量口语化,通俗化。 电视兼用声像和文字传播,标题要简明扼要,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同一载体的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 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受众对象和所属地区等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种区别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和语言看出来。 第二节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一、 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新闻标题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新闻事实中,其显著特点在于事实性、新闻性,决定了它必须揭示新闻事实。新闻标题揭示新闻事实,要注意分析比较,不可忽略新闻背景,还要注意趋利避害。 二、 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应处理好“两个关系”:生动与准确的关系,简短与准确的关系。新闻标题要准确无误,从作风上讲要认真细致,坚持高标准,同时还要“两个用心”:用心阅读稿件,用心推敲文字。 第三节 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一、 主体类标题新闻标题系统中的基础部分,运用最为经常和广泛。包括主题和辅题(引题+副题)。 主题:新闻标题中的核心部分,用于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现方法来看,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的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隐含的理念或意义。从句子结构来看,主题可以是单句,即只有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复句,即包含多个动词。从外在形式来看,主题可以是一行,也可以是多行。 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纵向排列的为肩题,横向排列的为眉题。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并交代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揭示新闻的意义、本质,点染新闻的环境、气氛。 副题: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多作实题。 消息的副题前面不用破折号,通讯的副题前面用破折号。 主体类标题按组合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广播与电视的标题,以单一型居多。 复合型标题。主题+辅题,用于信息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新闻,多见于报纸。 二、 从属类标题新闻标题系统的附属部分,是对主体类标题的补充。包括提要题和分题,主要用于报纸。 提要题:比较详细的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的概要题。用于重要信息多而篇幅又长的新闻,可以收到突出要旨和活跃版面的双重效果。报纸的要闻版,尤其是头条,运用提要题较多。一般紧随副题之后,也可置于文中或文后。常用围框,以示醒目。 分题:插在新闻或文章中的小标题,或称插题。用于概括文中的某一部分或段落的内容,以方便和吸引读者阅读。多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 三、 整合类标题新闻标题系统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部分,统领主体类和从属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主要用于报纸。 栏题:为一个专栏或一组稿件所加的总标题。通常居专栏或一组稿件之首,也可居中或置后。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种强化和深化的处理,多用于重点报道,以务虚为主,体现报道思想和报道重点,往往具有思想性、导向性强的特点,应而要注意导向底正确性与普遍性。也可用来营造气氛。如,“展示新风貌 喜迎八运会”,“一串说明问题的数字”。 类题:以归类为主要目的的综合题。类题产生于其他标题之前。现代类题多以事件、问题冠名,在编排上以黑底白字为主,常置于主体类标题之前。如,“中东和谈”,“路”。类题与栏题最大底区别在于,栏题表某种意向,类题主要起分类和显醒的作用。 第四节 新闻标题的表现方法 一、 态度层面的方法 客观性方法:标题只叙述事实,不发表议论,不加渲染烘托,采取白描手法。标题信息具体实在,可信度高,易为受众接受,但要防止态度暧昧,是非模糊。特别适用于不宜表态、不便表态的事件、人物。 主观性方法:标题对事实进行议论、渲染烘托,明显的体现出倾向性,常被称为虚题或虚实结合题。 表现之一,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和揭示事物的意义与本质,帮助受众认识事物的价值和内涵,给受众以理性的认识和思想上的思考。 表现之二,流露作者的感情,显示对新闻事实的喜怒哀乐,以感染、打动和吸引受众。 二、 修辞层面的方法着眼于优化标题的语言和句子结构。 形象方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受众可以感受和触摸。多用比喻、拟人。要注意新颖性,形象的特定性及贴切性。 强调方法。加强语气,突出内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多重复词语、变换语序和设置悬念。 蓄意方法。曲陈其事,隐含其意。可以使标题增加灵气和内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可巧用双关语和巧用标点符号。 齐整方法。特指对偶方法,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层次清晰。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要注意音韵,既要悦目又要动听,以强化语言的感染力。 引用方法。借用他人的话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可以引用顺口溜、谚语、方言口语、诗词名句等利于表现内容的多种形式。引用时贵在出新,所以要博览群书。 简练方法。简洁的标题容易被读者感知,减少读者的视觉疲劳,激发和延长其阅读的兴趣。炼意,即扼要,突出新闻的主要信息和信息的主要因素。炼句,句子尽可能化长为短,与扼要的内容相配。炼字,尽量去掉可有可无的字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 报道的配置报道配置: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使报道得到强化和深化,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的积极效应。 第一节 综合性配置综合性配置,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是最常用的配置方式之一。 一、 配置要领 点面结合。重点与一般的结合。既有分量又利于受众全面了解事物。 庄谐结合。 褒贬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 图文结合。 长短结合。 多种文体结合。 第二 同一性配置同一性配置: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在一起。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往往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 一、 强标识组合即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可用来突出报道思想或报道重点,反映重要活动、重要事件和重要典型。 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昭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可以是栏题组合,类题组合。 借助专栏。专栏:具有共同性的若干篇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局部版块。专栏的集纳,突出展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强化作用更为明显。专栏可常设,也可临时。 二、弱标识组合即不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通过勾线、围框或前后左右相连来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适用于不宜或不需作强化处理的同类信息的组合。 一是,报道价值一般,没必要加以突出,或报道价值虽然较大,但已多次采用标题强化。 二是,报道价值较大,但不适宜用明显标识。 第三 延伸性配置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稿件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 一、 广度延伸:即对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是量的延伸。 二、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底蕴。着眼于提高消息质量,是质的延伸。主要方法是配发评论,以编者按和编后居多。 第四 解释性配置解释性配置:借助其他材料加以说明不易为受众理解或明了的新闻。 一、 文字资料详细介绍有关情况,运用灵活方便,可解释历史背景、科技知识和名词术语。必须注意真实性、准确性和通俗性。 二、示意图表 即用以表明有关情况和注明有关数据的图与表的总称。可使受众一目了然,免除理解上的困难和不适,又称“新闻图解”和“新闻图表”。要注意简明易懂,形式多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 报道的合成报道合成:包括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具有终审性和不可逆性。 第一节 编排设计的价值编排设计,可以评论是非,表达情感,显示个性,引人注意,传达文字、图像、言语没有表达、不易表达和不便表达的消息。是对报道价值的综合判断和最终表现,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隐含的消息具有不可更正性。 一、表态功能: 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什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什么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抵制的。表达新闻媒体对新闻的立场与态度。 二、启示功能: 通过稿件的组合,产生特定的消息,给受众某种启示。 三、 吸引功能
学历及专业方面:很多专业啊,比如: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外语类专业等等,这些都可以。至于编辑的就业前景,反正我在这个圈子里都混这么多年了,说句心理话就是饿不死,但也不吃饱。凑合着活着。你要在编辑这个行业里混,第一要文笔好,什么样的稿子拿上手就能写,什么样的内容你都可以策划出像样的东西,你喜欢写的你能写,你不喜欢写的你也得能写。这个本事不是人人都有的,不经历过这些你肯定没法混。第二懂的东西要多,设计、印刷、摄影样样都要拿得起,不说是专业级的,也得拿得出手,懂点东西,这个只有工作了才会有机会学,学校里肯定不会教你这个的。我自己带实习生有这种感觉,往往都是缺这个缺那个,文笔也一般。这个圈子就是磨砺人,越来越熟,越来越会吹。的确,现在很多报纸杂志有分记者,编辑职位。这并不代表编辑不需要写稿,记者只负责写稿。如果一个编辑自己的文章都写不好,还怎么去改人家记者的文章呢?所以,编辑也好记者写好,人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必需的。我从实习开始就一直从事平面媒体采编的工作。写稿基础能力不可少,不管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新闻,写稿无障碍。跟你说,报社的记者和编辑职位是互生的。一般,除开实习以外,一般就是先是记者,然后升职成资深记者或编辑,然后再是版面编辑/栏目编辑,最后的话开始升到编辑部主任,一点一点的升。除开写稿好外,编辑需要有良好的改稿能力,能对文字句句斟酌,除了错字以外,还要看一些细节话的东西,完善记者的稿件。拿我们杂志来说,发稿和改稿过程中有硬性的错误,是要罚钱的,这些错误包括错字,语句不通顺等等。作为编辑,可能还会涉及一些排面布局或者图片协调方面的工作,更多的会跟美术编辑作大量的沟通。这之中包括完稿过程中的一些删改问题(由于版面的关系,可能到完稿后会排不下,或者还差字,这种情况编辑就要适当的根据美编的要求进行一些细部修改。)英语能力肯定是需要的,因采稿子的过程中,谁都不能保证你采访的对象不是老外。如果老外的话,你就需要用英语跟对方沟通。另外,即使不是采访,平时为了版面好看,或者栏目需要,也会对一些句子,词汇进行外语翻译。有些至于会开通英语双语文章,虽然有专门的外语编辑,但是到了文字编辑这边,仍然会自己过一篇,看看对方翻译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原稿的内容。5,相关证件的话是有的,不过这些证件一般不对非本行业人事开放。比如记者证,编辑证。这些都是需要你在职的情况下,根据你工作的年限,企业或者机构按排你培训或者考试,获得这些证件。普通话这个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考,但这个证书一般报社杂志社不是特别强调。如果你要是做的是杂志编辑,还需要一些印刷包装之类的知识,熟悉杂志的纸张,印刷的效果,采用的颜调和风格,帮助美术编辑处理图片。目前来说杂志报社已经很少有用手稿工作的习惯了,都是用电脑进行编写稿件的。除非是校对,那么,他会看到打印出来的稿件,直接在打印稿上校对稿件。
每年十月有个编辑资格证书考试,全国统一的有了这个证书然后去应聘新闻出版单位喽~一般需要研究生学历,比较常见的专业有新闻专业,中文专业,历史专业,法学专业,财经专业等等,如果学工科的可以去科技出版社什么的试试~综合性出版社比较多的是文科类专业另外现在的出版社也是市场经济,每个编辑要完成经济指标,所以除了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外,最好有些策划能力及营销能力
做编辑,最基础的是爱阅读、爱欣赏身边的景色。还有,对待稿子的认真负责。只有自身做到对文字的尊重、对编辑职业尊重,才能更好成为编辑。
抢占市场。首先,专利不仅是用来提高企业效益,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专利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厂商手中握有的专利越多在市场中越能占领先机。
可以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申请专利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自己的产品,防止被别人模仿。并且专利具有垄断权,可以独占市场。最后专利还可以授权给别人使用,来获取足够的利益。所以只要有专利技术,就要在第一时间去申请,以免被别人抢注。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政策文件,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企业在税费上有一些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