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ssci第二作者

发布时间:

ssci第二作者

学术论文2015Shi, Y, Chung, J M, Cheng, J T, Tracy, J L, Robins, R W, Chen, X,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5)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the two-facet structure of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55, 61- (IF2015 =? SSCI 1 区)Deng,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5) Mate-choice copying in single and coupled women: The influence of mate acceptance and mate rejection decisions of other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3(1), 89- (Published online: 26 January 2015)(IF2015 =? SSCI?区)Zheng, L, & Zheng, Y (2015) Young gay men’s sexism predict their male facial masculinity preference inC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6, 183- (IF2015 =? SSCI 2 区)Zheng, L, & Zheng, Y (in press) Correlated preferences for male facial masculinity and partner traits in gay and bisexual men inC Archives of Sexual B(IF2015 =? SSCI 1区)Zheng, M, Zhang,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in press) The effects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the defens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faces: Brain potentials examining the role of preemptive and postemptive Attachment & Human D (IF2015 =? SSCI?区)Xu,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in press)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eople: A meta-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 (IF2015 =? SSCI?区)Xu,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in p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 ratio (2D:4D)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fromC Archives of Sexual B(IF2015 =? SSCI 1区)婚恋关系中的相似性匹配及争议。通讯作者(张秋丽、孙青青、郑涌)。《心理科学》,2015,38?  2014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行为和ERP证据。通讯作者(李静华、郑涌)。《心理科学》,2014,37(1):40-47。时间分配的执行功能:双重效价联合任务的证据。通讯作者(曹国光、陈娟、郑涌)。《心理科学》,2014,37(2):258-264。大学生精神信仰及心理韧性现状及相互关系。通讯作者(韩黎、廖传景、郑涌)。《中国公共卫生》,2014,30(3):275-278。日周期类型与心理健康。通讯作者(宋晶晶、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46-1455。Zheng, L,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4) Online sexual activity in mainlandChina: Relationship to 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and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6C, 323- (SSCI, IF2014 =? SSCI?区)Xu,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4) Birth order and sibling sex ratio in relation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C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2(6), 995- (IF2014 =? SSCI 4区)Xu,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4) The digit ratio (2D:4D) inChina: A meta-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7, 304- (IF2015 =? SSCI 1区)2013Zheng, L,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3) Butch-femme identity and empathizing-systemizing cognitive traits in Chinese lesbians and bisexua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8), 951-(IF2013 = 861, SSCI 2区) Yang, X, Li, T,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3)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in single-trial Prisoner’s Dilemma: Interactions among thre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1(5), 721- (SSCI, IF2013 =372, SSCI 4区)Zheng, L, Hart, T A,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3) Attraction to male facial masculinity in gay men inChina: Relationship to intercourse preference positions and sociosexual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2(7), 1223-(IF2013 = 783, SSCI 1区)Cao, G, & Zheng, Y (2013)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 time personality: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Psychology Research, 3(9), 495-Wei, Z, Zhao, Z,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3)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ocial conformity in an ultimatum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IF2013 = 895, SCI 3区)代际团结潜在类别与关系质量对自陈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英文文章)。通讯作者(杨晶晶、Ariela LOWENSTEIN、Todd JACKSON、郑涌)。《心理学报》,2013,45(7):811-824。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心理因素调查。通讯作者(胡楠、郑涌)。《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48-52。成人对婴儿哭声的反应及其脑机制。第二作者(李想、郑涌、孟宪鑫、李鹏、李红)。《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770-1779。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通讯作者(孙青青、郑丽军、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794-1802。2012Zheng, L, Hart, T A,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ourse preference position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gay men inC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1(3), 683- (IF2012 = 280, SSCI 1区)Gui,Y, Berry,J W,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2) Migrantworker acculturation inC 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 36(4), 598- (Available online 27 December 2011)(IF2012 = 940, SSCI 2区)Han, L, Zhang, Y,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2) Responses over tim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survivors to the 2008 Wenchuan,C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0(7), 1147- (IF2012 =410, SSCI 4区)Zheng, L,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2) Efficac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China: A met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39(11), 886- (IF2012 = 594, SCI 2区)Yang, X, Oner-Ozkan, B,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2) What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the single-trial prisoner’s dilemm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ceived control, reciprocity, and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12), Cape Town,South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S), 374- (IF2012 = 632, SSCI 3区)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通讯作者(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郑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45-51。大学生朋友间性话题沟通及其对性适应的影响。通讯作者(徐华春、李长松、郑涌)。《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8-20。基于文化的心理复原力研究。通讯作者(韩黎、张妍、郑涌)。(2012)《心理学探新》,2012,32(3),195-198。阈下说服的存在证据与争议。通讯作者(陈真真、蔡頠、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2,20(4):575-583。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分析。通讯作者(李静华、申田、郑涌)。《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50-552。婚姻关系中的性别角色与家务分工。通讯作者(高丽君、郑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7):543-546。2011Zheng, L, Lippa, R A,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1) Sex and sexual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inC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3), 533- (IF2011 = 525, SSCI 1区)Zheng, L,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1) The relationship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to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mong a Chines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9(4), 445-(IF2011 = 307, SSCI 4区)Zheng, Y (通讯作者), & Zheng, L (2011) Sexual self-labels an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among Chines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9(7), 955- (SSCI, IF2011 = 307, SSCI 4区)Wang, J, Liu, L, & Zheng, Y (通讯作者) (2011)Effects of implicit power motive on the processing of anger fa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5(5), 441- (Available online: 16 June 2011)(IF2011 = 996, SSCI 1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第二作者(黄希庭、郑涌、罗鸣春、苏丹、陈本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1-5。时间人格的结构与功能。通讯作者(陈娟、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896-904。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通讯作者(程苏、刘璐、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905-915。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及争议。通讯作者(赵永乐、何莹、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88-1797。阶段性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评价。通讯作者(陈真真、汤永隆、张喜淋、徐展、郑涌)。《中国学校卫生》,2011,(6):726-728。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与反思。通讯作者(何莹、赵永乐、郑涌)。《贵州民族研究》,2011,32(6):21-26。医务人员人格因素、组织因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通讯作者(高慧、李昌俊、郑涌)。《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9):573-576。2010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通讯作者(牛春娟,郑涌)。《心理科学》,2010,33(1):198-200。攀枝花市彝族中学生文化心理适应的调查分析。通讯作者(袁晓艳,郑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45-149。儿童收养研究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讯作者(马艺丹、薛威峰、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64-471。移民文化适应的研究趋势。通讯作者(孙丽璐、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96-504。影响躯体化症状的人格因素及其实践意义。通讯作者(李昌俊、郑涌、刘新丰、杨兵)。《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2):125-128。大学生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讯作者(王建峰、王凌飞、李欢、郑涌)。《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700-702。代际关系: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通讯作者(杨晶晶、郑涌)。《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75-2878。中学生情绪智力在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通讯作者(陈啸、石艳、郑涌)。《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773-775。大学生述情障碍与疏离感的相关分析。通讯作者(李欢、高丽君、吴钰、郑涌)。《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80-1081。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决定与抑郁的关系。通讯作者(王建峰、郑涌)。《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284-1287。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争议。通讯作者(陈莹、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612-1619。大学生性知识获取途径及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讯作者(张夔、郑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0,32(23):2482,2502。2009自我倾注与情绪障碍关系述评。通讯作者(程蕾、郑涌、吴小勇、赵婷婷、周钦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2-16。积极情绪研究述评:健全人格的视角。通讯作者(杨集梅、郑涌、徐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49-152。当代青年人际价值观的调查分析。通讯作者(黄娟、郑涌、李欣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8-22。当代青年爱情价值观的调查分析。通讯作者(廖莎莎、李欣华、郑涌、辛增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13-17。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通讯作者(赵崇莲,郑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20-23。创伤后成长:5·12 地震创伤的新视角。通讯作者(张倩、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23-630。5·12地震前后灾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比较。第三作者(张妍、向燕辉、郑涌、吕建国、尹茜、陈寒)。《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05-510。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通讯作者(张倩、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66-773。同性恋的角色区分及其对伴侣的角色要求。通讯作者(郑丽军、郑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192-195。特质焦虑者错误反馈下的情绪-认知偏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通讯作者(刘丽、郑涌、杨集梅、余凤琼)。《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224-227。中国同性恋性别角色异性化倾向调查。通讯作者(郑丽军、郑涌)。《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99-450。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的结构与类型研究。通讯作者(卢秀琼、郑涌)。《心理科学》,2009,32(3):682-684。残疾人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第三作者(贵永霞、陈莹、郑涌)。中国特殊教育,2009,(8):3-7。心理治疗结果的临床显著性分析方法。通讯作者(周婧、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002-1009。心理治疗的消极后果。通讯作者(秦旻、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316-1326。论文:大学生时间洞察力、应对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第二作者(刘新丰、郑涌、李昌俊)。《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533-534。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讯作者(赵崇莲,郑涌)。《心理科学》,2009,32(4):983-985。躯体化症状如何产生?――躯体化的认知理论述评。通讯作者(李昌俊、郑涌、刘新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8):507-509。吸毒劳教人员药物渴求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通讯作者(吴小勇、郑丽军、廖翌凯、郑涌)。《现代预防医学》,2009,36(8):1490-1493。2008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第二作者(徐坤英、郑涌)。《教育探索》,2008,(1):119-120。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离散选择模型分析。第三作者(黄希庭、窦刚、郑涌)。《心理科学》,2008,31(3):675-680。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第二作者(徐华春、郑涌、黄希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35-39。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初探。通讯作者(辛增友、郑涌、徐华春、彭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40-44。大学生睡眠质量与A型行为模式的相关研究。通讯作者(赵崇莲、郑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7-10。人格与病理性赌博研究述评。通讯作者(李欣华、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740-744。Zheng, L, Goldberg, L R, Zheng, Y (通讯作者), Zhao, Y, Tang, Y, & Liu, L (2008)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ation of the IPIP Big-Five factor markers inChina: Consistencies in factor structure between internet-obtained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7), 649- (IF2008 = 598, SSCI 2区)2007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第二作者(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心理科学》,2007,30(1),2-5。叙事语篇中时间表征的评定差异研究。第二作者(杨炳钧、郑涌)。《心理科学》,2007,30(2),369-372。归因方式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第二作者(侯佳捷、郑涌)。《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2),72-76/78。嫉妒的性别差异研究及其争议。第二作者(向虹、郑涌、张海微)。《社会心理研究》,2007,(3),68-73。自杀的神经生物因素研究进展。通讯作者(王艾娟、郑涌)。《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3),263-266。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第二作者(王艾娟、郑涌)。《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75-80。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通讯作者(丁薇、廖婷婷、郑涌、邓硕宁)。《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26-627。价值观的新课题:文化变迁中的西南民族价值传承研究。独立作者。《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64-67。“双重束缚”解析。通讯作者(张海微、郑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97-3403。中学生职业抱负特点的调查研究。通讯作者(陈幼平、郑涌)。《心理科学》,2007,30(5),1214-1217。不同训练方法对小学生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讯作者(廖全明、郑涌)。《心理科学》,2007,30(6):1351-1355。2006美国人格障碍共病问题研究介评。通讯作者(辛增友、郑涌、陈本友)。《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93-98。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通讯作者(徐华春、郑涌)。《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49-254。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评述。通讯作者(丁薇、郑涌)。《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45-148。文化与心理治疗。通讯作者(许学华、郑涌、张夔、邓硕宁)。《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55-157。惊恐障碍的综合治疗特点。通讯作者(李垚、郑涌)。《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47-150。强奸者的认知特征。通讯作者(周海涛、郑涌)。《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48-152。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通讯作者(蒙茜、郑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811-813。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第二作者(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2(3):90-94。拖延研究述评。第二作者(蒙茜、郑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2(4),9-12。文化的传说:西南民间艺术与儿童社会化的对话。第二作者(周小燕、郑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2(4),55-58。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通讯作者(骆一、郑涌)。《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通讯作者(王晓彦、郑涌)。《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700-702。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通讯作者(赵崇莲、郑涌、李宏翰、张建梅)。《心理科学》,2006,29(6),1431-1433。2005质疑星座决定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通讯作者(苏丹、郑涌)。《心理科学》,2005,28(1),220-221,206。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第一作者(郑涌、黄藜)。《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不确定人格探析。第二作者(张倩、郑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1(5),23-26。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通讯作者(杨容、邵智、郑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57-459。行为主义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中的应用探析。第三作者(杨容、阮昆良、郑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5,26(11),951-952。论文:DSM体系中人格障碍诊断发展的探讨。通讯作者(辛增友、郑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2),832-834。2004SARS时期强制性戒网疗效及原因探析。第三作者(杨容、邵智、郑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1期。惧畸障碍。第二作者(赵永乐、郑涌)。《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2),140-142。亲密关系暴力:男性与女性谁更具攻击性。第二作者(刘娇、郑涌)。《社会》,2004,(4),40-43。媒体暴力及其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第三作者(赵永乐、何莹、郑涌)。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4),44-46。游戏方式差异对电脑游戏者攻击性影响研究。第二作者(赵永乐、郑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0(5),36-39。网络成瘾(IAD)实证研究进展。第二作者(杨容、郑涌、阮昆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0(5),40-43。心理治疗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临床研究。第四作者(邵智、杨容、罗康玲、郑涌)。《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48-549。Research on 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tendenc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ental 独立作者 28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04)2003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第二作者(张倩、郑涌)。《心理学探新》,2003,23(3):6-10。有关情绪自我报告及其可得模型的述评。第二作者(骆一、郑涌、刘敏)。《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27-31。2002班风及其与班主任、班级学生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第一作者(郑涌、程云、黄希庭)。《心理科学》2002年3期。中学“差生”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第一作者(郑涌、张惠蓉、黄希庭)。《心理科学》2002年4期。2001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第二作者(吴明霞、郑涌、汤万文)。《心理学动态》,2001,9(2):151-156。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第一作者(郑涌、马建青、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期。2000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I.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第二作者(黄希庭、郑涌)。《心理学报》,2000,32(1),30-35。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II.心理功能机制的实验研究。第一作者(郑涌、黄希庭)。《心理学报》,2000,32(1),36-39。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第三作者(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心理科学》2000年1期。1999高中生学科兴趣的变化历程及原因的初步研究。第二作者(夏凌翔、郑涌)。《四川心理科学》1999年2期。1998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第一作者(郑涌、黄希庭)。《心理科学》1998年3期。自我概念的结构:II.大学生自我概念理论维度的因素探析。第一作者(郑涌、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5期。1997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我是谁”反应的内容分析。第一作者(郑涌、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1期。大学生时间体验维度的因素探析。第一作者(郑涌、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期。大学生的个我/集体取向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第一作者(郑涌、江志宇、秦光兰)。《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1996审美倾向初探。第一作者(郑涌、李宏翰、黄希庭)。《心理科学》1996年4期。1995时间记忆理论与实验范型。第二作者(黄希庭、郑涌)。《心理科学》1995年4期。1991关于英文词的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独立作者。《心理科学》1991年3期。

不清楚

ssci第二作者有用吗

不清楚

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辅导员就第一、第二作业跟我们做过解释如下:在国外,第一作者一般都是学生的导师、老板一类,也就是说,花钱给你做这个课题或者辅导你做课题的人(这一点我想成熟点的人都想得出原因,正如古代一个国家好与不好都会直接与帝王挂钩一样);真正写这论文的人应该会是在第二作者上出现。当然,也有些自己在网上找的一些项目,肯定写自己的。这里我想说的是,第一作者应该是给那些为课题贡献最大而不是最累的人,这里的贡献包括出资,出人,出他的思想和理论。

第三作者一个发表的期刊论文可以有三个有效作者一般第一作者都是做这的这个实验或发表的设计的主要人第二作者可以是参与的人 也对这个文章里的内容做出贡献第一作者有这个文章的版权拥有的权利 第二作者没有评职称,一般文科的第二作者没多大用,但理科的第二作者是有用的。要看单位的职称评定文件,或者所在省份的职称文件

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一篇论文发表作者按贡献大小排列,第一作者是主要写作人。

完成论文是两人合作的,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作者,配合作用的是第二作者。另外一种情况是领导是第一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  (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  (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  (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期刊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一作大于二作。不管是sci还是国内的期刊,所有的期刊杂志,都是第一作者大于第二作者,有些情况第二作者的作用几乎为零,比如评职称。学术文章最重要的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最后才是第二作者。

本科生除非是天才,一般不会有惊人的思想,这样论文就不会有太多的新意,多数情况下不会涉及专利。既然是这样,论文的目的就是学习写论文。不会影响你的研究生报考、学习。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人相信“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论文是一位老师写的。她只要署了名,发表了,他就弱势了。你时刻可以把论文展示给别人看,别人不但看到了你论文中体现出来的才华,同时也看到了你为人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