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有没有博物馆期刊

发布时间:

有没有博物馆期刊

楼上说的是考古和文物方面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院刊》列入了cssci扩展目录,除此之外,文博方面最好的应该就算是《中国博物馆》了。

文物及博物馆刊物有哪些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探索发现

国际博物馆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是一本A批。 北京工商大学是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多学科大学。学校主要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现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大学。 原北京商学院创建于 1950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经济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北京轻工学院创建于 1958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原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创建于 1982 年,是专门为机械工业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的成人高等院校。 北京工商大学拥有健全的教学、科研机构,学校现设有经济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法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11 个学院和社会科学部、基础部、外语部等 3 个教学部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科门类覆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等 7 个一级学科。目前,学校设有 38 个本科专业、 1 个二学位专业、 16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 35 个成人教育专业。学校有 7 个市、部级重点学科和 4 个重点实验室。学校已经在贸易经济、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精细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另设有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经济实验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培训中心和图书馆等。学校现有教职工近 1400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75 人,副教授 320 人。学校在校生 18000 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10000 多人,研究生 650 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 7000 人,外国留学生 100 多人。学校对外交流活跃,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国高校都有广泛友好的合作关系。全校师生员工以 " 增强团队意识,树立再创业精神,爱岗敬业、同心同德争创国内财经类大学第一 " 为理念,以崭新风貌和开放步伐迈向未来。 保险学系属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院现有保险、金融、财政、经济、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 7 个本科专业,有金融学(含保险、金融等方向)、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门史(经济史)、统计学 7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经济学一级学科全部二级学科专业,其中产业经济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保险、金融、期货市场、统计分析、专门史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校本科生 2000 余人,研究生 200 余人。全院教师 70 余人,其中教授 20 人,副教授 3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2 人,硕士学位的教师 34 人。学院既拥有 梁小民 教授这样的知名学者,又拥有一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队伍。学院注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发表论文 7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70 余部。 二、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师资及科研水平介绍 我校于 1994 年设立保险学专业,是国内设立保险专业较早的大学。近 10 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已经具有任课较为齐全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北京工商大学保险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1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3 人,助教 1 人。高级职称所占的比重为 64 %以上。并新引进保险及相 关专业 博士 2 名、海外归来学者 1 名以充实师资科研队伍。另外,还外聘校外国际知名保险专家 任兼职 教授 12 人。目前已具备保险专业相应课程的教师,分别讲授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海上保险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法、保险会计学、保险专业英语、保险精算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课。该专业也云集了一批保险专业的专家,学术水平在北京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同类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系主 任王绪瑾 教授同时兼职为: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顾问、北京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职。有关保险学专业的教授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曾经先后 6 次参加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并且每次在会议上作学术演讲。这样既为本专业教学提供了条件,也为请入国际大师创造了机会。我专业还具有国内外的广泛研究网络。保险专业另设有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由保险学系主 任王绪瑾 教授兼任,中心名誉主任由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客座教授 潘履孚 教授兼任。该中心云集了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保险专家。本专业保险研究网络主要包括:在国内,与中国保监会及派出机构、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保险学会及各地保险学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及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各保险公司及有关高校密切联系和合作;在海外,与有关开设保险专业的大学、国际性保险学会会员,具有较多的联系。从对外交流来看,有 关 教授 1993 年先后到意大利贝鲁加大学、马切那达大学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1997 年- 2003 年曾经参加过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印度、泰国等国家或地区举行的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 (APRIA) 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届年会,并于会议前后作中国保险代理人、中国保险监管、中国保险经纪人、保险市场模式、保险投资比较、保险法等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8 年 7 月应邀到中国台湾铭传大学参加海峡两岸保险经营研讨会,并作中国大陆保险监管问题的演讲;并且保险研究中心于 2001 年 3 月 19 日 与北京保险学会、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国浩律师集团联合举办了 “ 中日保险法与保险市场研讨会 ” ,在学术界和保险业界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我系专业师资具有较为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保险专业教师自 1985 年以来先后发表论文 120 余篇。其中,海外论文 12 篇,发表的刊物主要有:《保险专刊》(中国台湾)、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and Actuarial Journal (新加坡国际保险与精算杂志)、 Ris Managmenent Review (新加坡风险与保险学会举办)、 The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风险管理与保险杂志,泰国)、 L'università( 意大利 , 贝鲁加大学学报 ) 、《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经济日报》等著名报物。保险专业教师参与的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和部级保险方面的课题 6 项。本系教师独著和参著的教材和合著作达 20 多部,共计 400 余万字。保险学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我校目前已具有本专业学生学习所必须的良好的实验环境。我校目前有经济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图形图像实验室等,有戴尔服务器 7 台,高档个人电脑 500 多台,同时拥有各种应用软件,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实验需求。我校图书馆现有藏书 88 万余册,中外文期刊 2500 余种,为本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较充足的资料保证。

译林出版社长期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期刊杂志等板块的出版业务。 块拥有创刊三十多年的外国文学旗舰刊物《译林》,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联办《国际博物馆》等重要学术期刊,还分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联办《外国文学动态》、《当代外国文学》等国内主要外国文学研究刊物,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期刊集群。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期刊博物馆采访

1、民俗的定义,包含的范围2、有那些珍贵的东东3、来源4、博物馆的目的,意义5、参观人数6、开放时间7、博物馆发展趋势差不多了吧,师兄帮你顶哈!

小说好坏的品评问题,往复杂扯涉及到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的讨论,往简单扯了涉及到个人的品味。为了避免复杂理论比较以及跳出个人所爱的怪圈,这里只谈《繁花》作为一部与其他小说所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究竟好不好,只由读者品评。一,整部小说各篇章不太均衡,有的地方写得较好,有的地方写得较差,两方面一比较,就显得好的地方愈好,坏的地方愈坏。二,写得较差的地方是因为矫情,无论就故事,还是就人物来说都是一样。三,归根结底还是观察不够扎实,在观察不够扎实的情况下贸然下笔,大概是许多作家的通病。繁花这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上海人生存状态。将三个不同背景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表现出了在宏观大历史下小人物随波逐流的无奈命运却又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一丝丝快乐,生动又形象。这也是作者对上海精神及对上海生活的理解的变化过程。你会发现自己也能代入到这三代人物中,总能找到一些你跟他们相同的感受,有无奈有快乐。《繁花》是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更是一部痛史!《繁花》是一部由香港导演王家卫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拍摄的电影,影片出自小说,《繁花》展现了上海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都市实景。金宇澄的解释是,“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上海需要一部能代表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电影作品。

写上海且出众者,前有韩邦庆、包天笑,后有张爱玲,今人则有王安忆、白先勇等。在当代语言的整饬运动、文化谱系的背景下,《繁花》似乎要用物哀书写和部分图画构建一个街谈巷语、蜚短流长拥簇着的博物馆,抒写 “革命时期” 上海的各色人情、雰围和市容市貌,节奏是缓慢地铺陈开来的。譬如开篇沪生和陶陶相遇,两人东家长西家短地谈话,有一搭没一搭,犹记得陶陶给沪生讲那对野鸳鸯的故事:“看眼前的陶陶,讲得身历其境,沪生预备陶陶拖堂,听慢《西厢》,小红娘下得楼来,走一级楼梯,要讲半半六十讲。” 话本的样式,一条旧辙,今日之轮滑落进去,仍旧顺达、新异。然流水席里觥筹交错的生活何其瑰丽,孰能繁花之际,竟作花哀时想、见几而作?还有拾叁章讲蓓蒂的故事:“完全乱梦堆叠,看见裙子变轻,分开了,是金鱼尾巴,水池旁边,月光下面有一只猫,衔了蓓蒂,到外面走了一圈,再回来。姝华说,当时,天完全暗下来了,蓓蒂身上发亮。蓓蒂讲,姐姐,我跟阿婆走了。“ 生活的底色有无可解释以及厚重的一面,能给出的徒是梦境一般的故事,一桩无尾的、镶嵌在 “繁花结构” 中的交代,最是 “爱以闲谈而消永昼“。诚如金宇澄自己所言:“书名我想了很久,繁花繁花,盛极必衰。“ 蓓蒂在还未开放时便仓促夭折了,更等不到 “瓜熟蒂落”。见到她们最后一面的姝华,向阿宝缓缓道来,笔端积盈温情:阿宝不响,心里想到了童话选集,想到两条鱼,小猫叼了蓓蒂、阿婆,乘了上海黑夜,上海夜风,一直朝南走,这要穿过多条马路呢,到了黄浦江边,江风扑面,两条鱼跳进水里,岸边是船艏,锚链,缆绳。三只猫一动不动。阿宝说,这肯定是故事,是神话。讲得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骨子里同二十年前的《废都》一样,自有一股倾颓:疲沓的陶陶没有力气超脱,陷在满地鱼腥与皮渣的菜场里,幻想借小琴虚与委蛇的爱情兀自一跃,却因小琴的坠楼而慌乱狼狈。李李剃度,也仿佛于夏日将近的黄昏之中四野绽放的繁花,正迎来先头一丝秋风的浮动。好像生活的河流是平坦地淌过的,倏忽间升腾为苏州河畔弥漫开来的水雾,并非如《追忆似水年华》围绕小玛德莱娜点心那般深不可测的旋转,缺乏指教,对人亦无以教诲。在期刊采访中,金宇澄曾道出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是颇具参考价值的:上海是一块经过文学电镀的LOGO,或1970年代人造革旅行袋上印有的 “外滩风光”,它是一座大金字塔,顶部留着涂改多遍的百乐门或者名门男女,下部基础一直很晦暗,混沌沉默、面积深广,理应也别有洞天,却一直被掩盖和忽略。我试想揭开的正是这个层面,譬如我想告诉你:这阶层的上海女人,怎么爱人,或怎么骂人,她怎么俗,怎么雅,怎么笑和悲,生存是如何轻浮和沉重,滋润中伴随怎样的困扰。这类人如何强健、如何安之若素,怎么蓬勃生活,为什么那样活跃、生动,却一直被排除在所谓文学之外。她们自成系统,对生活的信念不能总被忽视。近读李天纲的大文,认为是上海 “带领一个庞大的民族艰难转型“,很有画面感。1833年的洋船都希望 “到上海”,同期开船去广州、厦门等地,乡绅组织大搞 “反入城” 运动,不让 “番鬼” 进城。倒是上海人温和,7条船停十六铺码头,居民甚至想租城里房子给英人住,记录了7船做的各票生意总和:买进 “江南货“ 43万银元,卖出 “西洋货”,包括鸦片、洋布钟表钢琴餐具等等,只14万银元,严重出超。这种景象,是我眼里的上海人,深不可测、被遮掩的记录:这个城市,这里的人群,同样汇集江南的根脉,背负苏杭千年的影响。我眼里这块地方,是一个超大的压缩文件、一座迷失奇花异草的森林。上海有太过眩目的历史与传奇色彩,历经数次裂变而日益生动驳杂,这往往带来叙事的限制和难以规避的陷阱,倒不如另起炉灶、重新上釉。说书人降低俯瞰生活的视线,使得故事宕开收紧的发条,沿着平面发散开去,于奉命维谨的年代、灰白的记忆中一路游走,捎带着莺声燕语和通风不良的镬气,糅和进拗断的、扑朔凋败的花事。而城市风流云在,打散了再集聚、集聚了再遗失,增删添漏,无止无息,需要世人反复燃起希望、梳理记忆。我大约总在上海的。遂想起几句:“月光绽澜是一场扑腾而落静止不动的大雨在它的内部涔凝回旋镀银神像的指尖落下缕缕灰烟黑夜与你接壤,融凝你滞留在它的胃部它成为你的甲胄你变成它浑白的黏膜你看定黄中捎带些绿的树冠但看不清晰宛如盘肠的堤岸一船半船的厚稻草驳子暗里是灰白颜色,翻露出稻田的泥土气却仅是靡靡之音,少有人声佛菩萨根本是不管的,只是笑眯眯荷花震颤骨朵儿红花莲子,白花藕 ”编辑于 2019-06-29・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回答 博物馆开馆准备了多久时间? 博物馆开馆前期的准备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博物馆有哪些惠民政策? 博物馆的展品都是从哪些渠道收集的? 博物馆开馆期间会有大量有课观展,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提问 请问还有吗 回答 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 博物馆如何把零散的文物部件组装起来? 博物馆文物去外地展览,如何运输? 提问 请问有没有更实际实用的问题呢 回答 博物馆会不会免费开放,如果免费开放,下一步如何去保护馆内文物 请您介绍一下本馆对推动国内博物馆发展的作用,以及在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影响力。 提问 谢谢 回答 不客气哦,请您给个赞,和20字左右的评论吧,谢谢您! 更多12条 

博物馆核心期刊

您是问北京的吗?我只知道博物馆的一些期刊基本上都是内部刊物,不过有本《文物》和《考古》期刊是全国发行的,国家文物局主编,五四大街老文物局(北大红楼)西侧书店里有卖。旅游类的在崇文门西侧路北的旅游书店里可能有一些。您对文博感兴趣,不妨去老文物局的书店看看,离美术馆不远大佛寺东街路东有个三联书店,也是经营文博类书籍的,另外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也有个文博书店也值得一看。

《中国博物馆 》是 国家级普刊,非核心复合影响因子:523 综合影响因子:102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 中国博物馆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2-9648CN: 11-1462/G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博物馆创刊时间:1984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是国家级核心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2095-1639CN: 10-1005/K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曾用刊名: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时间:197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