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冯布劳恩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冯布劳恩的毕业论文

发明者般认德冯.布莱恩博士,V-1/2总设计师. 二战期间德发明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 按类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弹道导弹按照射程战术(短程)/战略(/远程)/洲际 巡航导弹 .按照发射装置:空面/面空/空空/面面 按用途概:防空/反舰/反潜/反坦克(装甲). 制造导弹目解决飞行员损失问题(英伦空战德消耗量飞行员)且设计导弹难度比飞机导弹要制导部飞机操纵否则莱特兄弟先发明类似导弹东西飞机初V1导弹制导式凸轮机构;本制造导弹所谓樱花制导部采用物种经培训特殊品种猪.

中国导弹之父是钱学森

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个人作品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等。

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

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航天与喷气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

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学森

早年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的东普鲁士波森省维尔西茨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马格努斯·F.冯·布劳恩男爵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农业大臣(1877–1972),母亲是艾米·冯·奎斯托普,其父母家族都有欧洲王室血统。冯·布劳恩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老二,封男爵头衔。他1919年出生的弟弟继承了父亲的姓名。在冯·布劳恩接受教坚振圣事后,其母赠予他一台望远镜,从此冯·布劳恩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维尔西茨划归波兰后,老冯·布劳恩全家迁往德国本土,并定居柏林。1925年起,进入了魏玛近郊位于Ettersburg城堡的寄宿学校学习。1928年父母将其送至位于Hermann-Lietz-Internat学校学习,在那里冯·布劳恩看到了火箭先驱赫尔曼·奥伯特的著作《星际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并开始对星际旅行深深着迷。1930年,冯·布劳恩进入柏林工业大学,成为赫尔曼·奥伯特的学生,不久参加了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并很快成为董事会成员,并在此后协助奥伯特的液体火箭测试。1932年,冯·布劳恩大学毕业,还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受聘为瓦尔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冯·布劳恩获得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Erich Schumann。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洪堡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最高等级——特优。这虽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这样,冯·布劳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句号,并开始迎接崭新的工作历程。德国岁月纳粹时期 1941年Walter Dornberger, Friedrich Olbricht,威廉·冯·里布和冯·布劳恩在佩内明德当冯·布劳恩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时,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很快火箭研发被列为国家议程。 A4/V2火箭示意图1937年,冯·布劳恩在佩内明德大型火箭试验基地任技术部主任,领导了德国的“复仇使者”V2火箭的研制工作。1938年,冯·布劳恩加入纳粹党。此后,为了巩固火箭研究事业,他进入党卫军,并获少校军衔。战俘时期二战末期,美国和苏联对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德国科学家展开了一场秘密的追逐活动,最终美军俘虏了冯·布劳恩。 被俘时的冯·布劳恩(手上打着石膏)1945年春,苏军挺进到离其驻地佩内明德约160km的地区,冯·布劳恩开始和手下商议投降事宜,究竟是苏联还是美国。由于惧怕苏联在战后虐待战犯,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决定设法投降美军。此时汉斯·卡姆勒(Hans Kammler,党卫军领导)下令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撤到德国中部,然而来自军方的命令却命其固守当地。为了躲避苏军,冯·布劳恩决定违背军方命令,编造了份档案并率领500多名成员前往Mittelwerk地区,继续他的工作。由于担心档案和图纸被党卫军销毁,冯·布劳恩让手下把重要资料藏匿于哈茨山区废弃的矿井中。4月,随着盟军深入到德国腹地,卡姆勒命令科学家们乘火车前往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小镇Oberammergau,为了不使这些科学家落入盟军手中,卡姆勒准备在最后时刻将他们处决。然而冯·布劳恩却说服了党卫军少校卡姆勒将其部队在小镇附近分散,以避免成为盟军轰炸的靶子。1945年5月2日,冯·布劳恩的弟弟和另外一位火箭工程师秘密地与美军第44步兵师接上了头,两人骑着自行车,用极其蹩脚的英语说到:“我是冯·布劳恩,我的哥哥发明了V2火箭,我们要投降”。美国寻梦军方生涯 沃纳·冯·布劳恩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关于空间技术特别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冯·布劳恩作为“头脑财富”来到美国。1945年6月20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批准将冯·布劳恩和他的专家组转移至美国境内,此举至1945年10月1日前一直未对公众公开。首批7名技师于1945年9月20日抵达威尔明顿南部的New Castle机场,随后飞往波士顿并乘船前往位于波士顿港Fort Strong岛上的美军情报机构。后来,除冯·布劳恩外,所有人被转移至马里兰州的Aberdeen Proving Ground,清理由Peenemünde带来的资料,以恢复他们之前的火箭研制工作。 最终,冯·布劳恩和他的组员被转移至德克萨斯州的Fort Bliss(艾尔帕索北部一处规模巨大的军事设施)。在这个新家,他们给军方、厂方和大学的人士培训有关火箭和导弹复杂的设计制造技术。作为Hermes计划的一部分,冯·布劳恩和他的组员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协助恢复了一支从德国运回的V2火箭。他们也继续着给军方以及研究机构有关未来火箭的研制工作。同时冯·布劳恩和他的队员也不能在未获军方保护的情况下离开Fort Bliss。 冯·布劳恩之妻:Maria von Braun在Fort Bliss期间,冯·布劳恩通过书信的方式向他的表妹,18岁的Maria Luise von Quistorp求婚。1947年3月1日,在得到批准后,冯·布劳恩回到德国,与Maria Luise在兰茨胡特教教堂结婚。并在1947年3月26日携妻子一家返回纽约。1948年12月9日,他们的第一个女儿,Iris Careen在Fort Bliss的军医院诞生。冯·布劳恩此后又添2个子女——Margrit Cécile于1952年5月8日出生, Peter Constantine在1960年6月2日降生。1955年4月15日,冯·布劳恩正式成为美国公民。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被转移到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被在此度过了20年岁月。1950年至1956年间,他率领军方火箭研制组在Redstone Arsenal成功研发红石导弹,成为美军第一代核弹的洲际导弹载具。 在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ABMA)冯·布劳恩的证章(1957年)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ABMA)处长时,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开发出木星-C探空火箭(也称“朱庇特”Jupiter-C),红石导弹的改进型。该火箭最终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成功送上空间。其中“朱庇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1945年至1957年的12年间,成为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备感沮丧的一段岁月。因为他们的对手,由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当时由于苏联保密,并未被世人所知)率领的苏联团队始终走在他们的前面。同时美国政府方面对冯·布劳恩的观点并不太感兴趣,火箭研制也仅仅是亦步亦趋。同时媒体挖出了冯·布劳恩曾经作为纳粹党卫军并且参与挑选奴隶制造V2火箭的不光彩岁月,开始大加挞伐。普及宇航理念在这一时期,冯·布劳恩重复他之前在德国所建立的火箭事业,直接参与军事火箭的研发,而火箭成为未来空间探索主力的设想也没有远离他。但是,寻求官方支持却化为泡影。于是他转而向公众宣传他的理念。1950年5月14日The Huntsville Times的报道《冯·布劳恩博士称火箭能够飞抵月球》标志着冯·布劳恩努力的开始。1952年冯·布劳恩在Collier"s Weekly周刊的系列报道《人类即将征服空间》的系列报道中首次发表了他对载人空间站的设想,由空间艺术家Chesley Bonestell为此描绘插图,使其广为流传。空间武器构想冯·布劳恩在冷战中最为“寒冷”的一段时期发表了他的关于空间站的构想。此时美国正采取措施应对苏联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实际上空间站军事化在该时期依然可行,他的所构想的空间站一旦装备导弹,将会使美国在轨道武器以及轨道对地武器上获得领先。尽管冯·布劳恩斟字酌句,如将武器设施(military applications)改为“尤其可怖(particularly dreadful)”的常规写法,然而他在其他的书中和文章中却精心描绘了此构想。在今天,这些鲜有和平色彩的构想已经由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Michael J. Neufeld重新向公众展示了出来。 1963年冯·布劳恩与总统肯尼迪在红石兵工厂(英语:Redstone Arsenal) 冯·布劳恩站在美国空间和火箭中心为土星5号火箭所用的F-1火箭发动机前留影 于1970年,仍与他的火箭模型在一起,冯·布劳恩在他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新办公室被拍摄NASA岁月美国海军曾着手建造火箭以将卫星送入轨道,但结果Vanguard火箭的发射系统却并不可靠。1957年,当史泼尼克一号成功发射之后,美国在空间竞赛中落后于苏联的观点开始在国内蔓延开来。美国官方遂决定启用冯·布劳恩和他的德国团队挽回颓势。NASA于1958年7月29日成立。一天后,红石导弹的第50次发射在南太平洋的约翰斯顿环礁获得成功。两年后,NASA启用新的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 并且ABMA由冯·布劳恩领导的团队也转到了NASA。在五角大楼与Herb York进行的面对面会谈中,冯·布劳恩明确阐明他进入NASA的条件:农神运载火箭计划必须得以继续。从1960年7月至1970年2月,冯·布劳恩成为中心主任。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农神火箭 Saturn rockets 以使大吨位载具有能力进入并离开地球轨道。这也是阿波罗计划的先决条件。 冯·布劳恩最初主张采用地球轨道交会技术,但到了1962年,他转而采用了更具风险性的月球轨道交会技术。1969年7月16日,当由马歇尔中心研发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携带阿波罗11号成员开始了历史性的8天任务时,冯·布劳恩将人类送上月球的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此后,通过计划的逐步深入,土星5号也能够将6批次的宇航员送上月球。冯·布劳恩也因此成为了使美国参与空间竞赛中的关键角色。1960年代末,冯·布劳恩在亨茨维尔的美国空间火箭中心的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从此,冯·布劳恩引领美国追赶苏联脚步,并规划未来的空间计划。1970年,他又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内冯·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冯·布劳恩于1972年5月26日从NASA退休。虽然在NASA期间布劳恩获得了巨大成就,人类也完成了登月计划等宏大项目,但冯·布劳恩在月球建立基地,发展进一步向外空间探索的宏伟构想时至今日也未实现。后NASA时期离开NASA后,冯·布劳恩于1972年7月1日担任费柴尔德公司(Fairchild)位于马里兰州Germantown的空间工程科研所的副总裁。1973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了肾脏肿瘤,并且不能通过手术控制。而冯·布劳恩却并未停下脚步,持续着学院工作。培养年轻人对航空火箭事业产生兴趣,尤其是学生和新一代的工程师。1976年,他成为OTRAG公司CEO Lutz Kayser的科学顾问,同时也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领导团成员之一。但冯·布劳恩健康状况的恶化使其不得不彻底退休。当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在1977年初授予他时,他也无法出席在白宫的庆祝仪式。去世 在亚历山德里亚的冯·布劳恩之墓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因大肠癌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逝世。葬于当地的Ivy Hill公墓。著作Proposal for a Workable Fighter with Rocket Drive. July 6, 1939. "Survey" of Previous Liquid Rocket Development in Germany and Future Prospects. A Minimum Satellite Vehicle Based on Components Available from Developments of the Army Ordnance Corps. September 15, 1954. It would be a blow to . prestige if we did not [launch a satellite] first. The Mars Projec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3). With Henry J. White, C. Clarke (编). German Rocketry,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1967. First Men to the Mo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58). Portions of work first appeared in "《这一周》杂志.Daily Journals of Werner von Braun, May 1958-March 1970. History of Rocketry & Space Travel, New York, Crowell (1975).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Rocket"s Red Glare, Garden City, .: Anchor Press, (1976).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Mars: A Technical Tale,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6).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cience fiction story by Dr. von Braun. Accompanied by paintings from Chesley Bonestell and von Braun"s own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proposed Voice of Dr. Wernher von Braun,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7).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livered by von Brau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荣誉 1970年2月,在亨茨维尔当地表彰他多年来的杰出贡献。(从左至右)他的女儿Iris、妻子Maria、美国参议员John Sparkman、亚拉巴马州州长Albert Brewer、冯·布朗、其子Peter、女儿Margrit德国带剑骑士战功十字勋章(Knight`s Cross Of The War Merit Cross),1944年10月28日。1959年入选BISen: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荣誉成员,1949年。德国联邦十字勋章。1967年获史密森尼学会航天先驱奖章。1969年获NASA杰出贡献奖章en:NASA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1975年获Werner von Siemens Ring。197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0年获世界公民奖en:Civitan International影响及评价阿波罗计划的总指挥Sam Phillips 认为,若无冯·布劳恩,美国的登月计划决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天文联会(IAU)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其命名,为von Braun crater。在美国时期,冯·布劳恩由于未受战犯审判,长期受到公众指责,其纳粹身份也备受争议。美国官方则有意隐瞒了部分纳粹档案,并使其成为美国公民。电子游戏坎巴拉空间计划中登场的坎巴拉人科学家Werhner von Kerman (沃纳·冯·科曼)的原型即为布劳恩,他在游戏中是一位领导空间计划的“著名火箭科学家”。深入阅读Neufeld, Michael J. (2007). Von Braun: Dreamer of Space, Engineer of War. Knopf. ISBN 978-0-307-26292-9.参见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英语:Sergei Korolev)罗伯特·戈达德(英语:Robert H. Goddard)回纹针行动(英语:Operation Paperclip)探险者一号: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发现“范艾伦带”。先锋一号:第一个真正实用的探勘用人造卫星。

德国,冯 。布劳恩

冯布老恩的毕业论文

钱学森和邓稼先

发明者般认德冯.布莱恩博士,V-1/2总设计师. 二战期间德发明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 按类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弹道导弹按照射程战术(短程)/战略(/远程)/洲际 巡航导弹 .按照发射装置:空面/面空/空空/面面 按用途概:防空/反舰/反潜/反坦克(装甲). 制造导弹目解决飞行员损失问题(英伦空战德消耗量飞行员)且设计导弹难度比飞机导弹要制导部飞机操纵否则莱特兄弟先发明类似导弹东西飞机初V1导弹制导式凸轮机构;本制造导弹所谓樱花制导部采用物种经培训特殊品种猪.

德国,冯 。布劳恩

早年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的东普鲁士波森省维尔西茨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马格努斯·F.冯·布劳恩男爵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农业大臣(1877–1972),母亲是艾米·冯·奎斯托普,其父母家族都有欧洲王室血统。冯·布劳恩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老二,封男爵头衔。他1919年出生的弟弟继承了父亲的姓名。在冯·布劳恩接受教坚振圣事后,其母赠予他一台望远镜,从此冯·布劳恩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维尔西茨划归波兰后,老冯·布劳恩全家迁往德国本土,并定居柏林。1925年起,进入了魏玛近郊位于Ettersburg城堡的寄宿学校学习。1928年父母将其送至位于Hermann-Lietz-Internat学校学习,在那里冯·布劳恩看到了火箭先驱赫尔曼·奥伯特的著作《星际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并开始对星际旅行深深着迷。1930年,冯·布劳恩进入柏林工业大学,成为赫尔曼·奥伯特的学生,不久参加了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并很快成为董事会成员,并在此后协助奥伯特的液体火箭测试。1932年,冯·布劳恩大学毕业,还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受聘为瓦尔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冯·布劳恩获得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Erich Schumann。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洪堡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最高等级——特优。这虽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这样,冯·布劳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句号,并开始迎接崭新的工作历程。德国岁月纳粹时期 1941年Walter Dornberger, Friedrich Olbricht,威廉·冯·里布和冯·布劳恩在佩内明德当冯·布劳恩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时,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很快火箭研发被列为国家议程。 A4/V2火箭示意图1937年,冯·布劳恩在佩内明德大型火箭试验基地任技术部主任,领导了德国的“复仇使者”V2火箭的研制工作。1938年,冯·布劳恩加入纳粹党。此后,为了巩固火箭研究事业,他进入党卫军,并获少校军衔。战俘时期二战末期,美国和苏联对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德国科学家展开了一场秘密的追逐活动,最终美军俘虏了冯·布劳恩。 被俘时的冯·布劳恩(手上打着石膏)1945年春,苏军挺进到离其驻地佩内明德约160km的地区,冯·布劳恩开始和手下商议投降事宜,究竟是苏联还是美国。由于惧怕苏联在战后虐待战犯,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决定设法投降美军。此时汉斯·卡姆勒(Hans Kammler,党卫军领导)下令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撤到德国中部,然而来自军方的命令却命其固守当地。为了躲避苏军,冯·布劳恩决定违背军方命令,编造了份档案并率领500多名成员前往Mittelwerk地区,继续他的工作。由于担心档案和图纸被党卫军销毁,冯·布劳恩让手下把重要资料藏匿于哈茨山区废弃的矿井中。4月,随着盟军深入到德国腹地,卡姆勒命令科学家们乘火车前往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小镇Oberammergau,为了不使这些科学家落入盟军手中,卡姆勒准备在最后时刻将他们处决。然而冯·布劳恩却说服了党卫军少校卡姆勒将其部队在小镇附近分散,以避免成为盟军轰炸的靶子。1945年5月2日,冯·布劳恩的弟弟和另外一位火箭工程师秘密地与美军第44步兵师接上了头,两人骑着自行车,用极其蹩脚的英语说到:“我是冯·布劳恩,我的哥哥发明了V2火箭,我们要投降”。美国寻梦军方生涯 沃纳·冯·布劳恩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关于空间技术特别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冯·布劳恩作为“头脑财富”来到美国。1945年6月20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批准将冯·布劳恩和他的专家组转移至美国境内,此举至1945年10月1日前一直未对公众公开。首批7名技师于1945年9月20日抵达威尔明顿南部的New Castle机场,随后飞往波士顿并乘船前往位于波士顿港Fort Strong岛上的美军情报机构。后来,除冯·布劳恩外,所有人被转移至马里兰州的Aberdeen Proving Ground,清理由Peenemünde带来的资料,以恢复他们之前的火箭研制工作。 最终,冯·布劳恩和他的组员被转移至德克萨斯州的Fort Bliss(艾尔帕索北部一处规模巨大的军事设施)。在这个新家,他们给军方、厂方和大学的人士培训有关火箭和导弹复杂的设计制造技术。作为Hermes计划的一部分,冯·布劳恩和他的组员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协助恢复了一支从德国运回的V2火箭。他们也继续着给军方以及研究机构有关未来火箭的研制工作。同时冯·布劳恩和他的队员也不能在未获军方保护的情况下离开Fort Bliss。 冯·布劳恩之妻:Maria von Braun在Fort Bliss期间,冯·布劳恩通过书信的方式向他的表妹,18岁的Maria Luise von Quistorp求婚。1947年3月1日,在得到批准后,冯·布劳恩回到德国,与Maria Luise在兰茨胡特教教堂结婚。并在1947年3月26日携妻子一家返回纽约。1948年12月9日,他们的第一个女儿,Iris Careen在Fort Bliss的军医院诞生。冯·布劳恩此后又添2个子女——Margrit Cécile于1952年5月8日出生, Peter Constantine在1960年6月2日降生。1955年4月15日,冯·布劳恩正式成为美国公民。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被转移到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被在此度过了20年岁月。1950年至1956年间,他率领军方火箭研制组在Redstone Arsenal成功研发红石导弹,成为美军第一代核弹的洲际导弹载具。 在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ABMA)冯·布劳恩的证章(1957年)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ABMA)处长时,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开发出木星-C探空火箭(也称“朱庇特”Jupiter-C),红石导弹的改进型。该火箭最终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成功送上空间。其中“朱庇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1945年至1957年的12年间,成为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备感沮丧的一段岁月。因为他们的对手,由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当时由于苏联保密,并未被世人所知)率领的苏联团队始终走在他们的前面。同时美国政府方面对冯·布劳恩的观点并不太感兴趣,火箭研制也仅仅是亦步亦趋。同时媒体挖出了冯·布劳恩曾经作为纳粹党卫军并且参与挑选奴隶制造V2火箭的不光彩岁月,开始大加挞伐。普及宇航理念在这一时期,冯·布劳恩重复他之前在德国所建立的火箭事业,直接参与军事火箭的研发,而火箭成为未来空间探索主力的设想也没有远离他。但是,寻求官方支持却化为泡影。于是他转而向公众宣传他的理念。1950年5月14日The Huntsville Times的报道《冯·布劳恩博士称火箭能够飞抵月球》标志着冯·布劳恩努力的开始。1952年冯·布劳恩在Collier"s Weekly周刊的系列报道《人类即将征服空间》的系列报道中首次发表了他对载人空间站的设想,由空间艺术家Chesley Bonestell为此描绘插图,使其广为流传。空间武器构想冯·布劳恩在冷战中最为“寒冷”的一段时期发表了他的关于空间站的构想。此时美国正采取措施应对苏联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实际上空间站军事化在该时期依然可行,他的所构想的空间站一旦装备导弹,将会使美国在轨道武器以及轨道对地武器上获得领先。尽管冯·布劳恩斟字酌句,如将武器设施(military applications)改为“尤其可怖(particularly dreadful)”的常规写法,然而他在其他的书中和文章中却精心描绘了此构想。在今天,这些鲜有和平色彩的构想已经由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Michael J. Neufeld重新向公众展示了出来。 1963年冯·布劳恩与总统肯尼迪在红石兵工厂(英语:Redstone Arsenal) 冯·布劳恩站在美国空间和火箭中心为土星5号火箭所用的F-1火箭发动机前留影 于1970年,仍与他的火箭模型在一起,冯·布劳恩在他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新办公室被拍摄NASA岁月美国海军曾着手建造火箭以将卫星送入轨道,但结果Vanguard火箭的发射系统却并不可靠。1957年,当史泼尼克一号成功发射之后,美国在空间竞赛中落后于苏联的观点开始在国内蔓延开来。美国官方遂决定启用冯·布劳恩和他的德国团队挽回颓势。NASA于1958年7月29日成立。一天后,红石导弹的第50次发射在南太平洋的约翰斯顿环礁获得成功。两年后,NASA启用新的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 并且ABMA由冯·布劳恩领导的团队也转到了NASA。在五角大楼与Herb York进行的面对面会谈中,冯·布劳恩明确阐明他进入NASA的条件:农神运载火箭计划必须得以继续。从1960年7月至1970年2月,冯·布劳恩成为中心主任。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农神火箭 Saturn rockets 以使大吨位载具有能力进入并离开地球轨道。这也是阿波罗计划的先决条件。 冯·布劳恩最初主张采用地球轨道交会技术,但到了1962年,他转而采用了更具风险性的月球轨道交会技术。1969年7月16日,当由马歇尔中心研发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携带阿波罗11号成员开始了历史性的8天任务时,冯·布劳恩将人类送上月球的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此后,通过计划的逐步深入,土星5号也能够将6批次的宇航员送上月球。冯·布劳恩也因此成为了使美国参与空间竞赛中的关键角色。1960年代末,冯·布劳恩在亨茨维尔的美国空间火箭中心的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从此,冯·布劳恩引领美国追赶苏联脚步,并规划未来的空间计划。1970年,他又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内冯·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冯·布劳恩于1972年5月26日从NASA退休。虽然在NASA期间布劳恩获得了巨大成就,人类也完成了登月计划等宏大项目,但冯·布劳恩在月球建立基地,发展进一步向外空间探索的宏伟构想时至今日也未实现。后NASA时期离开NASA后,冯·布劳恩于1972年7月1日担任费柴尔德公司(Fairchild)位于马里兰州Germantown的空间工程科研所的副总裁。1973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了肾脏肿瘤,并且不能通过手术控制。而冯·布劳恩却并未停下脚步,持续着学院工作。培养年轻人对航空火箭事业产生兴趣,尤其是学生和新一代的工程师。1976年,他成为OTRAG公司CEO Lutz Kayser的科学顾问,同时也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领导团成员之一。但冯·布劳恩健康状况的恶化使其不得不彻底退休。当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在1977年初授予他时,他也无法出席在白宫的庆祝仪式。去世 在亚历山德里亚的冯·布劳恩之墓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因大肠癌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逝世。葬于当地的Ivy Hill公墓。著作Proposal for a Workable Fighter with Rocket Drive. July 6, 1939. "Survey" of Previous Liquid Rocket Development in Germany and Future Prospects. A Minimum Satellite Vehicle Based on Components Available from Developments of the Army Ordnance Corps. September 15, 1954. It would be a blow to . prestige if we did not [launch a satellite] first. The Mars Projec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3). With Henry J. White, C. Clarke (编). German Rocketry,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1967. First Men to the Mo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58). Portions of work first appeared in "《这一周》杂志.Daily Journals of Werner von Braun, May 1958-March 1970. History of Rocketry & Space Travel, New York, Crowell (1975).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Rocket"s Red Glare, Garden City, .: Anchor Press, (1976).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Mars: A Technical Tale,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6).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cience fiction story by Dr. von Braun. Accompanied by paintings from Chesley Bonestell and von Braun"s own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proposed Voice of Dr. Wernher von Braun,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7).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livered by von Brau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荣誉 1970年2月,在亨茨维尔当地表彰他多年来的杰出贡献。(从左至右)他的女儿Iris、妻子Maria、美国参议员John Sparkman、亚拉巴马州州长Albert Brewer、冯·布朗、其子Peter、女儿Margrit德国带剑骑士战功十字勋章(Knight`s Cross Of The War Merit Cross),1944年10月28日。1959年入选BISen: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荣誉成员,1949年。德国联邦十字勋章。1967年获史密森尼学会航天先驱奖章。1969年获NASA杰出贡献奖章en:NASA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1975年获Werner von Siemens Ring。197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0年获世界公民奖en:Civitan International影响及评价阿波罗计划的总指挥Sam Phillips 认为,若无冯·布劳恩,美国的登月计划决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天文联会(IAU)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其命名,为von Braun crater。在美国时期,冯·布劳恩由于未受战犯审判,长期受到公众指责,其纳粹身份也备受争议。美国官方则有意隐瞒了部分纳粹档案,并使其成为美国公民。电子游戏坎巴拉空间计划中登场的坎巴拉人科学家Werhner von Kerman (沃纳·冯·科曼)的原型即为布劳恩,他在游戏中是一位领导空间计划的“著名火箭科学家”。深入阅读Neufeld, Michael J. (2007). Von Braun: Dreamer of Space, Engineer of War. Knopf. ISBN 978-0-307-26292-9.参见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英语:Sergei Korolev)罗伯特·戈达德(英语:Robert H. Goddard)回纹针行动(英语:Operation Paperclip)探险者一号: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发现“范艾伦带”。先锋一号:第一个真正实用的探勘用人造卫星。

四医大冯雪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 靶向给药;药剂学;药物载体0引言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1〕. TDDS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 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TDDS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成功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大类. 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现就靶向给药方法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 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 μ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 μ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 将一些抗肿瘤、抗肝炎药物制备成微粒,给药后可增加药物的肝靶向性. 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 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20 min时,DHAQ BSA 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约有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以上的DHAQ存在于血液中〔2〕. 张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微乳较NCTD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4〕. 王剑红等〔5〕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 μm范围的占总数,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4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10 h. 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80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0倍. 一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达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碱)通过制成包有吐温80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动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疗效果〔7〕. 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微粒进入骨髓的关键因素,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彭应旭等〔8〕制得不同粒径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静脉给药,小粒径组(70±24) nm骨髓内柔红霉素浓度是大粒径组(425±75) nm的倍. 骨髓会因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或严重感染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如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 利用骨髓靶向载体可提高药物在骨髓内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应. Gibaud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异己酯毫微粒为载体携带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内的分布.基因治疗是一种专一性的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像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 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 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 Lee等合成了三分枝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1万倍. 我们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倍〔10〕. 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 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 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 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 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半乳糖基化壳聚糖(GC)与质粒pEGFPN1混和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体外转染SMMC7721细胞. 将含1 mg质粒的纳米微囊经肝动脉和门静脉注射入犬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在体外有较高的转染率,在犬体内有肝靶向性,可用作肝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11〕. 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以叶酸作为导向淋巴系统或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同时将叶酸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已做了广泛的研究〔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cerbB1所编码,是erbB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EGFR高水平的表达,如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胸腺上皮癌等. 针对富集EGFR的恶性肿瘤,方华圣等〔13〕成功地建立了EGFR富集的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3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mAb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将其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药物载体(如脂质体、毫微粒、微球、磁性载体等)或药物具有自身抗体(如红细胞)或抗体与细胞毒分子形成结合物,避免其对正常组织毒性,选择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徐凤华等〔14〕利用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然后使其与单抗交联制得偶合物. 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为其进一步制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药物奠定了基础.用于治疗白血病的CMA676是由一种人源化的mAb hp 与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的N乙酰γ衍生物偶联而成的〔15〕,当CMA676与CD33抗原相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迅速内在化,进入胞内后,calicheamicin衍生物被水解释放,通过序列特异性方式与DNA双螺旋的小沟结合,使脱氧核糖环中的氢原子发生转移,从而使DNA双链断裂,诱导细胞死亡〔16〕. EGFR mAb可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的结合,如IMCC225, ABXEGFR和EMD55900等,能抑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曲妥珠单抗(Trasruzumab)作用于erbB2的细胞外区域,该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的乳腺癌的治疗〔17〕. IMCC225具有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应的作用,IMCC225与拓扑特肯(TPT)的联合用于荷有人类结肠癌移植体的裸鼠,能提高其生存率〔18〕. 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l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即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4制成前体药物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指挥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 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治疗药物不能有效透过BBB. 含OH, NH2, COOH结构的脂溶性差的药物可通过酯化、酰胺化、氨甲基化、醚化、环化等化学反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进入CNS后,其亲脂性基团通过生物转化而释放出活性药物. 张志荣等〔19〕合成了3′, 5′二辛酰基氟苷,并制备了其药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结果表明,氟苷酯化后的前体药物的药质体有良好的脑靶向性.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 如多糖、果胶、瓜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 β, 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 常利用结肠内厌氧环境,使偶氮键还原的特点制成偶氮前体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5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用偶氮键连接而成. 口服后在结肠释药,发挥5AS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减少其胃肠吸收产生的全身不良反应. 5ASA也与非生理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偶氮双键制成前体药物〔20〕. 糖皮质激素共价连接于多糖〔21〕,环糊精〔22〕制成的前药,口服后在结肠部位可释放出药物,可用于结肠炎的治疗. 我们〔23,24〕合成了果胶酮洛芬(PTKP)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结果表明,此前药在不同pH环境下结构稳定,只能被结肠果胶酶特异性降解,释放出KP,发挥治疗作用. 也可以利用结肠pH差异和时滞效应设计结肠靶向给药系统〔25〕.5化学传递系统化学传递系统(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DS)是一种输送药物透过生理屏障到达靶部位,再经生物转化释放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 CDS通常是将含OH, NH2, COOH结构的药物共价连接于二氢吡啶载体(Q),药物(D)与靶向剂二氢吡啶结合为DQ结合物,建立了二氢吡啶―二氢吡啶钅翁盐氧化还原脑内定向转释递药系统. Chen等〔26〕设计了Tyr Lys的脑靶向CDS,并评价它的药效. Lys的C末端接亲脂性胆甾烯酯,N末端通过一种L氨基酸桥接靶向剂1,4二氢葫芦巴碱(含吡啶结构)制成Tyr Lys CDS,全身给药后,通过被动扩散机制透过BBB,且经酶催化1,4二氢葫芦巴碱变为季铵盐型使其存留于脑内. 通过小鼠甩尾间隔期实验证明,Tyr Lys CDS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Mahmoud等〔27〕将吸电子羧甲基连接到氮原子构建了一种新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脑定向转释系统(N羧甲基1,4二氢吡啶3,5二酰胺),该载体稳定,具有良好的脑定向转释能力.靶向给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实质性的挑战. 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TDDS对靶组织、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新的靶向给药途径、新的载药方法将会不断出现,遇到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靶向给药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 Theresa MA, Pieter RC. Drug delivery system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J〕. Science, 2004;303(5665):1818-1822.〔2〕 张志荣,钱文. 肝靶向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7;32(1): ZR, Qian WJ. Study on mitoxantrone albumin microspheres for liver targeting 〔J〕. Acta Pharm Sin, 1997;32(1):72-78.〔3〕 张莉,向东,洪诤,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4;39(8): L, Xiang D, Hong Z, et al.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of norcantharindin microemulsion 〔J〕. Acta Pharm Sin, 2004;39(8):650-655.〔4〕 韩勇,易以木. 纳米粒肝靶向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2;5(12): Y, Yi YM.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J〕. Chin Pharm, 2002;5(12):751-752.〔5〕 王剑红,陆彬,胥佩菱,等. 肺靶向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7): JH, Lu B, Xu PL, et al. Studies on lung targeting gelatin microspheres of mitoxantrone 〔J〕. Acta Pharm Sin, 1995;30(7):549-555.〔6〕 Gulyaev AE, Gelperina SE, Skidan IN, et al. Significant transport of doxorubicin into the brain with polysorbate 8Ocoated nanoparticles 〔J〕. Pharm Res, 1999;16(10):1564-1569.〔7〕 Ramge P, Unger RE, Oltrogge JB, et al. Polysor bate 80coating enhances uptake of 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nanoparticles by human and bovine primary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J〕. Eur J Neurosci,2000;12(6):1931-1940.

自己从数据库下载好啦。

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护理的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心理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把护理学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在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熟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好各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以促使患者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护理;应用体会

心理学与护理学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在医学中,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系统的机能恢复,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从观察病情中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

新入院的患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的痛苦,使他们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表现为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有的自费患者因担心家庭经济困难。表现为心情沉重、沉默不语。一些需要进行特殊检查的患者会表现出恐惧、紧张和难为情。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及时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熟悉医院环境,使其在短时间适应病房的生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患者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心理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有的患者对治疗方法恐惧,稍加解释就能愉快接受并积极配合。而有的患者反复多次做工作,也难以接受。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知识通俗化,耐心细致地向他解释,讲解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会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1]。

心理护理的疏导工作是很重要的。主要是向患者说明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饮食、休息、预后及健康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必须详细地蒐集资料,用科学的道理和简单易懂的话,使患者对目前所进行的有一定了解并熟悉相关知识,对患者有疑问的地方要耐心解释,不能遮掩隐瞒,这也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素养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微笑服务、主动服务、礼貌用语都是增强沟通能力的技巧。

3在病房管理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气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气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属于多血质的患者往往在病中就显得比胆汁质的患者娇气,忍耐性差。这种人,需要护士在打针和吃药时动作要特别轻柔,多做些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同情,他就会很好地配合治疗。但这种患者一旦病情好转后,就显得异常活跃。如病房应安静,但是他由于身体上的康复,心情愉快,会大声说话或唱歌,这样就影响了同病房其他患者的休息,别人提出异议,他会不高兴甚至是吵架,这时护士一方面应祝贺他的康复,另一方面要指出他的缺点,让他回忆在病重时的心情,这样他才会接受护理人员的要求,自觉遵守病房规定。

召开公休座谈会,是沟通护理人员和患者心理沟通的一种好方法。通过会议,让患者畅所欲言,多提意见,这是取得护患之间相互谅解的最好方法。通过会议,护理人员可以多多听取患者对我们工作中的批评与建议,以正确的态度去积极纠正工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解决病患在院内的各种困难,切实让患者感受到优质服务的开展与推进,不再有"看病难看病贵"的偏见现象,让患者从心中感到极大的安慰,解除忧虑恐惧感的同时增加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要求,会积极接受并配合[2]。

4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的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的繁杂、紧张、琐碎、永续性,要求护士必须要用天使般的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使每位患者尽可能的舒适地度过住院生活,带病而来,痊愈而归,即使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患者,也能让他在弥留之际感受人间的温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急救工作,更要机敏果敢,沉着应对,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烦躁情绪,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在工作中磨炼和培养,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将促进护理工作的提高,二者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增进和谐护患关系,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宋新影.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群医师,201311:110.

[2]郭瑛,易巧云.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19:5-6.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在护理教学工作中为护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会护生体验积极情绪;引导护生寻找并运用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为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专业知识技能优秀、身心健康的准护士。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护理教学;护生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教师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应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一教育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在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积极心理学对护理教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尔格曼倡导起来的。他强调以人自身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功能,相信人性中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和康复的功能。

在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护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难如下:

第一,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和技能难掌握。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任务较多,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密集,需要背诵牢记的知识点和重点较多,护生由于与临床实际结合能力较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很多单靠死记硬背,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困难。护理专业技能特殊,操作要求严格,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综合素质,这对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极大的挑战。很多护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现有医疗技术的局限,对本专业感到失望。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很多疾病的病因未明确,治疗效果未能达到痊愈。学生在了解这样的现实后,常常觉得学习方向不明,对护理专业感到失望。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自我的知识否定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第三,护士核心能力的高要求使学生陷入恶性回圈。现代护理学普遍认为,护士的核心能力应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评判思维能力、预见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这一系列综合素质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规范,专业课教师的严格要求,职业资格考试的压力使学生形成了“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否定”的恶性回圈。

第四,工作内容及社会评价的引导,在实际护理教学工作中一直只是强调疾病护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培训,对其关怀性、服务性和科学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多被忽视。即使有相关的素质教育,由于教授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师缺少相关的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得护生大部分的素质教育理论无法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护生低估这类知识的价值,只进行简单学习或轻易遗忘。

这些客观的因素都会使护生出现几个方面的消极状态,这些消极状态会造成部分护生的学习抑郁感、焦虑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1学习兴趣减退。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理解和大量需要背诵内容使学生高估了学习的困难程度,觉得“这么深奥难记的知识,我怎么可能学会记得住”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对专业前途的失望。护士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产生了失望,甚至中断学业或转投其他专业。3知识面狭窄。长期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钻研,对素质教育的忽略使学生的能力畸形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很丰富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事情常有发生,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好的护生感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恰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建立积极地自我观念、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的教学交往,意味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幸福感。护生不再只是看到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和技能现存的缺陷与不足,更重视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给病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再只是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压力和困难,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带给自己能力的提高,让护理教学工作在积极的氛围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原理

对护理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主题:第一,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有意义来引导人们通向幸福和快乐。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对护理教学工作带来了以下启示:1关注护生情绪,教会护生体验积极情绪。2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并把这些个人优势、天分和潜能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3为护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护生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认识专业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

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配合专业课程安排适当的临床实践 按程序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减少操作练习时间,把相应的练习时间安排到医院里进行相关内容的见习实践。然后安排课余时间以自愿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安排学生定时深入社群,对社群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并轮流安排学生在学校设立的社群服务站值班,接待各类社群健康咨询的人。每次实践回来写实践报告,列举本次见习中自己亲自进行的各种专业技能操作或卫生宣教的内容,并写出心得体会,总结效果。让护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病人身上体会护理技能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课本→应用”、“模型→真人”的转变,享受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素质课程的教授内容要注意围绕专业实际情况进行 比如,在心理学方面,应着重对有关各年龄段的病人心理、用药心理、心理护理、支援疗法等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述。在医院见习期间,除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见习以外,还要求进行与病人的沟通、健康教育等练习。要求学生把在见习和宣教咨询中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并定时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进行相关的讨论,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

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护生自身优秀品质 在阅读护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报告或做经验交流时,要注意在他们记录或描述的细节上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你能这样做真是太棒了!病人一定在心里夸奖你了。”“这样做的效果好像很不错哦,希望以后也能坚持。”“真的吗?老师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能详细跟老师描述一下吗?”让学生在细节中找到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天分和潜能,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及学习积极性。

将优秀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已经明确自身优秀品质的护生,我们就应鼓励他们把这些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去,在“实践→总结→实践→再总结”的回圈当中逐步形成有自己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这一终身受益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三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体验积极情绪,调控消极情绪 在素质课堂上教会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把各种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把引发诸如“后悔”、“糟糕”、“伤心”、“遗憾”的事情写在白纸上放进一个盒子里密封起来,并在盒子外边写上自己最美好的经历,最幸福的感受等,并和同学共同分享。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唤醒积极情绪。

遇到挫折时,寻找挫折的积极意义 有护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1我今天一大早就去到见习科室,可是那里的护士好忙哦,都没有人理我,我只能呆呆地站在走廊那里,站了20分钟!才有护士来问我来干什么?看来临床的护士都不怎么乐意见到我们。2我今天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什么都不能做,就只是跟着护士老师的 *** 后面走来走去,唯一做过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叫我去丢垃圾,我感觉我去见习就是去给医院当清洁工。3今天有个病人问我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跟他说我不知道,结果病人说:“什么都不知道,你当什么护士!”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了!

针对这些护生在实践中常见的挫折,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和护生一起共同去探讨其积极的意义,并把这些积极的意义列举出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共同寻找解决这些挫折的有效方法。

四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影响病人

这是使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护理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单指护生在学习中自己能拥有积极的心理,并且能把这种积极的心理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传递、感染病人。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拥有积极心理的力量,用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疾病,建立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人生。

总之,护理专业由于其工作物件的特殊性和技能操作的强实践性,故护理教学工作存在其独特的困难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如何在护理教学工作中发现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优势、天分和潜能,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培养护生的积极心理,为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专业知识技能优秀,身心健康的准护士是护理教学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

[2]陈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的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

[3]美马丁·塞尔格曼.真正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3.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护理心理学是高职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高职教育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定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职业导向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属性,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必须贯穿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全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也认识到坚持“职业导向”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从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革措施。

1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颁布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合理定位,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坚持“职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职业导向”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2职业导向下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对护理心理学课程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并未认识到护理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也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

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使用旧版本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知识结构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普通护理心理学,二是医学心理学,三是心理护理学。护理心理学详细讲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并分析了维护不同时期人心理健康的方法。很多护理心理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抽象,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缺乏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为30~55课时,护理心理学课程会被穿插在基础性护理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间,课程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护理心理学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课程时间比例较大,实践课程时间比重较小,教学效率低下。二是课程安排集中。对于进入高职院校1年的学生,即将面对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护理心理学课程过于形式化,没有体现出其价值。除此之外,当高职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时又未开始进入临床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护理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教师都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考核方法单一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就算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就不理想,但是只依靠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根本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考试成绩更多反应的是学生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也无法分析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但是,从高职教师结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护理心理学教师,现有的护理心理学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甚至有部分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授课,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很多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师自身未从事过护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制定护理心理学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们的现象和行为,进而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客观公正的分析人们的行为和人格;三是帮助人们健全人格;四是提高人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五是帮助人们进行心理护理。

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护理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高职第一学期,学校应该开设30节的护理心理课程,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规律。二是在第二学期,学校应该设定40学时的护理心理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护理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

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职业向导“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职业为向导进行考核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定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二是增加考试题型,并把考试成绩和能力养成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评价,完善考核体系。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教师内部设定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结语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职业向导理念下,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比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2.

[2]徐金梅.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应用于高职“急重症护理”课程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2.

[3]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治疗组内镜下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胃内疣状结节消失显著高与对照组(P<)。结论: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有较肯定的疗效。[关键词]: 疣状胃炎 热极治疗 内镜Clinic Effect on Verrucous Gastritis Treated with the Heater Pro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doscopySheng Jianqiu Chen Zhimin Zhang Yinghui Li Aiqin Yan Wei Yu DongLiang Tian Suli Beijing Army General Hospital IG Department Beijing 100700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on Verrucous Gastritis from 60 cases treated with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doscop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rucous locus eliminating rate and relieving rate of clinical symptoms after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d that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was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n verrucous gastritis.[Keywords] Verrucous Gastritis Endoscopy Heater probe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上腹疼痛、饱胀、烧心、反酸等, 被列为具有一定恶变倾向的疾病之一〔1〕,因而有效的治疗对促进病变恢复有重要价值。我们自2003年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取得较好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患者,全部经电子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见胃窦和(或)胃体粘膜有3个以上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糜烂,隆起高度1~3mm,直径<10mm,顶部中央有脐样凹陷,呈疣状外观。诊断标准参见1990年悉尼消化会议隆起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2〕。胃镜检查伴有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未进入本研究。其中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31例。14C检查和病理检查确定HP感染者29例。患者有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等症状。血液生化检测正常,1个月内无服相关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粘膜保护剂)史。入选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平均40岁。病程2至6个月,平均个月。病灶数最少5个,最多55个,平均个。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资料具可比性(见表1)。分组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病灶数(个) Hp阳性 肠化生/不典型增生 男 女(例) 例数对照组 30 17 13 ± ± ± 15 15 治疗组 30 18 12 ± ± ± 14 16 表1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情况比较2.方法术前进行常规准备,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禁食8h以上;采用Olympus XQ240电子胃镜和HP-A100内镜热极治疗仪(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组在电子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用其头端紧压疣状隆起黏膜,然后通电1~2秒,至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为止。利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内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等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数十个疣状结节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术后禁食2小时,2小时后进软食。术后给予雷贝拉唑(安斯菲)和膜固斯达治疗4周,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均给予根除Hp治疗(雷贝拉唑20毫克,阿莫西林克,克拉霉素克,均1日2次,疗程1周)。对照组常规雷贝拉唑(安斯菲)和膜固斯达治疗4周,Hp阳性者给予根除Hp治疗,方法同观察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Hp采用14C呼气试验。3.疗效判断分为临床症状指标和客观疗效评价。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5个症状,每个症状20分,按严重程度及频度分别计分,计算疗效指数。显效:疗效指数>80;有效:疗效指数51-79;好转:疗效指数31-5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客观疗效评价:计算内镜下治疗前后疣状结节的数目。 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t检验,P<为差异有显著性;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两样本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算统计量,P<为差异有显著性。二.结果1.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1)。 (见表2)。2.治疗后两组胃内病灶数的变化: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内病灶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3(P<0. 01), 3.不良反应:在胃镜下电凝术灼疗后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或烧灼感,但无穿孔、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治疗结果比较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8 19 3 0 90 对照组 30 2 10 15 3 40两样本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u= P<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疣状结节病灶数目改变比较组别 例数 治疗前疣状 治疗后疣状 疣状病灶 疣状病灶 (个) 病灶数(个) 病灶数(个) 减少数(个) 消失率(%)治疗组 30 ± ± ± 对照组 30 ± ± ± 两样本差值t检验,t= P< 三.讨论疣状胃炎又称痘状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大多<10mm,好发于胃窦,其次为胃体。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疣状胃炎密切相关[3],本组入选病例Hp感染者占50%左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其发生与中毒、摄入有害物质、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4]。也有人认为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5]。但对这种观点仍有较大争议,且抑酸对糜烂有效,而对部分隆起改变无效,故不能肯定疣状胃炎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6],本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对照组质子泵抑制剂仅对部分病例有效。疣状胃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多伴重度炎症,甚至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腺体的萎缩等,本组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观点。而且Hp感染会加剧粘膜的炎症程度,并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形成和发展[7]。有研究提示,疣状胃炎的持续及上皮增生,有可能发展成癌,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肠化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疣状胃炎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8]。故必须去探讨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治愈疣状胃炎,中止癌变的发生。因此,疣状胃炎可能是多种损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损或损伤腺体细胞,导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从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病变[9]。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针对病因疗法,传统治疗以抑制胃酸和胃粘膜保护药物为主,也有用抗Hp治疗方法来清除病灶,但疗效均欠佳,临床治疗颇为困难。胃镜下利用热极治疗仪对疣状隆起进行“顶、滑、扫”治疗,具有简便快捷、治疗彻底、组织损伤小、安全性好的特点。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抑制胃酸和胃粘膜保护药物治疗对照,热极配合药物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症状缓解和疣状结节消失率显著提高。 热极系根据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原理,使局部病变组织快速升温达到蛋白质凝固,实现有效的热凝,病灶组织坏死、脱落,同时改善粘膜的血液循环,保障组织血流灌注,增加了氧和营养的供给,加快组织修复,促进愈合,同时兼杀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热极的温度170-240度即能较快热凝又能达到有效破坏粘膜层的目的,凝固深度有自限性即限于粘膜层,提示治疗粘膜层病灶既有效又比较安全。与以往的高频、射频和氩离子凝固等治疗方法相比,热极除了可以点灼以外,还可以“平扫”,这样加快了治疗速度,尤其对于较多的疣状病灶更为方便,我们认为胃镜下热极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理想的、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在本组试验的预实验期间,热极治疗后未及时应用抑酸药和粘膜保护剂,治疗后患者出现治疗部位疼痛的频率较高,这是因为胃粘膜组织热凝固后组织坏死脱落,进一步胃粘膜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炎性反应所致。本组热极治疗后均应用了抑酸和粘膜保护剂,仅有两例发生较明显的腹痛,这两例病人胃内疣状结节病灶较多达45及50个,而且均给予了一次性大面积治疗,考虑因为热凝治疗引起的组织创伤面积较大所致,所以对于疣状结节病灶较多的病人应尽可能分次治疗,而且治疗后应常规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参考文献1.樊代明,陈强.第10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报道.中华消化杂志,1995,15∶.Misie wicz J JThe Sydney systerm: a new classication of gastritis, working party report of the world congresses of mellourne Blackwell,1990,.王永华,郭荣斌,汪鸿志.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冯莉,吴云林,钟捷,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40例.世界华人杂志,2000,(12):.徐三平,易粹琼,张锦坤.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酸相关性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谢勇,吕农华,陈江,等.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的影响.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4):.朱明华,戴文森,丁化野,等.疣状胃炎的病理学和单克隆抗体Mg7免疫组化检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0,11:.朱惠明,黄勋,李银鹏.现代消化内镜治疗技术.深圳:海天出版社,.

冯鹤毕业论文

高薇还在成都教新东方哦,我最近还在上她的TOEFL阅读,被虐的够呛

实施策略:1.学生分层:我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自己班内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合理地分层(A层、B层、C层)分组(每组4-5人),确保组组同质、组内有层、层层异质。2.教学分层:形成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提优”、“补差”的“分”环节,既有面向全班的统一讲授、答疑、小结,又有针对部分的练习、评价、个别指导,还有分组的领学、自学、合作学。3.目标分层: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基础和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师制定的目标一定要是学生“踮着脚或跳起来能摸得着的”。4.评价分层: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把后进生“久违”的信心还给他们。注意问题:1.制造“差生”不差的心理氛围,千方百计的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意识,以增进后进生自强不息的观念;2.平时测验以小组为单位,目的在于强化同学的合作互助的思想,并强调个人形象代表小组形象,以督促后进生进步;3.教师的任务是少讲、精讲,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放到异质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进行巡迥指导。4.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水至清则无鱼”,差异也是一种美,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消除差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5.教师制定的目标要适宜,一定要是学生“踮着脚或跳起来能摸得着的”,要创造机会让后进生获得成就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取得的成效: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改变了学习观念。4.增强了合作意识。5.提高了综合素质6.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第三方面:创新课堂,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上学期我校开展青年教师 “创新课堂教学”教学比赛,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合作能力、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活动要求:(五化)1.教学目标多项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3.教学方法灵活化。4.教学气氛民主化。5.教学过程动态化。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激发的过程。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创设情境,并将技能学习、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数学组梁静老师所讲《二面角》一课,就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制作不同类型的二面角模型,并在课上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讲解。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同时提高了与人合作、口语表达、手脑结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再如:语文刘岩老师所讲《介绍》一课,创设了一个班级跳蚤市场的情境,在学生充分预习 “介绍”的要点之后,让他们分别准备一件小物品与别人交换。要求每个人针对自己的物品特点进行介绍,完成与同学间的物物交换。在这一介绍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们认真并涌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利用“介绍”这一知识点“推销”自己的物品;另一方面教师则利用最后讲评时巧妙地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强化,并提出关键要点,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更清晰、准确地掌握知识点;第三则延伸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二、转变体制 创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并在适当的时候相互结合,可以更好提高学生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综合的专业应用素质。因此在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求老师们相互融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素养。例如:语文组的冯鹤老师所讲的《音乐在我心中》一课,为了让学生更专业更真实的理解作者陈刚独特的音乐观点,他请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安老师与他一同以访谈的形式来上这堂课,在视觉、思维、形式上等多角度给学生以强烈刺激,在教学中两位老师引导阐述观点的同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煅炼了能力,同时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音乐素养。几位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模拟实训课,将会计、经济法、营销等几门专业课用模拟实训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实训中强化专业知识、了解实际应用,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工作的真正过渡。三、创新方法 开拓空间1.激活“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例如:新颖活泼的知识竞赛、专业性极强的理财问题、趣味问答或谜语、小组合作同台竞技、时事及社会热点话题,还有小品、情景剧、论坛小游戏等多种形式。2.创设“活动点”,实现教学目标多样化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因此,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做中学,将“听”知识变为在活动中“悟”知识。比如:语文《善良》一课观点的学习,教师采取了反、正两方展开辩论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辩论中最终了解善良到底是什么、我们该不该坚持的问题;英语课为了提高学生单词发音的准确度则展开英语绕口令大比拼的竞赛活动;音乐欣赏课采用分组小品展示音乐内涵的比赛活动;财会专业课则采纳岗位实践的方式来体验真正的操作过程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知识点的学习,将知识体系寓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合作、体验操作、接受观点、强化知识、提高素质,以此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3.抓好问题“讨论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载。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例如:数学刘鸣老师在讲《函数的应用》时将“手机月租话费”、“计算机Excel表格”、“龟兔赛跑的故事”等实际或是趣味问题与知识点结合进行讨论,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函数曲线的变幻莫测中,自然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四、更新观念 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对创新课堂教学的要求,我认为教学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观点:———课堂情境需要有学科味。———课堂讨论要有内在的价值。———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体验活动更需要感悟提升。———开放不等于全放手。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要关注的两个维度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综合以上内容,我想,一堂好课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好课有德。2.好课有效。3.好课民主。4.好课求真 。5.好课功夫在课外。总的来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实实在在的去探索,去研究,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作为教学管理者,我们首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做好管理的同时,身体力行,与教师一道,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探索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薇会不会是那个南方微凉啊,微博小腻腻常@的

祝早日找到她们。新东方的文化就是老师靠黄段子、加上几句自编的“有哲理”的话、再加上互相诋毁过日子。所以,“教师”的流动性极大。

冯琳毕业论文

她被保送到了中传大学,大学的高材生,冯琳在校期间,还发表过自己的论文,是一位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才女。

冯琳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4个义项冯琳,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2003年冯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教授;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3]。冯琳主要从事纳米界面分离材料研究。中文名冯琳国籍中国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要成就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背景工作履历研究概况奖励与荣誉学术成果TA说教育背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博士[1]工作履历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博士后 - 清华大学化学系 助理研究员 - 至今 清华大学化学系 副教授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访问学者 - 美国加州河滨分校 访问学者[1]研究概况科研项目主持科技部高技术发展中心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参加科技部973纳米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奖励与荣誉2014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14-2016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06年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5年首届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2004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学术成果代表性论文1. Qingdng Zhang, Yingze Cao, Na Liu, Weieng Zhang, Yuning Chen, Xin Lin, Yen Wei, Lin Feng* and Lei Jiang. Recycling of PE Glove Waste as Highly Valuable Products for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Oil-based Contaminants from Water. J. Mater. Chem. A, 2016, 4, . Na Liu, Ruixiang Qu, Yuning Chen, Yingze Cao, Weifeng Zhang, Xin Lin, Yen Wei, Lin Feng* and Lei Jiang. In situ dual-functional water purification with simultaneous oil removal and visible light catalysis. Nanoscale, 2016, 8, . Xin Lin, Yuning Chen, Na Liu, Yingze Cao, Liangxin Xu, Weifeng Zhang and Lin Feng*, In situ ultrafast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oil/water emulsions by superwetting TiO2 nanocluster-based mesh. Nanoscale 2016, 8, . Yingze Cao, Na Liu, Weifeng Zhang, and Lin Feng* and Yen Wei. One-Step Coating toward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s: Oil/Water Mixtures and Emulsions Separation and Contaminants Adsorp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 Weifeng Zhang, Na Liu, Yingze Cao, Yuning Chen, Qingdong Zhang, Xin Lin, Ruixiang Qu, Haifang Li and Lin Feng*. Polyacrylamide-Polydivinylbenzene Decorated Membrane for Sundry Ionic Stabilized Emulsions Separation via a Facile Solvothermal Method.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 Na Liu, Yingze Cao, Ruixiang Qu, Weifeng Zhang, Xin Lin, Yuning Chen, Yen Wei and Lin Feng*. One-step reduction and simultaneous decoration on various porous substrates: toward oil filtration from water. RSC Adv., 2016, 6, . Qingdong Zhang, Yingze Cao, Na Liu, Weifeng Zhang, Yuning Chen, Xin Lin, Lei Tao, Yen Wei and Lin Feng*, A Facile Approach for Fabricating Dual-Function Membrane: Simultaneously Removing Oil from Water and Adsorbing Water-Soluble Proteins. Adv. Mater. Interf. 2016, . Yuning Chen, Na Liu, Yingze Cao, Xin Lin, Liangxin Xu, Weifeng Zhang, Yen Wei, Lin Feng*, Fabrication of Silica Nanospheres Coated Membranes: towards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Oil-in-Water Emulsion in Extremely Acidic and Concentrated Salty Environments. Sci. Rep. 2016, 6, . Weifeng Zhang, Na Liu, Yingze Cao, Yuning Chen, Liangxin Xu, Xin Lin, Lin Feng*, A Solvothermal Route Decorated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Controllable Separation of an Oil/Water Mixture to a Stabilized Nanoscale Emulsion. Adv. Mater. 2015, 27, . Liangxin Xu, Yuning Chen, Na Liu, Weifeng Zhang, Yang Yang, Yingze Cao, Xin Lin, Yen Wei, Lin Feng*, Breathing Demulsification: A Three-Dimensional (3D) Free-Standing Superhydrophilic Sponge.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 Xin Lin, Fei Lu, Yuning Chen, Na Liu, Yingze Cao, Liangxin Xu, Weifeng Zhang, Lin Feng*, Electricity-Induced Switchable Wettability and Controllable Water Permeation Based on 3D Copper Foam. Chem. Commun. 2015, 51, . Na Liu, Miao Zhang, Weifeng Zhang, Yingze Cao, Yuning Chen, Xin Lin, Liangxin Xu, Chun Li, Lin Feng*, Yen Wei, Ultralight Free-Standing Reduced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for Oil-in-Water Emulsion Separation. J. Mater. Chem. A 2015, 3, . Xin Lin, Fei Lu, Yuning Chen, Na Liu, Yingze Cao, Liangxin Xu, Yen Wei, Lin Feng*, One-Step Breaking and Separating Emulsion by Tungsten Oxide Coated Mesh.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 Na Liu, Xin Lin, Weifeng Zhang, Yingze Cao, Yuning Chen, Lin Feng*, Yen Wei, Sci. Rep. 2015, 5, . Yuning Chen, Xin Lin, Yingze Cao, Fei Lu, Liangxin Xu, Lin Feng*, Magnetically Recoverable Efficient Demulsifier for Water-In-Oil Emulsions. ChemPhysChem, 2015, 16, . Junbin Fan, Yongyang Song, Shutao Wang, Jingxin Meng, Gao yang, Xinglin Guo, Lin Feng*, Lei Jiang*, Directly Coating Hydrogel on Filter Paper for Effective Oil–Water Separation in Highly Acidic, Alkaline, and Salty Environment, Adv. Funct. Mater. 2015, . Yingze Cao, Yuning Chen, Na Liu, Xin Lin, Lin Feng*, Yen Wei, Mussel-inspired chemistry and St?ber method for highly stabilized water-in-oil emulsions separation. J. Mater. Chem. A 2014, 2, . Liangxin Xu, Na Liu, Yingze Cao, Yuning Chen, Xiaoyong Zhang, Lin Feng*, Yen Wei, Mercury Ion Responsive Wettability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 . Na Liu, Yingze Cao, Xin Lin, Yuning Chen, Lin Feng*, Yen Wei, A facile solvent-manipulated mesh for reversible oil/water separ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 . Chunai Dai, Na Liu, Yingze Cao, Yuning Chen, Fei Lu, Lin Feng*, Fast form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octadecylphosphonic acid (ODPA) coating for self-cleaning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Soft Matter, 2014, 10, . Zhongxin Xue, Yingze Cao, Na Liu, Lin Feng*, Lei Jiang, Special wettable materials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J. Mater. Chem. A 2014, 2, . Yingze Cao, Na Liu, Changkui Fu, kan Li, Lei Tao, Lin Feng*, Yen Wei, Thermo and pH Dual-Responsive Materials for Controllable Oil/Water Separ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 . Yuning Chen, Zhongxin Xue, Na Liu, Fei Lu, Yingze Cao, Zhongxue Sun, Lin Feng*, Fabrication of a silica gel coated quartz fiber mesh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under strong acidic and concentrated salt conditions. RSC Adv. 2014, 6, . Weifeng Zhang, Yingze Cao, Na Liu, Yuning Chen and Lin Feng*. A novel solution-controlled hydrogel coated mesh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based on monolayer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RSC Adv., 2014, 4, . Fei Lu, Yuning Chen, Na Liu, Yingze Cao, Liangxin Xu, Yen Wei, Lin Feng*, A fast and convenient cellulose hydrogel-coated colander for high-efficiency oil-water separation. RSC Adv. 2014, 4, . Changrui Gao, Zhongxue Sun, Kan Li, Yuning Chen, Yingze Cao, Shiyan Zhang, Lin Feng*, Integrated oil separation and water purification by a double-layer TiO2-based mesh. Energy Environ. Sci. 2013, 6, . Yingze Cao, Xiaoyong Zhang, Lei Tao, Kan Li, Zhongxin Xue, Lin Feng*, Yen Wei*, Mussel-inspired chemistry and 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 for 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5, . Na Liu, Yuning Chen, Fei Lu, Yingze Cao, Zhongxin Xue, Kan Li, Lin Feng*, Yen Wei*, Straightforward oxidation of a copper substrate produces an underwater superoleophobic mesh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ChemPhysChem, 2013, 14, . Zhongxin Xue, Zhongxue Sun, Yingze Cao, Yuning Chen, Lei Tao, Kan Li, Lin Feng*, Qiang Fu, Yen Wei, Superoleophilic and superhydrophobic biodegradable material with porous structures for oil absorption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RSC Adv. 2013, 3, . Shiyan Zhang, Fei Lu, Lei Tao, Na Liu, Changrui Gao, Lin Feng*, Yen Wei, Bio-inspired anti-oil-fouling chitosan-coated mesh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suitable for broad pH range and hyper-saline environment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5, . Zhongxin Xue, Shutao Wang, Ling Lin, Chen Li, Mingjie Liu, Lin Feng*, Lei Jiang*, A Novel Superhydrophilic and Underwater Superoleophobic Hydrogel-Coated Mesh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Adv. Mater. 2011, 23, . Lin Feng, Dat Tien Hoang, Chia-Kuang Tsung, Wenyu Huang, Sylvia Hsiao-Yun Lo, Jennifer B. Wood, Hungta Wang, Jinyao Tang, Peidong Yang*,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t cluster-decorated CeO2 nanostructures. Nano Res. 2011, 4, . Lin Feng*, Yanan Zhang, Mingzhu Li, Yongmei Zheng, Weizhi Shen, Lei Jiang. The Structural Color of Red Rose Petals and Their Duplicates. Langmuir 2010, 26, . Lin Feng*, Yanan Zhang, Jinming Xi, Ying Zhu, Nü Wang, Fan Xia, Lei Jiang*, Petal Effect: A Superhydrophobic State with High Adhesive Force. Langmuir 2008, 24, . Meihua Jin, Xinjian Feng, Lin Feng*, Taolei Sun, Jin Zhai, Tiejin Li and Lei Jiang*, Super-hydrophobic Aligned Polystyrene Nanotubes Film with High Adhesive Force. Adv. Mater. 2005, 17, . Lin Feng*, Zhongyi Zhang, Zhenhong Mai, Yongmei Ma, Biqian Liu, Lei Jiang*, Daoben Zhu, A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ileophilic Coating Mesh Film for the Separation of Oil and Water.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 Lin Feng, Zhenglong Yang, Jin Zhai, Yanlin Song, Biqian Liu, Yongmei Ma, Zhenzhong Yang, Lei Jiang, Daoben Zhu, Super-hydrophobicity of Nanostructured Carbon Films in a Wide Range of pH Values.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 Lin Feng, Yanlin Song, Jin Zhai, Jian Xu, Lei Jiang, Daoben Zhu, Creation of a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from an Amphiphilic Polymer.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 Lin Feng, Shuhong Li, Huanjun Li, Jin Zhai, Yanlin Song, Lei Jiang, Daoben Zhu,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f Aligned Polyacrylonitrile Nanofibers.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 Lin Feng, Shuhong Li, Yingshun Li, Huanjun Li, Lingjuan Zhang, Jin Zhai, Yanlin Song, Biqian Liu, Lei Jiang, Daoben Zhu,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 Adv. Mater. 2002, 14, 1857-1860.[

她就是冯琳,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姑娘,而且性格也非常的好,非常的受人们欢迎。

有很多的成就,曾经在朗诵领域获得了很多优秀的奖项,而且也是央视的一个主力。获得了最美朗诵员的称号。为母校带来了一些荣誉。在气质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