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土壤学对个人生活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土壤学对个人生活影响研究论文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当今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中危害最大、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的防治修复的重要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的简要分析,结合全国各地治理土壤污染的基本措施,总结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土壤污染;危害;防治对策;

1、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污染成因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人类从土壤中获得足以休养生息的物质财富,没有土地,人类难以生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环境资源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造成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近些年,我国工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污染物的含量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或其化合物侵入土壤造成的污染,目前人们已发现包括镉(Cd)、镍(Ni)、铬(Cr)、锰(Mn)、砷(As)、汞(Hg)、锌(Zn)等大约45种重金属元素。我国受砷、镉、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大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据我国2016年农业部监测系统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土壤而使粮食产量降低1000万t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污水灌溉区统计数据得出,我国有大约140万hm2的污水灌溉区,而有的土地面积遭受重金属污染。污水里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土壤中的植物遭受二次污染。生物体吸收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汞、铅、锌、镉、铜等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等渠道进入到人身体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会损害人体的生理器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

土壤重金属污染原因广泛,主要有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和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危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的指导,造成土壤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化肥可以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结,不但降低了土壤肥力,还严重破坏了土壤耕地层的质量;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严重的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的累积污染问题。工业和生活污染是指工业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造成部分农田严重污染,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凡以重金属和含有重金属的材料为原料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液、废渣、废水排放,都会造成重金属地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当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时,将会影响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改变钾的形态,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生理特征的改变,高浓度的重金属会引起植物营养不足,降低酶的有效性。有的农作物可以富集重金属,造成农作物本身重金属超标,甚至有的逐渐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以有害的浓度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在人类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体摄入过多的重金属会引起免疫力降低,呼吸系统紊乱等病变。铅能通过破坏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的智力和行为障碍,也能对成人的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产生危害。摄入过量的`镉,可使骨折发生几率增加和骨密度降低,能够对人体的肾、肝、肺、骨骼,以及血液和免疫系统产生伤害。Pb、Hg能够通过影响人的妊娠,引发胎儿的流产、畸形、死亡等。砷能够造成肝脾肿大、肝腹水、抑制儿童智力发育,还能引发黑脚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人体内积蓄过多的铜元素,会引起铜中毒,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严重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三者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中汇聚的多种重金属会对土壤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产生严重伤害。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制定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应当建立和完善保障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2016年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项法规都是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防治工矿企业、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土壤污染法规标准的制定与问责。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控新增污染,分阶段分类别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保护土壤质量,防治土壤污染是每一个公民和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紧抓源头,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

严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必须从源头抓起,针对污染源头分类分级管理严控污染源。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与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以削减、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大力推广清洁无毒工艺,减少或消除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对工业“废水、废液、废渣”必须进行回收和处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避免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二次污染。在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控制方面,要增强广大农民群体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执法部门和农药监测部门定期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进行监测,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农药,积极推广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然成分的毒性小、效果好、残留低的农药;推广开展天敌防治法,既要消除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做好污染土壤的防治修复工作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要充分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4大特点———不可逆性、治理难且周期长、累积与地域性、隐蔽性,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修复治理措施,缓解土壤污染的程度,营造安全、美丽、幸福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我国各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的措施,一般有工程治理措施、化学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和农业生态治理措施4种方法。

、工程治理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作为一种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资金,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需要处理置换出来的污染土壤。工程治理一般是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污染比较严重、面积较小的农业大棚的土壤污染适用客土法,把由别处移来的未被污染的洁净土壤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里面,大多会选用质地好的人工土或沙壤土,降低土壤耕作层的重金属浓度,减少重金属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加快土壤生态修复的速度。换土法是把受污染的土壤转移出来,更换没有被污染的洁净土壤。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修复受损土壤,效果明显,但是换土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对于具有放射性污染物或含有难分解易扩散污染物的污染严重的景区花园和科研场所等面积较小的土壤可以采用换土法。污染较轻、耕作层较厚的土壤污染可采用深耕翻土法,翻土法是通过深耕技术,拌匀、翻动、混合耕作层土壤来降低土壤耕作层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

、化学治理措施

化学治理就是向污染土壤投入抑制剂、改良剂,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化学方法治理效果明显,周期短、投资适中,但是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正在被广泛推广的新型治理措施。是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某些特有习性抑制、削减和改良吸收、降解土壤中污染物,降低重金属毒性。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过量重金属,投资小和维护成本低,具有较高美化环境的价值、二次污染小的特点,是一种新兴的、很有潜力的绿色安全修复技术,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微生物修复是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培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的微生物代谢功能,达到将其降解成无毒物质或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实际就是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群具有繁殖快、个体小、易变异、适应性强的特点来达到对环境污染的分解作用,还可以降解和转化那些“陌生”的化合物。

、农业生态治理措施

农业生态治理方法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管理制度,种植合适的植物品种,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或阻断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区域,把高富集重金属的经济作物或树、花、草种植在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土壤;将低富集重金属作物品种植在基本适宜区,这样能够减少重金属在作物中的累积,提高土壤的质量。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循环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5、结束语

土壤中过高重金属含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整个自然界地理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采用单一的修复技术无法完全修复土壤,必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优化特定微生物的筛选,建立相关基因库,培养超强工程菌,多种治理措施相辅相成,从而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做好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土壤生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杜阿朋.桉树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生物修复应用前景[J].桉树科技,2010(02):43-47.

[2]何容,杜佳佳,许波峰,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8(01):85-87.

[3]王雪.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速度(上旬),2015(09):290.

[4]何明清.土壤与固化废物监测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唐会娟.浅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技术[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6):128.

[6]王海慧,郇恒福,罗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10-214.

[7]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探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03):549-552.

[8]何凤鹏,谷雨,冯光辉,吴海勇,刘琼峰,李明德.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6(05):31-34.

[9]郭培俊,杨菁.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与防治[J].科技资讯,2019(03):93-94.

[10]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4):28,30.

[11]黄成敏.环境地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2]岳永德.环境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3]李学林.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8(24):161-162.

土壤对人类的作用大啦,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爱土壤等于爱我们自己,若土壤污染了,就会对人类有危害,就像人吃了有毒食品后就会中毒甚至会死亡一样,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也会发生中毒和死亡,而且植物还会把有毒物质带给人类污染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通过农作物的富集作用危害人的健康,土壤污染使植物无立足之地,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是立足之地。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空气和食物。如果什么都没有,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呼吸什么呢?呵呵

铁铝土过去曾称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由于都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所处地形又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故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壤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半淋溶土该土纲是在半湿润至班干旱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钙积特征或盐基饱和的土壤系列,但因其所处的热量条件各不相同,各自的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燥红土 褐土 灰褐土 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黑土) [编辑]钙层土是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地区的草原土壤系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黑钙土 栗钙土 栗褐土 黑垆土 棕钙土 灰钙土 [编辑]漠土又称荒漠土,是漠境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我国漠境地区面积很大,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气候极端干旱,年降雨量少,漠土的基本特点是:地表多石砾,具有多孔状的漠境结皮;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含量高,而且表聚性强;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化染色的红棕色紧实层,以及土体浅薄等。 灰漠土 灰棕漠土 棕漠土 [编辑]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 紫色土 石灰(岩)土 火山灰土 磷质石灰土 黄绵土和红粘土 风沙土和龟裂土 新积土、粗骨土和石质土 [编辑]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河流一级阶地上,底土产生潴育化,地表长有草甸植形成潮土。 草甸土 潮土 砂礓黑土 灌淤土 黑土 白浆土 水成土:山前交接洼地可、河间洼地、以及地下水露头处。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地表生长水生及喜湿植被,形成沼泽土。 [编辑]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前者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后者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盐土 碱土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扩展资料:

土壤耕层

土壤耕层是对于耕作的土壤来说的,对于仍处于自然形态的土壤来说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土壤耕层的形成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种植活动扰乱了土壤的自然状态下的结构,是土壤表层大约0-20cm。土壤耕层以下的层次称为耕底层。

对于土壤耕层到底有多厚是如何划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专家王益权教授认为区分土壤耕层主要是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土壤的肥力,也就是土壤主要的养分有机质的集中层;二是土壤的根系的长度,耕作层自然要与植物根系所对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

降水对土壤密度的影响研究论文

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等是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坡度越大,侵蚀越严重;植被越少,侵蚀越严重;降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降雨有多方面的影响1 降雨是土地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没有降雨土地无法实现人类所要求的各种功能2 降雨过量会导致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地贫瘠3 降雨的酸碱度也会导致对土地酸碱度的影响 从而改善或加大土地营养不均衡4 降雨甚至会对土壤中微生物群有调整的左右 从而改变土壤的性质以上

电池厂对周边土壤的影响研究论文

主要造成水资源污染,也伴随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等!污水不达标主要是因为锰、锌等重金属元素。如果排水前处理的合格,问题劲不大。如果不处理或者处理不达国标,重金属就会进进入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随之的问题就是动植物体内该金属的各种存在形态的化合物的富集,导致动植物的病变,生态的破坏等难以恢复的问题。延伸:锂电池的装配过程中涉及铅中毒,易燃,易爆等危险,而且锂电池中含有镉、铬、镍、铅、锰、汞、等元素:镉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受损,也会引起骨质松软,重者造成骨骼变形;铬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和损伤;镍有致癌倾向,还可导致心肌损伤,铅被摄入后不易排泄,高血;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活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代谢过程,还能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对婴幼儿影响甚大,它将导致儿童体格发育迟缓,慢性铅中毒可导致儿童的智力低下;锰虽为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吸收过多引起中毒。过量的锰蓄积于体内引起神经性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综合性功能紊乱。较重者出现两腿发沉,语言单调,表情呆板,感情冷漠,常伴有精神症状;汞会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若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锂电池电解液:是危险的液体,它是强碱性的,遇水分解。锂电池电解液挥发后重新在人体的表面溶解后分解出氢氧化锂,自然使人不舒服,浓度较高时有可能损伤眼睛。电池材料中的重金属对环境污染是长期的,难以取出的,对植物毒性很大 危害水质安全。

即然呢土都能当电池来用,那你他娘的为何还要去开发各种高性能的手机电池和电脑专用的电池,直接在手机的电池仓里安装制作好的泥土电池不就行了吗,干吗,你他妈的蛋痛,还他妈的去研究这研究那,还他妈的去研究什么屌玩意的高性能电池,蛋痛啊,即然泥土都能产生电能,你他妈的又何必去研究这研究那,你他娘的屌痛还是蛋痛。

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处理 当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反应完全后,电池再也不能供电了,成了一颗废电池,通常情况下人们就随手一丢,再买过另一颗新的。大多数人会说,这是很正常的哩。但他们没有想到,就在那举手投足之下,也是在破坏他们的家园——地球。也许有人会问:“就这么一个小东西对于地球来说,能有什么了不起呢!还说什么破坏?”电池看上去并不那么具有破坏力,但是看东西不能全看表面。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据测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扣钮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就近全球50亿人来计每个月每人丢一颗电池,一年累积下来600亿颗电池,对地球的破坏力可说是很大的了,其对人类健康危害造成的后果更难以想象了,据统计,仅北京市每年因废电池而进入自然环境的汞竟然达到吨,这数目不能不让人头痛。所以废旧电池是不可以随意丢弃的。在废电池回收上,各国都很重视。另外,发达国家生产的各类锌锰子电池已是无汞电池了。而且发达国家也不允许进口含汞电池。因此中国的含汞电池也不能进入欧美发达地区。 电池主要含铁、锌、锰等,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汞。汞的挥发温度低,是一种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很多地方的土壤中也含有微量的汞,汞矿所在地土壤的背景值较高。在汞矿开采、提炼、含汞产品加工过程中,如密闭措施不够完备,释放到空气中的汞(蒸气)对操作人员健康影响很大。此外,汞法烧碱、汞法醋酸、汞法聚氯乙烯、汞法炼金、高汞铅锌矿采选等行业排放大量的含汞废水。有的企业一年就向下游排放十几吨汞。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化工企业几十年向一条河流排放大量含汞废水,下游水系中汞逐渐累积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开始研发无汞工艺和无汞产品。从用汞大户开始,逐步削减汞的消耗量。目前,发达国家淘汰了汞法烧碱、汞法醋酸、汞法聚氯乙烯等耗汞工艺,汞的消耗量已经很低。 专家们认为,由于电池污染具有周期长、隐蔽性大等特点,其潜在危害相当严重,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据介绍,我国沿海某省的一些农民在回收铅酸蓄电池中的铅时,因为回收处理不当,把含有铅和硫酸的废液倒掉,不仅造成了铅中毒,而且使当地农作物无法生长。 三、建议菏泽市尽快出台支持废电池回收再生的政策 据有关部门反映,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目前看来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不大可能赢利。所以许多地方回收再利用也就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但菏泽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这里历史人文景观灿烂,历史上尧、舜、禹、刘邦、曹操都长期在这一带活动,孙膑、庄周、汜胜之、刘晏、黄巢、宋江都出生在这里,有尧王墓、百狮坊、孙滨旅游城、仿山遗址等100多处名胜古迹,还有每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卉、中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也都在次举行。菏泽市位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各种资源丰富,是一个有着很大发展潜力的城市!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应加快废旧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处理步伐,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菏泽市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的需要。 为此,建议菏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废旧电池的回收中心与处理机构: 1、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对废旧电池危害的认识。把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多种途径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如:各大中小学、幼儿园,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大型超市等,农村可以在小店、村委、街道办事处等地。对回收或不回收的单位、企业或职能部门要进行奖励与处罚。由于废电池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废电池运输管理制度,贮存管理制度,把好运输、贮存关口,防止二次污染。 3、建议厂家在包装物或单体电池上用文字标注环保宣传内容,如不能作生活垃圾处理、注意回收等。 4、废旧电池的回收是循环再利用的第一步,进行再处理是循环再利用的关键。菏泽市政府应在政策法规、科技创新、税收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从而使废旧电池的处理及利用能在产业经济的轨道上运行。回收废旧电池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回收再利用主要是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可得利益不是很大。中国第一家废旧电池回收站建于河北益县,提取回收了一吨重金属,亏损了近800万。所以现在看起来最可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法为填埋。具体为把汞固化,在汞中加入硫,生成硫化汞。再实行填埋。采用普通处理方法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1)若采用焚烧处理,则形成蒸气,同时可能催化有害气体的生成,造成大气的污染; (2)若堆肥处理,可能导致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在国外一些国家采用对电池生产厂家征收环境税的办法来支持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事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按照我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电池生产厂家适当征收环境治理税也未尚不可。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收起来,等待以后有废旧电池回收站后再处理。因为目前个人还很难对废旧电池进行合理、无污染的处理。卖给一般的废品回收站是非常危险的,其结果一般是被简单解体后将其中的锌皮、碳棒取走后直接投入垃圾中。其危害程度和直接扔在垃圾堆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调查后的感想 今天,是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也是电器时代、生活中的大部分东西离不开电。如果在一些小型的机器中,我们就会用电池。说起电池,大家并不陌生,但电池的结构和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方法就鲜为人知了。 西欧许多国家不仅在商店,而且直接在大街上都设有专门的废电池回收箱,将收集起来的废电池先用专门筛子筛选出那些用于语钟表、计算器及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的纽扣电池,它们当中一般都含有汞,可将汞提取出来加以利用,然后用人工分拣出镍镉电池,法国一家工厂就从中提取镍和镉,再将镍用于炼钢,镉则重新用于生产电池。其余的各类废电池一般都运往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例如:在德国填埋一吨废电池费用达1700马克),而且还造成浪费,因为其中尚有不少可作原料的有用物质。瑞士有两家专门加工利用旧电池的工厂,巴特列克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将旧电池磨碎,然后送往炉内加热,这时可提取挥发出的汞,温度更高时锌也蒸发,它同样是贵重金属。铁和锰熔合后成为炼钢所需的锰铁合金。该工厂一年可加工2000吨废电池,可获得780吨锰铁合金,400吨锌合金及3吨汞。另一家工厂则是直接从电池中提取铁元素,并将氧化锰、氧化锌、氧化铜和氧化镍等金属混合物作为金属废料直接出售。 不过,热处理的方法花费较高,瑞士还规定向每位电池购买者收取少量废电池加工专用费,德国马格德堡近郊区正在兴建一个“湿处理”装置,在这里除铅蓄电池外,各类电池均溶解于硫酸,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取各种金属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原料比热处理方法纯净,因此在市场上售价更高,而且电池中包含的各种物质有95%都能提取出来。湿处理可省去分拣环节(因为分拣是手工操作,会增加成本)。马格德堡这套装置年加工能力可达7500吨,其成本虽然比填埋方法略高,但贵重原料不致丢弃,也不会污染环境。 德国阿尔特公司研制的真空热处理法还要便宜,不过这首先需要在废电池中分拣出镍镉电池,废电池在真空中加热,其中汞迅速蒸发,即可将其回收,然后将剩余原料磨碎,用磁体提取金属铁,再从余下粉末中提取镍和锰。这种加工一吨废电池的成本不到1500马克。 然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废旧电池回收与处理机制,更没有一家专门的废旧电池加工厂在正常的运转当中,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关于废旧电池回收与处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然后建立一个我们国家自己的独立的、行之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加工、再利用系统!尽可能的减少污染,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经过日晒雨淋,表面的皮层会出现锈蚀,其中的有害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

汞具有强烈的毒性,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主要造成肾损伤以及骨疾-骨质疏松、软骨症及骨折。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

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于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据统计,仅北京市每年因废电池而进入自然环境的汞竟然达到29.6吨,所以废旧电池是不可以随意丢弃的应该进行合理的回收。

扩展资料:

常见的电池分类及危害

1、锂电池(用于手机电池等):重金属含量可忽略不计,可随生活垃圾投放。

2、碱性电池(如家用的1号、5号、7号电池等):无汞或低汞,可随生活垃圾投放。

3、镍氢电池(用于混合动力车、儿童玩具等):重金属含量可忽略不计,可随生活垃圾投放。

4、镍镉电池(用于小电流无绳电话、电动玩具等):含大量重金属镉,需回收处理。

5、铅酸蓄电池(电动车电瓶等):含大量重金属铅,需回收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废电池

短视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研究论文

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人们更离不开手机了,这导致了很多人沉迷于网络直播,妄想着爆红,再有的是深受低俗段子的毒害,让身心不再健康。

短视频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让我们对短视频非常的痴迷和钻研,以及去创新。

1.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过短视频,可以让我们看看新闻,让我们看娱乐视频,听听音乐,有种在家就能知道天下事的感觉消遣我们无聊的时间2.对于企业和个体户来说,短视频无疑给他们多了一个宣传的窗口。在互联网发大的现在,日均有几亿人活动在短视频,可以更好的让企业和个体户找到自己的客户,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

短视频风口还在

学术研究对个人前途的影响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无论其理论框架多么精深、分析技术多么复杂,根本上来说还是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社会科学研究和个人生活体验之间边界的模糊,常常成为某些研究遭到诟病的原因:“这不就是常识吗?”“这种结论随便到街上找个人问问就能得到,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这里涉及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那些大费周章证明了“常识”的研究,究竟有没有意义?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常识”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且认知成本极低),社会科学研究究竟在什么层面上增进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首先,人们在生活经验中产生的“常识”和“感觉”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是常识这一认知方式最为显见的弱点。我们脑海中的常识,总是基于我们特定的人生经历和信息来源的,而人们生活史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不同人眼中的“常识”是不同的。我们所认定的常识,在他人眼里很可能就是胡话。譬如,在最近五年中,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是否得到了普遍改善?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同的社会人群(如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男性与女性)的生活体验往往大不相同,他们各自认为“显而易见”的结论也往往相互抵牾。和基于常识的认知相比,像CFPS(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这样基于大规模系统抽样的长期追踪调查,无疑能更加全面、无偏见地解答这一问题。其次,即使某些常识被社会上绝大部分人认可,它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在总结常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都是我们在与这个社会不断接触过程中被“社会化”的结果。社会灌输给我们一系列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我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如条件反射般不假思索。它们决定了我们选择性地看到什么信息、如何解读我们看到的信息。我们很容易将看到的事物的某些方面当作理所当然,因此,我们所得出的“常识”往往具有欺性。和常识认知相比,学术研究使用的方法往往更有可能克服这些内在偏见(虽然很多时候并不十分成功)、呈现更为真实的社会图景(如果我们还承认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可被认知的东西)。譬如,人们普遍认为,父母离异往往会给青少年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一常识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感受相符。但这里面其实存在逻辑漏洞:离异的父母在离异前的婚姻生活往往已经是不幸福的,子女的身心健康问题是由离异这一事件本身导致的,还是由不幸的婚姻导致的?已有学术研究表明,离异父母的子女的成长状况虽然不及父母婚姻生活幸福的子女,但却明显好于那些生活在父母不幸婚姻中的子女。由此可见,普遍意义上看,父母不幸的婚姻才是造成子女成长问题的元凶,而及时了断不幸的婚姻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人们之所以得出相反的常识,是因为选错了对照组!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意义就在于,将所有的“想当然”都置于批判的放大镜之下细细查看,从这个角度说,研究结论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了常识,都是有意义的。再次,学术研究可以帮助明确常识的适用范围(scope condition)即使某一常识在很大范围内被广泛接受,而且也确实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情境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也无法保证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事实上,社会科学中没有任何结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我们需要知道,某一结论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成立、其成立的范围是大还是小。植根于具体时空情境中的“常识”对解答这些问题毫无帮助,我们只能依赖于学术研究。譬如,一个被普遍接受和广泛证实的结论是:由于权责分工明确固定、组织结构高度系统化,官僚制(bureaucracy)是最为高效的组织形式。但已经有研究指出,这一结论只有在“信息流动畅通、监管成本低”的结构条件下才能成立;如果这一条件不能满足,官僚制其实是低效的。对许多学术研究来说,其价值不在于揭示了某一常识成立与否,而是揭示了“在何种条件下”某一常识成立与否。最后,学术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导致某一常识成立的具体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往往是模糊且具有跳跃性的。我们常常会一步到位地觉得“A导致了B”,却很少考虑A究竟是怎么导致B的。缺少了具体因果机制的支撑,常识所告诉我们的因果关系无异于空中楼阁,站不住脚。更何况,某一因果关系往往可以由多种因果机制导致,那么在一个具体环境中,到底是哪种机制起作用,还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如果不能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永远停留在模糊层面。譬如,我们都知道,“维稳”对维持目前中国社会政治格局稳定有重要作用,但如果问起“维稳”在微观层面究竟是如何作用、其平息社会矛盾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则需要学术研究来回答。若干研究已经表明,暴力镇压并非政府维稳的唯一机制,甚至也不是主要机制;在很多情况下,政府维稳是通过“关系型镇压”、官民议价过程中政府权威的商品化等机制完成的。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基于丰富的访谈、观察材料的定性研究可以大显身手。定性研究虽然由于案例数目少而很难做到有代表性,但其凭借清晰的理论指引和扎实的实证分析,可以一针见血地揭示现实存在的微观因果机制,以及微观机制和宏观社会情境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以验证常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都是有价值的。相信所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沮丧:花了若干小时看完一篇论文,却发现作者只是换着花样说废话,没有给自己的智识带来任何长进。从常识出发或者以验证常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如何既能体现思想上的美感,又能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这是一件十分考验学者功力的事。当然,何为“美感”、何为“有价值”,不同的学者也自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超越本文讨论的范围了。注:由于此文只是“浅谈”,并非严肃写作,所以文中提到的研究没有提供引用出处。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发邮件至索取研究原文。

学术与世变之间

一般认为,对古文《尚书》之伪的认定经几代学者考辨,由清初阎若璩基本完成。但在古文《尚书》之伪已成学界主流观点时,仍然存在着一股虽然微弱却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呈现出特有高峰,集中出现一批辨真著作。学者们之所以写作这些在学理上可能并不成立的著作,乃与他们对晚清中国衰败原因实于“世道人心”之沦丧的认识有关。学术研究受到了社会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晚清;古文《尚书》;辨伪;辨真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部经历了秦火劫难、命运多舛的典籍,《尚书》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和话题。“《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今文、古文之真伪。”[1]其中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宋代吴棫最早展开疑辨,其后朱熹、吴澄皆有怀疑,明梅鷟提出二十五篇古文及孔安国《序》是后人“蒐括群书,掇拾嘉言,装缀编排,日锻月炼,会粹成书。”[2]清初阎若璩认为孔壁中有16篇真古文,马融、郑玄皆见并作注,然此本永嘉之乱时亡佚,东晋梅赜所上25篇为伪书。此结论受到后来学者高度评价,视为定论。

既然阎氏已做出如此不刊之论,在他之后的考辨,就应呈现出一边倒情景。然而通过对《尚书著述考》[3]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几部主要丛书中的检索,我发现有清一代,与轰轰烈烈名家辈出的辨伪活动如影随形的,是一股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出现高峰,集中出现了如洪良品《龙冈山人古文尚书四种》(包括《古文尚书辨惑》、《古文尚书释难》、《古文尚书析疑》和《古文尚书商是》)、《古文尚书賸言》,王劼《尚书后案驳正》,张崇兰《古文尚书私议》,谢庭兰《古文尚书辨》,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张谐之《尚书古文辨惑》等一批辨真著作。但是,因对“古文《尚书》非伪”结论的不屑,学界虽注意到这一时期辨真诸说的存在,如梁启超说“当时毛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以难阎,自比于抑洪水驱猛兽。光绪间有洪良品者,尤著书数十万言,欲翻阎案,意亦同此。”[4]蒋善国对清代的辨真文献作了更详细的列举[5]。随后刘起釪在《尚书学史》中专辟一节,将这些辨真文献分为“坚持伪古文非伪的”和“知其为伪书仍要维持其经典地位的”两种。[6]却对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与特质少有研究,或仅简单归为“为摇摇欲坠的后期封建统治者效命”或“迷恋骸骨”。[7]目前学界的研究取向有两种。一种延续传统观点。如杨绪敏仍称辨真著作为“迷恋骸骨”[8]。另一种则重新审视真伪问题的讨论。如刘人鹏对阎若璩辨伪论据提出质疑。[9]葛兆光先生也认为“不必特意把‘史料’看成是‘真’与‘伪’,更不必把‘真’与‘伪’分出价值的高下,无论真伪,它都包含着思想的历史。”[10]

总体来说,学界对辨真文献似重视不够,或许是认为这些“迷恋骸骨”的著作不值一提,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要写作这些可能在学理上并不成立的著作?我们以往的研究主要将视野集中于辨伪文献上,是不是将历史简单化了?在这些辨真文献的背后,究竟展现了怎样的思想世界?“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术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11]

二、晚清古文《尚书》辨真的非学术性动机

学术研究的主体是人,思想主张的提出是思想者与其身处社会互动的结果。晚清在古文《尚书》为伪的结论已为学界主流的情况下,突现一股辨真的 *** ,也和社会变化息息相关。自乾隆中后期清代内部已经出现危机,道光后期英人来侵,从此清朝内忧外患不断。社会的急剧变化引发学人思考,他们将学术研究与自身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这方面的努力找寻挽救危亡之路,这一时期,有学者出于对国家军事情况的担忧,集中力量研究边疆史地,已被学界视为鸦片战争后社会变化在学界的投影。与此类似,晚清以来的辨真活动同样也是“学人”对“世变”的回应。他们看来,道咸以来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节节失败根源乃在“人心”沦丧。光绪二十一年洪良品在给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的信中说:“中日之战,非兵不强,非饷不足,实由人心邪佞,比党误国之所至。”“核实之道,在于先正人心,人心不正,虽以一人精西学,不过如洋报所斥行私各弊,仍无补于国家,人心苟正,举中国圣贤之法度,循而为之,修攘亦有余。”[12]而作为“世道人心”立论基础的古文《尚书》,成为这些学者维护的首选。

以洪良品为例,洪良品(1827—1896),同治七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户科掌印给事中等职[13],他为古文《尚书》辩护之因,体现在其《古文尚书辨惑》的著作原委上。据该书《跋》,此书和某“上疏欲废古文者”有关。民国初学者伦明认为此人即王懿荣,其上疏在光绪十年:“其后懿荣疏被驳,良品疏亦不果上,遂发奋撰成此书”。该《跋》落款为光绪十二年,是该书至少当年已经成形。如洪氏光绪十年著作,至十二年正好三年,而十年恰是王上疏年[14]。洪良品称:“古文为圣道圣学之所寄也久矣,自汉魏六朝以至隋唐……是纲维乎,是无从稍有訾议其间者,乃更数千百年忽以末学肤受,自作聪明,以孔子手定之书妄被以伪孔之名,诬圣毁经,莫此为极,此固有心世道者所必起而发愤与争,固不独驽质下材为之矻矻力辨也欤?”[15]这样的著作动机,也是历来辨真学者的共有特征,且言辞之激烈,随时间推移,与社会动荡和国力下降的速度成正比。

乾隆间曾有废古文之议。当时庄存与提出:“昔者《大禹谟》废,‘人心道心’之旨、‘杀不辜宁失不经’之戒亡矣;《太甲》废,‘俭勤永图’之训坠矣;……今数言幸而存,皆圣人之真言,言尤疴痒关后世,宜贬须臾之道,以授肄业者。”[16]尚能较心平气和。而道咸以来的古文《尚书》辨真,则由于这些学者身处的环境,不再是四海升平的“盛世”而是国力急剧下降的时代,故体现在这时的是对“世道人心”更为焦虑的思考。

咸丰六年王劼写道:“使谟无大禹,则惟精惟一之心法不著,(历史论文 )不分盆稷,则盆稷之功用不彰,失此宏纲,经义晦矣。况《仲虺之诰》、《大甲》、《说命》,皆君臣之所以相须,若以微子之宾贤,蔡仲之嘉德周官之大明黜陟以及《君陈》、《毕命》、《君牙》惟尔惟公,予一人膺收多福者概变置焉,将使君道日就昏乱,人心世道日就诡随,而曰以复古学,复古学何为哉!”[17]与洪良品同时的吴光耀在《古文尚书正辞》中则说:“奚是乎《正辞》?以好异甚则心术坏,世变可悲也。”[18]民国初王小航在所组织的卫经社中强调:“请观乾隆以来百数十年,世风日降,人心日肆,以至无可收拾,此一代人之独智者,于人心世道果何如耶?则知诩小慧以毁诸经,昧心害世,不过互相倚傍以惑浮名,遂至贻害天下而不顾也,今我同人有志卫经,原不限于一经,而毁经诸说,尤以毁古文尚书为最烈,故卫经应以是为先。”[19]

三、以对“虞廷十六字”的考辨为例

所谓“虞廷十六字”是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微之几,允执厥中。”这十六字是程朱理学理论体系的源泉,对将理学作为功令的清代国家来说,更是进行统治、维系世道人心的重要根据。阎若璩认为此出于《荀子》所引《道经》:“《荀子·解蔽篇》: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云云,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此篇前又有精于道一于道之语,遂隐括为四字,复读论语‘允执厥中’以成十六字伪古文盖如此。”而洪良品则说十六字精妙绝伦非荀子所能道:“虞廷十六字,古相传为授受心法,道之所寄也。……荀子之学醇疵参半,岂能体验及此而造语如是之精密哉?”[20]

关于这个问题,辨伪学者多认为晚出古文成于后人凑集,“搜寻晚出二十五篇之文词之来源,并指出其凑集之破绽。此实占攻晚《书》者之工作之大部分。”[21]而今天学者大多在肯定辨伪派“晚出古文《尚书》为伪”这一结论的基础上,赞赏他们的研究。但是也有不同声音,如杨善群认为同旧籍引语相比,古文“完整、全面”、“连贯、流畅、自然贴切”。“古文《尚书》决不是‘搜集’引语编造出来的,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姑且不论古文《尚书》是否别有来源,仅就“同旧籍引语相比,古文‘连贯、流畅、自然贴切’”[22]而论,实际上恰好支持了古文《尚书》乃后人蒐括群书会粹成书的假说。值得注意的是,廖名春利用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提出“简文所引出于《大禹谟》而不见于‘晚书’《大禹谟》篇。这一事实,对于讨论‘晚书’的真伪很有启发。”[23]这一利用地下材料作出的论断,基本可以证实晚出“古文”成于后人,非先秦旧本。

但在阎若璩著作已广泛流行的晚清,为何学者还要维护这个在学理上并不成立的“道统”?这主要是和晚清特定的时代有关。辨伪派学者大都生活在清前中期,和道咸时代相比,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虽然也有维护世道人心的要求,但远不如后者强烈,造成考辨双方在出发点之不同。辨伪学者虽也承认古文《尚书》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主要是将其视为一部可供研究的先秦典籍。在他们看来,对这部典籍进行甄别,以考究其真伪的学术活动,其意义远大于维护所谓伪孔学道统。阎若璩一方面承认自己“得罪于圣经而莫可逭也”,另一方面仍坚持“荀子因有言矣,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余之疑伪古文也,正以其信真圣经也。”这种“以经学方法重新审视理学系统的主张,无异于把程朱理学推到文献考证的学术法庭。”[24]而与辨伪派求真、求实的纯学术兴味不同,在辨真学者笔下对古文《尚书》的学术研究,不再是一人一时书斋中的考证功夫,它关乎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相关。

所以,辨真派首先强调这十六字乃是二帝三王统治之大法,不可能为伪,其次才进行学术上的论证。洪良品说:“虞廷十六字古相传,为授受心法,道之所寄也。……荀子之学醇疵参半,岂能体验及此?”[25]张谐之则认定:“夫圣贤之道统,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者也,道统若灭,则生民将近于禽兽,即天地亦无所恃以立也,阎氏纵不为生民计,独不惧近于禽兽乎?……非病狂丧心者耶?”[26]不仅辨真派,还有一些学者,虽未参加对古文的考辨,也积极从维护世道人心的角度认为古文不可废。如夏炯认为,阎若璩攻击古文太过:“以为无一字不从缴袭而来,则肆妄未免太甚。……古文之真伪未必能遽必,即使真系伪撰,其文辞古朴、义蕴宏深,古先圣王之遗训微言亦赖以不坠,历代以来朝廷颁置学官,儒者奉为佳臬,阎氏试自问所学能窥见此中之万一乎?”(《夏仲子集》卷三,《书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后》)。

在今人看来这样的一种应对方案,无论是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戊戌时期变革政治制度的尝试相比,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也不能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主张相提并论。因为辨真学者再三致意的“道统”的基础——“虞廷十六字”乃是伪造的。这也就是现今清学史在论及清代《尚书》学时,往往视域集中在辨伪学者及著作上,而对辨真则多一笔带过的原因。但对史家而言,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探讨原因说明意义,而不是用“后见之明”预先褒贬史实。具体到本文,对今日的研究者来说,否定辨真诸说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要看到,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歧出性和复杂性,特别当我们回首整个晚清史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无论是在洋务运动时、戊戌维新中,还是辛亥革命后,都有一股强大的、主张从中国文化自身寻找救亡图存的手段的主张。晚清古文《尚书》辨真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日讲书经解义〉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2] (明)梅鷟:《尚书考异·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3] 许锬辉:《尚书著述考》,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年版第1版。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梁启超论清史学二种》本,第12页。

[5]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00页。

[6][7]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第361——370、366页。

[8] 杨绪敏:《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9] 刘人鹏:《诠释与考证——阎若璩辨伪论据分析》,载《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第1版。

[1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29页。

[11]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2](清)洪良品:《三复李佳白书》,载《龙冈山人全集》,光绪中稿本。

[13]马延炜:《鄂人洪良品的生平与著述》,《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14](清)王懿荣:《请复古本尚书附入十三经注疏与今本并行疏》,载《王文敏公奏疏稿》,宣统三年江宁印刷厂排印本。

[15][20][25](清)洪良品:《古文尚书辨惑》卷首、卷七,光绪十四年排印本。

[16](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二辑《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武进庄公神道碑铭》,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

[17](清)王劼:《尚书后案驳正·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1版。

[18](清)吴光耀:《华峰文钞》卷三《古文尚书正辞·自叙》,民国间铅印本。

[19] 王小航:《卫经社稿·自序》,载《水东集初编五种》,民国十七年刻本。

[21]张荫麟:《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鞠》,《燕京学报》1929年第5期。

[22] 杨善群:《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23] 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

[24] 赵刚:《论阎若璩“虞廷十六字”辨伪的客观意义——与余英时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26] (清)张谐之:《古文尚书辨惑》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3辑5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