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民族特色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民族特色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试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马清福 韩明安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把民族理论作为唯物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早就清楚地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者,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认识自己民族的特征,用以指导自己民族的发展;或者是为了认识各民族间的区别,用以加强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统治;也有的是为了认识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用以帮助统治者进行民族的侵略;只有为数不多的进步学者是为了弄清民族的政治、经济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用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在这些立场、目的全然不同的民族理论研究中,多数人的观点是很狭隘的,表现出为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鲜明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阶级社会里理论研究的必然现象。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民族理论的研究属于一定历史时代的“精神”范围,受到该时代阶级斗争的影响是不足为怪的。同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研究绝不是从狭隘的阶级目的或民族目的出发的,而是从最终在地球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个伟大目标出发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在民族理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充分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这些重要性大体表现在:首先,民族理论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定民族的具体状况和特点,从而帮助和推动民族的发展。民族做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其状况和特点是非常复杂的。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一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并能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克服自己民族发展中的短处,发扬民族特有的长处,推动整个民族更快地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工作。无论是民主革命阶段或者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无论是在处理一般的国家事务或者是处理民族事务时,都充分重视民族特征,充分考虑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和措施,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帮助和推动各民族历史的发展为目的的。其次,民族理论研究是民族历史研究的基础。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研究民族的发展史已经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人士所注重。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

民族特色研究背景和意义论文

背景和意义要看你自己的论文核心定位了,根据定位去挖掘和研究之前人们的研究结论和内容。不做这个工作怎么去把论文写好呢,我告诉你了,你写的也不一定对路,到时候导师还是会让你重写的。你看吧,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写。

《木偶戏缘》和《南音姻缘》的题材特色泉州电视台 陈家平地方台在纪录片创作上并非都处于劣势,题材的发现就比中央电视台要快要方便得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立足于本土的电视纪录片所传递的文化品格无疑是个性化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所以地方台在对题材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也要更加方便,在文化个性的把握就不是中央电视台等大台所能够驾驭的了,还有记录片的素材积累要一定过程,地方台在这方面也有优势,可以减少许多成本。作为地方台的一名编导,我们立足所在文化区域,深入挖掘富有闽南特色的题材,用世界语言讲述泉州的故事。纪录片《木偶戏缘》和《南音姻缘》双双获得国家政府奖“金桥奖”,最近又获得福建电视外宣金帆奖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其原因之一就在题材的把握,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对台特色。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濒临台湾,是著名的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900万台湾同胞祖籍在泉州,泉州还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有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文化瑰宝,由于和台湾一衣带水,历史上联系非常密切,给我们纪录片创作带来许多好的题材。《木偶戏缘》(主创:陈家平、张贵霖、陈建居、刘凯)、这个作品的背景是:泉州是木偶之乡,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艺术,堪称“天下一绝”。1998年底我们到台湾采访,了解到台湾著名的小西园掌中木偶是100年前从泉州传到台湾的,他们很希望能到泉州寻根。回来以后,我们一直等待小西园的到来。小西园终于来到泉州了,在泉州掌中木偶艺术家李伯芬先生那里,台湾的木偶艺术居然连对白都和泉州一样。闽台两地的文化渊源关系,此刻是最具说服力的。小西园掌中木偶剧团团长许王,与泉州木偶艺术家李伯芬完成了传统木偶剧的对白后,许王十分动情地说:“与伯芬师对白,使我更加明确,在这里五湖四海皆兄弟,海峡两岸同一家,本是同根生啊。”这段同期声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流露,极好地表现了本片富有人情味的主题。台湾木偶艺术家许王在泉州幼儿园表演时,是那么忘情地与小朋友进行交流。这里我们没有再用解说词去“深化”它,保留了长镜头和同期声,让原汁原味的真实的声音和画面告诉人们,海峡两岸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南音姻缘》》(主创:陈家平、张贵霖、陈建居、刘凯)、讲述的,则是泉州南音艺人王阿心和台湾艺人陈守俊的爱情故事。泉州南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保留了汉唐古乐的遗韵,历史上泉州有许多南音艺人把它传到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王阿心泉州南音乐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是最早一批的台湾新娘,结婚时候在北京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为他们主持了婚礼,这个题材,有文化特色和对台特色,引起我们的关心,我们积累了素材,又到台湾拍摄采访,主要记录了王阿心嫁到台湾后的家庭生活和演艺生活。为了故事的完整,我们又等了近两年时间,等到他们一家人元宵节回到泉州娘家,参加泉州的南音大会唱。从台湾到泉州,我们的记录一直没有停止,大量的动人素材为这部片子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我们注意选择题材,盯住所属的文化区域,深入挖掘和发现富有闽南特色的侨台题材,用世界语言讲述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故事。许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和海外媒体播出,产生较大影响。(原载《开放与传播》 期)可以通过这个引申把,希望能帮助到你,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

不可能给你写现成的……但是方法是:阅读大量文献,之后做一个思想性的总结,就是背景及意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论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立论的.依据、论点的论述、研究意义的说明等诸多方面。

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所阐述的是论文及研究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条件,统称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现状,同行研究的程度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当下有什么指导作用,需要阐述清楚。

对将来的指导作用:

研究意义的阐述可以大而化之,看看对未来的影响,这当然是预测,不过也很重要,理论一定要先行,指导引导实践。

对过去形势的总结:

研究意义也可以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发现问题,指导当下活动的进行。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正文:

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论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立论的.依据、论点的论述、研究意义的说明等诸多方面。

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所阐述的是论文及研究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条件,统称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现状,同行研究的程度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当下有什么指导作用,需要阐述清楚。

对将来的指导作用:

研究意义的阐述可以大而化之,看看对未来的影响,这当然是预测,不过也很重要,理论一定要先行,指导引导实践。

对过去形势的总结:

研究意义也可以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发现问题,指导当下活动的进行。

研究背景,就是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到在你论文研究的领域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或现在这个时代的一个大的形式等内容。研究意义还要分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清楚你的论文研究有什么用。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

研究背景比意义要宽泛。包含更多的内容。研究背景可以含研究意义,也可以是: 论研究内容的研究程度,(国内外)研究进展,技术理论发展过程,开展研究者的学术理论基础,硬件条件,外界(社会、学术界、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需求与支持情况,等。

民间吉祥图案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

中国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标志的意义摘要:现代标志设计作为标识符号,反映着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特征。我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如何运用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现代标志设计服务,使我国的现代标志与传统图案能更好的结合、继承。关键词:传统图案 现代标志设计 形 意 神正文:传统是文化的沉积,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我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使用图案符号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案艺术。中国的图案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如何运用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现代标志设计服务是值得探讨的……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以图案传达信息,表现其内在的质量、特点,而以之作为沟通的媒介。标志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根据设计意象对图案进行挑选、变换、组合,将图案进行有机的关联、编码,使之形成特定的符号系统。它借鉴和运用原始图案,并赋予原始图案以更高的艺术价值。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缩影。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的记号到图腾,从商周的象形符号到秦汉的印章,再从唐宋的幌子到明清的洋化标志,标志的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可以借用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始符号来体现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者将原始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具有传统的形似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图案渗透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方法之中,进而体现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现代标志设计就是在方寸之间尽显无尽的意趣和思想,在交流与交换中传达出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在标志设计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修饰加工和复制拼凑。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传统图案不断延伸、衍变,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图案;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香港的一些著名的设计师成功之路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对传统的继承是必然的,而我们该如何继承呢?这首先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做一个深层次的考量,我们可以从“形”、“意”、“神”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运用。形,即从中国传统图案中汲取他的造型方法。 标志设计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案艺术设计。它与其它图案艺术表现手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为使标志在视觉上富有美感,要充分发挥标志特有的表现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谐音、一形多义、正负形反转、负形的利用、追求图案的完整、运动感、多用曲线、散点透视等,以及使用借笔、借形的技巧,除了开发内涵之外,在形式感上形成良好视觉美感以及合理的空间、合理的比例、合理的虚实。在合理运用现代标志设计的审美观后再对传统图案中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在标志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形加以重视和运用。正如陈汉民先生说所讲:“重视标志的作用和提高标志设计水平毕竟不是一回事。任何比喻和象征都不是比喻物本身,但是它形象化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深化了内涵。”所以说,在标志设计中,如果缺乏特色,形象平凡,只是图案和文字的拼凑,就谈不上形象化和深化内涵了,也就出不了好作品。中国传统图案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案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几次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其中很多知识已经失传或流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艺术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专业研究的深入,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关注。目前,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艺术美学研究这方面研究主要从图案的美学性、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符号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美学特点、思想文化背景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的特性。社会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入手,考察吉祥图案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例如对祭祀、传统节日、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社会各阶层间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将其价值发掘和传承下去。

吉祥图案指以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明清吉祥图案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意蕴丰富,这些丰富的意蕴背后隐喻着世代相传的中华民众独特的文化思维观念。这种观念必须具有表达民众意愿的指称意义,能准确反映的民众社会生活并具有群体性意义。众多的吉祥图案,内容繁杂,如果按照吉祥的内涵和意蕴加以归纳,可用福、禄、寿、喜来概括。福禄寿喜财寄托了良好愿望,渲染了喜庆气氛。(一)、福有关“福”字的作为吉祥的记录,最早见于《尚书》:“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意林》里称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福的全面意义为幸福美满,是人们极其向往的目标。人们总是希望幸福降临在自己身上或福临家门。于是,与“福”相关的传说、成语等应运而生,表达福气、福运、幸福的图案也随处可见。1、福神与吉祥在民间传说中,掌管幸福之神称为福神。关于福神的说法,有几种传说。一说指岁星,二说指天官(图 2-1),三说则为阳城。古代称木星为岁星,传说木星照临的地方有福。后来,福星逐渐被人们人格化后便成了福神。天官的形象在历代年画中出现,称为“天官赐福”。其形象为头戴天官帽,项挂金锁,左手执如意,足登朝靴,慈眉善目,五绺长髯飘洒胸前,一派喜颜悦色、雍容华贵之态。有的天官身边画一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着牡丹、玉兰等,寓意“玉堂富贵”。在农历新年之时,人们张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带来好运气。天官作为福神,是由道教信仰演变而来的,而阳城福神,则是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据说中唐时期,皇帝偏好侏儒,常选道州矮人中相貌较好者为宫奴。当时阳城任道州刺史,因看不惯朝廷的这一做法,上表谏阻,后被贬为州民。最后郡民立祠绘像供奉他,人们逐渐把阳城奉为“福禄神”,以希冀他降福解厄。在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中,福禄寿三星常画在一起,它们分别象征福气、官禄和长寿。2、福字与吉祥每到春节时,人们便在屋内挂上“福”字,多是用墨汁写在大红纸上,贴在大门外的称为“出门碰福”,贴在床头的,叫“全家幸福”,贴在粮仓上的,叫“满福”,贴在堂屋正面的,大都将“福”字倒贴,叫“福到了”,以示吉祥 。人们将一百种字体不同的福字组合在一起,或组成圆形或方形,称为“百福图”(图 2-2),深为民众所喜爱。另外,还有“福字灯”、“老福字”及“花鸟字体”等形式,多用于节日装饰、画稿、建筑、雕刻等处。3、蝙福与吉祥蝙福是一种能飞翔的哺乳动物,形状似鼠,又名仙鼠、飞鼠,喜于夜间飞行,捕食蚊蚁等小昆虫。关于蝙福的故事很多,《伊索寓言·蝙蝠与黄鼠狼》里讲:蝙蝠掉落在地上,被黄鼠狼叼去,他请求饶命。黄鼠狼说绝不会放过他,自己生来痛恨鸟类。蝙蝠说他是老鼠,不是鸟,便被放了。后来蝙蝠又掉落了下来,被另一只黄鼠狼叼住,他再三请求不要吃他。这只黄鼠狼说他恨一切鼠类。蝙蝠改口说自己是鸟类,并非老鼠,又被放了。这样,蝙蝠两次改变了自己的名字,终于死里逃生。在很多诗词、故事、寓言、传说中,蝙福都是描写的对象。而在中国吉祥图案中,蝙福是幸福、吉祥的代称。因“蝠”与“福”谐音,人们以福表示福气,蝙福便成了好运与幸福的一种吉祥象征物。人们把蝙福形象加以变形,使它的形象美轮美奂,姿态万千。人们常常用二只、五只蝙福形象来表达双福、五福的含义,也常常把蝙福同寿桃、牡丹、梅花等共同组合表达更为丰富的内涵。如将常春花、寿桃和蝙福组成“福寿三多”、将多个寿字与多个蝙福组成“多寿多福”、将五个蝙福围着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将蝙福与古钱与组成“福在眼前”、将祥云与多只蝙福组成“万福流云”(图 2-3)。表达福气的吉祥图案还有很多,如“牡丹”、“宝相花”、“四君子”、“如意纹”、“祥云纹”、“古玉纹”、“四艺纹”、“八吉祥”、“火纹”、“水纹”、“五毒纹”、“方胜纹”、“博古纹”、“阿福图”、“吞口纹”、“四灵图”等等。各种纹样组合起来表示福气的还有“平升双福”、“福缘善庆”、“翘盼福音”、“纳福迎祥”、“五福和合”、“福寿如意”、“万事如意”、“四季平安”、“富贵万代”、“太平有象”、“百事大吉”、“岁寒三友”、“三阳开泰”、“一团和气”、“万象更新”、“五谷丰登”等等。(二)、禄所谓禄,是指官吏的职位和俸给。“禄”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示,录声,本义是福气、福运。《说文解字》中解“禄,福也”,《诗经·小雅·瞻彼洛矣》有“福禄如茨”。在人们心目中,获得“禄位”,“禄荫”是美好吉祥的,成语中有“持禄交养”、“功名利禄”、“加官进禄”,《汉书》载“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加官进禄不仅是旧时为官者的朝思暮想的事情,也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吉祥图案中,有大量与“禄”相关的内容。1、禄神与吉祥禄神来自禄星,《史记·天官书》说文昌宫的第六星专掌司禄之禄星。后来,禄星逐渐转化为禄神。过去,士人们拼命地追求并希望禄星高照,升官发财,崇拜禄神便是自然的事情。关于禄神的传说和附会有多种,一是禄神附会为张仙,二是禄神附会后蜀皇帝孟昶为“送子张仙”。一说是四川眉山张远霄,五代时在四川青城山成道,得“四目老翁之弓弹,击散人家之灾浸”,因为传说他能够为百姓驱散灾祸,所以被拥戴为神仙。二说是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后蜀皇帝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花蕊夫人时时怀念前夫,于是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宫。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此我蜀中张仙,祀之令人有子。”这个故事很快传到民间,有的村妇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像,后来孟昶死后便成了“张仙”,受到后世的祀奉。传统戏曲中有“禄星抱子下凡尘”之类的唱词,即指“送子张仙”。禄神在风俗画、吉祥图案中十分流行,民间也倍受欢迎。“加官进禄”(图 2-4)、“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吉祥词语就是很好的说明。2、鹿与吉祥《诗经·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以鹿鸣起兴,表达了祥和之义。鹿具有美丽的外形和温驯的性格,被看作善灵之兽,可镇邪。鹿与“禄”谐音,象征着吉祥富裕,又象征着帝位,还象征着长寿。鹿象征着吉祥、富裕。民间吉祥图案中,以“鹿”代“禄”由来已久。一百只鹿在一起称为“理禄”,鹿和蝙福在一起,称作“福禄双全”,鹿和福寿在一起,表示“福禄寿”,鹿和鹤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两只鹿在一起,表示“路路顺利”等等。鹿象征着帝位。《汉书·蒯通传》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石勒》载记“勒笑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常以“逐鹿”喻争夺天下,鹿成了帝位的象征词。鹿象征着长寿。东晋葛洪《抱朴子》:“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述异记》:“鹿一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在一此少数民族中,常常在寿礼时给寿星献鹿角,或在供案上放置鹿角,以表示对庆寿者的祝福。正因为禄与爵位有关,古代青铜器爵也成为吉祥物。爵为古代酒器,后演化为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爵,以奏尔时。”《礼记·礼器》云:“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后世爵成为较高地位的象征,成为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的吉祥物,吉祥图案中,有一童子向天官献爵,称为“加官进爵”。表示禄的吉祥图案还有很多,如“鲤鱼纹”、“五瑞图”、“八骏图”、“狮子纹”、“龙凤纹”等等。带有吉祥含义的还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凤戏牡丹”、“喜报三元”、“一品当朝”、“一路连科”、“冠带流芳”、“马上封侯”、“红顶花翎”、“金榜题名”、“玉树临风”、“一甲一名”、“二甲传胪”、“魁星点斗”、“海水江涯”、“五子登科”、“旭日东升”、“平升三级”、“带子上朝”、“禄位高升”等等。(三)、寿寿,意为高寿,长命百岁。《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长寿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诗经·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是群臣祝福君主的诗篇。在《尚书·洪范》中,寿为五福之首。1、寿星与吉祥寿星,是汉族神灵崇拜之一,又名老寿星、南极老人。《史记·天官书》“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宋史·吉礼注》:“‘秋分日,祭寿星于南郊。寿星,南极老人星也。'《尔雅》云:‘寿星,角、亢也。'《注》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云寿星。'唐开元中,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请用祀灵星小祠礼,其坛亦如灵星坛制,筑于南郊,以秋分日祭之。”寿星不仅是长寿的象征,也是天下安泰象征(图2-5)。所以,人们顶礼叩拜,祭之以求延寿、幸福。清代翟灏撰《通俗编》云:“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我们所见寿星画像,是一位慈祥老翁。在各种吉祥画中,仙翁弯腰弓背,身量不高,慈眉悦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最突出的是有一个凸长的大脑门,身边还常常有一仙童相伴。有时他还骑在仙鹿上,将福禄寿集于一身。2、仙鹤与吉祥鹤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实中的鹤外形像鹭,喙、翼、腿很长,能飞,羽毛白色或灰色,常活动于水际或沼泽地带,食各种小动物和植物(图2-6)。鹤象征长寿由来已久。《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古人以鹤为长寿的仙禽,且多知往事。人们常用“鹤寿”、“鹤龄”、“鹤发童颜”、“松鹤延年”等祝人长寿,益寿延年。吉祥图案中,鹤常常与松、石、鹿、龟同时出现,龟鹤一起叫“龟鹤齐龄”,鹤立于松叫“松鹤长春”等等,都是祝寿贺吉之意。3、灵芝与吉祥古人以灵芝为瑞草、仙草。灵芝一年开花三次,故又称三秀。它与蘑菇相近,色深有光泽,传说食之能长生不老,起死回生,古代用来象征祥瑞。据传,上等灵芝为车马形,中等灵芝为人形,下等芝为六畜形,其中能得车马芝而食者可乘云驾雾。在吉祥图案中,常常把灵芝同兰花放在一起,比喻君子之交,也有画着一只鹿嘴里衔着灵芝的,表示为人祝寿。4、寿桃与吉祥桃被普遍作为长寿的象征,称为寿桃(图 2-7)。传说中有一种仙桃,食之可以长寿。这种仙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食一果可增寿六百年,桃树在西王母的花园里。当仙桃成熟时,西王母就邀请所有的神仙到她宫中举行蟠桃宴会。传说汉代的东方朔曾三次偷食仙桃。桃树为五木之精,能压伏邪气,所以鬼畏桃木。《山海经》:“东海中有册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鬼食之。”《左传·昭公十二年》亦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说明桃木的功能从实用的弓弧逐渐变成了受人崇敬的神器。过去,有用桃木制成的桃符,是一种表示驱鬼压邪的象征物。每逢夏历新年,以二桃木板悬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书名,借以驱鬼压邪。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意把新桃换旧符”《山海经》:“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以御凶。”战国时开始盛行此俗,五代时逐渐演变为春联。祝寿的吉祥图案还有很多,如“水仙纹”、“竹纹”、“牡丹纹”、“蔓草纹”、“万年青”、“龟背纹”、“八卦纹”、“五岳图”、“蝉纹”、“葡萄纹”、“回纹”、“盘长纹”、“寿石纹”等等;在吉祥图案中,寿桃常常与其它事物一起共同表示吉祥寓意,如“天仙拱寿”、“代代寿仙”、“芝仙祝寿”、“群仙祝寿”、“春光长寿”、“寿山福海”、“万寿长春”、“贵寿无极”、“长生不老”、“万字长锦”、“洞天一品”、“富贵耆耋”、“飞鸿延年”、“松鹿长春”、“麻姑献寿”、“八仙祝寿”、“暗八仙”、“西王母”等等。(四)、喜在民间,人们将值得高兴的事称为喜事。“喜”在六书中属会意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鼓”、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表示发出笑声。“喜”的本义是快乐、高兴。过去常常把喜字与其它相关字连在一起组词,如“喜乐”、“恭喜”、“欢喜”、“喜气”、“喜庆”、“喜爱”、“喜兴”、“喜悦”等等。喜事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吉祥美好相联系。1、喜神与吉祥所谓喜神,就是吉神(图 2-8)。人们为追求欢乐,就要造出一个喜神来。一开始喜神一般没有具体形象,所在方位第年都不断变换。在民间,百姓有看喜鹊巢入口定喜神方位的说法;还有百姓认为,公鸡叫的方向是喜神所在的方位,所以,正月初一鸡鸣时,人们就顺着鸡叫的方向去碰喜神,希望一年康宁;在民俗中,有以干支推演喜神方位的做法。清朝乾隆时,皇帝下令编撰了《协纪辨方书》以确定喜神方位,方法是:“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时;乙庚之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丙辛日则居坤方,是在申时;丁壬日则居离方,是在午时;戊日居巽方,是在辰时。”结婚是人生的重大喜事,所以举行隆重的婚礼。在过去,当新娘上花轿时,轿口要对着喜神所在方位,新娘子上轿后要停一会,叫作“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吉祥图案中喜神的形象是画一官人左手执节板,右手托带喜字的宝盒,身边一童子肩扛写有“双喜临门”的伞盖,一派祥和和喜气洋洋的气氛。2、喜鹊与吉祥喜鹊被视为喜庆的象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玉遗事》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见《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崇拜喜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仰。柯尔克孜族认为喜鹊是传递吉凶信息的神鸟;满族、赫哲族的萨满信仰中都有喜鹊的神化形象。满族称喜鹊神为“沙克沙恩都里”,说此神是天神派到人间专司通报吉凶祸福的神,天神赐给他五千只喜鹊,供他打探消息,报喜除忧。他常与恶魔战斗,消除瘟疫,降伏风火,被供奉为喜神。一些文人常常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喜鹊。北宋晏几道在《蝶恋花》中写道“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金代王庭筠在《谒金门》有中“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喜鹊不仅为诗文咏颂的对象,也是绘画的重要题材。宋宣和之初,何栗文缜丞相为中书舍人,道君皇帝以御画双鹊赐之。诸公赋诗,韩驹子苍待制时为校书郎,赋诗二章曰:“君王妙画出神机,弱羽争巢并占时。想见春风鳷鹊观,一双飞上万年枝。”“舍人簪笔上蓬山,辇路春风从驾还。天上飞来两乌鹊,为传喜色到人间。”在吉祥图案中,常常把喜鹊同其它形象组成别有新意的图形,如两只喜鹊画在一起称为双喜,喜鹊与梧桐画在一起,表示同喜,把喜鹊同三只大圆果组合在一起,称“喜报三元”,“喜鹊登梅”有喜到眼前之意。表现喜气的吉祥图案还有很多,如“四喜图”、“喜相逢”、“报喜图”(图2-9)、“喜上眉梢”、“喜上加喜”、“连生贵子”、“并蒂同心”、“喜从天降”、“喜气满堂”、“欢天喜地”、“龙凤呈祥”、“麒麟图2-9喜字窗花献瑞”、“双喜鸳鸯”、“天河相会”、“弄玉吹箫”、“彩蝶并飞”、“花好月圆”、“凤红牡丹”、“丹凤朝阳”、“鲤鱼红莲”、“百年好合”、“榴开百子”、“子孙万代”、“喜占春魁”、“葫芦生娃”、“观音坐莲”、“和合二仙”等等。

摘 要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沉淀,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性代替对形象的实际摹写,把似真似梦的境界与无形无迹却又无往不在的虚空融为一体,超脱而浑厚。如何运用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现代设计服务是值得探讨的,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也诠释了传统纹样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和影响。关键词:传统图案; 现代标志; 巧妙结合; 影响性; 延续性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 “夕阳文化”,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