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玉玺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玉玺的研究论文

玉玺上所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出自李斯之手。在秦汉末年,当董卓慌慌张张离开洛阳的时候,这颗玉玺曾经落到孙坚之手,又由孙坚的夫人而落入袁术之手。其后这颗玉玺一再转手,到了北宋,被徽钦二帝护送到北京,落入金朝皇帝之手。而金而元,到了元顺帝被朱元璋赶走,这颗玉玺就被带到沙漠里去。到了元顺帝的苗裔林丹汗死后,它被人献给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带它进关,慢慢地传给宣统皇帝。当冯玉祥入宫时,这颗玉玺便由故宫博物院的前身,一个委员会,接受下来了。总算是到了今天,这颗玉玺尚在中国!另:玉玺有一缺角。西汉末期,王太后(赵飞燕的婆婆)在与赵飞燕的权利斗争中胜出,赵飞燕自杀,老太太当家,封远亲王莽为大司马,立刘衍为帝,这就是汉平帝。五年后,汉平帝死于王莽之手。继承汉平帝的,是一位孺子婴,这个孩子仅有三年皇帝的命,王莽用他的名义吧皇位让给自己。等到王莽入宫,向老太太索取传国玉玺,老太太究竟畏惧王莽威势,于大哭大闹以后,依然不得不把传国玉玺摔了出来,玉玺因此摔坏一角。还好手头有这问题的资料,就这么多了。

印章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至于印章是在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几千年来谁都没有说清楚,它始终是一个谜,而人们又总想解开这个谜。于是,从早先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到近代具有科学精神的探讨,演绎出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印章的神话传说 关于印章的起源问题,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中。《春秋运斗枢》是这样说的:“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说得更有声有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印章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此外,还有把印章说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把印章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印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没有印章。但这仅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没有阐明作为一种独立形式出现的印章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此外,还有诸如印章起源于“徵识图腾”;起源于“宗教”,起源于“生殖崇拜”和“劳动工具”等诸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此一问题。 +=+> 印章起源 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 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经印。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印玺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 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印章的分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4.汉私印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6.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7.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9.字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10.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11.缪篆印(附鸟虫书)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12.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返回13.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14.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17.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18.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19.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fu 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21.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材料鉴别 按材质分可分为:夀山石,巴林石,青田石,鸡血,朝鲜石等其中尤以寿山石为上品又以寿山石中的田黄为极品。 按刻工分:薄意,圆雕,巧色,透雕等又以巧色,薄意最难。 印章一出现便与中国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它为绘画增色。同时随着文人的加入也使印章的装饰日渐精美,刻制越来越精湛,艺术性越来越高成为艺术品。鉴赏一块印章优劣先看材质,好的材料看上去色纯有玉的质感,材质内无结晶,放在手中有一种凉中带温的感觉,表面有滑腻感。然后,检验适刀性(石料对刀的接受力,好石料刻上去力量适中柔韧性强)经过上述鉴定一般来说应鉴别出材质的优劣了。 一幅好的画,从艺术上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画的本身,如风格、构图、笔墨、色彩。二是落款,如位置、字体、大小,与画本身的搭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三是印章,如风格、大小、流派、阴阳文印章的搭配、盖印的位置、文字的正确与书画的统一。 自明清以来,印章作为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 一个全面的画家,应该有书画的理论,通晓书法、画法、篆刻,而且具有娴熟的技法。一些著名的画家即是这样,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高凤翰等。 他们不仅精书画,而且自己也会治印,由此他们使用的印章更能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配合,达到更完美的和谐、统一。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 鉴赏书画,主要从作品的风格、笔墨、色彩、构图、章法、画法、印章、纸张、装裱、题跋等方面来观察,其主要的方面还是书画的本身及书法、印章。 印章作为鉴定书画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必须重视的,因为每幅画上大多有印。 凡印章与现在我们定为真迹作品上印章完全一致的,就存在了真迹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惟一的标准,只是鉴定的一个方面,特别是自清末以来,西方照相制版传入我国,使得复制、翻版印章可以与原印几乎完全一致,这就不能仅以印章方面来鉴别书画。如果一幅清中期或以前时期的作品上的印章与可知确为真迹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可以定为真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印章,人工的仿刻总会多少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如果是清末以后的书画作品,就要从多方面,更加慎重地鉴别。 从印章鉴别上,会出现所见印章与真迹印章的一些差异。 如印文的粗细,边框的宽窄、破损,印迹的清晰与模糊等不同。 这可能有以下的原因:一方印章初用和久用会有所不同,初用的印章,字迹会清楚一些,印用久了,由于擦拭、磨损、磕碰,会使印章的清晰程度发生变化。印泥的好坏、质量、新旧、浓淡、干湿等也会使印章钤盖后产生不同的变化。边框的宽窄与盖印时的用力和下垫物有关,有时会产生宽窄不同的变化。印章石质较软,用久了会有磨损或磕碰,也会使印章边框四周,产生一定的变异。印迹的清晰程度又与使用印章的人手法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盖印用力大,有人用力小,有人稍加摇晃,下垫物的质量与多少,天气的冷暖印泥的变化,久置不用的印泥与经常使用的印泥,这些都会使钤出的印章效果不同,有的人还在刚盖过印章的印迹上撒上一些白粉或色粉,以防止书画作品挤压时的沾污。使用的印章,经常擦拭或刷洗也会与不经常擦拭、刷洗的印章盖出的印迹有所不同。 所需鉴别的印迹,只要与已知真迹印章大小一致、印文的文字笔画位置一致,基本上就可以了。 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如果印章很差,则有赝品的可能。印章的艺术水平,主要从书法、章法、刀法上来辨别,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 鉴别印章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印章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还会有饱经岁月,历尽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印泥由朱砂制成,朱砂颜色稳定,但历久的印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变化很小。黄金性能是稳定的,但新制品的黄金与传世多年的黄金还是会有所不同。所以古代书画上印章的色泽不可能与现代人作品上的印章色泽相同。 还有一些古书画上的印章,找不到真迹作品上的印迹来参照。这就要从印章的篆刻水平上来分析,是否与书画作品的时代风格相一致,还要从印章的新旧程度和内容上来分析。如果这些方面都没有问题还要从印章以外的各个鉴定方面综合评定,最后得出结论。 现代的很多书画家,往往继承传统不够,基本工较差,总想标新立异自创风格,只重构图,不重笔墨,没有书法的基础,更对篆刻没有研究,通过印章来分析作品,几乎是极困难的,他们的印章由别人代刻,盖在自己的作品上,至于风格是否协调一致,那就只有因人而异了。现代的印章照相制版技术已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因此单单通过印章来鉴别某件书画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有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印章也是这样,书画上的印章必须与时代风格相一致,如不这样,必然是赝品。如清代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印章。 现代的印章,大部分犹如现代的书法,字数少,变化大,怪诞,变形,只重变化,缺少传统,也许是时代节奏的加快,也许是受到海外的影响等因素,使现代大部分印章,只重刀法,不求对称,只求均衡,不重功力。现代印章能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还有待历史的评说。

《从“太平玉玺”的真伪看“八位万岁”的有无》,《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2期。《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是皇权主义者—从洪秀全谈起》,《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4期。《天府广场大屠杀事件质疑》,《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2期。《方伯谦被杀一案考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3期。《天府广场大屠杀事件再质疑》,《太平天国史新探》,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天京事件中韦昌辉杀人问题新探》,《中国近代史研究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洋务运动浅析》,《电大语文》,1983年3期。《论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海军的动机》,《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6期。《中国近代第一座造船厂的创办》,《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3期。《中国近代第一批军舰的独立制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5期。《中国第一届赴欧海军留学生述略》,《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5《基本功的重要性》,《电大法学》,1986年12期。《要战胜自己》,《电大法学》,1981年1期。《要学会多向思考》,《电大法学》,1986年5期。《培养创造性思维》,《电大法学》,1986年8期。《评〈金瓶梅成书与版本研究〉》,《中国出版年鉴》,1987年。《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略论》,《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6期。《新意迭出的〈康有为大传〉》,《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评〈康有为大传〉》,《人民日报》,1988年12月5日。《黄兴究属何派》,《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4期。《中国近代第一次购买军舰的尝试》,《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本别开生面的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3期。《政治旋涡中的两个历史人物》,《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5期。《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6期。《慈禧当政为灭满洲之说没有根据》,《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2期。《慈禧巧夺奕欣的议政王职考》,《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年2期。《〈热河密札〉中的“宫灯”一词新解》,《近代史研究》,1991年4期。《慈禧为何连斩两大臣》,《史学集刊》,1992年3期。《慈禧当政不是为了覆灭满洲》,《清代宫史探微》,紫禁城出版1991年。《一个伪造的历史事件》, 广州太平天国国际学术讨论会,1991年。《〈热河密札〉与“辛酉政变”》,《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1993年。《论慈禧新政》,《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论光绪之死》,《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巴夏礼被捕考》,《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忆家父古丁》,《中国书讯》,1996年,总第1期。《说说我的父亲古丁》,《中国图书商报》,总519期。《<中国十大皇帝本传丛书>总序》,《十大皇帝本传丛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民初北洋十大将帅丛书>总序》,《民初北洋十大将帅丛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总序》,《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忆恩师时岳先生》,《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令人心灵震撼的<女人有泪>(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一部令人心灵震撼的力作〈女人有泪〉》,《辽宁日报》,2003年10月9日。《读散文集<女人有泪>》,《文艺报》 ,2003年11月4日。《读于金兰散文新著<女人有泪>》,《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10期。《徐彻:铜墨盒里玩出大讲究》,《沈阳日报》,2004年10月8日。《实验中学给予我们的》,《教育信息》,2004年3期。《从对太平天国的研究看史与论的关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明清史探索>:明清史研究的重要收获》,《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1期。《评张玉兴著<明清史探索>》,《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2期。《我有这样一方铜墨盒》,《沈阳铁道报》,2005年3月27日。《品味铜墨盒 承载天地阔》,《沈阳铁道报》,2005年4月24日。《拜谒日本岚山周恩来诗碑》,《沈阳铁道报》,2005年4月24日。《莱茵河的风采》,《沈阳铁道报》,2005年5月8日。《辩论应该有点绅士风度》,《沈阳铁道报》,2005年6月5日。《一部独辟蹊径的收藏学专著》,《沈阳铁道报》,2005年6月8日。《乘坐日本高速列车》,《沈阳铁道报》,2005年6月19日。《警惕落后历史观的沉渣泛起》,《沈阳铁道报》,2005年8月14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溯要>序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日本人不请我们吃饭》,《沈阳铁道报》2005年9月25日《评<清代学人录>——推荐李春光教授的新著<清代学人录>》, 《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日本的人力车夫》,《沈阳铁道报》,2006年1月15日。《论慈禧在避暑山庄的垂帘之争》,《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慈禧光绪母子决裂之谜》,《华商晨报》,2006年9月4日。

科普|想要深入认识宝石,了解“指纹”必不可少!宝石指南2022年9月26日19:02时尚领域创作者关注大家都知道,指纹是人类的“人体身份证”,因其各不相同,才造就了我们的“唯一”性。而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过,其实宝石也有属于它们的“指纹”。听起来似乎确实很玄幻:宝石也拥有指纹?没错。让宝石们变得独一无二的“指纹”,就是它们的内含物,也称作包裹体。宝石中的包裹体指在宝石生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使宝石内部含有一些物质、生长现象、缺陷等特征。宝石中的内含物包括包裹体(气、液、固相物质)、解理、裂隙、双晶、生长纹、色带等。包裹体被视为是每一颗宝石独一无二的“指纹”,它可以是细小的裂缝、共生矿物或是生长纹,在晶体生长时自然形成,这些包裹体不仅是鉴定宝石品种、产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宝石之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不过,这些“指纹”与真正意义上的瑕疵——宝石表面、内部的裂纹或者后天形成的磨损破裂等等不同,是宝石与生俱来的一部分。通常来说,根据宝石生成的地质环境、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因素,人们将宝石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是净度高的宝石,比如托帕石和黄水晶,这类宝石一般对净度的要求比较高,以肉眼完全见不到任何内含物和瑕疵为好。第二类是通常有内含物的宝石,某些品种的内含物肉眼也比较容易见到,这类宝石包括红蓝宝石、变石等品种,对净度的要求不如第一类宝石那样高。因为红、蓝宝石的生成环境就决定了几乎不可能是没有瑕疵的,或许只有万分之一的幸运儿能够通过不计成本的切割达到肉眼无暇,但是其价格也早已非同寻常。第三类宝石因为先天生成的环境恶劣,差不多全部有内含物,但即使有明显内含物的宝石也可以用来制作珠宝,人们普遍接受这类宝石的缺陷,因为这一类别中比较完美的宝石几乎没有。这类宝石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大家最熟悉的——祖母绿。祖母绿几乎是不可能找到无暇的,其中一定会找到裂缝和内含物,其裂缝内含物种类之多之复杂,甚至被研究者称为“花园”。而对于某些因包裹体所导致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例如猫眼、星光,包裹体则会增加宝石价值。金绿猫眼中平行排列的管状、针状内含物晶体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状”包裹体,所以加工成弧面型宝石后,能对光产生集中反射,出现一条像猫眼“瞳眸”一样的光带,在聚光手电的照射下,转动的猫眼宝石会一开一合,酷似猫咪的眼睛,“猫眼”也因此得名。红宝石的一个特殊品种,具有”星光效应“,在点光源下可以看到如同星光一样的六条白色反射光带。由于红宝石的晶体生长特性,宝石内部有时会出现三组120度夹角平行排列的金红石纤维状包裹体,这三组包裹体的生长方向与晶轴垂直。宝石的包裹体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瑕疵,但是也正由于这些瑕疵才组成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美丽!最后,小南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天然宝石的独特包裹体:钻石的神奇内含物天然钻石中的云状包体偏光镜下,由钻石晶格错位引起的强烈干涉色DiamondView下天然钻石的八面体生长环带一颗CVD合成钻石在DiamondView下显示了强烈的红色荧光,清晰可见6层平行于台面的生长层,揭示了其合成真相红、蓝宝石的微观世界天然红宝石中常见的金红石针状包体,当他们晶体完好时,很大程度上可证明宝石未经热处理,但不排除低温热处理的可能。天然红宝石中的金红石包体维尔纳叶合成红宝石中典型的弧形生长纹与被拉长的气泡,与天然红宝石的长纹相比,合成红宝的弧形生长纹显得更“规则”。天然红宝石中的弧形生长纹天然蓝宝石中的金红石包裹体蓝宝中粒状的金红石包体受热后,其中的钛元素扩散出与蓝宝中的铁元素结合,提升了蓝宝的颜色,此颜色扩散现象是蓝宝受到热处理的证明这种并不常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云状包体,可在一些经过铍扩散处理的蓝宝石中见到查塔姆合成蓝宝石中常见的六边形铂晶体包体祖母绿的“后花园”典型的具有产地意义的哥伦比亚三相包体一块来自西班牙的祖母绿中发现的三相包体赞比亚祖母绿中的矩形两相包裹体天然祖母绿中的软锰矿包裹体留在祖母绿晶体中平行排列的生长管道其他宝石中的包裹体水晶中的蚀刻管道被铁质浸染水晶中的深色晶体包体偏光镜下天然紫水晶中巴西双晶的干涉色水晶中的纤维状金红石包体水晶中的白云石包裹体,金红色长针为金红石巴西紫水晶中的针铁矿包裹体碧玺中的贝壳状断口所引起的干涉色热液法合成海蓝宝石中,具有鉴定意义的人字形生长结构。有序排列的尖晶石中的晶体包裹体群,因其外观酷似人的指纹,也称“指纹状”包体多米尼加琥珀中捕获的千万年前的露水或雨水典型的具有鉴定意义的月光石中由解理引起的“蜈蚣状”包裹体玛瑙中的平行色带高倍显微镜下的玛瑙色带用来仿钻的人造莫依桑石中的刻面棱重影,通常使用10X放大镜就能观察到托帕石中少见的辉钼矿包裹体高倍显微镜下的玛瑙生长结构流纹岩中的欧泊晶体小南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钻石的闪耀、宝石的多娇、玉石的美妙、珠宝的纤巧,都不及大家的支持与鼓励!宝石指南国内宝石类第一专业平台

关于雕玉的研究论文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总之,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我给你个大概 给你个参考一、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史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义三、古玉器的价值和功能四、主要文化遗址一、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史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七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基因。 1、玉器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在这么悠久的岁月中,罕有一件 器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几经兴衰,再度繁荣时却更加辉煌。 2、中国玉和玉器在世界享有盛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一看到玉就想到中国 3、玉从很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的内在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千年 来,人们对玉的崇敬和热爱始终未变,其传统绵延不断,传承至今。 4、玉器具有无穷的魅力,她能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义 1、古人对玉的认识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定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旧石器时代,玉与石不分;新石器时代,区分了玉与石。 ▲甲骨文中出现了"宝、玉"的概念。 ▲古代,宝石与玉是不分的,如水晶水玉,红宝石红玉、牙乌、雅姑、雅琥都 是波斯语的"宝石",如紫牙乌。 ▲1863年Alexis Damour将和田玉称为软玉,将翡翠称为硬玉。 2、现代定义 天然玉石:指自然界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美观、稀少、耐久性和工艺价值的矿 物集合体。玉就是特殊的岩石。 玉器:用玉石雕琢成的器物。 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 即清末及以前的玉器属古玉器。又分为传世古和出土古。参考资料:

是有关珠宝的历史,还是鉴定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和田玉富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民族气节,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有“温润以泽”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儒家思想在玉文化基础上倡导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这对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和田玉,没有玉文化,历朝历代也不会形成那么多的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众多社会文化功能。 一、玉文化在历代玉器中的应用及功能 由古至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玉器是中华玉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代表了该时期的阶级属性、政治含义。 1 、宗教用器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为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很弱,对自然界许多怪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和生与死有了超越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产生了崇拜祖先的图腾文化。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就是部落的图腾形象,良渚文化中的人兽图案也属于部落图腾。  2 、政治身价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如“六瑞”的使用规定为: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些规范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来区分的,镇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则用具有蒲纹的璧形玉器。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乾隆皇帝的宝玺,大多为玉制。玉玺如此,玉带也有级别规定, 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3 、道德赋予   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 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这当中,就有很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与玉有关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推崇, 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广泛被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礼仪功能   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 , 许多玉器如琮、璜、璧等,就一直被人们作为礼仪用器。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刚跨入文明门槛时,玉器的礼仪功能就已表现出来。有名的“六瑞” , 既是政治等级制度的标志,又是礼制的具体体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 其中的璧、琮、圭、璋、琥、璜合称为六器。六瑞和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直到元代,皇宫举行祭祀大典时,还用了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明代帝王陵十三陵中也出土有圭等礼器。 5 、经济价值   玉器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玉器作为财富的标志 , 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就有表现。大型的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是有权有势、财富万贯的首领。到奴隶社会,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葬玉更是丰富,到了汉代,葬玉之风更加兴盛,著名的汉代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就出自于此。另外最能表明玉器经济价值的是商代的玉币 , 用玉作成贝形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同时也有用玉直接交换或进贡的礼品。到了明清以后,玉器商品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可以进行买卖交易。 6 、佩饰玩赏功能   这是玉器的最初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广泛的用途。“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在古代,它不是简单的装饰,还表明了身份、风气,可以起到感情和语言交流的作用。  二、当代玉文化的主要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广义和田玉作为奥运奖牌,这是当代玉文化史上的盛事,它使得和田玉从中国走向世界,让民族的文化变成世界的文化。总结历代玉文化在玉雕历史上的功能与价值,结合当今文化特点,著名玉学专家于明先生提出当代玉文化的主要内涵为以下六个方面。 1 、材料文化 材料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基础,各种其他玉文化现象都是在材料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现象,脱离了材料而独立的文化表现,不是真正玉文化的内容。 2 、道德文化 历史上的玉器已经从石性美上升为人性美,产生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并流传至今。今天的玉文化自然也包含着道德文化的内涵,“首徳次符”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因此道德文化是基于材料文化基础上、又表现材料文化的内容。 3 、生命文化 延长有限的生命以及让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更有意义是每个人的追求,长生进而长乐是当今人们的共同理想。和田玉的立意与形式,就要表现这一思想。玉文化的生命文化思想,赞扬生命的精神;将个人的永恒,推向人生的永恒,进而达到民族的永恒。 4 、传承文化 玉器的材料是不朽的,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是中国文化最有说服力的载体,它无论以何种内容表现文化,都有可能传承到后世。单个个体的文化传承最后汇集成民族文化的传承。 5 、理想文化 各种宗教形式都在以梦幻情形来回答生命的终结,向往更美好的未来,这种美好的理想,在玉文化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理想文化的玉器将现实生活同神话及宗教结合起来,呈现出浓郁的理想与现实不断交替的生活气息和神秘色彩,达到了身心时刻处于平和与安静的状态,表达对人生、理想、世界及宇宙的观点,继而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效果。 6 、吉祥文化 玉器吉祥文化是以上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玉文化的吉祥文化最高表现形式是吉祥思想在玉器中的体现。这些吉祥思想是历史学、神话学、宗教学、哲学、美学相结合的共同表现,是在神话、宗教及民俗的基础上所表达的生活现实同理性追求的一致性。玉文化的吉祥文化以自由、浪漫与和谐的形式,表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意趣。 三、玉文化在当代玉雕中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可知玉文化在和田玉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的美学文化里,和田玉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佩饰之一。在当代玉雕中,新一代玉雕师也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并在其作品中充分运用了玉文化及其延伸,将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上了日程。 1 、对传统玉文化的复制与还原 80年代初期,各地玉雕厂出来的作品基本为传统雕件,一些纹饰及器型都是对传统和田玉的模仿与复制。 2 、在传统玉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比较典型的就是苏州玉雕大师蒋喜先生的《美石三宝》,他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汉代的八刀蝉、翁仲进行改良与创新、所创作的具有其典型风格特征的仿古作品,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处理,在不失神似的基础上,努力有所创新,力求简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更多的展现出的是蒋喜对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和尝试,将一系列柔静超脱、典雅清新、简约唯美的古典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 另外还有苏州玉雕名师王一卜先生的关于佛造像的作品,他巧妙的将魏晋南北朝的佛造像运用到了玉雕作品中,并加以传统书法中的线条与空明,使其作品具有简静空逸的艺术风格,气息高古空灵,意境郁博澹宕,尤其受到当今年轻玩家的喜爱。 3 、根据不同的玉文化进行产品定制 针对如今的玩玉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对于和田玉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驱向于新形态。比如近年有越来越多的高端工作室开始承接和田玉的高端定制业务。根据受众的需求,根据不同的玉文化,进行差异化创作。例如苏州玉雕大师杨曦先生就曾经为客户定制过一对《江南对牌》,该对牌取同料46牌两块,上面分别雕刻女士使用的团扇与男士的衣襟,其灵感来自于江南的地域文化,而对牌则是传统玉雕器型,寓意成双成对、爱情美满、家庭团圆。 时代发展到今天,玉雕仍是一门鲜活的艺术,生机勃勃。我们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更要以先进的美术观念和手法方式进行创新,博采众长,从而呈现出玉雕作品的优雅、精致与润美。 四、总结 玉文化在和田玉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历程不是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概括的。和田玉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吉祥的代名词。这些都从侧面折射出中国传统玉文化和中华民族喜玉爱玉的心理。中华玉文化在其传承有序的积累中强大地支撑了民族美德,其深远影响必将使其于不久的将来独立璀璨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于宋玺素材的议论文

这个角色的人物特点是非常的执拗,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她不屈不挠,而且也不服从管教。

初中学生多看一些优秀作文,对于提升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整理了一些议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又一次漫步溪岸,只有我与溪岸在谈心,谈的是那梦中的记忆。

七年前的夏天,我因避暑而回到故乡,说是故乡,其实我没有一丝的归属感,甚至有些陌生,唯一引起我兴趣的是那溪岸。

在故乡无所事事的我,只能与自然为伴,我又钟情于水,便爱上了溪流,但我更不喜欢那真诚的溪岸。我还记得,我曾独自漫步在溪水旁,拉着小溪的手,欢快的欣赏着小溪的生命历程,我在他背上与蜻蜓聊天,在他身旁与蝴蝶共舞,岸上是泥泞的湿地,住着枇杷树与香蕉树等老人家。天真的我在溪岸上奔跑,享受清风的抚摸,乡土气息第一次侵入我的鼻里,心里,脑海里。

恍眼的七年飞走了,我竟然差点遗忘了那等待着的溪岸,我迫不及待的准备回去,一踏上这片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个故乡深深得烙在了我的心里,一切只因那岸。我来不及想,马上就对内心屈服了,任由他带我与那溪岸履行七年的约定。我走了过去,枇杷树、香蕉树变多了,溪水变肮脏了,蜻蜓蝴蝶不见了,那最令我深爱的溪岸,竟被水泥地所取代了,我逃也似的离开这里,这是什么?这绝不是我梦中的溪岸,因为那岸是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去哪儿了?不是说好再见的吗?

我终究还是幸运的,不知是因那童心,还是那岸的给予,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圆了梦,即便如此曲折。

我从另一条路走向溪岸,溪尾有一小段泥地,在竹林里。没有人愿意在这里施工,我衷心的感谢他们。还是那片岸,岸上的泥泞不堪,蕴含着满满泥香的湿土,溪水长时间浸泡的落叶,这里是真正的梦里的岸,如此宽广博大,这是我全部的世界。梦中的情境与现在如此相符,我不仅笑出了声,那傻笑声中是对梦无限的怀念。我在岸边徘徊,一步步留下那脚印,摇动竹枝,将几片叶子摇坠下来,我想留下些什么,在梦里留下些什么?

终于要离开了,我带了一瓶满满的湿土,这是他送给我的礼物,我紧紧的抱着它,它是如此的熟悉、温暖,这瓶土是梦的使者,我期待着与他在梦中相逢、相知、相拥。

我走出了梦,亦真亦假的回忆令我疑惑,那梦回溪岸的甜美消除了疑惑,是真是假又如何,正如泰戈尔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我不仅在心里,梦里,脑海里找到这样一句话:“岸上没有相拥的印记,但我已梦回过。”

热血,可以用来点亮前行之灯;激情,可以用来划破寂默之空。——题记

最近,一名叫宋玺的退伍女兵走红网络:18岁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录取,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两枚金牌,后投笔从戎参加战役……在她所经历的24年人生中,不断向前,展现出了年轻人最应拥有的精神,那就是奋斗!

奋斗是激情昂扬的追求。若身为一只雄鹰,怎会不向往云巅之上;即使身为一只倭鸟,又何尝没有仰望过天空。英国女歌手迪娅,虽身遭重创,可志向依旧不改,仍怀揣着一颗大家看来是“笑话”的梦想的心。可她如今也以自己的成就,向那些人挥舞她早已失去的“双臂”。上苍吝啬却慷慨,拿走她双臂的同时赠予她一双隐形的翅膀,待到羽翼渐满,终会翱翔于天际。可若迪娅在遭遇事故之后便意志消沉,迷茫不前,那她是否还可以再次挥舞她的“双臂”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奋斗是不畏险阻的坚持。若在泥沼层上轻行,虽会举步维艰,但若要停留之上,必会深陷其中。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怀着不怕不弃的态度,他的画开始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因而诞生了《播种》、《拾落穗》等不朽之作。可若他在臣服于困苦的生活,放弃自己的想法,如今我们又怎会看到他绝佳的画作?

奋斗是超越自我的前进。若我们只满足于现状,安然生活,便也是极好的,但人生二字,怎会没有慷慨澎湃?当牛顿发现地球引力后,又积极研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因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运动定律,为现世的科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若他当初被限制在自己的思想之内,又怎会有今天的成就?再者说被誉为“进化论之父”的达尔文,若他当初仅限于“时代”的辖区内,又怎会著成《物种起源》成为进化论的奠基人。这一切成就,都是因他们摒弃了自我的限制,勇于跨向新的一步,勇于超越自我。

奋斗是什么?

对我而言,它不是雄鹰的展翅、不是泥沼的停留、不是思想的划圈;它是倭鸟的高飞之志,是崎岖路上的前行,是对自我的突破。

我愿以热血来点亮前行之灯,愿以激情来划破寂默之空,愿以奋斗来书写人生之章!

以羽之身,携鹰之志!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青春励志作文800字议论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朦胧间睁开双眼,脑中依稀影着那个还没有被忘掉的梦境,像是在明亮的玻璃上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大脑由模糊变成清晰的瞬间,才突然发现,悄无声息的,又过了一夜。

寝室的人大多都已起床,只有几个贪恋被窝的人板着一张张不舍的脸,做着最后的生离死别。水房里传来哗哗的水声,洗漱完毕,一天的生活又步入单调,仿佛亘古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室,宿舍,食堂,三点像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囚禁了我们本应该嚣张跋扈的本性,浓抹重彩的青春被涂成了简单的黑白电影。我们生活的世界,也由原来的旖旎风景,变成了一个三角形。理科科目是很无聊的,我对那些数子和繁琐的公式异常敏感,一见到那些张牙舞爪的数字,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倒头沉沉睡去。郭敬明曾经生动形象的总结过“差距”。他说:“我不会对着飞过来的足球做受力分析然后研究它的轨迹,我不会看池塘冒出的气泡就研究那是空气还是甲烷,我不会,但我的同学会,这就是差距。”

我想我和我的同学的差距亦是如此,每当看见理科老师站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喋喋不休,欲罢不能的时候,我就会看看墙角大大的挂钟,看着时间一秒秒的流逝,心中竟有种说不出的酣畅淋漓,接着便倒头睡去……

我的童年生活平淡无奇,没有生活在大福大贵的显赫家庭,却依然快乐的度过了十几个年头。但今后的日子还需要打拼,需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好好学习……,一想到这里,头便涨的生疼,昏昏噩噩的将头存桌子抬起,光线透过教室的窗帘间的缝隙打在我的脸上,伴着走出教室的人群,一上午的时间便从我的昏睡中流逝的不留一点痕迹。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着一张张麻木不仁,毫无表情的脸,甚至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时光像一股巨大的洪流,我淹没其中。在豆蔻年华的悄然离逝间,留下了一道道清晰的,不可磨灭的划痕。

青春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在生命的天空里拉出道道诡异的曲线,像是一个笨拙的孩子手拿腊笔胡乱涂鸦于天地间。在欢乐的笑声中将一切的悲喜遗忘的无声无息。

静静的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像是在青春道路上听着独自远去的脚步声。

越来越轻,

越来越远。

一晃眼,20年又过去了,四(4)班的全体同学又聚集到了毛老师家。退休在家的毛老师除了脸上多了一些皱纹,人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精神。她慈祥的目光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象审视自己久别的女儿一样的显得无比欣慰。

这是毛老师60岁的生日。同学们都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礼物:有脸盆大的番茄,有会洗衣服的小狗,还有会模仿人类唱歌的鹦鹉……当然,这些,也都是我们这些同学自己的杰作,特别是那个巨大的沙皮狗,是张希杭专门为毛老师一个人研制的。骑在沙皮狗的身上,扳动机关,它就可以起飞,把毛老师送到她想去的地方。

当我走进毛老师家的时候,我手里拿着一束鲜艳的花儿。在同学们诧异的目光中,我把花儿送到了毛老师的手中。毛老师惊讶地说:“这花儿好香啊!我怎么从来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

毛老师一边沉浸在美好的花香之中,一边端详着每片奇异的花瓣……突然,同学们惊叫起来。只见毛老师在逐渐的改变,改变,最后变成了20多岁的模样:留着披肩的长发,睁着大大的眼睛,温柔而美丽……

“这是什么花啊?”。

“就叫它青春之花吧!”,我笑了笑说,“是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栽种出来的,花香奇异,人吸进肺里,会很快清除掉人体内的毒素,促进细胞的更新、生长。新细胞很快代替老细胞后,人就能回到青春的时代。”

“我也要这样的花!”,同学们都围着我嚷道。

“我一个人可无法生产出这么多的花儿”,我说,“这花儿可难栽种了。首先,你得把心灵洗得干干净净,思想中不能有一丝杂念、邪念。然后,在四周全是花儿的旷野中端坐,脑中就想着一朵你心目中最美丽的花。这样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这花儿就会显现在你的手心里。你带回家之后,每天要用最美好的心灵去“浇灌”她,只要你的心随时都保持蓝天一样的干净,花儿也就不断长大。这样,多年后,花儿就长成了。”

“真是太难栽种了!”同学们都叫了起来。

“好的东西肯定要经过艰苦的磨练的”,毛老师挥动着手中的鲜花说,“我也要自己栽种这样的花儿。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争取种出更多这样的花儿,送给更多的人,让世上的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永远年轻。”

青春的脸庞犹如皎洁的月亮,别因不懂法而挂上岁月的沧桑;

炯炯的双眼好似心灵的明窗,别因不知法而溢满悔恨的泪光;

未满的羽翼仿佛破浪的船桨,别因不守法而锁向冰冷的铁窗。

青春的我们有风的潇洒、雨的情怀、雪的纯洁。一切的一切都向世界展示着青春的力量。青春如雨后阳光,耀眼明丽;青春如寒梅傲雪,孤傲坚强;青春如春日绿杨,招摇蓬勃。五彩的青春,斑斓的年华,在人生的年轮上,永远是最精彩的一圈。青春是人生的白玉,别因年少时的冲动,而让如此的锦玉破碎;青春是生命的春天,别因年少时的轻狂,而使百花不得开放;青春是动人的恋歌,别因年少时的无知,而不能放声歌唱。

青春的我们如阳光,用概念性的词语将我们定义为未成年人,在生活充满阳光,幸福之花到处开放的今天,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不得不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

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冲动;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好奇;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轻狂。可是,我们不能以此来作为我们犯罪的借口。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祖国明天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逃避、不后退。面对青春我们应该理智,面对青春我们应该明智,面对青春我们应该自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如果今天的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祖国的明天何来辉煌呢?

悔恨的书信一封接着一封,每一封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深刻。当每一个错犯过之后,才来深刻的悔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身边的警钟何时停止过敲响,老师的叮咛,父母的唠叨,朋友的劝告还在耳旁回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青春、我们年少、我们无知,才不得不让他们有忧心挂肠。这是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爱得真切的表现,请别利用他们的爱来作为犯罪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找借口。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蓬勃的。做有志的青年,让青春散发耀眼的光芒;做有理想的青年,让青春展现蓬勃的生机;做明智的青年,让青春发挥魅力的无限。

让我们的青春与法牵手,让年轻的我们不再有犯错的借口!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在域雪边关驻守;快递小哥的青春穿梭在城市的街道;青年学生的青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却都因为有信仰,有目标,而让自己的青春变得同样精彩。

青春需要目标,21岁的李书福在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就像下一个目标进军生产----电冰箱,当他的冰箱产值超过千万之后。他就向摩托车进攻,在摩托车行业行销32个国家后,他又诞生了造平民汽车的梦想,李书福始终没有放弃过30年来任何可能创业的机会,即使有人说他的人生像一个笑话,但他总是能笑到最后!李书福的青春告诉我们,力量在风中回荡,只要你有目标,一切皆有可能,目标让青春成为成功的资本。

青春需要信仰。如果是说上北大是可遇不可求之事,那么加入海军是宋玺实实在在的.目标,青春热情燃烧着她,所以她依然决然地中断学业,加入海军,成为亚丁湾护航任务中一个女队员。对宋玺来说,军营里有挥汗如雨的艰辛,有摸排滚打地锻炼,有跋山涉水的成长,能够完成这一切都源于自己有坚定的信仰。这些实践过程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因为有信仰,才让她的青春变得厚重、靓丽。

青春需要动力,生活中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若你承受住压力,战胜精神上的恐惧与懦弱,那你就是强者,你的生命就因压力的催化和绽放光彩。世上没有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任何压力都可用生命担起,不要拒绝压力,把压力当成一块磨刀石。让你的锋刃更加锋利。在压力中前行,用生命担起重担,笑对压力,绽放青春,拿破仑家里非常贫穷,他从父亲却把他送进一个非常高级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他忍受各种轻视,嘲笑,欺悔。他把这些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最终获得成功。如果那些同学没有嘲笑他的贫困,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也许就不会那么多的难堪与痛苦,但这正是这些压力催生了他内心成就大事业的动力,才是他最终获得伟大的成就,他的青春也因这段经历而变得精彩。

青春是每一个人都会经过的过程,青春充满未知,在探索青春的路上,我们要锁定目标,坚持自己的信仰,化压力为动力。闯出不一样的青春人生。

18岁,我们以不再是小孩,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会哭着喊着买这买那的小孩子。

18岁以前,懵懂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岁月,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艰辛,每天只会跟着父母唱反调,吵得过的时候会被挨打,吵不过的时候,也会被挨打,于是却成为了我们心中抹不去的回忆。

18岁,一个很简单的数字,却隐藏着很多演不完的故事,有喜有悲,有悲有喜,从小小的故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渐渐地,经过岁月洗礼后的我们慢慢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的来之不易。

18岁,这是一个叛逆期,但对早熟的孩子来说:是懂事时期,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该懂事了,不要再让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操心了,因为我们欠他们的太多太多,我们要的,他们都会给,而他们要的,我们却无能为力,父母一生中,希望的是我们过得比他们还好,每天她们会挑着你的毛病说这说那,不要嫌他唠叨,因为她真心的是为你好,我知道这些你们都懂,但是,很多时候,你的一句话会让她们很伤心,也许你是无意的,因为我们习惯把脾气留给我们最亲近的人。

18岁,有多少人给自己做规划?有多少人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的未来?现在社会发达了,人类慢慢变得懒惰,不自信,整天只会抱怨这不是那不是,愚蠢的我们整天只会玩手机,以为手机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从来不知青春消耗了多少,也从来不知道为我们付出的人有多辛苦,整天无所事事的我们,连我们自己都看不起我们自己,我们凭什么这么逍遥自在呢?

人生就那么一次,逝去的青春不会再回来,常常遇到问题的我们总会选择了逃避与放弃,从没想过怎麽去解决。18岁以后,希望我们是一个顶得住压力的孩子。

18岁,我们要丢得起面子,因为面子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害怕丢面子往往带来的结果是打肿脸充胖子,使自己更痛苦。

18岁,要担当得起责任,当所有人认为你错的时候,你就是错,说黑就是黑,说白就是白。

18岁,要受得起那些在背后议论你的人,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需要解释,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语而让自己变得不像你自己,你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有关玉石的研究论文

我很无奈,非专业。

资料参考: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贯穿了玉文化,它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玉器中,良渚玉器及后来的战国玉器以其不可思议的精湛技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同时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中,当推战国、汉、清三个历史时代为鼎盛期,其工艺水准为一个时代的颠峰,究其原因首先是玉器及玉文化融于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礼教及生活之中,从当朝的统治者到黎民百姓,对玉器有着一种崇拜,将玉器所具有的玉德融于社会的道德之中;其二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化发达。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对现代玉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清代,它不但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是为后人留下大量艺术珍品的时期。这一时期宫廷玉作及皇家贵族完整的玉文化理念也对后人有着极深刻的影响。但清朝玉文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顺治建立政权到康熙时代止(1644—1722),此阶段为清朝刚刚建立政权时期,根基未稳,而经济也处于恢复期,加之崇尚节俭,所以像玉器这样的奢侈品基本上在宫廷玉作中是没有的,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统计,万余件玉器藏品中,未发现顺治到康熙年号的作品。雍正经乾隆至嘉庆(1723—1820)为清中期,经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君主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乾隆酷爱中国文化,所以中国玉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乾隆24年之后至嘉庆初年,在约40年的时间里,出现中国琢玉史上新的高潮时期,遗存了众多丰富多彩的珍贵玉器,展现出琢玉史上的辉煌成就。道光至宣统(1821—1911)年,属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国力不振,列强入侵,玉文化日渐衰落,而玉雕技艺也日渐西落。 清代的玉文化鼎盛时期在乾隆盛世的后期。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界将乾隆盛世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宫廷玉器发展缓慢,主要琢治了一些仿古玉和时作玉,乾隆二十五年后,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回部每年两次向朝廷进贡玉料四千斤,玉料增多,促进了宫廷的玉业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富有的商人、庶民都在购买各式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供应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促使乾隆提出了一整套治玉理念:端正俗样、崇尚师古,提倡画意、推广痕玉。所谓"俗样"即玉肆在玉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顾玉质玉性,制作了大量的样式庸俗、做工粗糙的大路货,同时"华嚣"之风盛行,一些纹饰浅浮轻巧,有失庄重大度的玉器涌现,被乾隆称之为"玉厄"。 "崇尚师古"是乾隆为了扭转"俗样"的局面,同时也为表明其慕古意识而提出的,并且大批制作了仿古彝玉器,以推动玉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此思想指导下,乾隆后期大量仿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玉器,客观上带动了玉文化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倡"良材不雕"、"古尚简约"的艺术准则。"提倡画意"也是提升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玉不但是一种珍稀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表现内容及手法与图画相似,故乾隆提倡画意,在制玉石山水时,将中国山水画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如同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般,如"关山行旅"、"大禹治水"都是以绘画为蓝本,雕制而成,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此种思想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玉文化的提升,为后来玉雕山水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广痕玉",痕玉即痕都斯坦玉的简称,即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作品,痕玉有着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其造型、图案都充满着异国情调;在做工上"莹薄如纸,纹饰细如毛发,器表圆混光滑,抚处不留手。"由于乾隆对痕玉的赞美及喜爱,仿痕玉的风潮波及扬州、江宁、北京等地,一时间仿制痕玉之风盛起,民间玉肆称痕都斯坦玉器为"蕃作",称"仿痕玉"为"仿蕃作",流传至今不衰,所以说"蕃作"的纹饰的工艺特征的十八世纪以来的玉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长安成为国际性都市。这时的手工业极其兴隆,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但此期玉器出土甚少,现在知道的不过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衮册等很少几种。唐代玉器和器形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风格不同,大量出现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并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等。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 此时的玉器,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以来,用于实用和装饰的玉器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与祭器典章文物相对而言,被称为“玩物”,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于南北割据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因受工笔画影响,所以非常重视神态。宋代不仅工商繁荣,贸易发达,而且道教盛行,理学泛滥,这也对玉雕产生影响,以神龟、仙鹤、龙凤等为题材的玉雕就是当时这些社会思潮的反映。西夏、辽、金、元玉器则以花、鸟、虎、鹿和鱼水纹饰为主,而且以佩饰和嵌件较多。实用品有杯、洗、带板等;以鸟、鱼、兽等为题材的工艺品增多,对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乡土感情。明代 明代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也相当发达。这时玉雕的趋向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学泛滥,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间。人们要求社会安定,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今世的荣华富贵。这种社会要求反映在工艺领域就是吉祥图案大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寿、喜等文字,桃、灵芝、梅、竹、兰、鹿、鹤、鸳鸯等动植物,以及龙、凤、螭虎、角端等瑞兽异禽。吉祥图案有时成为主题图案,有时做装饰点缀,表现出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饮酒之风弥漫,致玉制壶杯出现,并与日俱增,此种玉雕最富于时代感。同时,继宋之后,明代艺术仿古之风逐渐形成,影响到玉器生产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滥觞于宋,盛行于明清,主要以青铜器和古玉器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书法绘画艺术进一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提高。此时,玉器工艺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画的某些影响,碾琢写意山水和诗句、款识。这种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见的。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也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也使用玉制文具或以玉做陈设装饰。 明代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沿袭旧制在冠服制度上用玉来标志等级贵贱。与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袍上的带板用玉数量增加,皇帝、公、侯、驸马和一品文武官员的革带均以玉板做装饰标志。 明代玉雕具有时代风格,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北京、苏州、扬州是当时的三大玉琢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的玉琢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对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明代中期以后,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琢玉大师,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称为“子冈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细研这最后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今天,在玉器商店里,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喜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 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避邪的理念非常奇特,而它的渊源,则是来自于汉代先人一种独特的玉器风尚。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古老中国的玉器文明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却愈显丰富和厚重。 李博生认为,玉作为我们民族来讲,被视为大地的舍利,佛教的一座庙得到一个佛指舍利,庙就有了核了,这个庙就站住了,就开始受香火了,因为它有那个舍利,玉,应该视同为大地的舍利,那是石头里面的精品,那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学者试图做出解释,但最终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文化现象似乎也只能定格成一个无从考究的历史悬案了。 追溯并思索这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过,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会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浅论软玉的资源分布及矿床成因模式类型关键词 资源分布 鉴定 类型前言软玉主要产于我国新疆和田,故历史上又称为和田玉,是我国出产的众多玉石品种中最好的一种。软玉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代的很多玉器都是用软玉雕刻而成的。不仅从宝石学角度看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价值。软玉按颜色划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等。选购软玉首先看玉质,最好的品种是羊脂白玉,它色似羊脂雪白,质似羊膏温润,而其他的品种较差。软玉的质地越细腻 、油脂感越强越好。软玉软玉的仿制品较多,主要有仿羊脂白玉的石英岩玉、大理岩玉和玻璃。石英岩玉:是一种由石英小颗粒组成的岩石,洁白、半透明-不透明、硬度7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不平坦,有颗粒感。大理岩玉:是由方解石小颗粒组成,洁白、不透明、硬度3级,不能刻划玻璃,断口处也是不平坦的颗粒状。玻璃:灰白、半透明、硬度级,仔细寻找可以看到小圆气泡,断口处为平滑的弧面。一.软玉,是由细小的闪石纤维交织而成,洁白、半透明、硬度为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为参差不齐的纤维状。仔细对比可以找出它与仿制品之间的差异。和田玉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和田玉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以下图片多来自雅园玉道等网站。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那么我们一般如何判断,通用标准是:无色无皮为山料,有色有皮为子料和田玉的品种软玉和田玉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黄,三碧,四墨,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1)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优质品种。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甲级白A等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区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4)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软玉鉴定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古玉器鉴定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玉器质地的鉴定 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软玉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软玉雕件,不仅从宝石学角度看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由于成矿带形成条件的不同,新疆和田玉与世界其他产地的软玉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颜色丰富、光洁莹润、结构细腻,而这些也使得新疆和田玉赢得了“软玉之王”的美称。富士特和田白玉城对和田玉一些基本性质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使您在欣赏与购买和田玉饰品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其魅力所在软玉成份与产地成分:硅酸钙镁铁 硬度: 比重: 折射率: 双折射: 软玉被确认是另一种玉,产状为纤维性的闪石晶体集合体。韧 于钢的连锁结构,被视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后来用 作饰品。其颜色变化不一,从富含铁的深绿软玉,到富含镁的奶油 色变种,可能呈同质的、斑点的或条纹。产地:中国人雕刻软玉历史达2000多年,材料初从中亚特基斯坦进 口,后从缅甸进。其他有西伯利亚(深绿色,带黑斑点)、俄罗斯 (波菜色)和中国。软玉也分布于纽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各种岩石中 .还有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台湾、辛 巴威(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软玉的基本性质1.矿物组成软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钙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2.化学组成Ca2Mg5(Si4O11)2(OH)2—CaFe5(Si4O11)2(OH)2,两种组分的类质同象系列,在多数情况下软玉是这两种端元组分的中间产物。3.晶系及结晶习性软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阳起石和透闪石,都属单斜晶系;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和纤维状,软玉本身则是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具毛毡状的交织结构,因而具有极好的韧性,不易碎裂。当这些纤维定向排列时,还可以产生猫眼品种。4.结构构造软玉的典型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质地致密、细腻。软玉韧性好,其原因是因为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产生了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玻璃:灰白、半透明、硬度级,仔细寻找可以看到小圆气泡,断口处为平滑的弧面。软玉,是由细小的闪石纤维交织而成,洁白、半透明、硬度为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为参差不齐的纤维状。仔细对比可以找出它与仿制品之间的差异。和田玉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和田玉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以下图片多来自雅园玉道等网站。软玉和田玉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黄,三碧,四墨,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1)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优质品种。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甲级白A等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区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4)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二.古玉器鉴定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玉器质地的鉴定 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玉器时代的鉴定 除考古发掘品,运用地质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及参照有纪年的器物年代,确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认识其演化过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环境,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鉴定和断代。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周身满蟠虺纹,与同出的荐鬲器身上的纹饰几乎没有差别。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线刻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之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绘画、雕塑影响所致。这时期玉器造形、纹饰与同时期的金银器也有密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三.软玉成份与产地成分:硅酸钙镁铁 硬度: 比重: 折射率: 双折射: 软玉被确认是另一种玉,产状为纤维性的闪石晶体集合体。韧 于钢的连锁结构,被视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后来用 作饰品。其颜色变化不一,从富含铁的深绿软玉,到富含镁的奶油 色变种,可能呈同质的、斑点的或条纹。产地:中国人雕刻软玉历史达2000多年,材料初从中亚特基斯坦进 口,后从缅甸进。其他有西伯利亚(深绿色,带黑斑点)、俄罗斯 (波菜色)和中国。软玉也分布于纽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各种岩石中 .还有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台湾、辛 巴威(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化学式:Ca2(Mg,Fe)5(OH)2(Si4O11)2软玉的基本性质1.矿物组成软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钙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4.结构构造软玉的典型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质地致密、细腻。软玉韧性好,其原因是因为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产生了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5.光学性质(1)颜色:软玉的颜色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黑等(图12-2-2)。当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闪石时则软玉呈白色,随着Fe对透闪石分子中Mg的类质同象替代,软玉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Fe含量越高,绿色越深。主要由铁阳起石组成的软玉几乎呈黑绿—黑色。(2)光泽及透明度:软玉呈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绝大多数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为多,极少数为透明。(3)折射率和光性:软玉的折射率为(+),点测法:。软玉是多矿物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没有消光。(4)吸收光谱:软玉在498nm和460有两条模糊的吸收带,在509nm有一条吸收线,某些软玉在689nm有双吸收线。(5)发光性:紫外线下软玉为荧光惰性。6.力学性质(1)相对密度:(+)。(2)硬度:摩氏硬度为5-6。7.特殊光学效应所谓的软玉猫眼,有时又称为阳起石猫眼。是一种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的阳起石或作阳起石和透闪石的固溶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较好的猫眼效应。

对于林黛玉的研究论文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浅论林黛玉的诗词才艺 黛玉的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既是天性所赋,也是教养所得,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且看她在同香菱论诗时,见解是何等的精到。她告诉香菱:初学诗,不能看见了浅近的就爱,如果那样,“一入了格局,再学不出来了。”于是,她向香菱介绍说:“你若真心想写,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篇,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从艺术上看,林黛玉的这些诗歌见解不正是说明了她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吗?“庄生蝶”、“陶令盟”的种种因子,潜移默化地溶解在她的血液之中,使得自幼颖悟的林黛玉获得了一种十分相宜的文化土壤。 黛玉论诗,首推王维。王维系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集大成者,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和发展由陶渊明、谢灵运所确立的田园诗和山水诗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的基础上,以自己所擅,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苏轼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说法。王维在他的创作后期集中写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著名诗篇,这类题材的诗,往往以五言见长,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维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与成就。他的田园诗大多是集中了田园风光中最美而又最有普遍性的特征,以最单纯的色彩、明净的构图和清晰的层次来组成一幅幅明朗优美、清新淡雅的图画,并寄托了他超然尘俗、反璞归真的生活理想。这种意趣在黛玉代宝玉作的《杏帘在望》有很明显的体现: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韮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首联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移入,却又不落窠臼,另辟蹊径。颔联、颈联既有山水气,更有田家风味;既有从大处落笔的宏大开阔之景,又有于细微中见精神的细小之景,无不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简直一幅绝美的图画。由“十里稻花香”,我们不难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而尾联正由此结,若说此诗清新、自然的风格颇似陶渊明,那么诗中的气象,很有盛唐之音,则更近王维了。 而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不仅继承陶谢诗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始终以崇尚陶谢为本。大体说来,田园诗以崇陶为主,山水诗则以融合大谢和小谢为主。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写意为主,诗中的景大都有寓意,带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不是眼前实有之景。谢灵运往往是刻板写实,客观地写景。[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于元妃省亲时所作的两首应制诗和以后作的三首菊花诗则在较大程度上受了陶诗的影响。 陶渊明诗的风格平淡自然,恬静肃穆,富有意境美,绝少采用奇特的夸张、华丽的词藻和浓艳的色彩,一切皆自然而然、平平淡淡,使陶诗呈现出清明淡远的意境,平淡之中有着隽永的韵味。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元妃省亲时黛玉所作的那首《世外仙源匾额》,即是应制诗,本不易大展其才,但题目却深合她的脾胃,故而前四句作得非常好:“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从风格上讲,很脱俗、自然、新奇,而这正是陶诗的精髓。后面的“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若单独看,较之前面没什么新意,大概被应制局限了吧。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咏菊》、《问菊》、《菊梦》以其真挚、深沉的感情和娴熟、灵活的技巧一举夺魁。三首诗,首首提到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喃喃负手扣东篱”(《问菊》),“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当然,其他人的诗也有涉及的。不过,从由菊引到陶渊明,再领悟到其高风者,唯黛玉而已:“孤标傲世”,是秋菊的特点,也是陶渊明的个性;还有传唱千古的高风亮节! 黛玉的诗论中,除首推王摩诘的五言律之外,继而又向香菱推荐了杜子美的七言律和李青莲的七言绝句,并在此基础上例举了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杜甫、李白、王维等,都对前人的创作方法乃至风格有所继承,而这点在杜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新唐书·杜甫传》中说:“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杜诗博大精深,风骨神情兼备,虽学习古人,但仍是杜甫的面貌,是杜甫的精神体魄,找不到似曾相识之嫌。 杜甫的律诗成就堪称唐人之最,这历来为论诗者所公认。杜甫精心研悉声律,达到苦心孤诣的程度,无论五律抑或七律,都是以精严的格律创造出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杜甫的律诗,既流丽典雅,又壮美深折;既音调和谐,又深沉蕴藉。尤其在句式句法的变化上,在音律的转折拗救上,是过去律诗所不能比拟的。此外,杜律用典开了唐代律诗的先河。杜甫使事数典,得心应手。如《题张氏隐居》的“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既引自《诗经》的《卫风·硕人》以鳣为江东黄鱼的典故,又引自《呦呦鹿鸣》,又引自曹操乐府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又引自谢灵运的“得性不外求”的句子,这些均不留痕迹。杜甫造境造意,出自于古,又能化古为用,遂意出入,曲折自如。由于杜甫虚怀若谷地向前人学习,使他的诗从兼采众长进而铸造出自己汪涵恣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终成一代“诗圣”。 因此,黛玉要求香菱学习杜诗,“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即是私淑名师的意思。她既有此见解,想必她自己亦是如此一步步学来的。我们细细研读黛玉的诗作,不难发现她的律诗在对仗、格律上都是极为工整的。诸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咏白海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咏菊》)“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螃蟹咏》)等等。而黛玉的诗中,也多用典故:“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世外仙源》)一句中,“金谷酒”即典出晋代石崇曾于家中的金谷园宴请宾客,“命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之事。“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葬花吟》)这一句就化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二是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题帕三绝》),亦用了尧之二女娥皇、女英湘江哭舜之典。“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引自《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中化蝶事点“梦”。典故的妙用,不仅反映了黛玉渊博的学识、敏慧的诗才,也使我们得由那些纤辞丽句中一窥她“孤标傲世”的精神世界,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 黛玉作诗,常“提笔一挥而就”(第三十七回),词句也似信口拈来,但却有一种自然天成、不加粉饰的韵味。这种境界多学自李白。 李白以绝句称雄于诗史。他的绝句含蓄蕴藉而又自然天成,仿佛冲口而出,却又韵致无穷。五绝中如《独坐敬亭山》、《秋浦歌》、《静夜思》、《劳劳亭》等等,都是清莹灵动而又韵味十足的名作。李白绝句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七绝。他的七绝,不仅写得自然含蓄,而且境界高远,名篇甚多。试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是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等等,可以看出,李白的七绝都是写一时灵悟的片刻情思,不着意刻画,亦未用力锤炼,而浑然天成,但又有无限情味隐现其间。宋人王安石曾提出“天然”来评价李诗: 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或看 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此老杜所得也。“横空盘硬语,妥帖力 排奡”,此韩愈所得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 这段话很有名,特别是说李白的这几句影响很大。“天然去雕饰”并不是率笔而成即可达到,是有其长期作诗的功力为基础的。“去雕饰”是不尚雕饰,或去掉斧凿的痕迹,语似脱口而出,句似偶然而得,其实常常是花过不少斟酌功夫的。 黛玉所作的《题帕三绝》和《五美吟》就颇有李诗“自然”之风。《题帕三绝》就其技巧说,够不上是《红楼梦》诗词中的上乘,但要知道这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哭”出来的,其价值就在于感情之真!全诗以“泪”贯穿始终,暗寓黛玉的一生将为宝玉泪尽而逝。今且看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此句问得真切,一个“谁”字,直接把她的深情指向宝玉,感情表露得极其大胆,同时“谁”字还包涵了不尽的疑问。此诗写尽了黛玉此时幸福、伤悲、忧虑交织的心境,给她的爱情抹上了一缕凄美的色彩。《五美吟》所吟咏的五个女子,除传说人物红拂外都是悲剧人物。黛玉选择她们来作诗的题材,是为抒发自己平素的哀怨。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在《虞姬》一诗中,她鄙薄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讽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临危以死相报石崇,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冲破权势与礼教的“羁縻”,更突出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叛逆思想。“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西施》)“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明妃》)“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红拂》)等,皆语似天然,不以华辞丽藻多加修饰,读来煞是顺口。这种不着痕迹的功夫,也正突出了黛玉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使得她当之无愧地成为大观园中第一号才女! 黛玉何以有如此深厚的学养呢?这是由于她个人的命运遭遇,以及自身的知识才情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成的,从而成全了她特有的诗人气质。 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自幼便读书识字,六岁时就已读了《四书》,为其日后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但是她先天体质纤弱,又遇母亲早丧,使她的童年生活笼罩上了一层不散的忧郁。当她为“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只身来到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时,便表现出“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的孤女的强烈自尊。不久,她的父亲又去世了。当她料理完丧事,再次踏进荣国府时,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家可归来投靠贾府的穷亲戚了。这一系列的遭遇,以及周身环境的尔虞我诈,令她原本就敏感的内心又多了几分忧郁:大观园中的繁华热闹,别人家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都能触动她心底的那根哀痛之弦,并在她日常所作的诗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把风神灵秀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美丽了。黛玉不仅学习前人的诗作,更学到了他们的品藻。这就使得她的一言一行、多愁善感之中,发散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那“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有一种超俗的美,仿佛蕴涵着几分黛玉的气质。尤其是她喜爱的“那几竿竹子”,“只是水竹,清而有节”,象征了她高洁的品格,亦是她的人生理想与志趣之所在。傍竹而居,更令黛玉身上增添了几分晋人的风神潇洒。 这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用诗人的眼观察周围的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用诗人的心体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用她细腻的笔触抒写她的人生。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凄艳的美,一种脆弱的美,一种绝望的美,一种最后的美。这亦使她表现出不同于众的学养和韵致。无怪乎脂砚斋评价她:“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总而言之,通过对林黛玉诗作的初步探究,可知其善以诗抒情、以诗言志的敏慧诗才。并且我们还发现,黛玉诗作融摩诘、渊明之清新淡远;师子美之格律用典;悟青莲之“天然”无饰,无怪乎其诗才高出侪辈许多,同时她的学养也促成了她“诗魂”的独特魅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