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治疗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治疗研究论文

1、浅谈对温病学误区的再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2、中医特色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探索.北京教育,2013,053、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发展路向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4、孔光一教授治疗月经病特点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9: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探究.运动,2010,076、中西医院校教育对提升临床医师从业能力的思考.中医教育,2009,067、银莱汤对肺胃积热证小鼠血清TNF-α和IL-2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8、“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科技导报,、热痹发病及其机理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学研究状况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英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芪胆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从温病治毒法则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中药研究与信息》,、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抗击“非典”做贡献.中药研究与信息,、温病伏邪说指导“疑难性热病”辨证论治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孔光一辨治小儿温病经验.浙江中医,、痹病之“热”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谷晓红,近视医学专家、眼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河南漯河人。从事眼科临床30多年,现任谷晓红眼科(谷氏眼科)院长,漯河爱心协会会员。为河南省最早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散光的专家之一,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方面有深厚造诣,是我国较早开展近视医学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医学专家。

说起治疗,有人说我们生病直接看医生就可以了,何必知道怎么治疗。但是鉴于有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及其家人执迷于偏方验方,使得治疗不仅无效还常常延误病情,坏处自不必说。所以我们不得不科普一下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了。

现代医学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 和 手术治疗 两种。药物治疗有消炎镇痛的,如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这些常常是病情活动期,关节疼痛明显的时候服用;另一类就是抗风湿药物,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是用来治疗疾病本身的。除了药物治疗,西医上, 手术治疗是在患者出现严重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的时候才会用到。

中医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病”范畴,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中医中根据这三种病邪偏重不同分为 行痹,痛痹、着痹 。

中医讲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所以风邪侵袭肌体,主要表现的关节痛为走串不定,痛无定处,也叫行痹。治疗主要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为主。

寒性凝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所以寒邪为主导的关节痛是固定不移,痛势剧烈;称为痛痹。治疗主要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药物为主。

湿性重浊,这里的“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 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输布受阻,故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湿痹”或“着痹”。另外湿邪易夹带他邪,遇寒则是寒湿,遇热则为湿热,寒湿也可以转化为湿热,治疗主要用清热除湿,或者温散寒湿之法。

除了风、寒、湿,痰浊,血瘀同样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邪因素,这里中医讲的痰浊、血瘀与我们现实中看到的痰和瘀血是不同的。他们是一类病邪的总称。古人云“怪病多由痰作祟”,也就是说痰只是很多疾病,尤其是难以解释的怪病病因。同样治疗可以化痰通络或者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治疗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时间较长,容易反复 。病情后期,往往实证转为虚证,出现肝肾不足,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形成“尪痹”,或是气血亏虚,关节酸痛,倦怠乏力;或是气阴两虚,口干眼涩。中西医会分别进行辩证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药膏外敷、针灸,针刀、穴位注射、蜡疗、艾灸、熏蒸等等多种治疗方案。

近些年来,中成药领域研制新的药物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等可以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但是孕妇或者有生育需求应慎用。现代临床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中医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共奏良效。

以上是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也是医疗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 如果您有关节痛需要治疗,还是要在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后治疗,千万不能相信偏方验方,贻误病情。

(均为第一作者)1.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into Spleen Deficiency Patterns. Medical CHINA Update. 2001;1(1):162.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6):13.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机理及证治探要 中医药学刊 2001;19(5):4944.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病机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135.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及脾脏淋巴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2):9176.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8(4):2027.从《内经》痹证理论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 88.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及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医药学报 2002;17(3):1599.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脏及胃粘膜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9(2):7610.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α、IL-4及IL-10的影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21(2):4411.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疗效及滑膜fas、fasL及bcl-2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22(8):59912.线粒体膜电位标记法检测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9(6):33113.TUNEL法检测新风胶囊对AA大鼠滑膜胸腺及胃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 2003;21(1):5414.健脾益肾祛湿通络法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探讨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6(4):31315.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保健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6(3):23816.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22(3):1217.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4;7(1):1118.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4;23(1):119.以AnnexinV/PI法检测新风胶囊对AA大鼠滑膜胸腺及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安徽医药2004;8(1):142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红细胞CD35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8(1):921.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8(4):29622.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补体水平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9(1):1123.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补体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13(2):9324.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质量调查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9(2):10625.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补体调节蛋白红细胞CR1及CD59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13(4):24026.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4):34827.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6月 主编28.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5月 副主编29.社区常见病证中医药照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4月 编委30.现代中医延缓衰老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10月 常务副主编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文献论文

一、寒证与热证必须辨清 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变化是寒热。一般而论,早期、急性期多湿热,后期多虚寒,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面色、局部皮色、温度及舌苔、脉象,审证求因,分清寒热真假。是实热症,就要“热者寒之”,选用大队寒凉祛风湿药,佐少量辛温之品治之。是寒湿症,就要“寒者热之”,选用大队辛温散寒药,并配伍活血、利湿治病。但临床上往往有这种情况,寒湿郁久变为湿热,湿热型的热去而寒湿仍存。要遵循仲景倡导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病。” 二、实证与虚证要审察明确 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均可导致本病。病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故实证多。早期表现出一系列实证,如晨僵、肢节疼痛、肿胀、发热恶寒、全身酸楚等症状。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强调,病因是气血失调,肝肾亏损,所以治疗应该寓补于通。在病变早期也要注意补益肝肾,在大量祛邪方药中酌加熟地黄、桑寄生、川续断等药。若肿痛已消,则宜调气血、补肝肾以图治本。若专事通散,往往可见一时之效而正气更伤,病情很快复发。 三、经方在类风湿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桂枝芍药 用之较多,义理深奥,疗效卓著。多年来,诸多医家用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赵锡武说:“近代所谓类风湿关节炎多谓不治,历年我曾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愈多人。”多年来我用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在运用时每每加入青风藤、黄芪、怀牛膝、鸡血藤、当归。加味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在抗炎、镇痛、消肿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四、虫类药对类风湿的治疗作用 把虫类药用于治疗顽痹者,首推清代名医叶天士,他说:“风邪留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对痹证的治疗颇多发挥,如热痹、湿热痹、顽痹、久痹主用虫类之药,使痹证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开辟了用药的新途径。 五、毒性药是治类风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有奇怪之病,病因不清,疑难顽症,如类风湿、癌症之类,有毒药来治之,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等。这些剧毒药如果炮制得法,运用得当,的确能治顽疾,攻克疑难杂症。在运用毒性药治顽痹方面,张仲景开辟先河。《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只要是寒湿引起的类风湿,用本方取得佳效。医家在引导下,治病大胆运用川乌、草乌、马钱子类的毒性药物,取得了佳效。 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两首经验方 我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析,精选方药,组成以下两首方子。十多年来经过临床大量病例的实际观察,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使用,如要有严重情况,请及时就诊。 【类风湿1号方】 生麻黄6g,青风藤12g,白芍15g,黄芪15g,防风12g,当归10g,桂枝12g,桑枝30g,路路通12g,炮附子6 9g,甘草5g,白术15g。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肿痛,属风寒湿型。疗效不佳加全蝎4g(冲)、蜈蚣2条(冲)、制川乌3 6g。 【类风湿2号方】 秦艽10g,豨莶草20g,忍冬藤20g,丹参10g,地龙10g,防己10g,防风12g,桑枝30g,桂枝6g,川牛膝10g,薏苡仁20g,甘草5g。 本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属于风湿热证型者疗效较好。如疗效欠佳者,可加僵蚕10g等,不过最好根据具体情况去医院就诊。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以辨证分型为主要依据,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湿热型、寒湿型、肝肾两虚型、肾阳(气)虚型,中药治疗的方式副作用小,但并不是人人都懂的使用,采取此种治疗方式必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近年来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对这方面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有单独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也有针药并施或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目前所采取的针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温针壮督法治疗: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配以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

2、蜂针治疗:取穴以病痛局部压痛点作为主穴,配穴按经脉的循行所过而取穴。上肢多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等;下肢多取环跳、血海、犊鼻、阴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督脉多取背部的穴位。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经外奇穴常用夹脊、膝眼、鹤顶等穴。先皮试,后用蜂针治疗。

推拿疗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推拿疗法,应由轻渐重,由点到面,由慢而快,由短至长。即推拿从主要部位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渐渐扩展;用力必须由轻渐重,逐渐升级,以使患者能忍受为度,切忌暴力,以免造成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推拿速度应由慢渐快,以患者无不适为度。

中医一般是辨证论治,最常使用的就是用中药汤剂,就是自己煎中药喝,但是不同的医生所使用的方子略有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需要用到一些比较贵重的药材,比如蕲蛇,对风湿顽痹效果较好,因为有关节的疼痛,方子中还需要包含镇痛的药物,比如细辛或者附子,这两味药都是有点毒性的药,但是镇痛效果较好。当然,还要用到活血化瘀的药,还要用到补气的药,总之,药比较多,可以根据症状适当加减。除了汤剂,针灸,艾灸等都可以尝试,缓解关节炎症和肿痛。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辨证论治,具体方法如下:1、关节疼痛,可采用针灸、艾灸、理疗、热盐包以及熏蒸等方式进行治疗;2、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时,伴有关节周围发烫症状,可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案进行治疗;3、关节畏寒时,可给予患者艾灸、热盐包等温经通络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亦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效果更佳。

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新进展论文

(均为第一作者)1.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into Spleen Deficiency Patterns. Medical CHINA Update. 2001;1(1):162.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6):13.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机理及证治探要 中医药学刊 2001;19(5):4944.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病机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135.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及脾脏淋巴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2):9176.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8(4):2027.从《内经》痹证理论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 88.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及胸腺淋巴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医药学报 2002;17(3):1599.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脏及胃粘膜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9(2):7610.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α、IL-4及IL-10的影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21(2):4411.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疗效及滑膜fas、fasL及bcl-2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22(8):59912.线粒体膜电位标记法检测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及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9(6):33113.TUNEL法检测新风胶囊对AA大鼠滑膜胸腺及胃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 2003;21(1):5414.健脾益肾祛湿通络法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探讨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6(4):31315.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保健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6(3):23816.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22(3):1217.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4;7(1):1118.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4;23(1):119.以AnnexinV/PI法检测新风胶囊对AA大鼠滑膜胸腺及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安徽医药2004;8(1):142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红细胞CD35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8(1):921.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8(4):29622.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补体水平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9(1):1123.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补体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13(2):9324.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质量调查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9(2):10625.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补体调节蛋白红细胞CR1及CD59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13(4):24026.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4):34827.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6月 主编28.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5月 副主编29.社区常见病证中医药照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4月 编委30.现代中医延缓衰老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10月 常务副主编

一般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可用的药物相对较多,包括传统的抗风湿类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较新的生物制剂包括益赛普、恩利、类克、修美乐等,以及靶向的合成药物托法替尼等,甚至还有糖皮质激素都被应用类风湿的治疗中,但具体治疗应为个体化治疗。【拓展资料】一、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基本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遗传、激素、环境等因素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本病好发于感染病毒者、性激素异常者、吸烟人群、直系亲属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者等人群。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家系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现症者的一级亲属,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为11%大量研究发现HLA-DRB1等位基因突变与发病相关。四、未证实有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目前认为一些感染,如细菌支原体和病毒等可能通过被感染激活的T、B等淋巴细胞,分泌致炎因子,产生自身抗体,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和病情进展,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也可通过分子模拟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吸烟能够显著增加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风险,并且与ACPA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更相关。五、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发病机制,活化的CD4+T细胞和MHC-Ⅱ型阳性的抗原提呈细胞浸润关节滑膜。关节滑膜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或体内产生的内源性物质,也可能作为自身抗原被APC提呈给活化的CD4+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相应的关节炎症状。此外,活化的B细胞、巨噬细胞及滑膜成纤维细胞等作为抗原提呈及自身抗体来源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症性病变的发生及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治疗关节炎研究现状论文

在中药学 毕业 论文中,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既要概括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简炼,有吸引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 3. 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 4. 从ADR 报告 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 5. 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 6. 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 7. 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8.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 9. 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 10. 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11.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3.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4.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16.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17.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3.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4.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5.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6.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7.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8.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10.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12. 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14.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15.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16.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17.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 2. 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3.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 5.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 6.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7. 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8. 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 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 10. 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 方法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13.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 15. 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16.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7. 扫描电镜应用于 植物类 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4.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畸形研究论文

在生活中,许多患者患有关节变形。手指和手腕几乎是所有患者中最常见的变形部分。为了防止关节变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以避免关节损伤。导致畸形。以下是一些可以防止脚变形的锻炼方法。

合适的鞋垫:高跟鞋会增加脚的负担,使脚底的足底筋膜趋于紧张并增加张力,这容易诱发或促进骨刺的产生。因此,您不应穿高跟鞋或少穿高跟鞋。中老年人应选择软底宽松的鞋子,以减少脚底与鞋子之间的摩擦。厚而柔软的鞋垫可以缓解脚与鞋之间的摩擦并减轻疼痛。

为防止风湿病使脚变形,必不可少的正确运动!你可以这样做!

减少挤压:如果您要参加长距离步行(例如旅行,登山)等,最好穿鞋底柔软且弹性更好的橡胶鞋。如果没有,您可以增厚鞋垫以减少挤压。

足部按摩:盘腿而坐,用手掌推下脚掌,向指骨方向推压脚后跟,次数不限。

滚动疗法:蹬圆棒,来回滚动,可以改善足底血液供应,放松足底肌肉,恢复紧张和疲劳组织。

足底屈曲运动:足底屈曲是指脚趾向脚底的运动,使脚背的皮肤变得紧张。典型的足底屈曲运动是表演期间芭蕾舞演员站在脚趾上的姿势。当脚的足底屈曲放松足底筋膜并减轻张力时,它可以减轻由骨刺引起的刺激和周围组织的损伤,这有利于无菌炎症的消失,从而预防和减轻疼痛。

跟骨垫方法:使用塑料制作类似于脚跟的凹形垫,将其放在脚跟上,放在鞋中,然后照常行走。它可以缓解脚跟的挤压并使力均匀地分布在平坦垫子上的整个跟骨上。

研磨疗法:踩在直径约2厘米的圆形球上,在疼痛点附近踩球,然后进行流畅地研磨。

体操疗法:人们站直,双脚并拢,双手随意摆姿势,下垂,握住胸部或屈曲头部。尽可能将脚后跟举离地面,然后让脚后跟自然落在地面上。注意降落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造成较大的冲击并危害健康;但也不要用武力控制“沉默着陆”,这不好。这样,脚后跟可以上下移动一次。一开始,它是每天50-100次。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或体力,几天后可以逐渐增加到每天100-200次。可以执行几次,但每次不能少于50次。每天不要超过200次。

疏therapy疗法:让患者坐在地面上,伸直膝盖,慢慢向脚和脚趾施加压力,将脚背最大程度地钩住并保持30秒,然后连续缓慢放松5至10次。这种方法可以伸展小腿背部和脚后跟的肌肉,并增加血液循环。

以上所有锻炼方法都可以慢慢服用。您可以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逐步,不要过度锻炼,如果感到剧烈疼痛则停止锻炼。如有必要,应根据个人情况及时去医院检查。祝大家每天过上安全健康的生活。

建议食疗,或者是严重的话看中医,用中药调理.强烈建议别吃西药或中成药.如果没有选对就只治标不治本,有时停药还会很严重,很多药都是广告打的好.而且有的人是虚不胜补,食疗加适当运动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虽然慢点但对身体好,结和  <浔- 沽 ※封 ※膏 >

2. 马齿苋100克,地锦草50克,凤尾草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3. 莲子60克,研成细末,每次3克,米汤送服,每日两次。

4. 柿饼3枚,粳米100克,共煮成粥,调入适量红糖食用。

5. 炒山药15克,炒薏苡仁15克,莲子9克,炒扁豆6克,将诸药共研成细面,加大枣5枚,共煮成粥,每日服两次。

6. 艾叶500克,麻黄50克。将二药加水煮沸20分钟,滤取药液,倒入盆中,坐浴,药液需过肚脐,每次20分钟。并可用药渣热敷肚脐及脐周。每日1~2次。

7. 茶叶30克,红糖25克。将茶叶放入砂锅内浓煎,再加入红糖,继续用文火煮沸,熬至药液发黑为度,滤取药液,晾温后饮服。

8. 生姜汁5毫升,啤酒100毫升。将二者混合,调匀后饮服,每日两次

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有赖于关节面、关节囊、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共同作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关节滑膜,滑膜炎症、增生,释放人关节腔内的炎性物质使关节软骨破坏变薄,同时,增生的炎性组织侵入关节骨质边缘,一方面阻断软骨和关节液的接触,影响其营养,另一方面,产生某些水解酶,造成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中的胶原基质的破坏,使关节面受损,关节周围肌肉萎缩,韧带拉长以至断裂。这样,维持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关节面、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破坏,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到类风湿关节炎晚期,两关节面之间纤维性增生甚至骨化,使关节强直,功能丧失。(由著名风湿免疫专家协和医院唐福林教授供稿)

A。关节外病变 (一)血管炎 血管炎是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之一,多见于类风湿因子阳性,伴有淋巴结病变及骨质破坏明显者。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可表现为坏死性小动脉或中等动脉血管病变,在有脏器受累的本病患者,坏死性小、中动脉炎可导致内脏血管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如肺血管炎可致肺动脉高压。静脉的类纤维素样坏死伴中性粒细胞胞核碎裂。淋巴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渗出则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依受累血管的大小及累及的部位不同而呈多样性。较大血管的血管炎可致指(趾)坏疽、梗塞、皮肤溃疡及内脏受累。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可致紫癫、网状青斑、瘀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供给神经和内脏血流的血管受累可引起相应的外周神经病变和内脏梗塞,常见的如多发性单神经炎,巩膜炎、角膜炎、视网膜血管炎或肝脾肿大。 (二)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结节见于5%-1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西方患者的发生率可达30%-40%。类风湿结节多发于尺骨鹰嘴下方,膝关节及跟腱附近等易受摩擦的骨突起部位。一般为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的硬性结节,多紧贴骨面,不易活动。类风湿结节一般无疼痛或触痛。临床上可见到一种特殊类型的表浅。类风湿结节,表现为手指、前臂、尾骨及踝关节附近的多发性皮内结节,其体积较小,直径数毫米,分布表浅,甚至可以捏起。 类风湿结节也可发生在内脏血管,尤其在摩擦多的部位,如胸膜、心包表面。甚至心内膜。后者的类风湿结节可引起明显的心脏症状及体征,而胸膜和心包膜的结节则往往无任何表现。文献报道,类风湿结节还可见干中枢神经系统、巩膜、心和肺组织等。 (三)心脏 1、心包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受累为心包炎,其发生率依据检查手段的不同差异很大,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心包炎可发生于类风湿关节炎病程的任何阶段。但是,它更多见于伴发类风湿结节、血管炎、类风湿因子阳性及病情活动者。心包液检查可发现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糖水平减低,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渗出,胆固醇浓度可增高,甚至形成结晶。 心包的炎症性质与滑膜炎类似,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心包浆膜层细胞增生的同时伴淋巴细胞和桨细胞浸润、斑片状类纤维素样坏死,肉芽肿及类风湿结节。由于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显著增厚,在二层包膜之间的心包积液形成"黄油夹面包"样心包炎。 2、心内膜炎 本病还可见非特异性心瓣膜炎,其中以主动脉瓣受累常见,其次为二尖瓣。表现为弥漫性瓣膜增厚和纤维化,甚至形成柒节。瓣膜病变的早期多无症状,但病变广泛则可出现多个瓣膜病的临床表现。 3、心肌炎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特异性心肌炎的发生率可达10%,其中包括坏死性心肌炎、弥漫性心肌炎。局限性心肌纤维化、肥厚性心肌病及心肌结节。但是,本病患者极少发生冠状动脉炎。当心肌病变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可导致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它心律不齐。尸检曾发现心肌内类风湿结节,梗塞、血管炎,炎细胞浸润及淀粉样变性。另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测到心肌及横纹肌抗体,这些抗体是否通过与心肌的某些蛋白发生反应尚不清楚。 (四)胸膜和肺 1、胸膜炎 对住院病人的临床调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胸膜炎发生率为l%-3%。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最终发生胸膜炎的患者可达20%,而尸检中,胸膜炎的发生率为70%。类风湿关节炎胸膜炎在男性患者多见,类风湿因子阳性及有类风湿结节者亦易伴发胸膜炎,此种胸膜炎多无疼痛等症状,-般胸腔积液为少量,偶有中量或大量积液者。胸腔积液的特点是补体及糖含量明显下降,而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并伴有炎性细胞渗出。多数患者的积液中可检出类风湿因子。 2、肺间质纤维化 一般认为,间质细胞反应性增强及单核细胞浸润是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的原因所在,其发生率为11%。与胸膜炎相似,肺间质纤维化在男性类风湿关节炎,重症患者及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多见。胸片可见肺野网状纹理,严重者可呈"蜂窝"样改变。高分辩-CT则为特征性"网格"样。肺功能测定是一项敏感的方法,一般为肺活量及弥散功能下降。 3、肺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关节炎肺内类风湿结节见于5%一10%的患者。可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出现。曾有研究提示,肺类风湿结节甚至可发生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之前。胸片上结节阴影直径在,以肺上野受累为主,一般为多发,偶见单发者。肺内类风湿结节多见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或伴有皮下结节及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其消长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一致。 肺类风湿结节的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 CT及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更高。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伴发肺内类风湿结节时需注意与肺内肿瘤、结节病、韦格内氏肉芽肿及结核病的鉴别。 4、间质性肺炎和肺泡炎 极少数类风湿关节炎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累及肺泡和支气管,出现相应的肺泡炎及支气管炎。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病理上则为肺泡、间质或细支气管内的蛋白渗出。炎细胞渗出或浸润。 (五)肾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肾脏损害见于两方面的原因:与血管炎有关的原发性肾损害和与药物等有关的继发性肾损害。前者较少发生,而后者则相当常见。临床上,由于多数患者在病程早期服用抗风湿药物,当肾损害出现时已难以除外药物性肾损害的可能性。尽管每种抗风湿药引起的肾损害类型不同,但是,原发和继发性肾损害的病理变化可并存于同一病例,而同一种药物也可引起几种不同的肾损害,致使原发性和继发性肾损害的鉴别很难。 类风湿关节炎的肾受累包括膜性及系膜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增殖性肾炎。 IgA肾病及淀粉样变性。而非甾类抗炎药及慢作用抗风湿药如青霉胺和金制剂等最常引起间质性肾炎,并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原发性肾损害的任何一种类型损害。 肾脏是淀粉样物质的主要沉积部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肾淀粉样变发生率约为5%-15%,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肾组织活检见淀粉样蛋白沉积,及血清检查抗淀粉蛋白P抗体阳性。 (六)神经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者的神经病变多因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等致炎因子引起的血管炎或神经末梢变性及脱髓鞘而致,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损包括:1,感觉型周围神经病;2,混合型周围神经病;3,多发性单神经炎;4,颈脊髓神经病;5,嵌压性周围神经病。 曾见因血管炎或类风湿结节引起的硬脑膜和脉络膜丛病变,及硬膜外结节引起的脊髓受压的个别报道。 (七)淋巴结病 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患者多同时伴有活动性关节病变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和血沉增快,在男性相对多见。临床上,表浅及深部淋巴结均可受累。浅表处多为对称性和普遍增大,肿大淋巴结的直径可达数厘米,组织活检可见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CD8 T细胞浸润。淋巴滤泡散在均匀性增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该特征有助于同淋巴瘤的鉴别。 B。其它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眼部受累,主要包括巩膜炎。角膜炎及继发性眼干燥症。虹膜炎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人群尚无定论。 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出现因血管炎或淀粉样变而致的胃肠道、肝脏、脾及胰腺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一)Felty综合征 Felty在1924年描述了5例"畸形性"关节炎伴有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之后该三联症被称为Felty综合征。 许多研究发现,Felty综合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常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及类风湿因子阳性。部分病例可为抗核抗体或抗组蛋白抗体阳性。Felty综合征的发生与HLA--DR4关系密切。在白种人的发病率较高,约占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1%, 而在美洲黑人及亚洲人的发病率较低。 Felty综合征者的治疗与一般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相同。对脾肿大及粒细胞减低的治疗手段不多。 既往多采用脾切除术,尽管该方法在短期内有效,但近半数患者可复发。近年,Nakamura等以放射介入治疗引起部分脾梗塞,以治疗粒细胞减低, 10年随访结果令人满意。注射金制剂、锂盐、粒细胞克隆刺激因子对升高粒细胞有一定效果。 二)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综合征是一种与Felty综合征类似的临床征候群,亦称为假Felty综合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中可查到大颗粒淋巴细胞,并伴有多关节炎。中性粒细胞减低、脾肿大及易于感染。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可见于30%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粒细胞减低者及25%的Felty综合征患者。大颗粒淋巴细胞可能是细胞毒(CD8) T细胞或NK细胞,因为它们表达细胞毒T细胞标记,如CD8、CD3、 CD57及NK细胞标记(如CDI6和CD56)。在形态上,大颗粒淋巴细胞与大颗粒T细胞白血胞中的异常T细胞类似。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患者大多数携带HLA一DR4基因,并与Felty有许多类似特点,但是,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出现于LGL综合征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 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无特殊治疗方法,脾切除无效,甚至会使病情加重。 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的干燥综合征属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就发病机理而言,原发性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理过程。前者可有多种抗核抗体(如SSA、SSB抗体)、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假性淋巴瘤、肾小管酸中毒及慢性活动肝炎等表现。而这些异常很少见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干燥综合征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及全身表现外,还表现为眼干、发涩及口干。但是,临床医师还应结合眼干和口干的客观证据才能诊断,如证实干眼症的Shirmer试验阳性,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成角膜荧光染色阳性。以及口干症的唾液流量减少。唇腺活检异常或腮腺造影异常。 四)成人Sti1l氏病 成人Sti1l病多见于30一40岁,女性多发,其特征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型类似,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关节痛或关节炎,一过性皮疹及白细胞增高等。日本Yamaguchi等对90例成人Sti1l病进行研究后提出的诊断标准为:主要条件4顶:发热、关节癌、典型皮疹及白细胞增高,次要条件4项:咽痛、淋巴结和/或脾肿大,肝功异常和类风湿因子阴性。具有5顶(包括两项主要条件}以上条件者可作出诊断。文献上引用较多的诊断标准还包括Cush标准,Reginato标准等。国内提出过几个标准,但尚未被普遍采用。 五)反复型风湿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 反复型风湿症最初由Henck和Rosenberg在1941年首次描述。这是一种反复急性发作的关节炎。每次发作以单个或少数几个关节急性开始,可在几小时内达高峰。关节疼痛明显重,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很少超过一周,发作间期关节完全正常,很类似于痛风性关节炎发作。30%以上的患者在病初为关节受累,如掌指、腕、肩、髓、踝及肘,随发作次数增多,半数以上病人可有多个关节病变,甚或出现畸形,呈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实验室检查发现32%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常见血沉增快,但发作间期可降至正常。少数病例HLA-DR4阳性。其阳性率是否高于正常人群尚待研究,但是,已经发现HLA一DR4阳性者易溃变为类风湿关节炎。 反复型风湿症患者的治疗多选择非甾类抗炎药。有报道证明,对关节炎持续较久的病例给予羟氯喹或金制剂治疗效果满意。 六)健壮型关节炎(Arthritis Robustus) 健壮型关节炎的特点是以增生为主的慢性关节炎,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一般无痛或疼痛轻微,很少引起关节畸形。但皮下结节较常见。一般无关节周围骨质疏松,代之以明显的骨增生表现,可见软骨下囊性改变。这些改变可能由于关节腔内积液引起腔内压力增高而致。de Haas等的一顶研究为健壮型关节炎属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类型,其无痛性增生的特点与患者从事体力工作和或对疼痛敏感性较差有关。 七)缓解型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 几年前,McCarty等描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称之为缓解型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Syndrome of 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PE)。本病的特征是突发的手背凹陷性水肿、腕关节滑囊炎及手指屈肌腱鞘炎。类似改变还可见于足及踝关节。病人甚至可以准确地指出发作的日期和时间。 Rs3PE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亦无X线片可见的关节破坏。多数病例表达HLA-B7。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同,偏瘫患者仅在健侧出现RS3PE,而病变侧并不受累。其机制值得研究。 文献报道,小剂量皮质激素或羟氯喹与非甾类抗炎药并用可使RS3PE迅速缓解。有些病人可遗留手指或腕部屈肌腱轻度挛缩,为此治疗上应较积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