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发布时间:

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多年来,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为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明史文献研究、明代政治史研究等课程。对明代政治制度尤其是选举制度及其相关文献有较为深入和独到的研究,1991年以来,在《历史研究》、《文史》、《史学月刊》、《文献》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其中,独著《明史选举志笺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被中国明史学界称为“二十世纪考释《明史》的最为重要的宝贵成果”之一。独著《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一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原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评价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出色地完成了前人尚未解决的任务”;《光明日报》2007年2月3日和4月7日“读书”栏目先后为该书发表题为《考据是历史学的生命》、《寓论于考纠谬钩沉》的书评,充分肯定其为推进明代选举制度研究的深入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也发文指出“郭培贵教授的《明史选举志考论》和相关的30多篇论文在诸多方面将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独著《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科学出版社2008)一书则是国内外学术界第一部以编年形式考证明代科举基本制度和史实的学术著作,获“华夏英才基金”第八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1.《关于明中叶徭役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2.《试从晋唐间的社会习俗简析武则天秉政称帝的历史条件》,《阴山学刊》,1986年,第1期。3.《明代府州县学教官选任来源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4.《朱元璋的兴学重教及其历史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5.《朱元璋的教师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6.《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明史研究》第4辑,黄山书社,1994年。7.《论明代监生的“淹滞”及其原因和影响》,《北方论从》,1996年,第3期。8.《论明代提学制度的发展》,《文献》,1997年,第4期。9.《〈明史·选举志〉标点正误一则》,《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10.《〈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纠误一则》,《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11.《〈明代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考〉质疑》,《历史研究》1997 年,第5 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12.《〈明史·选举志〉榷补一则》,《文史》,第45 辑,1997 年。13.《〈明史·选举志〉标点商榷》,《文史》,第51 辑 ,2000 年。14.《〈明史·选举志〉记时考误》,《文史》,第53 辑 ,2000 年。15.《明代府州县学教官考核制度述评》,《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6.《建文帝有实录吗》,《殷都学刊》,2000年,第4期。17.《朱元璋的天人观及对其施政的影响》,龙西斌等主编《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8.《〈中国历史大辞典· 明史卷〉若干辞条商榷》,《学术界》,2001 年,第5 期。19.《〈明史· 职官志四〉兵备道补正》,《文史》,第68 辑,2004 年。20.《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韩]《启明史学》,第14辑,2004年。21.《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历史研究》,2005 年,第2 期。22.《〈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史学月刊》,2005 年,第4 期。23.《明代殿试榜数与进士数考辨》,《明清论丛》第七辑, 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24.《〈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 《史学月刊》,2005 年,第4 期。25.《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教育学》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26.《明代各科庶吉士数量、姓名、甲第、地理分布及其特点考述》《文史》2007年,第1 期。27.《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史学月刊》2006年,第12 期。 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28.《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清华大学学报》,2006 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篇目辑览”收入。29.《〈明史·七卿年表〉人名考误》,《文史》,2008年,第2期。30.《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光明日报·史学版》,2008、1、20。31.《明朝华籍交人进士略考》, 《文史》,2009年,第4期。32.《明代科举的坚实基础——官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经验教训》,《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33.《关于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流行观点的商榷》,《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4.《明代辽东进士考述》,《故宫学刊》,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35.《〈明史·礼志〉人名考误五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36.《〈明史·礼志〉记时考误》,《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37.《〈明史·礼志〉史实考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38.《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明代科举制度考论〉》,《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39.《明代科举研究的一部新作——〈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东岳论丛》2008年,第6期。40.《评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 期。41.《明代科举研究中几问题的辨证》,《第十三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师大出版社,2009年。42.《一部重要的明代科举文献—〈类姓登科考〉》,《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43.《〈国朝典汇〉辑成年代考》, 《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10期。44.《论明代中后期铨选的独重进士》,《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5.《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6.《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及其研究》,《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47.《明代的乐舞生》,《故宫学刊》,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48.《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16-125页。49.《明代乡试录取额数的变化及举人总数考述》,《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50.《明史·职官志一》考误十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第36-39页51.《明代广西进士人数及其地理分布考述》,《教育与考试》,2010年,第4期,第25-30页。52.《张廷玉〈明史·职官志〉考误》,《明清论丛》,第10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8月,第321-336页。53.《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发展特点与启示》,《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54.《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1期。55.《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第118-133页。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56.《明代军籍进士总数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考述》,《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57.《明代一甲进士群体户类与地域分布考述》,《东岳论丛》,2012年,第6期。58.《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59.《论明代科举中的座主门生关系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第175-19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摘登3000余字。 1、独著《明史选举志考论》(48万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2、独著《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32万字)获华夏英才基金第八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3、独著《明史选举志笺正》(17万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4、主编《官德》,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年4月版。5、主编《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年3 月版。6、合著《生死存亡之战——历代廉政问题论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独著《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 1、博士学位论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获河南省2005年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明史选举志考论》获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4、博士学位论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获2007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5、《明史选举志笺正》获河南省教委1998 年社科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1、主持河南省教委社科规划项目《明史选举志补正》,已结项。2、参加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历代人口素质研究》(96BSH024),已结项。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科举与社会和谐研究——以明代为例”,批准号:07JA770006,已结项。4、主持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明代科举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批准号:2009135、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辽宁明清时期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批准号:L07BZS006。6、参加国家出版署、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修订工程,负责其中《选举志》、《职官志》的校勘,已完稿。7、主持《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1BZS030 1、应邀出席由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第五——十三次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提交题为《明代教官的卑下及其原因和影响》、《论明的监生的淹滞及其影响》、《明代教官的考核制度述论》、《论明代监生的淹滞》、《朱元璋的天人观及对其施政的影响》、《论明代文官荫叙制度的发展》、《明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特点》、《明代辽东进士考述》的学术论文,并在第十二次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的大会发言。2、2005年8月,在河南师范大学主办“中韩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中外代表120余人,其中,来自韩国汉城大学、高丽大学、成均馆大学、大邱社会研究所等二十五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50余人。3、2004 年11 月,应韩国岭南大学校邀请,在其文科大学历史系做《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学术演讲。2005 年11 月,应韩国岭南大学校中国研究中心的邀请,出席“中国学的研究动态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做题为《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动态与展望》的大会发言。4、2007年10月,应台湾明代史学会的邀请,出席分别在台湾东吴大学和国立暨南大学举办的“全球下明史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发表了《明代的举人数和进士的平均中式年龄》的学术演讲。5、2008年8月,应邀出席由暨南大学和东莞市政协举办的“明清珠江三角洲(东莞)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题为《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的学术论文,2008年8月20日《东莞日报·东莞新闻·时政版》(A04)等报刊媒体纷纷予以摘登和报导。6、2007年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做了《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的大会发言。7、2008年10月,应邀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第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并做《关于明代科举几个问题的辨正》的大会发言。8、2009年9月,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出席“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在会上做了题为《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发展特点与启示》的发言。9、2010年3月,应邀参加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做了题为《论明代辽东进士的历史贡献》的大会发言。10、2010年12月,应邀出席了在宁波召开的“科举与明代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题为《明代进士群体社会流动再考察》的学术发言。11、2011年5月,应邀参加在台湾清华大学召开的“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东亚的书院与科举”,并做了题为《明代军籍进士总数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考述》的大会发言。12、2011年 9月,应邀参加“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做了题为《明代解元群体的构成特点考略》的大会发言。13、2012年6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和南开大学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主办的“明代国家与社会学术讨论会”,并做了题为《明代进士群体地理与代数分布及其特点》的大会发言。

论文已发表论文近90篇,多有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及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者,在台湾和日本均发表过论文,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关东文化特点刍议》,《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史学版;2.《历史研究层次结构探赜》,《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史学版;3.《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文史》2006年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4.《论关东历史地名内涵之演变》,《东北史地》2007年第四期;5.《论关东文化之特点》,《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群言出版社2006年10月;6.《文化新诠》,《新视野》2005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有论点摘编;7.《文化与文明的界定及其关系》,《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8.《清代官员的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清史论丛》2007年号;9.《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10.《论满族形成时期的文化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1期,该文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评奖论文一等奖;11.《论清圣祖倡导学术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12.《儒教与明初宫廷祭祀礼制》,《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13.《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管窥》,《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7期收录;14.《二十年来乾嘉学派形成原因与学术分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2期;15.《明代的宫廷火灾》,《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16.《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该文为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选为边疆史学科优秀论文;17.《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有论点摘编;18.《论明穆宗时期实现“俺答封贡”的历史条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该文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6期收录;19.《论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与明廷的朝贡贸易》,《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0.《论明世宗的对蒙“绝贡”政策》,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1.《论明代蒙古族之入据河套》,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22.《论明代成化年间的“搜套”之举》,《大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3.《论明代成化时期对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期;24.《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4期;25.《论明代永乐时期北边形势的变化》, 《第七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7月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6.《论明穆宗对北部边防的整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2期;27.《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5日理论版;28.《明代东宫臣僚集团与明代政治》,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1期,1994年12月出版;29.《八十年代明代宗藩研究述评》,日本明代史研究会机关刊物《明代史研究》第20号,1992年3月出版;著作已出版著作12部,近年来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探研》,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嘉靖传》,34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清史》,合作史著(撰写文化部分1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断代史系列,2002年12月出版;

(1986-2009)(一)明代国家制度研究1.《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50万字),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36万字,与杜婉言合作),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子课题,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3.《论明代的君主集权制度》(10千字),《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4.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万字),《文史》第33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5.《明代的巡抚制度》(万字),《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6.《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万字),《文史》第40辑,中华书局1994年版,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7.《明代的御马监》(万字),《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8.《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万字,与欧阳琛合作),《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9.《明代的四卫、勇士营》(万字),《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0.《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11.《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12.《明代军队的编制与管理体制》(万字),《明史研究》第3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13.《阳明史事三题》(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4.《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1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5.《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万字),《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6.《“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万字),《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二)明清江西商人及地域经济社会研究1.《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3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56万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江西通史·明代卷》(54万字,与谢宏维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附:11卷本《江西通史》副主编,江西省社科重大课题。4.《明清江右商帮》(6万字),(香港)中华书局、(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版5.《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万字),《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7.《明清西南地区的江右商》(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8.《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万字),《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赣文化专辑9.《再论明代士人的“弃学经商”》(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10.《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1.《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1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万字),《中国史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13.《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万字),《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14.《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万字),《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15.《“学而优则仕”:明清江西士人生存方式研究之一》(万字),《赣学》第1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6.《近代九江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万字),《近代沿江经济战略研究论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三)明代市民文学研究及其他 1.《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36万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2.《明成化皇帝大传》(30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3.《千古一人----苏东坡传》(18万字),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4.《旷世大儒----王阳明传》(30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5.《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30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发展》(万字),《扬州大学文化研究所辑刊》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5.《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万字),《明史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9年版6.《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7.《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海外中国学》(万字),待发。8.《“定法”与“定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万字),《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9.《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1万字),《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1989年第4期。10.《略论青苗法的推行与效果》(万字),《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三、论著编年(1996-2008)1986年1.《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获江西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87年2.《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新华文摘》辑目。3.《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1988年4.《明代的巡抚制度》,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略论青苗法的推行及效果》,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宋辽金元史》复印。6.《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收录于《漫话明清小说》,中华书局1992年。7.《“内阁始于东汉”说质疑》,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1988年第3期。8.《“江浙”辩》,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杂志1988年第5期。1989年9.《论明代的君主专制》,江西省社科院:《严嵩与明代政治》,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1989年。10.《江右商略论》,南昌:江西方志办《江西方志》1989年第2期。1990年11.《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33辑。12.《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13.《从明末农民战争看汉族地主阶级》,四川省社科院:《第二届国际明末农战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1年14.《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著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5.《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6.《明代的知识宦官》,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7期;收录于《中国历史百题》,中华书局1993年。17.《明代内阁建置的几个问题》(署名刘礼芳),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1992年18.《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王守仁的个性与明代士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收录于《93海峡两岸明清史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武林世界与历史真实》,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12期。21.《明代吉安的诉讼》,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993年22.《明代的四卫、勇士营》,南开大学:《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3.《中国秦汉史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2期。24.《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江右商帮》(合作,第一作者),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25.《再论明代中后期的弃学经商之风》(合作,第一作者),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1994年26.《(明)成化皇帝大传》(著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27.《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40辑。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8.《明代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3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29.《“摇篮”说》,南昌:《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赣文化专辑。30.《地域文化与江西商业文化》,南昌:南昌大学《赣文化研究》第1辑。1995年31.《明清江右商帮》(著作),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此为中国商业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十大商帮研究”的子课题。32.《千古一人——苏东坡传》(著作),台湾:国际村文库1995年。33.《论正史<奸臣传>》,香港:香港大学国际明史学术会宣读论文,1995年12月。34.《江西士大夫与明代政治》,江西省社科院:《江西名人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3期。35.《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南昌:《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1996年36.《中国政治通史·明代卷》(著作,第二作者,与杜婉言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为国家社科七五重点课题,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科院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37.《千古一人----苏东坡传》(修订版),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7年。38.《明代的御马监》,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9.《近代九江的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中国商业史学会:《近代沿江经济发展论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40.《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中国明史学会:《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41.《明代统治者对佛道二教的利用与限制》,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1998年42.《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长春:1997年8月;《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扬州:《扬州大学文化所辑刊》第一辑,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43.《王阳明与江右王门学派》,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期。44.《明代的乡试、会试与殿试》,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45.《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1999年46.《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明清时期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二人合作,为第二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47.《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1997年12月;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3月。2000年48.《旷世大儒——王阳明传》(著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49.《一个儒学实践者的悲喜剧》,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2001年50.《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51.《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2002年52.《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论文集,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3.《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9期。2003年54.《阳明史事三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新华文摘》2003年24期摘要。2004年55.《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著作),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高校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6.《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7.《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论点摘要。58.《明代文化专制三议》,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2005年59.《一段历史、一段水土与一方人----走进明朝的江西》(合作,第一作者),广州:广东省社联《粤海风》2004年第1期。收录于江西人民出版社《第三只眼睛看江西》(胡平编),2005年。60.《谷霁光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个性》,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人大资料中心《历史学》复印。2006年61.《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期)。6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7年63.《“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摘要、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64.《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65.《明代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对策》(第二作者,与萧发生合作),《北方论坛》2007年第1期。66.《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人大资料《历史学》复印。2008年67.《成化皇帝大传》(著作,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68.《明代国家权力及运行机制》(著作,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另,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和《农业考古》、《民主》等报刊发表史学评论、史学杂文约100篇,篇目从略。

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

注: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除署名外,吴庆洲为唯一作者。一、建筑历史研究1. 浅谈真武阁的建筑艺术. 南方建筑,1986,32.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古建园林技术,1987,1:31~35,1987,2:58~62,1987,3:61~643. 广济桥历代的建设. 岭南文史,11-12:82~874.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世界建筑,1989,6:117~1205. 肇庆梅庵. 建筑史论文集(八):21~33.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6. 粤西古建筑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 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42~51,1992,2(总 35):49~557. 圣保罗大教堂. 世界建筑. 1994,1:69~728. 我国佛教塔刹型制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4,4(总45):21~28,1995,1(总46)13~179. 南汉遗迹药洲园建筑设计. 华中建筑,1995,2:57~60,1995,3:70~7310. 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中外建筑,1996,1:4~711.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华中建筑,1997,2:28~36,1997,3:16~21,1997,4:6~ 1212.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58~6113. 环境生态与传统民居. 第八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 香港,199714.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建筑学报,1998,4:5715. 德庆三元塔修复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9,1(总62):36~4116.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长江建设,1999,2:12~1317.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华中建筑,1999,418. 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古建园林技术,2000,1(总66):32~34;2000,2(总67):30~3319.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华中建筑,2000,4:23~2720. 防洪防匪的大宅——光仪大屋. 小城镇建设,2001,6:72~7321.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建筑学报,2001,8:62~6422. 瑰玮独绝,另树一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 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 文物出版社,200523. 宫阙、城阙及五凤楼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古建园林技术,2006,4(总93):43~50,2007,1(总 94):50-5324. 台湾道教建筑脊饰艺术. 世界建筑导报,2006,7:12~1725. 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建筑师,2007,5(总129):83-9026.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中国园林,2007,10:73-7727.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城市与设计学报,2007,9,28:155-20328. The Small Dujiang Weir ,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Baojiatun in Anshun of Guizhou Province 2012年东亚建筑国际学术会论文,2012,.香港29.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actical Case : Baojiatun Watermill.吴庆洲.徐好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年最佳遗产保护实践会议论文.2012,~29.克罗地亚30. 吴庆洲、徐好好.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南方建筑.2013,1:92~95二、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研究1.古台州城规划建设初探. 城市规划,1986,2:54~572.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 新建筑,1987,3:66~693.北方雅典爱丁堡. 城市规划,1989,4:57~604.古惠州城与西湖. 岭南文史,14:103~1075.吴庆洲,叶荣贵. Modernized City, Cultural Tradition,Local Features. 转变中的亚洲城市和建筑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89,11. 北京6.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华中建筑,1991,2:55~617.历史文化名城牛津.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438.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古建园林技术,1995,2(总47):53~609.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建筑学报,1995,8:45~4710.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华中建筑,1996,2:31~401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中外建筑,1996,4:32~3412.中国古城规划与宇宙模式. 纪念刘敦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南京,199713.中国古城选址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0,9~10,9:31~36,10:34~4114.郑力鹏、吴庆洲. 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37~ on Citywall and Moat Military Defence System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Dynasty.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 研讨会论文. 南京,2004,1116.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城市规划,2005,2:66~6917.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建筑师,2005,4(总114):86~9118.周霞,冯江,吴庆洲.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 例. 城市规划2005,8:93~ Urban Can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日本,京都,2006,10、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61~6920.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总序. 建筑师,2011,1:91~ on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ortoise City of Ganzho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建筑师,2012,1(总155):64~7323.丽江历史文化述论.中国名城,2014,11:47~5224.亚德里亚海的明珠—杜布罗夫尼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52~57三、建筑和城市防灾研究1.两广建筑避水灾之调查研究. 华南工学院学报,1984,2:127~1402.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和成就. 城市规划,1984,3:28~34 3.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初探. 城市规划汇刊,1985,3:12~184.我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城市规划汇刊,1985,3:47~525.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 清华大学. 建筑史论文集,1987,8:1~20,清华大学出版社6.历史上梧州城的水灾及防洪措施. 珠江志通讯,1988,1:32~347.伦敦城特大火灾及其重建. 新建筑,1988,4:568.唐宋明清京都排水排洪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1988,6:35~379.兼有防敌和防洪作用的台州古城. 古建园林技术,1989,2(总23):55~ Protection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from Flood Damage. DISATERS. 1989,volume13,.惠州西湖与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89,4:7~ Measures against Flood Impact Along Pearl River. 国际住宅学术讨论会论文,,英国, 谢菲尔德13.唐长安在城市防洪上的失误.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90~29614.广州古代的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90,3:36~3715.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20016.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2,4:23~2717.现代城市防洪的方略与措施. 长江建设,1995,1:15~1818.现代城市水害的剧化及防御对策. 城市规划,1995,3:41~4319.汕头市防御洪潮灾害的方略与措施及减灾对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 研究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8,2:89~ Urban Flood Hazard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年国际建筑 师协会第20届大会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23~2922.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 规划师,2002,1:12~1323.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 灾害学,2002,2:62~6924.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4,4~ Flood: Experience & Hazard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市洪水经验与可持续 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越南,胡志明市,2006,3,1026.历史上四川地震堰塞湖水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新建筑,2008,4:112-11427.荆州古城防洪体系和措施研究.中国名城,2009,3:34~4028.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国名城,2010,1:37~4129.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745. 重庆出版社,201030. 汉魏洛阳城市防洪的历史经验及措施.中国名城,2012,1:67~. 论北京暴雨洪涝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10:4~1332.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3:111~11533. 襄阳古城历代防洪体系的建设及减灾措施.中国名城,2013,4:47~5234.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涝—古城水系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的借 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8:71~77四、建筑教育与研究1.继承先师事业,培育精英人才——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新建筑,2004,4:62~642.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华中建筑,2005,3:126~1333.建筑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建筑教育的世纪重任.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 教育.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南方建筑,2012,2:48~535.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南方建筑,2012,5:11~12五、报刊文章 built to avoid flood damage. CHINADAILY. November 5,1996: Décor Stems from Mythology. CHINADAILY. December 31,1996:93.探秘: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光明日报.2011,8,12:15

⑴著作《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1998年获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三等奖;⑵著作《文献经济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获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⑶著作《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获天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⑷著作《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⑸论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实证研究》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⑹论文《青少年科学阅读与创新素养的培养》2006年获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专题会议论文一等奖;⑺论文《试论面向数字书目控制和数字资源控制的数字目录学》2007年获第五届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⑻论文《全民共享文化服务的路径依赖及优化研究》2008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⑼论文《试论数字目录学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200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会优秀论文奖;⑽论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村图书馆的定位与服务》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一等奖;⑾论文《面向数字素养的大学图书馆数字服务体系研究》2011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1年会优秀论文奖。 ⑴1996年主持教学项目《实施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省级鉴定并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⑵2002年《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奖);2007年《关于图书馆学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获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二等奖。 ⑴1992年被评为郑州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⑵1994年获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科协联合授予的“河南省青年科技奖”;⑶199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⑷1998年被评为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⑸2006年获南开大学“敬业”奖教金一等奖。

1. “NP+好+V”构式语义探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2. Topic and Its Negation in Chinese Sentenc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 《诗经》叠字计量研究,第十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一辑,学苑出版社,2013年。4. Catego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ragments with Shi Plus Punctu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 Comput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mbiguity Structure “A Shuoshenme Ye B”,越南亚洲语言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12年。6. 副词“才”的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长江学术》2012年第1期。7. 对“之前”和”以前“异同的新认识,《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8. On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Comput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dverb “cai”,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IEEE Computer Society, . 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1期。10. On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Comput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dverb “Jiù”,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 On the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Compute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b bie(别),新加坡亚洲语言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IEEE Computer Society, USA,2009年。12. “甭”与“别”,《语言研究》2009年第4期。13. 副词语义指向自动识别的路径探讨和个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摘录。14. 论副词“也”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15. 诗经一价动词研究,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16. 从语言问题到语言资源,《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7. 文科大学生实践创新模式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第8期。18. 论“X从小Y”的词切分,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19. Constraints of Word Segmentation on Computer Identification for Semantic Orientation, 《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新加坡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2007年。20. 《诗经》形容词的配价研究,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二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21. 《诗经》使令动词配价研究,《长江学术》2006年第4辑。22. “从小”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06年3月录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23. 《诗经》“给予”类三价动词配位方式考察,中国诗经学会《诗经研究丛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24. “静女”非“美女”—与熊焰先生商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25. NP施+VP+NP受及其同义句式的选择,《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26. 同义句式的语言研究和言语研究,《长江学术》2003年第4辑,第一届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27. 《诗经》“给予”类三价动词及其句式构成,《人文论丛》2003年。28. “NP+在+NPL+V着”及其同义句式语用研究,《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29. 《围城》述补式超常搭配小议,《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30. 述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变换略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6期。31. 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32. 《诗经》结构变换修辞论,《修辞学习》2001年第2期。33. 论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论变换的语用价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34. 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时标点的变化,《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35. 科学体与艺术体状中结构的比较,《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36. 论超常搭配的变换及语用价值,《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第十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50年代末基本消灭的鼠疫、真性霍乱,1958年基本消灭的血吸虫病,60年代初绝迹的天花。

1、鼠疫的防治及成效。

鼠疫危害严重,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鼠疫。建国初期卫生部在东北、察蒙、浙江、福建、云南等鼠疫流行区设立了防治所,组成鼠疫防治队,开展有效的防治,并进行预防注射。

另外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鼠疫危害及防治知识,发动群众捕鼠灭蚤,及时上报鼠疫疫情,依靠群众群防群治,取得很大成效。鼠疫在50年代就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中国卫生年鉴(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2、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天花的防治,推行全民普遍种痘活动,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卫生部发布《种痘暂行办法》,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广泛开展宣传,大力推行普遍种痘活动,成立种痘运动领导机构,培训种痘人员,提供所需器材等。

1949~1952年共种痘5亿多人次,每年使用1亿多痘苗,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普遍种痘,种痘率达到90%。到1950年11月,全国已有4000万人种了牛痘,到1951年10月,全国已有2亿人普种牛痘。

李德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奋斗》,195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1955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天花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制订紧急防治处理办法,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疫网。政府建立国境免疫带,在缅甸、印度、尼泊尔边境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世界卫生组织1958年制订扑灭天花计划,1967年开始全球扑灭天花活动,1977年天花才被根治,中国在60年代基本消灭天花,比亚非流行国家提前16年。天花发病人数逐年下降。

3、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的严重寄生虫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56年党中央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提出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指出“既要积极治疗,又要积极预防,由控制感染到逐年减少感染,最后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1955年成立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卫生部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局,各地成立血防所、站等机构,在流行区先后建立了16个防治所、78个防治站、420个防治小组,《扑灭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1957年全国有16000多名血吸虫并防治专业人员,推行各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保证。

政府1956年就在12个疫区治疗病人40万名以上,发动群众开展灭螺运动,1958年湖沼灭螺面积上百万亩,余江县1955~1957年灭螺面积达650,342平方公尺,占钉螺总面积的96%以上。1957年11月16日《江西日报》,第3版。

安徽省东至县是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地区,制定“积极治疗,全面两管,搞好灭螺”的措施,1958年全县“发动群众投入血防除害运动。据统计,全县灭螺面积1765万平方米,治疗病人40086人。”《东至县血防资料汇编(1950~1980)》,安徽东至县血防站档案,第35~37页。

通过50年代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产的发展。

4、其他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白喉、回归热、疟疾等也得到有效的防治,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1950年11月25日,北京市率先颁布了《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

规定霍乱、鼠疫、天花,发现后应立即报告,至迟不超过12小时;白喉、猩红热、斑疹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发现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痢疾、伤寒(副伤寒)、回归热、黑热病、麻疹,应于临床诊断后48小时内报告。《北京市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北京市政报》1951年第2卷第8期。

1955年中央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建立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以及传染病防治处理要求,对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在城市最迟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最迟不超过24小时;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乙类传染病,在城市不超过24小时,在农村不超过3日,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报》1955年7月。

扩展资料:

我国50年代传染病防治的社会影响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对传染病的有效防治,在当时产生积极的影响,积累丰富有益的经验。

(一)50年代传染病防治的社会影响

1、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恢复发展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与政府发动群众,积极防治,随着传染病的有效防治,人民劳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使得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完成,对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加强党与政府的执政管理水平,巩固人民政权。

50年代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塑造新中国良好的政治形象,巩固人民政权。党与人民政府把传染病防治提到政治高度,进行社会动员,协调各方面开展防治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健全卫生防治机构,实行疫情报告制度,制定卫生政策法规,开展科学研究,迅速有效控制消灭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体现较高的执政领导水平。

3、建立卫生防疫组织网络,发展人民保健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建立覆盖全国的自上而下的卫生防疫工作组织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卫生防疫队伍,成为发展人民保健事业的重要保障。

为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专业组织建,1952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行政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卫生防疫站与防治研究机构,培养大批防治传染病的技术骨干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包括卫生防疫、监测监督、防治、研究等的卫生防疫网,形成政府主导的卫生防疫工作体制,奠定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基础。

(二)传染病防治的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防治实践,留下积极有益的历史启示。

1、首先是注重预防为主,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建国初期传染病的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预防措施控制消灭传染病,减少成本,保障人民健康,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2、其次是重视社会动员与资源调控,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注重社会动员与参与。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地政府发动群众订立防疫公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

人民政府整合调度社会卫生资源,如公私医院、红十字会、中华医学会等行业组织,对重要传染病的防治进行保障支持,在当时资源缺乏的状况下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3、再次重视专门领导,建立专业领导机构体系。50年代政府把原系预防工作中的常规活动,提高到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设立传染病领导与防治机构,由党委主要领导负责,职责分明,高效有力,能够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集中防治主要传染病,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方法如下:

1、网页搜索“百度学术”并点击进入首页,首页下面有变化的名人名言。2、进入精准搜索,可以导入自己的时间要求、主题、关键词、出版物等信息进行精确搜索。3、进入搜索页面后,大量相关论文排列,可以点击开自己所需文件。4、点击进入了知网的页面,可以利用校园内网下载或者知网账户下载。

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一些学术会议的衍生出版物,但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会议都会出版论文集,有些会议也是不出版的,论文集就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汇总出版的合集,论文集也是有一定用途的,但在国内,论文集较受争议,因此要看具体情况。

在国内评职晋升中,如果文件中明确不认可论文集,那么会议论文集就需要作者慎重选择了,这种要求在国内并不少见,很多职称晋升中不认可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但会议论文有时需要区别对待,会议论文的发表在评职晋升中还是受认可的,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宣读的文章与其他国际学术论文具有同等价值。

2000年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一、课题1、独立主持200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单列学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一般立项资助课题《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研究》1项。2、独立主持200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旨在从小培养创新人才的儿童艺术教育研究》1项。3、独立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校体、卫、美、国防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1项。4、独立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湘、鄂、渝、黔边区原生民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项。5、、独立主持2004年湖南省社科一般立项资助课题《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儿童艺术教育研究》1项。6、独立主持2006-200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立项课题《构建与和谐社会性相适应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1项。7、独立主持2008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课题《南楚儿童民俗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项。8、独立主持2000年湖南省社科立项资助省级课题《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湖南省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项。二、著作1、专著:《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北京青年报》刊发书讯,《现代教育报》和《中国文化报》分别在同年7月和8月刊载书评。2004年2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指定专家组鉴定专著为一等成果;2004及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在艺术类高等学校教学书目将《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作为艺术类新书重点推荐。2、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具书《学前儿童体育同步练习册》一部,2003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3、参编:《小学教学论》一部, 2000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三、论文国家级A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9篇)1、“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载《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2期 第一作者2、“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构成及开发价值”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2期 第一作者3、“构筑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究”载《装饰》2007年第8期 第一作者4、“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载《装饰》2006年第11期 第一作者5、“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三维结构模型的探索”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独著6、“浅谈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创新之路” 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2期 独著7、“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 独著8、“论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文化导向” 载《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 独著2003年在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小学教育》上全文刊载9、“科尔曼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与我国儿童音乐教学创新策略” 载《中国音乐学》 2002年第1期 独著国家级B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刊学术论文(13篇)1、“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原则及方式”载《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第一作者2、“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思考”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第一作者3、“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探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第一作者4、“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第一作者5、“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异化现象点击”载《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独著 2010年收录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研究论文集《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书中6、“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载《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5期 独著7、“改革高校传统的舞蹈欣赏教学模式”载《舞蹈》2004年第4期 独著8、“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创新浅探”载《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第一作者9、“中国传统文化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影响因素探析”载《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1期 独著10、“科尔曼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及其启示”载《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独著 2010年收录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研究论文集《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书中11、“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学前儿童艺术课程决策的启示”载《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独著 2000年4月19日在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上全文刊载 2010年收录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研究论文集《国外幼儿园课程》书中12、“试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载《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第2期 第一作者13、“论中小学生体育课堂里的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矫正”载《体育学刊》2000年第4期 独著省级类学术刊物论文1、“论我国非遗整体保护文化环境之构建”载《艺海》2010年第4期 独著2、“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载《现代幼教》2009年第7-8期 第一作者 2010年收录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研究论文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书中3、“刍议幼儿艺术与幼儿生命的律动”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第一作者4、“浅谈幼儿舞蹈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载《现代幼教》2008年第7期 第一作者5、“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探究”载《基础教育研究》08年第4期第一作者6、“刍议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第一作者7、“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第一作者8、“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特性的阐释”载《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独著9、“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的范式革命”载《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独著10、“儿童艺术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探析”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 独著11、“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结构探析”载《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独著1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结构创新的途径探析”载《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2003年12月 独著13、“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双重影响探析”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独著 2002年第2期14、“儿童艺术教育体制创新的任务探究”载《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4年第2期独著15、“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型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探析”载《教书育人》2004年第4期 独著16、“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性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载《中外教学研究》2004年3月 独著17、“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儿童艺术课程决策的启示”载《素质、素养、品味》——湖南师范大学素质教育优秀讲座选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独著18、“湘西土家族幼儿民族艺术教育体系探析” 载入 2005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武陵区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19、“新课标新要求学校体育行为的回应——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行为的筑构”载《体育师友》2006年第4期 独著四、获奖1、2010年荣获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2006年荣获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荣获首届《湖南省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4、“培养创新人才,进行艺术教育的范式革命”2005年荣获中央教科所举办的“求是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5、2006年荣获《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社颁发的“《学前教育研究》优秀作者”荣誉证书6、“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三维结构模型的探索”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6、“民俗文化与儿童审美教育”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7、专著《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荣获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张德琇教育科学研究奖8、“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儿童艺术课程决策的启示”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9、“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0、“浅谈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创新之路”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1、“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 荣获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张德琇教育科学研究奖12、《学前教育研究》系列论文荣获2000年湖南师范大学张德琇教育科学研究奖

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1、《开启又一扇高等舞蹈教育之窗》,独立,2000年第3期《舞蹈》2、《关于师范院校舞蹈系专业建设的思考》,独立,2003年第10期《舞蹈》3、《剧目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独立,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探索中国古典舞审美现象》独立,2004年,《韩国国家清州艺术》5、《舞蹈本科民族民间舞教学样式的新思考》独立,2004年9月,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论文论坛集;6、《舞蹈求学者的梦想通道——针对舞蹈专业应试指导》,独立,2004年9月中国文艺出版社7、《综合性大学舞蹈本科“剧目课教学体系”的建设》,独立,2005年《舞蹈》第3期8、《解读芭蕾》,独立,2006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校刊9、《中国舞蹈专业课期末考试方法辨》,独立, 2006年《舞蹈》第11期10、《东西方舞蹈教育比较》,独立,2007年4,澳门国际高等舞蹈教育论坛,宣读、发表论文11、《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独立,2007年9月全国艺术院院长高峰论坛论文一等奖,2007年第12期《中国艺术教育》1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特征》,独立,2007年11月韩国国际舞蹈高峰论坛论文集、收录韩国国家图书馆13、《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独立,2008年2月《中国艺术教育》15、《舞蹈自由职业者—进行时与将来时》,独立,2008年第3期《舞蹈》16、《桃李春风十年灯——探索中进取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独立,2008年第7期《舞蹈》17、《舞蹈编创课程的设置与内涵》,独立,2008年11期首师大出版社18、《综合大学舞蹈编创课程的建构》,独立,2009年2期《舞蹈》19、《中国舞蹈教育现状分析》,独立,2010年《韩国际舞蹈高分论坛》韩国家舞俑研究会20、《意思≠意义》,独立,2010年8期《舞蹈》21、《中国舞蹈艺术需要与经营联姻》,独立,2010年第8期《舞蹈》22、《专业技能是舞蹈高等教育唯一的教育价值吗?》,独立,2010年第六届高校艺术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市场化问题》,独立,2010年8月,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论文集;24、《儿童舞蹈自主编创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探索》,独立,2010年11月,《中国艺术报》;25、《启发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探索》,独立,2011年10月大韩舞俑协会国际研讨会特刊;26、《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舞剧白鹿原》,独立,2012年1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评论;27、《教学的“显微镜”,教育的“望远镜”》,2014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校庆特刊;28、《透视当代中国舞蹈本科人才培养》第一作者,2014年,中韩高等艺术教育论坛论文集;29、《童年在舞蹈的“呼吸”中成长》第一作者,2015年,《舞蹈》第九期。30、《在舞蹈教育丛林中寻找突破口》第一作者,2015年东盟教育论坛论文集。(二)出版学术著作10部:1、《舞蹈构成法》,2000年5月,中国当代出版社;2、《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已再版11次),200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3、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中国舞蹈卷》核心成员,2010年8月;4、《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2011年8月,民族出版社;5、《田培培告诉你学习舞蹈的100个秘密》,2012年,南海出版社;6、《舞蹈艺术经营》,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7、《全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规划教材:舞蹈与形体训练(综合院校、职业院校适用)》,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8、《小学舞蹈课领先教材(一二年级) 趣味篇》(进入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9、《小学舞蹈课领先教材(三四年级) 快乐篇》(进入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0、《小学舞蹈课领先教材(五六年级) 情境篇》(进入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1、《舞蹈艺术创作》,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2、《舞蹈创作法》,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出版系列性多媒体教材5套:1、《幼儿园英语律动舞蹈示范课》(启蒙、小班、中班、大班)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2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儿童舞蹈表现力阶梯训练》(启蒙篇、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4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3、《5分钟形体训练》(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系列教材 ,第一作者,2006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4、《舞蹈特长生考前辅导系列》(小学升初中篇、初中升高中篇、高中升大学篇)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6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5、《实用舞蹈宝典》(青少年、企业、节庆日)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四)主持学术科研项目20余项:1、教学改革研究《剧目课教育教学体系》,2004年5月,主持,优秀成果奖;2、课程建设《舞蹈编创技法课》,2005年10月,主持,优秀成果奖;3、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指南》,2005年10月,主持,优秀成果奖;4、教学改革研究《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考试方法探索》,2006年4月,主持 ,优秀教改立项奖;5、北京市重点科研《技术与力学实验室》,2006年—2010年,主持,完成;6、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舞蹈经营本科教学体系建设》,2006年—2007年,主持,优秀成果奖;7、课程建设《现代舞训练与编创》,2006年12月 ,主持,发表论文;8、课程建设《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2008年—2009年,主持,出版教材(教育部指定艺术本科专业教材;9、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与舞蹈美育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2010年,主要成员;10、《舞蹈本科教育如何与娱乐业人才需求接轨的研究》,主持,科研一等奖;11、《对小学生编创启蒙课的设想》,2009年—2010年,主持,科研一等奖;12、《针对舞蹈类本科生就业趋向的分析与探索》,2008年—2009年,主持,科研一等奖;13、精品课程《舞蹈编创课程体系》,2010年5月,主持,优秀科研奖;14、《针对当代中国青少儿舞蹈教师现状的调研与分析》,2011年,主持 ,优秀科研;1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中国舞蹈史》,2010年—2012年,主要成员;16、北京市研究生精品课程《舞蹈创作理论与技术研究》,2012年3月,主持,优秀科研奖;17、北京市重点科研《音乐与舞蹈学——创新与理论研究创新团队》,2012年9月 ,主持,完成;18、儿童舞蹈教学与创作方法课程体系研究,2013年4月,主持,优秀科研奖;19、“舞蹈创作理论与技术研究”精品课程群建设延伸性研究,2013年5月,主持,优秀科研奖;20、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211工程建设)“舞蹈教育博士点主文献建设”,2013年9月,主持,完成;21、《舞蹈创作理论与技术研究》特邀持续性项目, 2014年,主持,在研;22、课程群与团队建设项目《儿童舞蹈教学与创作课程群》,2014年,主持,在研。

[1] 邢红兵,语法搭配的分类和作用--多义词的激活机制之一,《机器翻译研究进展》,陈肇雄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2] 邢红兵,含“VA”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3]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邢红兵,关于确定现代汉语分词原则的实验报告,《北京语言学院第三届青年科学报告会论文集》(内部发行),北京语言学院教务处,1994年。[4]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李德钧、邢红兵“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概述(合作),《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罗振声、袁毓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胡明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5] 邢红兵、张普、崔永华,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Disassembly and Standard of GB 13000. 1 Character Set,(第一作者),《第二届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6] 邢红兵,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语言工程》,陈力为 袁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7] 邢红兵、张普、崔永华,对部件称说的建议,《计算机世界》,1998年4月27日。[8] 信息处理用 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主要起草人),语文出版社,1998年4月。[9] 邢红兵、张普,汉字基础部件称谓“音托”键位统计,《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10] 邢红兵,现代汉语字、词基础部件统计分析,《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11] 邢红兵,现代汉语词类使用情况统计,《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12] 邢红兵,从分词的不一致性看汉语分词的难点,“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9年6月。[13] 邢红兵,词性标注中难归类词语分析,黄昌宁 董振东主编,《计算语言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14] 邢红兵、舒华,语料库建设与汉语认知研究,“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10月北京。[15]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五届青年科学报告会论文(二等奖),1999年11月。[16]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6期转载。[17] 邢红兵,汉语水平词汇双音节词结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八届科学报告会论文。[18] 邢红兵、舒华、孟祥芝、尚悦,形声字声旁规则性效应调查,“国际华语教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新加坡。[19] 邢红兵,基于第三代语料库的信息领域术语动态更新,《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20] 邢红兵,计算机领域汉英术语的特征及其在语料分布规律,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ugest 9-13 Urumqi, China.[21] Sun Maosong, Zhou Qiang, Sun Honglin, Huang Changning, Zhang Pu, Xing Hongbing, Constructing a Word-segmented & POS-tagged Chinese Corpus and a Chinese Treebank,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Computing, July 8-9, 2000[22] 邢红兵,计算机领域汉英术语的特征及其在语料分布规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0年第3期。[23] 苑春法,李莼,崔永华,邢红兵(2001). 基于遗传算法的汉语构词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Z1期。[24] Lu Qin, Li Yin, Xing Hongbing, Li Ngai Ling and Chan Shiu Tong(2002),The Hong Kong Glyph Specifications for ISO 10646's Ideographic Characters,Twenty-first International Unicode Conference, Dublin, Ireland, 14-17 May 2002.[25] Xing Hongbing, Shu Hua, LiPing (2002). A self-organizing connectionist model of character acquisition in Chine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26]张亚旭、舒华、周晓林、邢红兵(2003),汉字识别中声旁与整字语音信息激活的相对优势,《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27] 邢红兵(2003),留学生形声字声旁规则性效应调查,载于《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28] 邢红兵(2003),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能力调查。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29] 邢红兵(2003),对外汉语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方法调查. 苏培成主编,《信息网络时代的汉语拼音》。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30] 邢红兵(2003),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31] 邢红兵(2004),基于“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语素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32] 邢红兵、舒华(2004),《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形声字声旁表音特点分析,载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33] 邢红兵、张旺熹(2004),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与统计研究,“对外汉语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1月,北京。[34] Xing, H., Shu, H., & Li, P. (2005).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rpus analyses and connectionist simulations.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35] 邢红兵(2005),信息技术领域术语用字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1期。[36] 邢红兵(200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 “对外汉语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3月,香港。[37] 邢红兵(2005),《(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汉字部件统计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38] 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用字统计分析,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语文出版社,2006年6月。[39] 邢红兵(2006)《(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双音合成词语素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40] 张博、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义词义项收录排列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条件,第二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北京。[41] 邢红兵(2006)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项目词典”基本框架,第二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北京。[42] 邢红兵、张文坚、江诗鹏(2006),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谓词句法属性统计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43] Ping Li & Hongbing Xing(2006),Diease But No Sheep, Science Vol 311, 31 Marth 2006.[44] 张金竹、邢红兵(2007)词语的习得途径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第八届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2007年5月,中国香港。[45] 邢红兵、舒华、李平(2007),小学儿童词汇获得的自组织模型,《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3期。[46] 南旭萌、李芬芬、邢红兵(2008),留学生汉语学习词典使用情况调查,郑定欧主编《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7] 蔡北国、邢红兵(2008),谈基于语料库的词的用法研究与词汇教学,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48] 弓月亭、邢红兵(2008),语料库建设与语法教学,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49] 张金竹、邢红兵(2008),小学阶段汉字音节的分布与存储,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50] 邢红兵、舒华(2008),小学语文教材用字基础部件统计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51] 邢红兵、张普(2009),《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特点解读及使用建议,《小学语文》,第7、8期。[52] 郝瑜鑫、邢红兵(2009),基于语料库和数据库的同义词辨析模式,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2009年7月,山东烟台。[53] 邢红兵(2009),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7月,北京。[54] 邢红兵(2009),中介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对外汉语研究》,第五期。[55] 邢红兵(2009),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期转载。[56]郝瑜鑫、邢红兵(2009),汉语学习型词典需求调查和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词典编撰构想,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57]郝瑜鑫、邢红兵(2010),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同义词辨析模式初探,载亢世勇等主编《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论文集》,新加坡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出版。[58] 陈永朝、邢红兵(2010),基于联结主义理论模型的留学生复合词习得考察,《现代语文》4月下旬刊。[59] 陈永朝、邢红兵(2010),基于分布表征的语义提取和语义透明度自动评估实验,《现代语文》3月下旬刊。[60] 王娟、邢红兵(2010),留学生单音节多义语素构词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61] 张金竹、邢红兵(2010),留学生语素习得路径探析,《现代语文》第11期。[62] 郝瑜鑫、邢红兵(2010),汉语学习型词典需求调查研究——兼论初中级阶段学习型词典的编撰,载《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第六届对外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63] Teuvo Kohonen and Hongbing Xing(2011). Contextually Self-Organized Maps of Chines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1, Volume 6731/2011, 16-29[64]邢红兵(2011),汉字统计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与研究》,第一辑。[65]邢红兵(2012),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汉语学习》,第2期。[66]郝瑜鑫、徐婷婷、邢红兵(2012),现代汉语常用副词AABB式句法语义研究,《语文学刊》(06) 。[67]邢红兵(2012),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提取及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第七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TCLT),美国,夏威夷。[68]邢红兵(2012),中介语语料库虚词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第五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吉林,延边大学。[69]邢红兵(2013),基于语料库的词语知识提取与外向型词典编纂,《辞书研究》,第2期。[70]邢红兵、辛鑫(2013).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J]. 华文教学与研究,02:64-72。[71]邢红兵(2013). 词语搭配知识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04:117-126。[72]郝瑜鑫、刘汉武、邢红兵(2013). “就是……也/都……”的量级标示功能[J]. 汉语学习,05:65-70。[73]郝瑜鑫、邢红兵(2013). 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04:13-14。

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主编10余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一)音韵、方言学类研究著作1《杜甫古诗韵读》(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2月)。2《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4年10月)。3《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4月)。4《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语文出版社2002年)。5《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6《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7《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8《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9《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二) 其他语言学著作10《中学古汉语修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11《古汉语翻译述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尔雅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3《尔雅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三)古代文化及古代文学著作14《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启明书局1989年6月)。15《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导师出版社1992年6月)。16《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17《中国文学史述要》(香港导师出版社1996年7月)。18《孟子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9《孟子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语言研究和应用》(第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十三经漫谈》(第二主编,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3.《汉语言文字学论丛》(主编,《古汉语研究》1998年)。4.《艺文述林·语言卷》(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5.《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主编,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6.《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主编,海天出版社1999年2月)。7.《编辑与语言》(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5万字)。8.《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9.《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10.《十三经开讲》(第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1.《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学研究》(第一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 《诗经》行露 新台 的语言结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81年第2期2 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3 白居易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5 评袁梅《诗经译注》中之“叶音”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6 杜甫古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 合叙释例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8年第5期8 代称格例释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9 文言层递辞格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9年第4期10 合叙浅谈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修辞学习1989年第5期11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12 韩愈古诗用韵考-兼与白居易古诗用韵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13 颜师古《汉书注》反切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14 清代吴人南曲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古音阴入对转疏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16 《类篇》中的同字重韵初探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17 漳州方言同音字汇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方言1993年第3期18 试论上古音歌部的辅音韵尾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19 《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3年第一期20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21 《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 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23 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24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25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26 《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决》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 《切韵》系韵书韵目分类检字法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组编的《现代汉语研究专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8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29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会议述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社科界1996年第4期30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1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2 福建方言研究概况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7年第4期33 《广韵》声母系统与漳州方言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七秩华诞纪念论文集《语苑撷英》,1998年1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34 福建语言文字研究概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35 明末上海凇江韵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6 《泉州方言文化》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林华东著《泉州方言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大学出版社出版37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五次国际学崐术研讨会论文集》3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39 《汉语语法学论稿》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刘永耕《汉语语法学论稿》,巴蜀书社1999年4月版40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41 闽南方言“la-mi式”和“ma-sa式” 秘密语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1999年第5期42 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总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出版43 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11-1544 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08-1545 《闽腔快字》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2046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47 中国语言学:回顾与展望——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048 《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8月49 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期刊】方言 2001-02-2550 方言与文化的立体观照──序林华东的《泉州方言文化》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2851 《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52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3 闽南漳州方言的la-mi式和ma-sa式音秘密语研究——与福州廋语、嘴前话和切脚词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4 台湾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55 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8-3056 福建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57 清代漳州韵书方言本字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7-285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5-2459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8-2460 闽人迁徙入台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1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2-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邮编: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1-3063 《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专家评审意见》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书刊】张民权著《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64 移民与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书刊】《福建移民史》下编第三章“移民与方言”,方志出版社2005年1月版65 闽人南迁与闽方言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2866《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2-1567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P107-118,2007年12月68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2869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二)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1570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1571 .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4期72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语言学》2008年创刊号73 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7-2874 一部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读林华东新著《泉州方言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2575 《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8-03-1576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四)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2-1577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1578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方言 2009-05-2479 《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陈伟达;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09-05-0180 明闽北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性质及其声韵调配合表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2881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二)——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1582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一)——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583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9-12-1584 十九世纪末福建兼漳泉二腔韵书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台湾核心THCI期刊《政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9年12月刊85 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2月版86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第6期2010年6月刊87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语文 2010-09-1088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的源与流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2889 2004—2008年中国音韵学研究情况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590 《林海权<古汉语研究论集>》序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语文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91 20世纪初叶粤东澄海方言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汉语的历史探讨》“杨耐思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92 二十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11年第1期93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去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3期94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入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 福建论坛2011年第11期95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96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平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方言2011年第4期9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阳声韵的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9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一)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99 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00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论坛2012年第11期101《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第二作者102 明本“出推阔乃后述古”字母与清本“肥赔簸犁楼驴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3 明本“交合克百化果直”字母与清本“劳罗栗粒花布勒”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4 明本“备结射舌有条嘹”字母与清本“梨篱阅彪表聊”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5 明本“声音坦横班先”字母与清本“坪林蓝蓝铃连”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6 明本“穿本风通顺朗唱”字母与清本“挛论阑黄笼龙郎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十五音”的历史层次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3年第一期108 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福建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比较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13年第2期10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二)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109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110 英国传教士戴尔( Dyer)《福建漳州方言词汇》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111 明清以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平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漳州方言文献音系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3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声韵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

1. 《春秋时期楚的灭国为县制》独著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春秋以前的楚族与楚国》独著 《楚文化觅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3.《论仰韶文化的家庭形态》《先秦史论集》 徐中舒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D].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与黄有汉合作)4.《试论“孙子兵法”中的民本主义》(1949-1992)新华出版社1992(与黄老师合作)5.《孔子行教考辩》 《孔学初探》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6.《论孔子的勤政爱民思想》 《孔学初探》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7.《诸葛亮躬耕地考述》 独著 《诸葛亮研究》8.《范蠡的哲学思想》独著 《陶朱公论集》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0年。9.《曾子故里南武城考》独著 《曾子里籍考》 中华书局 2001年9月。10.《郕国郕国公之“郕”考述》《曾子里籍考》 中华书局2001年9月。11.《黄帝“密都”考》独著《小浪底考古文化论集》香港科教文出版社 200112.《郕国与郕国公考》独著《曾子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13.《曾子故里南武城考》独著 《曾子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14.《陈姓及其分支考》独著 《中华姓氏文化》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年。15.《曾子思想探析》 独著 《曾子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16.《管仲改革的利弊》 独著《历史文化论丛》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7.《周代用鼎制度研究》独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8.《论“诚”的哲学与道德含义》独著《诚信论集》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19.《论古代儒商道德》独著 《儒商文化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20.《鶡冠子思想探析》独著 《遁享集》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21.《河洛文化刍论》 独著 《河洛文化论集》 大象出版社 2004年。22.《曾子的至仁至诚至孝》 独著 《曾子及其孝道》 群言出版社 .《楚国的用鼎制度》 独著 《楚文化论集》 黄山书社 .《淮阳陈氏及其分支考》《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 .《河洛文化刍论》 《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26.《论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独著《儒学与当代文明》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与黄老师合作)27.《古代文明和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独著《中国早期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 .《论儒家道德与商业经营》独著《儒商古今谈》 群言出版社 .《试析农商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独著《儒商古今谈》群言象出版社 .《子思论“诚”》 独著 《史学新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论儒学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独著《儒学与当代文明》九州出版社 .《范蠡的哲学思想初探》独著《范子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33.《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独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34.《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特征》独著《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35.《蚕神嫘祖及其故里考》独著《嫘祖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2007年36.《蚕神嫘祖及其故里考源》独著《嫘祖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7.《论黄河文明的地位》独著《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06-200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8.《河洛文化刍论》独著独著《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839.《论儒家学说的“城”》《儒学对人类的贡献》 香港孔教学院出版40.《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独著《黄河与河南论坛》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441.《楚文化的墓葬特色》独著《楚都丹阳在淅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42.《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 独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3.《颛顼高原氏部族的发祥地及其历史地位》独著《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544.《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独著《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45.《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独著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D].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6.《“龙”文化探源》独著《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47.《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独著《盛世儒学与中原文化》大象出版社2010年8月48.《盘古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联系与交流》独著《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49.《老子的均平思想及其影响》独著《鹿邑与中华李氏之根》河南人民出版社.《黄帝文化与中原》独著《炎黄文化研究》(第11辑) 大象出版社201151.《曾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独著大象出版社 2011年4月52.《河南的帝都文化》独著《解读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53.《大禹故里在开封市陈留考》独著《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54.《老子故里考辩——兼驳老子故里涡阳说》独著《老子故里话老子》(第2集)55.《齐国与齐文化》 独著 《联合日报》2006、7、13版 390056.《“天下之中”演绎的政治文化》 独著 《河南日报》2007、2、1、8版 680057.《神龙文化:华夏民族的崇祖文化》独著《河南日报》 理论版 2007、2、1、58.《中原王朝对台湾的开发与治理》独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459.《八朝古都开封述论——兼论夏王朝国都老丘》独著《古都开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7月60.《古籍记载最早南迁的部族》独著《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161.《祝融部族的发祥与南迁》独著《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162.《“帝制终结者”序》 独著《帝制终结者》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263.《卫国历史与宁氏家族》独著《武王伐纣·宁氏源流》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10月参加在广东五邑大学召开的“陈白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白沙主静论——兼论主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和《白沙、阳明异同论》(与导师合作),后来收入章继光等主编的《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2年8月参加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场与非实体国际研讨会”,会上有论文《场有与中道》参加交流,后来刊登于鞠曦主编《恒道》辑刊第二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7月参加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张载关学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儒家的隐者——曹南冥的思想、道路及其意义》在会上宣读,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和韩国著名学者、南冥学研究院院长金忠烈先生的肯定,论文收入《张载关学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一届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在会上宣读,并收入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辑的《孔学论文集》(二)。2004年9月30至10月7日在台湾华梵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争论》在会上宣读,并收入《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儒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有论文《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交流。2005年9月16-18日参加在山东大学召开的儒学全球论坛(2005)暨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有论文《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会上交流。2005年12月9日-11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国际学术会议,有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6年4月26-28日参加由山东大学和邹城市政府合办,在山东邹城召开的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有论文《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6年9月25日至28日,参加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的第四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6年12月1-2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国际儒学论坛2006 “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7年7月13至15日参加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宗教制度与宗教认同暨第四届宗教社会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道德学社与道德认同》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7年8月5日至8月8日在山东临沂由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荀子思想与当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荀子治道及其当代价值》在会上交流,并收入大会论文集。2007年10月19日至22日参加在韩国庆山市岭南大学召开的“道德恢复和人文学的任务暨东亚人文学会第8届国际学术大会”,论文《春秋德礼思潮及其人文精神》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7年11月20日至23日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第四届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段正元的孔教思想与实践》在会上交流。2008年11月29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8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交论文《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2009年8月20-23日参加由国际场有哲学研究所主办、香港道教联合会及香港圆玄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场有哲学研讨会”,提交论文《场有哲学与儒家身心观发微》,并接受了会议专访,发表于道家场有学会(香港)出版的《道场》2009年创刊号。2009年9月22-26在北京参加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2009年11月12-14日在广东省肇庆抱绿山庄参加由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主办、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协办的“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社会儒学——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之路》。2009年12月5-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9”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意义》。2010年5月3-5日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儒教宪政与中国未来”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三才之道与王道政治》。2010年5月21-23日在山西新绛县参加“《弟子规》与孝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儒家蒙学教育——儒学社会化的基本途径》。2010年7月24-26日赴云南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研讨会,发表论文《珍惜生命,完成人生——从儒家角度讨论自杀问题》。2010年7月26至8月1日吉林大学参加第十二届场有哲学研讨会“当代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哲学发展的新趋向”,发表论文《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多维向度及其现代意义》。2010年9月26-9月26日山东曲阜参加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发表论文《儒学的社会维度或社会儒学?——关于儒学发展方向的思考》。2010年9月2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参加“儒学与人权”会议,发表论文《儒学与人权理论的价值基础》。2010年10月7-8日赴香港参加孔历二五六一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暨首届世界孔教儒学大会,发表论文《儒家教统略论》。2010年10月16日-17日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庆祝国学院成立五周年“国学前沿问题研究暨冯其庸先生从教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2010年10月23-24日,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汉唐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汉初儒学的思想整合》。2010年11月6-8日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服饰民俗文化与文学”,发表论文《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2010年12月3-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7”,发表论文《寓教于治——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2011年九月17日在人民大学参加了 百年辛亥 儒家百年 儒家复兴之路 座谈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