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科学总结了过去13年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展 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创新能力,在 新的世纪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党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实 现新任务、新目标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哲学 方面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根据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实现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当代 中国和我们党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取得的丰富实践经验,以非凡的 胆识和卓越的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是时代、实践和科学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 实践和科学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今时代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 成果。正如******同志所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 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 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632页。)
就世情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 主题,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 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但多极化的发展是曲折的,多极与单极的斗争十分激烈;经济全球化的 步伐正在加快,但它象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使发 展中国家在整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不仅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而且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而 深刻的变化,从而对各国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提出了新的课题;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目前仍处于低潮,国际上一些执政时间很长的大 党老党相继丧失了执政地位。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这种新的国际条件的必然产物。
就国情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而巨大的转型期,发展进入 关键时期,改革处在攻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 情况、新问题,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如何使党的领导更加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广阔领域,使各种经济成分在 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使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协调好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把全国人民 和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正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产生的国内历史条件。
就党情看,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 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 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 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如何坚定地站在时代 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维护 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 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但是,从党的现实状况看,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还存在 三个“相当不少”,即“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 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也相当不少,在加 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相当不少。”如何以改革的精神 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 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 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 和活力,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政 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总结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在理论上作出新概 括,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是13年来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 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特征,坚持以改革总揽全 局,咬住发展不放松,集中力量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经受 住了来自国内国外以及自然界的考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十三届 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 主法制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外交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驾驭全局、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带领全国人民 开拓前进的高超领导艺术。
在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 实践的基础上,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处理好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党的十五大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在199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江泽 民同志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十一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 系统总结了13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是坚 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统一,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的 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标志 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些 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境界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
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历史责任,积极倡导理论创新,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在全 党兴起创新的热潮。******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 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现实,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 指引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前进的同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探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 题,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同志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亲自 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把创新作为社会前 进的根本动力,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形成 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最重要就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 是决定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创新。
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注意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 年来的实践经验,而且注意总结我们党80年来的历史经验;不仅注意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而且注意认真吸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正 是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党的创造和智慧,是当 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注的视野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继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总结新的实践,针对新的 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新的时 代课题,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 高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直接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的新思想和新观 点,而且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开拓理论新境界、规划建设新蓝图的全过程中,都贯穿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最突 出的表现就是对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在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不同的论述,归纳起来,就 是认为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 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有机地联为一体,看作是社会发展中最 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 界。
******同志多次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抓住发展 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 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一精辟论述,创造 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的基本原理。
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一范畴,并强调它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一致性,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层次性。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保持自 己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因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党的先进性之所以是具体 的历史的,其根源也在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留在 一个水平上。
把最终动力和直接动力、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等统一起来,强调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系 统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形式,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都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生产力、文化和人民利益三个方面,用“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加以概括整合,集中体 现并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和机制理论,发展了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合力” 思想。
突出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强调了“创新”是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灵魂” 和“不竭动力”;突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利益”动因,并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与“各种具体的利益和内部矛盾”结合起来。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以及关于新 的社会阶层构成和性质的新判断,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的一系列新方针、新举措,都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动力论”的基本原理,又充 分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新经验,赋予这些基本原理以崭新的 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突出地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上。他 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解 决发展问题,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蓝图,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 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强调“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而且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 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与全面繁荣文化市场相结合,科学教育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统一 ,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相促进,发展文化事业 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这一切,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 展了社会意识各种具体形式特别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本原 理。
科学阐明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全面进步。十六 大第一次把“政治文明”范畴郑重地载入党的代表大会文献,强调了物质文明的基础地 位、政治文明的中介作用和精神文明的导向功能,把邓小平倡导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发展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不同领域发展既相对独立又内 在统一的基本原理。
明确提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 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建 设新蓝图时,更是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
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确立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仅重申了马克思原本阐发过、而被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遗忘了的生态哲学思想,而且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历史 观的基本范畴,纳入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从时代的高度开拓了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把它作为主体价值观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江 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问题,最初是他在“七·一 讲话”中提出来的,后来又在“5·31讲话”中加以重申,最后在十六大报告中以党的 文件确定下来。
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由“原始 的丰富”即自然经济下狭小范围内人的完整性,经过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下的“异 化”和“片面化”即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片面发展,最后在共产主义下达到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 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 质论和以民为本的价值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 73,291-292,382页。)落脚点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而人的全面发展则强调主体自 身素质的提高,并且这种提高,不仅指群众,也包括个人。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并付诸实践。十六大既把“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更把它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这就把推动社会全面 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最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辩证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革命性变革,不仅表现在彻底地贯彻了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 史观,而且也表现全面地坚持了辩证法,特别是注重运用辩证法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 点、发展的观点等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创立了社会辩证法,从而深刻地揭示并科学地阐 明了社会历史领域的一系列矛盾运动规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在社会 主义改革时期,都对社会主义辩证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深刻 分析和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 变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辩证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 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在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化 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社会发展所要经历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 个过程合并为一个过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论思想。
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刻分析了我国 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矛盾运动,明确提出并科学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十二大关系 ,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 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 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 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 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把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的“十大关系”思想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针对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推进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 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在描绘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十分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明确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 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继续大力 推进扶贫开发,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在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他明确提出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和共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部地区要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并发展了 邓小平的“先富”、“后富”和“两个大局”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 果,是我们党在新的世纪里,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从理论上作出的 新的概括和回答,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里高高举起的理论旗帜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繁荣社会科学 研究,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首先,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内在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只 是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而不是终结人类认识的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 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任何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的神话,在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 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81页。)与时俱进,不断创 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特征和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超越自身 的内在动力。能不能与时俱进,不仅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判别真假马 克思主义者的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291-292,382页。)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 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力于把马克思主 义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同 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新的概括,特别强调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与时 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展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
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 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坚持与 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发展 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说新话;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要像江泽 民同志强调的那样,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 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法 宝,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理论勇气,就 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学 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 践来检验认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 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 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用新的思想观点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世纪里需要有新的大发展, 这都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同志曾多 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 永葆生机的源泉。他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 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解怠,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把理论创新同治党治国联系一起,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对理论工 作者的殷切期望。
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 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理论。”必须树立对理论和理论创新的正确态度。一方面要反对把理论、理论创 新简单化、庸俗化。重复不是创新,简单地照搬照套也不是创新。动辄就把一些还不成 熟的理论观点或别人已经提出过的东西自诩为创新和发展,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学风和 夜郎自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要反对把理论和理论创新神秘化。邓小平同志说过,“我 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 朴实的道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291-292,382页。)他把马克思 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归结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有的人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解得非常片面 ,固执地认为只有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论点,才谈得上发展马克思主 义。诚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论点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发展和创新 的涵义绝不仅限于此。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本国实践,提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符 合国情世情的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也是一种发展。从某 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更重要的发展。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在实际上拓宽了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的应用范围,使理论上的普遍性在新的实践领域中变成为可以确证的经验;另 一方面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本国实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会遇 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必然会形成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而这 些理论观点中又总会有一些普遍性的意义。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 在。离开当代中国的实际,侈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妄自菲薄 ,轻视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也只会在事实上堵塞马 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用邓小平 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和我们党的新变化,不断总结新经验所作出的新的理 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是新世纪推进中国 共产党建设伟大工程的伟大纲领。但它的意义不止于此。由于它建立在深入研究共产党 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因而它所提出 的理论观点也不限于党建范围内,而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党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新任务、新目标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一个 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是一次全面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 进到了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夺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事业的巨 大贡献,这也使得指导这一伟大事业的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意义。一切为实现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人们都将会从中得到启迪,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本 国的实际,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再次,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方向。
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推向新境界,最重要的是选择和确定理论创新的主 题。理论创新的主题构成了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决定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和成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它的阶级 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声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 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卷,第467页。)二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把 “实践性”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任何旧哲学的显着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检验、修正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 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其它仅仅是流而不是源。因此,要实现理论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的理论家轻视实践,淡漠实 践和群众的呼声,热衷于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从经典着作中找研究主题,看不起实际问 题的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总以为那样出不了“大成果”,登不了“大雅之堂”。 其实,他们这样做恰恰 颠倒了源和流的关系,他们所做的学理性的梳理至多是一种正 本清源的理论创新的准备工作,而不是理论创新本身。真正的理论创新主题只能到亿万 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面向实践,深入实践,倾听群众的呼声,总结群众的创造, 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
论之树就会常青常绿,长成参天大树。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 于创造性,这就提出了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为中心,而且要以当代实践为中心的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向。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过程,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和理 论创新,并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 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邓小平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个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飞跃。这说明,社会科学工作者只要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实践中去,注重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 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的研究,就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上取得突破,奉献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 精品力作,发挥出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替代 的重大作用。
最后,宽广的新视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是影响和改变当今世界格局和发展态势的两股最强有力的 浪潮。它不仅使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一切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 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世界性的,而且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使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突破了狭隘的地区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开始用“世 界公民”的眼光来审视、思考个人、民族、国家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中国实行全面对 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使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迅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 开世界。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考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 动对中国的影响,不能不研究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的发展 规律,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斗争中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必须学习 和利用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样,实现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发展推向新境界也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世界 哲学,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优秀成果的结晶,它的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文明发 展的大道。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依相伴,离开民族性的世界性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 开世界性的民族性只能是丑陋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怪胎。立足于中国的大地,以博大的 胸怀,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把握历史和现状,思考未来,在多元文化的交 流、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火花,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中汲取营养,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株奇芭。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 前进的必然规律。”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回答、 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 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就能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新胜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