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特质解析

2015-07-22 11: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 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共同特质
  〔摘要〕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拥有许多内在统一性即共同特质,主要是: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时代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人民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务实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全面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民族性。正确认识和理解两者间的共同特质,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中华民族跨步进入新世纪之时,中国社会面临着新时期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认真领会和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发现,二者拥有许多内在统一性即共同的特质。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共同特质,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时代性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时代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新时期作出的重大部署。二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根据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而提出的科学论断。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仍将长期面临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虽然国内已经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当前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则更为艰巨,必须妥善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确保经济快速发展,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时代的产物,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共同的、首要的特点就是它们的时代性。
  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人民性
  人民利益和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内含于以人为本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点在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唯一的有机构成要素,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造就,“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①“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②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的需要和发展而展开。因此,不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单从这一意义上说,小康是人民的小康,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离开了满足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社会主义应有的特质,就会失去社会基础即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必须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这样才可以赢得人民群众更多更积极的支持与参与。
  第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理论核心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更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我国目前已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充满矛盾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既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妥善化解各种复杂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促进社会和谐。要想完成好这些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视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主体,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群众的意见中汲取智慧,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共同服务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的终极目标和内在要求。无论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都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受益的美好社会。
  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务实性
  所谓务实性,就是指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着重解决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与矛盾,所以,我们实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主要表现在: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愈来愈大,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等等。种种问题与矛盾都成为阻碍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众所周知,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尽快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这些冲突与矛盾,新的冲突与矛盾又会出现,最终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将始终存在着由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到2020年将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变成较高水平的、社会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足生活的和谐的小康。
  四、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全面性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创新了思维理念,着手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拓展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着手从生产力层面、文化层面、生态层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我们可以从******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概括的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在经济方面,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在此基础上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生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更加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维理念,并且更加强调社会各有机组成部分之间共同发展的和谐性与协调性,丰富了社会发展目标的内涵。因此,不管是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它们所包含的都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民生、生态等在内的复杂目标体系。虽然从字面上来看,小康社会
  我们说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同具有民族性,主要是指它们都富有中国特色,深深印刻着中华民族的烙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

  


  第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和大同相对应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的“小康社会”是《礼记·礼运》中描绘的一个与大同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它反映了人们对富裕、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邓小平古为今用,赋予“小康社会”新的时代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③这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后来,在党的十六大上,******同志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把这一概念延伸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管由于时代和社会性质的根本区别,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与传统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那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民族精髓却息息相通。而和谐社会同样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追求与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把“和”作为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进而转化为伦理道德,推演为社会理念。正是这种古今相通的文化,才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富有民族性,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所以,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都是深深植根于我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传承中国历史,承继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形式。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无论是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其最大的特点是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④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⑤“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⑥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社会和谐看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全面小康、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没有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没有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就谈不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应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综上所述,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问题上作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战略部署。二者拥有的共同特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其科学内涵与本质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看到了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正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7.
  ⑤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9,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