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对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

2015-07-16 2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民族主义是每个国家与民族的人民所共有的情绪,尽管当今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每个国家在处理国际问题的时候都会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国外对中国的崛起发表了一些偏激的言论等,更加刺激了民族主义的高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介也加速了民族主义的传播,甚至加剧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有效地对民族主义进行舆论引导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介 民族主义 舆论引导
  一、什么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指民族成员依托于民族国家,以共同的民族心理为基础,以维护本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独立、自由以及尊严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文化。
  在某种程度来说,民族主义也表现为狭隘、排外的情绪,因而显示出消极的一面。这种民族主义将本民族的利益无限放大,不顾其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甚至认为其他民族的存在阻碍了自己民族的利益。他们认为要想生存并发展,就必须相互争夺世界上有限的资源,就不可避免战争与杀戮,因而导致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当今的网络上也存在着相当多类似的论调,极端民族主义的破坏性极其强大,而民族主义一经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散播谣言,进行歪曲的舆论导向之后,就容易导致极端民族主义。①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
  1、网络民族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以网络为依托的民族主义,进行民族主义的舆论、组织和指挥,它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存在形式,同时符合民族主义的所具有的特点。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人民网在此事发生的第二天即开办了“抗议北约暴行论坛”,在不久之后演变成由我国第一家官方开办的“强国论坛”,这标志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随后的一年里,民间各种网站,例如西祠胡同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从而成为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发展的里程碑。2001年中美军机在南海相撞,****势力的膨胀,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抵制日货、日军在华遗留化学武器、京沪高速铁路计划等,都成为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关注的焦点。而论坛、网站、QQ聊天室等网络讨论阵地也相继建立,这使得网络民族主义一发不可收拾。
  2007年,长春举办的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短道速滑接力赛的颁奖仪式上,获得亚军的韩国队五名队员突然举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当即引起舆论大哗。在网络上掀起一股反韩热潮。一时间,反韩、厌韩情绪弥漫在网络之上。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表达途径,从而使蕴藏在普通大众中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渠道宣泄出来,而网络的快速与散播信息的便捷使得网络民族主义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时候,在新媒介环境下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良性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
  (1)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网络传播属于无国界传播,因此网络民族主义中稍有不当言论,就会破坏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交往。近年来,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令国际关系日渐紧张,尤其是令日、韩两国深感忧虑,如韩国《中央日报》基于“最近在中国国内,通过互联网的反韩、嫌韩情绪正在迅速扩大,为了探寻中国国内反韩情绪的原因及其对策,本报以103名居住在中国的韩国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了一项紧急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约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反韩情绪正在超出了网络而逐渐向整个中国社会蔓延’,约60.2%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不及时化解,反韩情绪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②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反日网站在迅速增加。从大型反日网站“爱国者同盟网”扩展出来的链接包括主页在内就有70多个。他们通过在官方网站上有组织地发表评论,已经对官方媒体的论调和中国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大部分的中国反日网页都是最近两年才建立的,从公开的会员数量推测,“经常性会员”大概有10万人左右。”③“随着中国人的反韩情绪为韩国人所知,韩国国内盲目的反中舆论也随之扩散。NAVER、DAUM等门户网站上出现了数十个反中国站点,会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如果这种形势继续的话,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上的裂痕会加深。”④


  (2)对国内政策的影响。网络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对国际关系有所影响,它的非理性言论有时候会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折射作用,对国际关系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也是外国新闻媒体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即中国外交政策的行使或者某一项具体谈判,是否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压力而会有所改变;或是当中国与他国发生冲突或摩擦时,政府是否默许,乃至操纵网络民族主义。中国政府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爆发时,会适当地提供一些释放该情绪的渠道与空间,并在某些情况下对一些原有的决策做出调整。例如,2003年网民自发组织了反对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行动,一周时间内签名人数就达到了8万余人,结果政府年内作出决定的计划因此而搁浅。
  三、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做好对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⑤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网络舆论主体还是比较积极的,随着人民的道德文化素养提高,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许多网民开始理性的看待并且思考相关问题,开始对民族主义采取一种理性的的态度。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反映,但是我们也发现,网络上也同样有着大量消极与偏激、极端的舆论存在。早在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就已经提出,实现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和谐平等。网络的出现,在给民族主义发展带来益处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做好对民族主义的舆论引导,使其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1、政府宏观制约
  由于网络的全球传播特性,政府需要从大局出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防止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演变为极端事件,因此要对已有端倪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尽量不影响外交政策的情况下维护国内国内社会稳定。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通过法律法规制约。
  一方面,可以通过从制定法律法规上硬性制约,例如2005年4月21日,我国公安部就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发表讲话,其中明确指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组织游行示威的,也是违法行为。希望广大群众和学生依法办事,不要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也不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能够避免一些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发帖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控制来做好“把关人”角色,禁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违反论坛规定的内容出现在论坛中。若有发现极端言论相关帖子,直接删除。
  2、发挥受众的主动性,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根据心理学中的“同化评定律”原理,人们往往更加重视与自己原有的意见一致的信息,并且都具有与他人的观念求同的趋势。因此,在对待网络民族主义中的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传媒需要利用利用受众原有的观念中正确的部分,进一步引导,让受众自己认知其中的错误观念。民族主义两面性的特点决定了受众更加容易为自己认知中民族主义的正面性找到辩护的理由,而往往忽视其中的负面作用。媒体要影响受众的态度,必须遵循引导而不灌输的原则。例如对某些极端的民族主义给予充分的肯定,也大都是出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先塑造“自己人”形象,在获取受众的信任感之后,进而引导受众用更加理性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媒介需要对事件进行充分的报道,让受众感觉享受到了充分的知情权与话语权,从而更加理性的看待事件。
  3、充分利用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后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例如2005年4月,当中国一些城市发生反日游行示威时,人民网于4月16日发表新闻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及时进行了有力的网上舆论引导,成功地影响了受众的注意力和倾向性。而像对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争端,还有南沙诸岛的主权争议的持续性报道,通过对这些民族主义事件的有序引导,可以让受众学会思考什么,如何去思考,从而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争端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⑦


  总之,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媒介已经越来越具备从容引导民族主义舆论的能力,国家也已经采取各种措施使民族主义情绪进入一个理性思考的轨道,相信媒体在以后的报道中能够不断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①陈刚,《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5-12
  ②刘靖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问题初探》[J].《现代国际关系》,2001(8):36
  ③陈晓律,《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1(4):2
  ④庞中英、彭萍萍,《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8-9
  ⑤周保卫,《一致还是背离:对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关系的历史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1999:28-60
  ⑥陈岳,《北京奥运会与民族主义:理性的呼唤》[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
  ⑦李霞、李正,《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