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

2015-07-16 19: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疆兵团第三次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08年6月在石河子召开。一位历史老师在公开课“抗日战争”中,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中日之间以后会不会发生类似的战争”。学生以“中国”或“日本”国的角色,分别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发表意见。这位老师还给了倾向明显的暗示。讨论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不少学生都认为将会发生战争,并说了理由,这位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态度让人担忧。这样的讨论究竟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
  课程标准对抗日战争的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这位老师在教学处理中,能够以揭露日军侵华罪行为突破口,但是在引导学生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课堂上,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用了一节课,教师不断发泄对日本人的仇恨和鄙视,如:“我从来不说‘日本’,我就叫它‘小日本’”等等。教师以自己思想的偏激,引导学生讨论,结果可以想象。
  从现实来说,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共同使命是和平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全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主席也说:“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平是全人类最大的福祉。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就表明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在国家安全上应互相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让学生去讨论“中日之间以后会不会发生类似的战争”,至少应该向和平方向引导,而不应煽动仇日情绪。
  众所周知,法德两国之间发生过不少大规模战争。在“一战”和“二战”当中,法德两国均伤亡惨重,可以说战争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二战”后,欧洲问题的核心之一就是法德关系。诚然,德国对法西斯战争的认识态度是扭转两国关系,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关系的关键。法德两国的和解成为带动欧洲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欧盟成为世界上一股强大的力量。亚洲的合作关键在于中日关系。应当看到,日本国拒不承认战争责任的毕竟不是全体日本国民。我们不应该把日本的一切都看做是坏的,把所有日本人不加区分地予以憎恨。汶川地震后,日本是第一个向中国地震灾区派遣救援队的国家。日本救援队员抵达灾区后,不顾个人安危,在非常艰苦、危险的条件下,本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工作,尤其是他们在找到遇难者遗体时,自发地为遇难者遗体肃立默哀的情景更是深深地感动了中国人民。我们应引导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结合起来看。
  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创伤,但也不应无视现在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表达的善意。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理性看待日本。汶川地震中,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认为日方的这一举动体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感情,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感谢日本政府和人民给予我们的有力支持。”历史不该遗忘,但仇恨不能代代相袭。2008年3月,******主席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欣然写下了“举青春之力、谋世代友好”。他说,实现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中日两国青少年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在相互学习中增进了解,在相互交流中结下情谊,这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日关系从冬天走向春天,从安倍一日“破冰”,到******三日“融冰”,又到福田康夫四日“迎春”,再到******五日“暖春”,两国领导人访问时间的变化既体现出双方高层交往宽度的拓展,也昭示两国关系去冬入春、前景向好。根本而言,国家利益考量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前提。中日建交三十六年来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则两利”的双赢关系才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不能向学生传递一种不理性的信息。历史教师更应该具有理性的头脑,要有历史意识和世界眼光,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过激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所归属的那个广义民族和那片国土的热爱及眷念,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基本价值观的认同;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则是在对其他民族贬抑和排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身民族的过度认同。如果我们未能认清两者的区别,爱国主义“过火”,就容易发展成狭隘民族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激化和煽动“爱国主义”,使其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由此引导人民走上战争的道路。历史的教训距今不远。我们需要的是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节课如果要讨论的话,可以让学生讨论“中日之间如何避免发生新的战争”或“为了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两国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这才是历史教育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