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2015-07-16 12: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承担着灌输和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拥护者、塑造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从1998年实施原“两课”新方案以来,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教育效果不佳,不能适应时代和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考试都能过关,但却广泛存在“知行脱节”的情况,其表现正如中央l6号文件中所列举的:“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作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均显示:仅有50%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时事性和知识性感到满意或是较为满意,不到25%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感到满意或是较为满意。2003年在广西普通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最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的教学方式是社会实习、志愿活动或者调查研究]。大量资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与该课理论教学相联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活动。采取读书、影像观摩、演讲、课堂讨论、经验介绍、参观调查、研讨和社会服务等方式。以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组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两大类

  l、校内实践活动:主要以第二课堂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主;2、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践活动均有助于促进基本理论、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之间的联系,帮助和引导他们在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中,提高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在于何处呢?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锻炼,其落脚点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当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能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求践言践行,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课堂教育解决的是学生“认知”的问题。实践解决的是“行为”问题。杨少文等认为。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与社会、人群的交往。必然产生社会伦理道德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从内心深处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崇高、快乐、信任等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内疚、痛苦的情感。进而作出某种判断和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正是要把握住这种冲突与选择,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的兴马克思原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正确地认识、把握、调整蝗自己,正确地作出判断和选择,并将其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并将其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稳定的心理品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是马克思主义理二论课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目标实现的唯一途径。

  2、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打破了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枯燥、空洞的局限,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所形成的认识,成为他们理想信念的最坚实的基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去分析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提高自己的比较、鉴别和创新能力,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现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真正收到了实际的教育效果。


  虽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积极投人到这样的教学改革中,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理念的滞后。人们的教育理念目前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技术本位”的层面上,还未转人“素质本位”和“人格本位”层面,认为专业课教学是硬件,要下大力气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软件,并非完全是学术,可以摆在次要的位置。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压线”,多数高校只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教学大纲安排课程,而没有在研究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实效性等问题上下工夫。

  2,缺乏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虽然有对实践课程的要求。但由于场所、经费等问题,多数高校均未在教学计划内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少数高校仅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多以课堂专题讨论、分组讨论,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为主要形式。从所查资料和了解的情况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缺乏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

  3、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以点代面,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及课外活动和第三课堂—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往往以专业性、知识性、技能技巧性、业余爱好和文、体、艺活动居多,而真正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开展的社团及课外实践活动(如邓小平理论研究社、形式政策论坛等)数量不多,且不少高校对于社团活动的质量把关不严,其活动内容缺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的有机联系;另外一方面,多数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以点代面”的现象,能参加每年一度的、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由教师指导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有限,时间又仅限于暑期内短短的2-3周内。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利用暑假回家庭所在地,就近、就便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单个分散、缺乏指导,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大多数学生以一纸文章代替实践活动,教育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在参与上缺乏学生的广泛性,在时间上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在目标上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引导性,在效果上缺乏教育的实效性。

  4,缺乏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正如前面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稳固的活动平台就有着重大的意义。而目前的现状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校很少,而有实践基地的高校在基地建设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要求提供实践活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仍不理想。

  5、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目前,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本身缺乏实践环节,那么就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监控机制了。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普遍沿袭过去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是一张试卷定高低,考核的内容仅限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认知”的考察,或是简单机械地给学生的基地参观心得打个分数。据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微乎其微。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及格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措施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效果,改变学生“知行脱节”的现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课程
  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与中学政治课程相重复,可作适当的删减,以压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教学学时数。将各门课程学时数的20%用于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活动课程,使各类实践活动逐步课程化、规范化。要一改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各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有针对性、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求实的精神和协作能力,全员参与完成实践活动。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利用所学的马克思原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进行分析,辨别社会中存在的假、丑、恶现象,引导他们根据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逐步实现“知行统一”。

  2、建立完善、健全的监控、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领导小组应制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实践大纲、指导教师工作规划和实践指导书等文件,对教师的职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成绩评定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监控机构和机制,把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科课程一同检查、指导、评估、建设。同时,指导教师在实践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并实施必要的监控,对出现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问题及时地指导和解决,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建立既能反映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认知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玫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估体系。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权重比例应各为三分之一。体系建立应体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评分法与评等法相结合的原则。考试的方法应由结论性考试转变为过程性考核,由以前的有卷考核转变为有卷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既看学生的试卷、心得、调查报告,也看学生的日常校园表现和社会实践表现。考试机制也由以前的老师期中、期末出题考学生转变为老师、辅导员、同学们共同综合考评,甚至引人家长和被评价学生的自我考评。这样的考核方式会让考察的范围更广、更全面,不仅考察了大学生的“认知”,更考察了大学生的“行为”,让“知行”更和谐地统一起来。

  3、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
  建立学校附近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批轮流安排各层次、各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内容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且要符合各院校的专业特点,结合社区群众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统筹安排。同时,在基地的实践活动形式应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拘一格,富于创新。在时间上,可以安排课余、周末、节假日,逐步使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

  4,开辟第四课堂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内实践的时间极为有限,而进人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开辟另外一个实践的空间,也就是我们的第四课堂—学生生活实践。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课堂,因为学生们在在课堂以外的生活空间占了一天24小时的三分之二,同时又是学生们与他人交往、与社会接触的第一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求,给学生布置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业,让学生们在这一平台上去发现问题,继而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学生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第四课堂的活动载体,深人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死角”区—学生公寓、教室、图书馆、食堂、娱乐场地、校园周边网吧等,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形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假、丑、恶现象进行检查、督促和引导。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比较鉴别,批评教育,使督促和被督促双方都能得到提高,从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联系实际,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内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