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异化”在较古老的含义中使用时是指精神病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现在被一些社会学者广泛采用,然而我们不能确定这些社会学者是否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后来被泛化使用作出分析,借鉴马克思对异化的科学态度,以引导我们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正确的适用异化的概念。
【论文关键词】异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泛化
一、关于异化的几个概念的区别
在分析异化思想前,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一般思想对以下几个概念作出区分:
(一)区别“异化”和“自我异化”
“异化”指人与其产物的关系(生产活动这个词就广义而言,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而且还包括精神生产和社会制度等等),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所谓“异化”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建立在人及其活动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是一种双重关系:人和人所创造的一种现实。异化就是相互对立的这二者的一种特定的分离。“自我异化”后者是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异化和自我异化的区别在于发生异化的东西:是人还是人的产物。我们讲的异化,就是指人的产物对于其创造者发生异化而言的;一种客观关系,即人的劳动产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变成了人与自身相异的东西。反之,我们说的自我异化,则是指人对于社会、对于别人或对于其本身发生变异。异化发生在人的感情、经历和态度之中,就是说发生在人的主观反应中。
(二)对象化、异化、物化、商品拜物教
1.对象化与异化
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于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分,以对象化作为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来反对异化,并以此作为扬弃异化的共产主义的论证构架。“对象化”或者“客观化”是一个超历史的必然,是一种介入一切社会机构的现象,因为不客观化,人就不能生活和生产。人的思想必需通过外化才能对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也必定客观化。
2.对象化或“客观化”与物化
“客观化”意味着人的劳动是在一种客观形式下实现的,按该词的认识论意义,即是:人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一切认识主体的,在人的自身之外的存在。“客观化”后的产生的效果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事物也包括具备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如国家、家庭等,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物化;第二,精神产品包括诗、音乐作品、科学着作等。
物化,即把人纯粹地降低为物,把人和人的关系降低为物与物的关系。物化就是对客观化的另一种解释,就是人们彼此关系的非人化,这种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而物则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讲到,货币所以具有社会属性,只是因为各个人已经把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异化为物。
3.异化与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应该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几乎放弃异化的概念,开始用商品拜物教来代表的异化的概念,以区别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或许,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变相的使用异化。
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发展及泛化
(一)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1.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脉络
马克思早期的着作中的这些论述和他后来成熟着作中的论述有着明显的联系。从一个观点来看可能被认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异化作为一个概念来说来说遭到削弱,从另一种观点看,又可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者专门致力于寻找那个单独引起异化的东西:资本主义。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认为人是异化的,就是说,他真实的自我是分离的。这是马克思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他同意费尔巴哈的看法,认为这种异化不是本体论的,而是历史的、制度方面的。到第三阶段时,马克思就既否定费尔巴哈,也否定黑格尔了,而宣称可以把异化归因于私有财产;归因于和他自己的基本本领劳动相离异。他作出这样的决断后,就全力投入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谴责了。
2.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
现在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的解释为“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商,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看法没有触及要害。在造成异化的的背景方面应该是经济位居于宗教的前面。正如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异化观点变为某种可以用宗教来表示的东西那样,马克思进一步把它变成某种可以用私有财产和劳动来表示的东西。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实质在于人和他的劳动成果相分离。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乃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的结果,集中表现在分工上,即由某些资本家拥有并管理生产资料,购买那些不得不服从他们统治的无产阶级的劳动力。资本家由于拥有生产资料才能控制它们的使用,并占有他们所生产的产品。
(二)对关于马克思放弃“异化”概念、以及早晚马克思以及由异化引起的争论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在晚年放弃了异化思想。我们认为马克思虽然不再使用“一词”,但是其异化思想还保留在后期的着作中马克。思虽然不再使用“异化”一语,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所说的话的含义。在《资本论》中,他仍然看到金钱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他使用了雇佣劳动一语,以代替异化劳动一语,因为异化劳动一语已经不再通用了。马克思只是抛弃了“异化”一语以及一些类似的表现,因为马克思只是在这些黑格尔用语流行时使用了它们而已。但是,马克思这些用语无论在1844年后,或在以后,显然都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唯心主义的。
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概念展开了尖锐的思想斗争,这场斗争最典型的的热点是:把分析过异化问题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同成熟的、据说采取了非人道主义的、唯科学主义的立场的马克思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非理性主义的人类学的变种,并把它同存在主义拉在一起;对异化作神学的阐释,把异化和违背教义的不道德行为等同起来。
(三)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泛化使用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后来被西方学者泛化使用,典型的西方学者有弗洛姆、卢卡奇、沙夫。
1.(美)E·弗洛姆的异化观点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或如人们所说的他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行动的创造者——而他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却变成了他的主人,他要服从他们,甚至要崇拜他们。
2.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阐明了物化思想,其本质是异化思想的引申。卢卡奇还只是从异化的、外在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活动的对象性,把它作为某种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东西与人相对立。在他看来,这种对立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活动本身,最后连人格本身也被异化了。在马克思那里,商品关系中的物化现象只是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对象性关系中消极、否定的一面,即对立或异化的一面,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历史现象。但是卢卡奇没有看到物化现象的历史条件性,而是笼统地把异化与对象化划了等号。
3.沙夫与社会主义异化
波兰A·沙夫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异化,国家的异化是社会主义异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既是具有强制作用的管理人的机关,以“大批武装人员”为基础,永远具有阶级性,又是管理事物、自然也包括经济计划机关。马克思主义认为,第一种意义上的国家是阶级社会的历史产物,永远是一种异化,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没有国家的社会,因为这一异化必将随着各阶级与各阶级间的斗争的消亡而消亡。另一方面,恩格斯所说的“管理事物”的职能讲继续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国家将继续存在。根据列宁《国家与革命》,来讲:国家是一种由人创造但又居于人之上的异化的产物。只要国家作为强制机关而存在,其本质就是如此。在每一种境况下,永远要以异化理论作为出发点,永远牢记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加深、加强政治异化,而是加以克服,最后完全摆脱它。
三、关于异化思想后期泛化使用的总结
(一)异化思想后期被西方学者泛用是有其社会基础的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麦克斯•霍尔克海默认为西方对异化产生兴趣在四十年代后期五十年代初是因为:第一,由于重新发现了克尔凯郭尔和卡夫卡所描绘的绝望之感的;第二,后来德国社会学“悲惨的情绪”产生了对异化概念新的支持。
当时西方社会产生了异化观念的强大影响。知识分子看到人正在非人化,被当作象机器般运转的社会中的一件“东西”使用了;知识分子自己愈来愈和社会疏远。因此,异化的观念是对社会的一个判决。它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之内的自觉地位。知识分子像一个真正的形而上学的者把他的“异化”概念投射到社会不满的每一个方面。“异化”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控诉,然而并不能提供社会行动的手段;它表达了分裂的情绪。因此,“异化”是表达社会挫败经验的一个充满感情的生动的隐喻。
(二)我们对待异化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当时从“异化”或者人道主义的思想切入关心无产阶级,可以说“异化”的观点是马克思早期作品对无产阶级所受压迫的主要描述。随着后来马克思研究的深入,其愈来愈发现,仅仅是讲人和其产物的异化而不进一步作出分析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因此,马克思在后来的着作用资本家对无产者剩余价值的剥削来进一步发展异化思想。马克思的这一研究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异化被泛化甚至被滥用的现象。“异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政治神学的概念,它只会使政治行动迷失方向,而不能指出方向。现在抱怨异化无疑由对现实的不满而发的牢骚,除了求得心理安慰外,是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的。因此,我们也应该像马克思学习,要进一步研究异化内在的事情,要进一步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