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加强两岸交流 构建合作机制

2015-07-14 11: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通过对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学术会议、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院校合作四种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从而共同构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共同发展;构建机制
  一、引言
  随着两岸三通的逐渐实现,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呈现逐渐升温的态势,进入半个多世纪最密切的阶段。共同构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2010年11月4日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认为,当前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但相对于两岸经贸领域的密切往来,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还有些滞后。所以“推动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制度化、深入化、常规化,将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重要保障”。
  二、当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从23年前台湾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以来,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就从未真正间断过。两岸高等教育相互开放的领域、层次、程度等明显放大,逐渐形成了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两岸高教的发展。
  1.学术会议模式
  目前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上已有一系列的学术会议论坛及相应的协会,如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研讨会、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相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等。两岸学者通过这种学术会议模式,吸取对方优秀成果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为两岸高等教育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此模式承担起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理论桥梁作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教师交流模式
  两岸文化沟通开始以来,教师就是关键。部分内地高校积极引进台湾高校的优秀教师来校参与教学,同时派遣教师到台湾去做访问,展示本校特色,这些都为两岸高教交流提供了可贵经验。目前在两岸学者间呼声较高的教师互聘制度及创新团队的组建,一旦成型的体制出现或是联合科研实验室的形成,将会是两岸教师教研交流与合作的另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
  3.学生交流模式
  于1987年大陆高校招收了第一名台湾学生。至2009年,约有两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2007以后,大陆有关高校以交换生名义派遣到台湾高校进行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习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2008年已达900余人,现在也仍呈增加趋势[1]。目前两岸高校多以交换生的形式开展交流,台湾学生多数就读于福建、广州、上海和北京的一些高校,大陆学生到台学习的数量也逐年上升。
  4.院校合作模式
  院校合作模式即是创建两岸大学交流合作新平台,拓展渠道,扩大层面,深化内容,创新模式。截至2008年底,大陆二百九十八所高校与台湾一百零八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长期以来,大陆和台湾都着眼于服务两岸,提供共同所需人力资源储备,优化双方的教育资源共享,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在教学中适度引入对方优质课程体系等方面,使两岸间的高教交流与合作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为今后更大程度范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原则
  1.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促两岸高教共发展
  ******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的意见,号召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倡导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说过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要从文化层面入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其次才是体制的开放,互相承认学历。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主同宗,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与相同的语言和道德传承,骨肉相连和精神相通是任何政治力量和人为的作用都难以分开的。这正是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任凭政治风云如何变化依然热络发展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双方共受五千年文化熏陶,加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颇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于20世纪50年代初,两岸都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学统一招考之路,建立了基本相同的招生考试制度。近年台湾的大学联合系统与整合计划相当于大陆的院校合并;台湾教育当局近年来推行的“卓越计划”、“五年五百亿”类似于大陆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可以说两岸高等教育发展都有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即借鉴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取长补短,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定能开创双方高等教育的双赢局面。

  2.以发扬优势为特色,寻两岸沟通新局面
  台湾拥有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台湾教育界的教育理念比较前沿。从1994年开启的台湾教育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得到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台湾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是高等教育近些年急速增长,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精英型逐渐转变为大众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影响,大陆高等教育一直感受着全球高等教育事业的先进办学理念,并在去粗取精的借鉴学习过程中稳步发展,形成了自身特色,在国际得到了肯定。
  两岸高等教育事业想要和谐发展,并在国际上取得地位,不仅要继续保障已有的交流与合作体系,还要在交流合作中突出自身特点,在自身的优势领域重点突破,形成相应的体系,为对方提供特有支持。进行教育资源开放,实现两岸资源共享,在营造有利于两岸学术交流的环境的同时,构建起各种各具特色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校际交流合作,不仅提高自身优势领域研究,还共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的进程。只有在保持自身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两岸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构建起长效的沟通体制,开创出两岸高教事业沟通共赢的新发展局面。
  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1.单一化趋向多样化
  “如何使教育交流走在两岸交流前列?不仅在规模上扩大,还要在机制上进行探索。”吉林大学校长展涛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认为,两岸教育交流可在合作模式上领先于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如成立支持两岸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的教育交流基金会,两岸高校间每年举办一次如“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建构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等。
  “两岸大学教师可在各大学院校间互相聘用,学生也可在两岸大学校园中交流,双方可以相互承认所修学分,并可获得双方大学的学位证书。”这是台湾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杨国赐心中描绘未来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蓝图。我们应在高等教育领域上全面加大交流与合作的进程,通过扩大事业范围、增加交流人员、加强合作力度、提高科研经费等措施,使两岸高教的交流与合作状况从过去的片面单一化转变为全面多样化。

 2.短期性趋向长效性
  潘懋元先生曾在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中指出,过去的30多年中,两岸高等教育领域的互动经过单方推动、互动起步、互动发展、震动发展四个阶段,现已进入互动新发展的第五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两岸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相互借鉴与借力,合作培养两岸适用人才,研究两岸共同问题,促进两岸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等任务,这使得新阶段两岸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互动显得尤为必要。建立两岸高等教育事业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更是这个新阶段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两岸应该协商一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协议,构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两岸文化教育事业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参考文献:
  [1]沈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台湾当局重拟承认大陆学历谈起[J].统一论坛,2001(3):15-16.
  兰文.教育“小三通”破解两岸学历认可难题[J]两岸关系,2007(7):28.
  崔萍.两岸教育交流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统一论坛,2007(5):34-36.
  张耀荣.共同推动两岸高等教育转型[J].高教探索,2007年(4):12-14.
  崔萍.两岸教育交流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统一论坛,2007(5):34-36.
  杨广云.王娜.共促互动新阶段的两岸高等教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59-6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