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台湾社会中,族群问题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族群问题在台湾岛内存在已久,但是作为—个政治问题提出来,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执政时期。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社会的族群问题越来越严重,岛内的各个族群逐渐呈现撕裂状态。族群问题给台湾岛内政治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势力借族群问题挑拨岛内省籍矛盾,造成许多台湾人民对国家认同产生扭曲,这将十分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一、台湾的族群划分
“族群”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现代西方政治学界,它是—个区别于“民族”的概念。西方政治学界认为,民族主义发展到现代,很多国家内部的冲突已经无法用民族冲突来定义,因而就派生出了“族群”的概念。其较为宽松的定义是指,在大的社会脉络中一群分享共同兴趣与价值的人组成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有着共同的历史经验、历史记忆,还有共同的认同目标、利益认识和情感追求。这种意识称之为“族群”意识。在台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也存在着所谓的族群。并且按方言和省籍的不同,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
台湾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早期的移民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年代。其中最主要是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的一支。他们在与来自南洋群岛的马来人融合后,逐步演变为后来的高山族和平埔各族,他们自称原住民。当前,原住民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原住民与汉民族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正是原住民维持其族群边界的基础。在台湾光复前,原住民保持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体系。但是光复后,由于当局的不当措施,他们的文化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原住民也受到汉族的欺凌与歧视,原住民的认同危机产生。同时,原住民的族群意识也开始产生。
闽南人也称为“福佬人”、“鹤佬人”或“河洛人”,他们主要是从福建南部泉州、漳州等地迁入台湾的移民。占全省人口的73%,是台湾民众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起初,“闽南人”最初的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认同来自于和客家人在开垦台湾时的争夺,没有涉及政治层面。******政府逃台后,闽南人的族群意识开始有了变化。由于******政权实行外省人对本省人的治理,闽南人开始突出自己“被压迫的地位”,开始形成自己的族群意识,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
客家人是两晋后自中原迁徙至闽粤等地的中原人及其后裔的总称,是五代以后新兴的一个汉族民系。清朝康熙年间,客家人大规模迁入台湾。由于迁入台湾的时间晚于闽南人,岛内肥沃的平原地区被闽南人占领,而人口和实力的差距使得客家人只好向南端和中北部的山区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客家人不但传承着忠孝节义和耕读传家的客家精神,也养成了客家特有的刻苦与团结精神。当前客家人人口约有300万~40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数约13%~15%。在******政权退踞台湾后,相对于后到的“外省人”,客家人属于“本省人”范畴。
台湾的“外省人”大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3%。“外省人”是对随******政权在大陆倒台后迁入台湾的大陆各省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政治移民”,他们到达台湾后仍旧供职和认同******政权在台湾的体制,属于统治势力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 “外省人”在行政部门就职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人口在台湾总人口中的比例。在政治结构中,外省人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台湾“民主化”运动的推行和******本身的“本土化”。以及其在政治选举中的失利, “外省人”受到排拒而产生了群体边缘化和危机感,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自身的“族群认同”。
二、“四大族群”格局下的矛盾冲突
一个社会中,如果同时具有多个有不同“族群意识”的群体,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出现“族群问题”。这样的“族群问题”超越“阶级、种族、性别、宗教”,却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的、情感的因素。台湾住民按照一般习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在台湾族群关系中,主要呈现三组明显的互动,并围绕这三组互动,产生了台湾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原汉矛盾、闽客矛盾以及省籍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组矛盾分别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原汉矛盾。
原汉矛盾由来已久,但在当前台湾社会存在的三种类型的族群矛盾中,原住民与汉族之间的对立是最为轻微,也最容易为岛内人民所忽视。原汉矛盾最早起源于早期大陆闽粤移民与台湾土着居民争夺资源。在******逃台后,由于不当措施和统治压迫,导致原住民反抗意识产生,但相对于省籍矛盾,原汉矛盾相对缓和许多。随着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开展,尤其是******失去政权之后,原汉矛盾在台湾社会已经较少提及。
(二)闽客矛盾。
闽客两大族群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开垦台湾的过程中。当时闽客为了争夺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而进行械斗。尽管由于实力的原因,客家人往往在争斗中处于下风,但由于客家人的集中,仍然成为了台湾岛内一个重要的群体。民进党执政以后,人口最多的“闽南人族群”成为台湾社会中的“强势族群”。随着闽南人族群意识加深,客家人越来越受到闽南人的打压。“福佬中心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台湾,闽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台湾人”,闽南话才是“台湾话”。台湾岛内着名客籍小说家黄娟曾借着小说中的主人翁这样地抱怨:“鹤佬人自称为台湾人,自己的语言为台湾话,到底是不是把我们当做台湾人,我们可不清楚呢!”另外,由于客家人长期坚持中原文化的原因,在“统独”问题上也表现得与闽南人不相一致。因此,在当前台湾社会中闽客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特征。
(三)省籍矛盾。
省籍矛盾是当前台湾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台湾, “本省人”指的是父亲在1945年以前移入台湾者, “外省人”则是指父亲在1945年以后移入者。两者之间的矛盾始于二战后。由于逃台的******政府的统治压迫,不少台湾本省人开始把“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矛盾”当成“外省人统治本省人”的族群矛盾,甚至迁怒于和******一同去台的外省人,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本省人与外省人互相敌视。此后,台湾本省人,尤其是闽南人与外省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就构成了台湾政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蒋经国上台后,开始推动“本土化”政策,联合地方本土势力作为巩固政权、偏安求存的基本政策,大量提拔台籍地方人士和社会精英。在其执政后期,蒋经国大力推动民主改革,取消党禁与报禁,对岛内异议份子忍让宽容,所以蒋经国主政末期,省籍矛盾相对得到缓解,社会族群也较为和谐。
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登辉上台后,******统治结构也开始“本土化”。随着李登辉在岛内大搞“去中国化”和“台湾化”
以及越来越向“****”靠拢,台湾岛内的省籍矛盾再一次受到催化。特别是外省中生代原本预期的政治接班优势消失,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危机感和强烈的族群意识。本省和外省人在争取台湾政治资源的矛盾开始激烈起来。省籍矛盾也成为当前台湾岛内重要社会特征之一。
三、族群问题对台湾岛内政治的影响
作为台湾岛内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族群问题对岛内政治影响颇深。从每年举行了各种各样的选举,到朝野之间的政治斗争,再到当前台湾岛内重要的南北对立问题,无不体现出族群因素在台湾岛内的重要性。
(一)台湾选举中的族群因素。
“民主化”之后的台湾政治主要是选举政治。当前,台湾的选举数目繁多,各式各样,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行政首长”的选举,二是各级“民意代表”的选举。在现代社会,尽管选举被认为是民主的最好形式之一,然而,台湾的选举却在很在程度上由族群因素主导,失去了民主的真正含义,台湾的民主也被认为是“异形”的民主。族群问题对台湾的选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政党利用族群来捞取选票。族群被岛内政治势力视为是最廉价、最方便、最具煽动力的动员工具。每逢选举,民进党及“****”势力的候选人就利用本省闽南人在台湾人口中的结构优势,以本省人“爱台”、外省人“卖台”这一简单的省籍标签煽风点火,用“台湾人选台湾人”的口号捞取选票。民进党利用“省籍”争取支持者,甚至露骨地喊出“台湾人要选台湾人”。一旦选举形势对他们不利,他们就立刻挑起族群矛盾和省籍矛盾,煽对民众情绪,造成社会严重对立,以达成他们的政治企图。在去年“立委”和县市长选举中,李登辉公开喊出“本土与非本土之战”,诬蔑******“联共卖台”,而陈水扁阵营则散播“台湾人总统被外省入党欺负”的流言。
二是族群因素主导台湾民众的投票行为。省籍因素还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台湾民众的投票行为,驱使很多同一省籍的人士盲目投票。例如:民进党的支持者多以本省籍为主,新党的支持者以外省民众为主,外省人支持民进党及本省闽南人支持新党的比例都相当低。比如,去年底的“立委”和县市长选举,更出现了两个非常典型的现象。第一个现象就是县市长选举形成“北蓝南绿”的对峙局面。第二个现象就是“立委”选举中“族群认同投票”超越“经济投票”。有研究指出,就四个族群过去历次选举的投票行为看,闽南人偏“绿”,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偏“蓝”,已经是很稳定的族群投票趋势,多年来几乎没什么改变。
(二)当前岛内朝野斗争中的族群因素。
族群问题对台湾岛内政治的另一影响表现朝野政党之间的斗争方面。在民进党执政的这段时期内,综合起来,这些斗争主要表现在作为“执政党”的民进党为实现自己利益的两个方面。
一是民进党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工具。台湾岛内的族群问题往往被民进党利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立法院”通过和表决议案就是这方面的实例。民进党的提案在“立法院”遭到否决后,它往往都会借分裂族群来谋取政治利益。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2004年的“军购案”。当6108亿新台币的军购案在“立法院”被否决后,民进党就极力地煽动群众的情绪。当年10月24日,一场由泛蓝“立委”号召下的群众上街游行反军购,对上硬是来闹场的绿营“立委”候选人及其支持群众,为军购案互相叫嚣挑衅。民进党煽动的队伍不断充斥着“美国走狗”,“滚回中国去”的叫吼声,甚至还采取了烧毁五星红旗的极端行为。令人迷惑的是,对峙中竟然听不到为何要军购及反军购的理由,却全是族群的对骂。很明显,民进党就是利用台湾族群的撕裂,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是民进党打压反对党的重要手段。族群问题也往往被民进党利用来打压******和亲民党。“二二八”事件就是每年被民进党利用来-打压******的最大借口。由于“二二八”事件对台湾民众伤害之深,也给当前台湾的族群关系留下不可磨灭的烙痕。但由于时间已久,“二二八”事件带来的伤害本来在台湾民众心中已得到抚平,然而,由于当前台湾政治格局呈现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民进党又开始加大宣传“二二八”事件的力度,并利用其来对付******。而******却由于历史的责任,在民进党的打压面前,常常忍气吞声。针对近年来“二二八”的情况,台湾民意调查基金会秘书长马康庄指出,陈水扁及其民进党人,二十多年来正是从撕裂族群和挑拨省籍矛盾中获取利益,食髓知味已久并且极善长此道。
(三)族群冲突加剧台湾南北对立。
台湾族群问题带来的又一后果是加剧了岛内南北的对立。台湾地区的民众构成不同,南部主要以闽南人为主,而北部外省人与客家人比率较高。长期以来台湾执政当局推行“重北轻南”政策,导致南北发展失衡,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还是居民收入,南部与北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重北轻南”政策造成南北矛盾,引起南部民众对北部的反抗与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在政治斗争下转化为对******政权的不满。民进党将南北差距、南北矛盾作为重要的选举策略,并用民粹主义进行激化。因此,在政治上更倾向支持本土性更强的民进党。民进党上台后,开始改变“重北轻南”的政策。在所谓“南北平衡”的口号下,采取“遏北扬南”的战略,为满足“南方思考”、“原乡重建”的南部民众诉求,民进党有意将台湾经济、文化建设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甚至有意将高雄作为南部的“首都”。民进党上台不到两个月,就决定三个月内把“行政院会”改在南部召开。另外,民进党政权还千方百计抑制“泛蓝”执政的北部地区特别是台北市的发展与机会,而为南部地区特别是高雄市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结果引起更多的南北争议与南北矛盾。
台湾的南北差异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政坛上形成的“泛蓝”、“泛绿”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台湾政治版图清晰地呈现出“北蓝南绿”局面,北部地区,“泛蓝”阵营占有优势,在南部地区支持力量较弱; “泛绿”阵营在南部地区占有较大优势,而在北部地区相对较弱。而在民进党的族群意识动员下,南部民众有进一步排斥“泛蓝”与继续向民进党靠拢的趋势。这种政治上的对立必然加剧台湾岛内南北的对立,而这种以地域为特征、由于族群问题而导致加剧的南北矛盾也成为了台湾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
四、族群问题不利于两岸统一
台湾政治中的族群问题与祖国统一是紧密相关的。族群的分化引发了省籍矛盾冲突的加剧。“本省人”与“外省人”分化又表现在对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上来。岛内对于中国的认同的比率逐年下降,认同台湾的比例开始上升。族群问题很容易就被“****”分子和政党所利用,成为他们谋求台湾“独立”的工具。而这又加剧了族群的分化,最终将不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一)族群问题与台湾人民的“国家认同”。
认同是一个说明自我与他人、集体关系的词汇,将其引入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与社会的认同问题。大陆学者林劲认为,所谓国家认同,意即某个地区的人们(包括阶级及其政党和社会集团、个人)对该她区‘国家归属’的认定和赞同。‘国家认同’问题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政方面,即国家主权和治权关系,政府的‘代表性’、‘合法性’等问题;二是外交方面,即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处境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国家认同’问题在现阶段台湾社会的具体内容就是台湾各种政治势力以及广大民众对于台湾的法律地位前途走向的看法,亦即关于台湾的‘国家归属’、‘国际地位’的观点”。
族群问题在台湾历史上一直都存在。台湾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发生过“原原之争”、“汉原之争”、“闽客之争”、“漳泉之争”,甚至是宗族之间的大规模“械斗”。“二二八事件”以来被激化甚至被搬弄的“省籍矛盾”,可以说是台湾族群矛盾史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但有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族群矛盾基本上是以土地、水资源的再分配为核心,政治敏感性较低,更无涉及国家认同;而省籍矛盾则是以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为核心,在两岸对峙和外国势力介入等因素下这一矛盾甚至映射到国家认同。凡是台湾民众对自身身份认可,对台湾“国家归属”、“国际地位”的看法,对两岸统“独”走向的态度,对台湾未来法律地位前途走向的期待,都属于“国家认同”的范围。
族群认同是在民众中逐渐浮现的一种“我是中国^还是台湾人”的自我认同。从下表可见,台湾的大多数民众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同时,在身份认定、国家认同上,自认为是台湾人、认同台湾的比例一直在升高,从1996年到6.2%上升至2004年的40.6%;相应地。自认为是中国人、认同中国的人数越来越少,由1996年的21.4%下降为2004年的6.3%。可以看出,“台湾人”认同的意识有在岛内渗透扩散的势头。
(二)族群问题作为“****”势力谋求独立的重要工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李登辉等势力为代表的台湾当局和民进党,以追求“民主化”和“本土化”作为掩护,推行分裂主义路线。而制造认同分裂则是他们从事分裂活动的基础工作。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认同问题,即究竟是认同中国、还是认同台湾的族群问题,就是其重要内涵之一。很明显,“****”分裂势力妄图利用“民主化”来“改造”台湾民众的传统认同,建立旨在服务于“****”分离主义的新认同。
陈水扁执政后,台湾当局推行了一系列“去中国化”举动,搞“渐进式****”,开始从实质上撕裂台湾社会。他们借族群问题,大力催生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即台湾就是一个“国家”。在台湾,好象只有认同“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人才叫做“爱台湾”;主张台湾应该和大陆统一起来,亦即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人就是“不爱台湾”、“卖台”。“****”势力利用省籍矛盾,撕裂台湾族群,宣扬“台湾人当家作主”、“台湾人选台湾总统”的“台湾意识”,强调对中国情感的排斥,以达到他们最终实现“独立”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