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深化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 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2023-12-08 1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999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试点工作的通知》((1999)政联字第4号),试点工作随之在全国22所重点高校全面展开。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国发(2000)9号,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依托培养军队干部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国防生培养T作取得的成效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依托培养工作从1999年开始在22所高校试点,已走过12个年头。国防生培养是依托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签约高校117所,在校国防生达数万人,一大批国防生毕业后走向军队各个工作岗位。军队用人单位反映,国防生干部作为一个新型群体,总体上表现较好,在军队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技术革新、科研攻关、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拓展带兵治军思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官兵的认可。国防生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在国防生选拔培养环节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以便明确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学校会同军区选培办通过走访军队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毕业国防生适应军队生活情况、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基础等方面开展了调研,了解到毕业国防生存在的不足方面,如:部分国防生军事体能较弱,训练共同科目不过关,不能完整地组织连排战术训练;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存在“想干不会干”、“不敢管、不会管”等问题;军人作风养成不够,举止规范、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部队“节奏快、训练苦、管理严”的生活不适应,心理调适期长等等。上述问题在野战部队基层指挥岗位的国防生干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尽管国防生培养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但军队和学校对这项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关于国防生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军队技术干部为主,还是培养指挥干部为主,或“指技合一”?各个高校并未完全明确。不同军兵种签约的国防生是否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相关文件也没有明确规定。兼顾国防生的长远发展和基层部队的第一任职需要,如何在打牢国防生科学文化基础和军政素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各个高校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在校期间应该如何管理才能有利于国防生成长?不同高校国防生的管理模式也各有不同。“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加强国防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使之能够满足未来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实践。因此,总结国防生培养十多年来的经验,分析面临的问题,探索国防生的培养模式,为军队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1国防生培养目标——实现“指技合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防生补充到军队,对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兴军、人才强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指技合一”是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部队军官的主要特征。国防生与以往我军生长干部相比,要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具备较高的军政素质,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人才。国防生培养目标是:理想信念坚定、文化基础扎实、军事素养优良、身心素质过硬,具有指挥和领导潜能的复合型新型军事人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是前提,努力提高军政素质是保障。


  国防生培养目标的确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第一任职要求,完全按照基层指挥岗位的要求花大量时间对国防生进行施训,培养目标与军事院校趋同,偏离了依托培养的初衷。二是基本按照普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国防生军政素质的培养、军人作风的日常养成、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毕业后到部队工作适应周期长。


  2国防生培养规格——坚持“四位一体”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国防生培养规格要坚持“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素养、身心素质”四位一体,具体表述如下:


  政治思想方面——了解我军的发展历程,熟悉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光荣传统,树立热爱人民军队、献身国防的思想,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纪观念。


  科学文化方面——完成所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主要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良。


  军事素养方面——打好军事基础,初步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军人气质和作风;初步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特点;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


  身心素质方面——掌握军事体育和军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体能、运动技能和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达到军人军事体育训练标准,具有适应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强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


  3国防生培养方案——打牢“两个基础”


  培养方案是国防生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制订国防生培养方案要科学合理安排科学文化基础与军政素质培养的学时,切实打牢两个基础,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指技合一”的新型军事人才,首先必须确保国防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要求,保证国防生的发展后劲,同时又要兼顾第一任职的需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与普通大学生的要求一样,不能削弱,成绩应该达到优良。为了不给国防生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留有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应专门为国防生制订培养方案,把原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军政训练计划有机结合。


  4国防生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注重“四个结合’’


  为了达到国防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实施国防生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和途径必须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优化师资队伍,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训练要求,任课教师、施训教官由学校和军队选派相结合。二是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国防生培养、实习、见习、训练基地建设,实现校内、校外、军队相结合。三是军政素质培养,要根据学校条件,考虑国防生的个体差异,结合第一任职要求,实行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四是施训时间安排,在保证国防生科学文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军政素质训练,在校日常训练、假期基地集中训练和下部队见习锻炼相结合。


  5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


  国防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是大学生,也是准后备军官。既不能照搬军队院校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也不能等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宽严相济、循序渐进”,要从培养“指技合一”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出发,以人为本,探索具有特色的国防生管理模式。目前各个学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管理模式:


  一是分散管理。国防生平时与同专业普通大学生混合住宿,军政训练期间集中住宿。


  二是准军事化管理。部分高校成立了“国防生学院”、“后备军官学院”等机构,有的高校还专门建有国防生大楼,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国防生全部集中住宿,高校和驻校选培办配备专、兼的管理干部,专门负责国防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是相对集中管理。国防生按年级、学院(专业)相对集中住宿,通常成立国防生模拟营(大队)、连(中队)、排(区队)、班,实行分级负责制。这种模式介于前两种之间。


  上述三种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各有利弊。由于各校的生源、办学硬件条件、氛围和习惯不同,军队签约单位对国防生的培养目标和任职岗位要求不同,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和有利于实现国防生培养目标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因校制宜,不应该一刀切。


  6国防生评价考核机制——“过程、目标”并重


  为了保证国防生的培养质量,必须从专业学习和军政素质两个方面建立国防生培养质量全程评价、考核体系和奖励、淘汰机制。专业学习评价考核工作由培养高校负责,选培办协助。军政素质评价考核工作由驻校选培办负责,培养学校协助。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标准和阶段目标,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宁缺毋滥,保证向部队输送科学文化基础扎实、军政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三、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几个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几易校名、隶属关系多次变化,但始终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以强大国防为己任,学科专业建设保持了鲜明的国防特色,成为我国武器类专业配套齐全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科研基地。多年来,构建了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部队输送数以万计优秀毕业生。


  1999年学校成为南京军区首批招收国防生的试点院校,也是22所首批签约高校之一。学校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确立了“育人为本,确保质量,完善机制,形成特色”的高标准工作目标。学校坚持把国防生群体培养成为学生群体的优秀团队,把国防生培养成为适应部队需要的高素质后备军官。学校大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防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让国防生的从军报国行为受到崇尚,让国防情结遍布校园。十多年来,在学校和南京军区的共同努力下,国防生培养工作健康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批准了南京理工大学“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国防生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项目。


  1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国防特色鲜明的优势,夯实国防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军事理论知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新型军事人才。在打牢科学文化、军政素质两个基础的同时,大力培养国防生适应高技术、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实施作战指挥和技术保障的能力。


  (1)加强国防生培养的组织领导。成立国防生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委员由培养高校、军事院校、军区机关、军政训练基地、军队用人单位的有关专家、教授和首长组成。委员会负责指导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方案的制订、军政训练计划的实施等。2007年学校成立了国防生学院,在学校层面统筹国防生培养工作,采取国防生集中住宿制,统一管理,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供组织保证。


  (2)针对培养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的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学校专门制订了体现总部提出的“打牢科学文化和军政素质两个基础”的国防生培养计划,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把总部规定的13门军政训练课程作为国防生必修课,与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军政训练课程替代(或部分替代)普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与军训、体育、就业导论、社会实践以及公共选修课程。


  (3)加强对国防生的科研训练,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国防生广泛参与科研训练。国防类的科研训练项目优先满足国防生,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国防生脱颖而出,调动国防生学习成才的积极性。


  (4)整合优化学校、在宁军事院校、南京军区、军工企业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国防生培养过程中的多方合作机制。学校与驻宁部队及军事院校共建“国防生军事技能训练基地”和“国防生实习锻炼基地”,依托学校与国防行业科研院所、企业的广泛联系,建立国防生专业实习基地。在保证国防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加强军政素质培养,着力提高第一任职能力。


  (5)在校内创造条件建立国防生军政素质阅览室、国防生网站和信息室、国防生军事素质训练基地、国防生活动室、兵器博物馆等。为国防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6)与驻校选培办共同建立国防生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和淘汰机制,保证国防生人才培养质量。


  2国防生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的创新


  (1)优化国防生培养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依托高校与军队各自的优势,选派国防生任课教师和训练教官。科学文化课程教学由依托高校安排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对综合性的课程,由相关的专家、教授组成教学团队,以专题的方式授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实施导师制,为国防生配备指导教师,给予学业指导。军事理论教学由培养高校教师、驻校选培办干部或聘请当地军事院校教官担任,日常训练由驻校选培办组织,学校配合;假期集中训练和见习锻炼由国防生军政训练基地承担,学校国防生学院安排人员跟训。


  (2)军政素质培养实现三个结合。根据学校条件、国防生个体特点实行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在校日常训练与假期集中训练、下部队见习锻炼相结合,国防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军政训练相结合。


  (3)培养国防生组织管理、指挥能力。国防生除了在模拟连、排、班轮流任职担任骨干以外,鼓励国防生积极参加科技、文体、艺术等各类社团活动和学术活动,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培养国防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4)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开阔国防生视野。拟订计划,定期邀请军区机关、在宁军事院校、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将军、院士、专家、教授、企业家为国防生开设专题讲座,并计入学分。


  3军地协作、联育共管,国防生培养成效显著


  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与南京军区通力协作,在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工作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成效显著。


  (1)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国防生培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软硬件条件。


  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同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汇聚了以院士、长江学者为骨干的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承担了大量国防科研项目,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国防生开设高水平军事理论课程、指导国防生科研训练等都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建有兵器博物馆,馆藏丰富,拥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常规武器6000余件;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这些均成为国防生接受军事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依托学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军工文献中心的资源条件,建设国防生军政素质教育阅览室,为提高国防生军事理论知识、武器装备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依托南京军区驻宁单位及学校军工试验中心建设国防生军事素质训练和锻炼基地,为国防生的体能和军事技能日常训练、假期集中施训和部队见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共建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装备科技学院,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国防生实习基地,为国防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打造国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国防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在校园中营造了“知国防、爱国防、献国防”的良好氛围。成立了大学生国防协会,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国旗班,定期开展“升国旗,爱祖国”活动,每年暑假期间开展富有特色的“国防巡礼月”活动,形成了富有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


  (3)国防生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自签约以来,我校已为部队输送了600多名合格的国防生,部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国防生干部作为一个新型群体在部队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技术革新、科研攻关、拓展带兵治军思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官兵的认可。


  四、进一步推进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两点设想


  1在加强国防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军人素养养成方面寻找结合点。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又是后备军官。创新是军事高科技发展的灵魂,作为“指技合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过程中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坚决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如何协调统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2加强国防生信息能力的建设、提高驾驭信息武器的能力、培养“指技合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我军面临的光荣使命。现代战争中使用的信息武器分为三类,即非杀伤信息武器、软杀伤信息武器、硬杀伤信息武器。驾驭信息武器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如何加强国防生的信息能力培养?这些均需要高校和军队共同研究。


  作者:袁军堂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