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改革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治国理政精

2016-08-31 14: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政治学类专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理论和行政技能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管理人才,应适应教育改革和国家发展需要,求真务实地搞好人才培养。基于政治学类专业新型培养标准的“定位一目标一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定位,围绕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理政精英人才的目标,建构政治学类专业人才的能力平台。


  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担负着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理论和行政技能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政治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迫切需求。因此,搞好政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对于学科发展和专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价值。本文依据参与《政治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国家质量标准》(王浦劬、陈岳等主持)讨论和修订对政治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厘定,就如何依据培养目标,合理创设课程、创新教学实践,进而全面加强专业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实现专业内涵发展。

 

  一、明确新认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1)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2)制度安排的民主化,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应皈依公民本位,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主体地位;(3)治理的法治化,塑造宪法和法律在公共治理领域的最高权威,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抵制任何治理主体僭越法律的行为;(4)政府履职的高效化,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要秉承效率和有效的理念;(5)协调性,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均应协调统一。由此可见,国家对具有一定政治理论和行政技能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多。

 

  全面深化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取决于国民的素质状况、掌握先进知识的能力和拥有高新技术人才的数量;取决于作为根本性资源的知识与智力的普及和发挥状况。在这些方面,教育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新型的政治学类专门人才,建设一支弊革风清、高素质、专业化的德才兼备的政治学类人才队伍,对于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处理国内外复杂政治事务的能力,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政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政治学类专业应当成为培养国家治国理政的政治精英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改革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治国理政精英人才

  二、围绕一目标: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理政精英

 

  政治学是经世致用、治国安邦的学问,以研究现实社会权力运行规律为其科学属性,以服务国家政治发展需要为其学科特性。当前,中国正处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的要求,政治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政治学类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媒体咨询和社会组织的实际管理、政策分析、宣传教育、教学科研和公共传播等工作,也可以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和深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培养规格。政治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规格可以概括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其根本政治素质;高超的治理能力是其核心的专业能力;卓越的公共精神是其必备的思想境界。所以,根据学科品格与现实语境得出政治学类专业的根本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治国理政精英。

 

  1.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政治学类专业人才的根本政治素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精英作为道路的引领者、理论的实践者、制度的维护者,是现代化的重要发起者和推动者,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成败,必须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政治学类专业以培养治国理政的政治精英为学科使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政治学类专业人才的根本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特质,是保障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使本专业学生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法性、恰适性、有效性,从历史和现实中积累坚定道路的未来自信心,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同时,也要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科学性和解释力,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社会科学理论,并相信其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前进。

 

  2.高超的治理能力是政治学类专业人才核心的专业能力

 

  治理能力一方面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另一方面是作为个体的政治精英的能力。政治学类专业作为培养国家政治精英的专业,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解决现实政治问题所需的治理能力。

 

  一是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政治敏锐性,理论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政治认知和分析能力。能够鉴别各种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优劣,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先进的价值和成果,抛弃中国传统的政治糟粕,抵制西方不良的政治因素。同时,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备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分析方法,通晓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知悉国内外时事和国家政治决策过程。

 

  二是娴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核心的专业能力。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应该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展开社会调查研究和政策分析,发现、把握和分析问题,并能够建设性地提出和设计应对方案。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不断提升和发展理论。在政治学类专业知识体系之外,本专业学生应该较为系统地掌握一门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是良好的危机管理能力。管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通过管理可以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治国理政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危机管理能力,甚至是首要能力。具体包括危机预测、决策、信息发布和沟通、善后处理等能力。因此,政治学类专业须培养学生危机管理意识,锻炼危机管理能力,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危机的最佳办法,成为危机管理专家。

 

  四是较强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政治权力的行使中,必然发生不同政治主体的互动。互动的过程是达成政治共识、实现政治目标的过程。口头表达和写作是互动的重要方式。较强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可以激发思想共鸣,达成政治共识和目标。特别是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增加,外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外交往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此外,还应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妥善地处理复杂的关系。

 

  3.卓越的公共精神是政治学类专业人才必备的思想境界

 

  现代政治鲜明特点是公共性。无论其价值追求、权力产生与运行、资源配置、政治目标都具有公共性。因此,现代政治精英必须具有卓越的公共精神。政治学类专业作为培养政治精英的重要专业,要将塑造学生坚定的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将培育卓越的公共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要求。一是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法律成为驯服权力、服务人民的利器,使政治精英养成法律信仰,领会法律精神,尊重法律地位,维护法律权威。二是培养学生廉洁奉公的情操。官员不谋一己之利,百姓不发非分之想是契约精神的应有之义。廉洁奉公是掌权者的基本官德,是公共精神的具体体现。以权谋私、徇私枉法都是公共精神缺乏的表现。

 

  三、搭建两平台:训练政治学类专业人才的能力

 

  创新培养体系,要突出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拟订培养方案和各级党政企社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通过将纯理论课程变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复合型教学课程,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整合理论、学、政、社的资源,构建务实致用又追求卓越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1.专业理论课程平台

 

  理论知识是人们探求新知识、开辟新的实践领域的基础,对人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政治学类人才培养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只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就是空中楼阁。而政治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规格的贯彻,需要有系统、完善的专业课程提供保障。政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体系、专业基础课体系、必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体系四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体系旨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形成综合素养和知识基础,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除学校规定的全校学生通修课程外,还要包括通识类课程: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社会科学方法等。

 

  同时,政治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在加强基础上,注重技能培养的基本特征,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如开设了政务礼仪、实用口才学、公文写作、传播学、秘书学、电子政务系列课程等应用性课程,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应用性课程群,对培养社会实际需求的现代政务人才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开设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项训练、人力资源师考试实训、秘书考试实训等,为学生就业储备硬件。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则是加强对学生政治基础理论和行政基础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好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类基础课体系是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构成,为政治学类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可设置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国际政治等;有关行政学基础理论的课程,可设置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概论、领导科学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市政学等。

 

  专业必修课体系是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政治学类不同专业所涉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系统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专业系统性、逻辑进阶性和整体规划性。根据专业不同,具有差异性。

 

  专业选修课程具有政治学类各专业的研究深度和突出特色,课程围绕政治学类各专业的特定问题展开。也为了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同时也要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学有所用。可以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民族政治学、发展政治学、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等。

 

  总之,政治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通过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层次化来反映高等教育规律,适应时代需求。同时,要注重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检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2.人才实践技能培养平台

 

  政治学类专业所培养的绝大多数人才都要为政治与行政管理的应用和实践服务,因此必须在树立培养人才实践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培养质量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规范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适应政治学类专业需要和政府、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平台。

 

  政治学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讲:(1)基本的实践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等。此外,基本的实践能力还应包括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一些基本心理素质;(2)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3)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自觉地以这些理论知识、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三个维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可通过三个环节来进行培养:

 

  一是加强挂职实践环节。每个假期和毕业前夕,由校方、院方给学生联系挂职实践单位和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基层政权单位进行挂职实践和顶岗学习,使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访民情、知民意。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政治和行政实际的认识,避免理想化、西方化、幼稚化的书生气。另一方面,由地方党政领导对大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和教育,有力地弥补了高校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这样,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和概念,更锻炼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首先让纯理论课程变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复合型教学课程。如实用口才学、行政公文写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几门课程可减少理论学时加长实践学时构成等等,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种社会科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软件或stata软件等),了解和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程序编制方法、互联网基本技术等。其次,实践教学独立设课,围绕培养现代行政文员的实际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互动式案例教学为基础的双边谈判、外交交涉过程和国际会议过程模拟,以诊断式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政府或者国际应急管理情景模拟和决策过程角色模拟。最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探索建立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三是加强社会调查环节。坚持围绕政治学类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业务实习训练,进行社会调查报告和实训报告评估。譬如,以各高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首先,由指导教师确定活动主题、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活动要求,通过会议或主题报告形式向参与者进行宣讲和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其次,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人员分工和任务分解,每位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撰写调查问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再次,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汇报社会实践,并通过视频、图片、征文展示等形式交流体会。由指导老师集体组织评选社会实践优秀活动项目、先进个人和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论文、调研报告、照片等),同时学生社会实践成绩应作为其必修课程计算学分。通过有效措施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政治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政治与行政管理人才作为人才资源的支撑,这对于政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要把握时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政治学类学科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臻荣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