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校英语教学中军事隐喻和军语中转喻初探
军语是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是军事语言基本的和不可缺少的核心单位,在军事语言中处于重要地位。军事事物的动态性、语言内部的归约性以及生产方式的带动性都是军语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当前,除通用于军事领域,军语也渗透于全民范围的语言交际当中。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及转喻理论,探讨促进军语发展的军事隐喻及军语中的转喻。
一、隐喻和转喻理论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是一种思维、经验和行为的方式。语言中很多表达都来自于基本的隐喻,Lakoff&Johnson将这些基本隐喻称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如“辩论是战争”(Argumentiswar)和“人生是旅途”(Lifeisajourney)等。任何一个隐喻都具有一个来源域、一个目标域和一个来源到目标的映射,而经验是隐喻的动因,是形成概念隐喻的基础。隐喻具有内部结构,任何一个隐喻映射都是将一个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域上。映射论明确提出隐喻涉及到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映射的动因就是人类的经验,即基于经验之上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种具有完形性质的图式结构。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促使人们通过来源域的丰富特征及知识来了解目标域。同样,军语发展过程中,军事领域作为来源域,其意义结构都决定了目标域的相应特征。
转喻也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且普遍存在于语言中,是信息、经济、认知突显和社会需要相互竞争的结果。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主要用于指称,并包含了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代表”的关系(“stand-for”relationship)Lakoff&Tunrner(1989:03)。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就是转喻的本质。转喻可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及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Radden&K?觟vecses,1999;K?觟vecses,2002)。整体与部分即用某物体极具代表性的部分来指称它或者用整个物体指称其某一部分。如:
1.阔别多年,再回家乡,老面孔少了,见到了些许新面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2.眯缝眼听着长脸不停地说些不合时宜的话,使了个眼色。(范畴与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发生在参与事件的实体之间。实体包括事件的参与者、工具、目的、原因、结果和事件发生的地点等。如:
1.Shemarriedgreed.(领属转喻)
2.老天津退休后在上海住了数年,至今没有习惯上海的饮食。(地点转喻)
二、军事隐喻及体现
隱喻的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互动过程的基础是相似性,军事特征就是连接军语隐喻的来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特征。目标域在形状、功能、心理等几方面与来源域中的军事特征建立起的相似性联系是军语的隐喻的基础。
当军语在军事集团以外被使用时,使用者有着与军人相似的心理,这种因心理感受相似产生的隐喻即为心理相似的隐喻,如体育赛事中,常把比赛看做军事对抗,如“这次比赛,定要体现出我们的战斗作风。”说话者体现了和军事指挥员鼓舞士气类似的心理。隐喻是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军事隐喻已经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整个社会通常会被隐喻为战争结构:人们奋战在各行各业通常称为“奋战在各条战线”上,如“教育战线”、“文化战线”、“科技战线”、“外交战线”等,如“一线”、“前线”。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有“捍卫”、“战略”、“冷战”之类的军事词语,如:1.邓子庆:多措并举坚决捍卫英雄精神(荆楚网):从现实来看,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捍卫革命英雄精神须双管齐下。2.美俄陷“新冷战”临界点(2015年07月14日浙江日报):美国对俄严厉的经济制裁呈常态化,欧盟不久前宣布对俄制裁延长半年,进一步拉紧了经济上扼俄的绳索。更危险的是,双方还发出新的军事威胁——核威胁,出现常规军事对峙升级为核对峙的危险,相互争斗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西方媒体因此认为美欧与俄关系已滑到“新冷战”的“临界点”。
在经济生活,商业领域中,军事隐喻更是处处可见,常见的有“进军”、“战略”、“鏖战”、“进攻”、“杀入”、“火拼”、“防线”、“沦陷”、“收编”、“价格战”等。1.电广传媒与阿里巴巴全面战略合作启动(2015年07月14日湖南日报)。2.支付宝加重社交火拼微信寡头间伪社交噱头频出(2015年07月14日,北京商报)。3.高盛领衔唱多A股富达投资满仓杀入(中国经济网)。4.沪指震荡回落失守4000点成交逾7267亿(中国经济网)。5.全球LNG贸易:低油价下扩张依然(2015年07月13日中国化工报)。德勤能源解决方案中心(DeloitteCenterforEnergySolutions)执行董事安德鲁·斯拉夫特近日在接受美国《烃加工》关于全球LNG贸易话题采访时表示,低油价环境下全球LNG贸易依然在扩张。
在体育领域,尤其是有关球类比赛的术语已经较为系统地和军事术语对应起来,如参赛选手的位置和作用:门将、前锋、前卫、后卫等;比赛的区域:战线、防区、后防线、腹地、前锋线等;比赛的战术打法:运动战、阵地战、防守反击、偷袭等;比赛态势:进攻、反击、防守、交锋等;比赛结果:取胜、失利、战绩等。1.东亚4强赛佩兰仍重用老面孔足协曾评用兵略保守。2.专访上港副总:全力以赴战马竞吉安替谁未定。3.欧冠-巴萨3-1力擒尤文夺冠铁腰闪击苏神建功。(均来自腾讯新闻)
在医疗领域中也存在军事隐喻。Chelala(2000)指出,在医疗界,人体(body)常被比喻成国家,人体的免疫系统(immunesystem)则是军队的防御系统(defencesystem),病毒和病菌等(HIV,bacteria,viruses)是侵略者,白细胞(whitebloodcells)是保卫国家的战士,红细胞是氧气设备,药物是战士使用的武器。1.盘点:2014年全球医疗器械专利六大战役(医械创新网)。2.在非典侵蚀人们生命健康的危难时刻,白衣战士冲锋在前,临危不惧、无私忘我,实践着南丁格尔的誓言。同时,我市文艺工作者用手中的笔作武器,形成了一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文艺战线。
在科技领域,解决技术难题视为攻坚作战,叶剑英元帅曾诗曰:“攻城不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教育领域,教育推陈出新,取得突破视为集中优势兵力打突围,打歼灭战。
军事隐喻普遍存在,促使人们积蓄力量,经受“战斗”。
三、军语中转喻及体现
转喻是军语语义发展基于邻近性原则的认知途径,大量存在于语言的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且大多数依赖语境。军语的转喻主要属于词汇层面上的指称转喻。在指称转换过程中,军语语义发生变化。目标域包含来源域的转喻会使语义得到极大扩展,来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则会压缩词义。军语语义转喻变化的范围涉及军事集团内外部的语言使用。
1.小米加步枪,实实在在地打败了飞机加坦克。“小米加步枪”和“飞机加坦克”分别指“吃小米、用步枪的共产党军队”和“拥有飞机坦克的国民党军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即整体指代部分或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最为常见。
2.以色列坦克击毁巴勒斯坦汽车(新华网,www.xinhuanet.com)整体事物“坦克”替代了活跃区域的部分“坦克上的火炮”。
在军语的转喻中,常规化转喻特征常凸显在部队构成和武器装备等方面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指称转换。
如武警某机动师结合驻地实际开展“人民武警忠于党”教育活动。(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转喻关系)“人民武警”代表的是其下位范畴“人民武警官兵”。范畴与特征之间的转喻也是其中一种,如“wariswar”(战争就是战争)采用同词重复的表达形式,虽然主语和表语两个词词形相同,但第二个“war”指代的是“war”这个范畴的特征,并且此特征的意义只能从与“war”范畴相联系的固有特征的意义中获得解释。基于语境,“wariswar”是指“wariscruelandviolent”等。也有形式部分与形式整体之间的转喻,如:四有军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
另一种转喻是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典型地发生于参与一个事件的实体之间。有关军语的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类型主要包括工具转喻、生产转喻、控制转喻、领属转喻、地点转喻等。
1.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毛泽,《战争和战略问题》)152)
这是典型的工具转喻,其中“枪”指代的是使用枪的军队。
2.他的话是一颗超强的炸弹,震得她脸上血色全失,不能相信自己所听到的。(纳兰真,《但愿今生》)“炸弹”转指“他的话令人吃惊”这一结果(因果转喻)。
3.生产转喻则主要出现在武器装备上,转体主要是制造者、代号、编号等。如,“汉阳造”(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八一杠”(我国1981年设计定型的自动步枪)、“卡秋莎”(前苏联于1933年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飛豹”(我人民空军新式战斗机)、“歼-31”(我国研制的第四代双发中型隐形战斗机)、“辽宁号”(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4.在证据面前,“迷彩服”很快供认出其8月4日抢劫作案的事实。“迷彩服”代表穿迷彩服的人。(控制转喻)
四、军事隐喻及转喻对军语发展的影响
军事隐喻及转喻的大量运用,使军事语言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有些保持意义基本不变,直接进入到了其他领域或者是全民通语;有些意义扩张或缩小。无论哪种情况,军语和其他领域的语言乃至全民通语都是紧密相连并能相互转化的。隐喻及转喻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军语的时代发展。隐喻逐渐常规化,会使新鲜隐喻在反复使用中逐渐失去新鲜感,变得常规,转变为常规隐喻,这就是军语语义在全民用语中的常规化过程,也是军语使用社会化的过程。而转喻也使军语更加社会化。这些都促进了军语泛化现象产生。泛化的军事语言,除了具有军事语言自身特点,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出强烈的竞争性,烘托出激烈紧张的气氛,增强鼓动性,也可以表示庄重严肃等。军事语言的发展是军事实践和语言实践共变的结果。军事隐喻及转喻促进了军语的发展,但在使用中,只有遵循其发展规律,规范其使用,才能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汪晓琳
第2篇:新时期如何加强军事管理提高部队战斗力
前言
站在发展角度来说,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断进步,均是受到生产力发展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创新性社会技术,生产力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其实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发展,需完善军事管理弊端,增加对军事管理关注度,增强我国军事部队战斗能力。
一、军事管理理论阐述
站在理论性角度来说,军事化管理是军事管理主体,利用一种方法和理论手段,开展管理关注。对具有武装性军事事务,军事矛盾等等事务处理。军事管理工作具有多样化特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战斗工作管理、训练工作管理、政治思想管理工作、后勤和科研工作管理、民兵训练和军事活动管理等等工作。军事管理工作的本职意义,是实施活动规划,活动组织、活动指挥、活动布置、活动控制等等工作、站在管理要素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军事管理主体和管理方法两个不同内容。军事管理对象主要涵盖,军事人员,财务管理、信息和数据管理、时间和空间管理。详细来说,军事领域要想发展自身,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因为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关系军事系统不同工作人员工作,关系着军事战斗力。由此可见,军事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由于当下我国军事管理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对知识的适应度较差,知识更新缓慢,结构合理性缺失,管理形式单一,管理效率低下等等问题。面对这一發展形势,需要加以完善军事管理弊端,优化管理法律体系,增加管理创新性,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树立全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1]。
二、军事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建立合理化管理目标,确保计划缜密性
首先,为了实现军事管理最大目标,要结合军事不同发展环节特点,建立一个全面性管理目标,建立在目标基础上进行管理。其次,也要缜密计划,对未来机械能判断和预测,明确目标,建立解决方案。构建目标结合金华,需要坐到以下几点工作内容[2]。其一,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预测和判断是管理工作基础,在分析和预测基础上,为行为做引导,为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管理方向。由于军事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因此在管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因素,利用多样化方法进行预测和判断。例如:在实际预测时,可以利用直观预测和判断形式进行判断和预测,结合主观感觉,结合理性分析,开展模拟预测工作,利用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树立全新管理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其二,决定行动。行动的决策,需要建立在目标基础上,把行动和目标结合,在管理过程中贯穿,建立在目标基础上,收集信息资料,利用多样化方法,对不同方法进行论证,结合信息和数据特点,选择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开展管理工作[3]。
2.科学和合理规划和组织
科学和合理规划组织工作,包括以下几点工作内容。其一,划分不同系统工作能力,把工作划分为不同系统,全面贯彻上级要求,建立一个总体管理系统,并把总系统功能划分为不同系统,在不同系统工作人员和管理任务进行划分,为总系统服务,保证总系统功能最大化。其次,要做好系统构建内容。系统构建内容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内容。其一,以正三角形为基础,构建一个系统模型。其二,建立合理化管理幅度范围,提高管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构建具有凝聚力和高效率管理团队,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建立一个总体管理系统,并把总系统功能划分为不同系统,在不同系统工作人员和管理任务进行划分[4]。详细来说,军事管理工作利用先进技术开展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技术进行管理。例如:利用基础量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利用统计和分析技术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利用建模等等技术进行管理。其三,建立管理系统模型,把指挥人员放在主要位置,保证环环联系性,提高系统整体能力。最后为了保证军事管理全面性,需要完善军事管理法律和法规,全面过程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理念,对军事行为控制和管理,构建一体化法律管理制度,完善当下管理弊端和不足[5]。
三、结论
军事管理工作在当下社会发挥重要想影响,关系着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国国防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军事管理最大目标,需要完善传统管理弊端,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管理工作。详细来说。需要建立合理化管理目标,确保计划缜密性,结合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因素,利用多样化方法进行预测和判断。其次,也要科学和合理规划和组织,建立一个总体管理系统,并把总系统功能划分为不同系统,在不同系统工作人员和管理任务进行划分,建立一个总体管理系统,并把总系统功能划分为不同系统,在不同系统工作人员和管理任务进行划分,建立管理系统模型,做好,军事人员,财务管理、信息和数据管理工作,把指挥人员放在主要位置,保证环环联系性。
作者:冯鹏等
第3篇: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孵育与拓展
科技进步和军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军队院校电子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高新电子武器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不仅导致战场范围更广、战争节奏更快,而且使战争方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而现代战争的信息化、体系化、无人化,无不基于军事电子装备的广泛运用。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是我军未来打赢战争的中坚力量。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对我们建设大国强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动力、优化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入手,努力孵育和拓展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加强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教育训练,全面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培养创造意识和研究能力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而言,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应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对现代武器装备来说,只有新,才能出奇制胜,才能打赢战争。而这种“新”,是靠人创造出来的。在军事电子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本身已经过本科时期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所学细分专业或研究方向又有了进一步的知识强化,因而已经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素养;在导师带领下,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一般会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长期执着的研究,对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和时代需求有明晰确认,如果赋予他们卓越的创新能力,他们就能在相关领域大有作为。尤其是研究生正处于创新冲动最强烈的年龄段,正确地引导他们从事电子创新,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工作。
加强创造性思维教育是提高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的军事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数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并没有开设创造学课程,这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学习创造学能够使人能够认识掌握创造活动本身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树立破旧立新的思维和勇气,提供较成熟的创造技法和路径选择。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对提高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目前,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学训练课程。创造学在日本高校中尤其受到重视,日本的电子发明与专利产品大量产生,与其高校的创新教育有着密切联系。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教授把创造学引入国内,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开设创造学课程,部分军事院校也开设了这门选修课。但笔者认为,在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应将创造学列为必修课程,让学员系统地学习创造学,这对研究生学员掌握创造规律、强化创新思维、熟悉创新技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技法训练是强化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军事电子领域,面对的是武器装备和战场较量,又有着不同于一般电子工程领域的创新特征。因此,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把创造学的相关内容渗入专业训练之中,对提高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有效地孵育与拓展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特别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员的思维活力,促发学员创新灵感,结合实验室的工程训练来锻炼研究生学员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加大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活动组织力度,努力激发研究生创新动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强化研究生创新动力为基础。军事领域对科技创新又至为敏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创新则生,守旧则死。特别是军事电子专业,面对是未来战场,其产品即武器装备要经历高强度战争检验。对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而言,加强创新活动的组织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以课题研究为牵引,提升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群体攻关能力。要瞄准现代战场需求设置武器装备发展课题,特别是要针对武器装备的智能化、隐形化、自动化需求设置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激发研究生攻克难题的欲望。在攻克课题过程中,强化群体合作意识,组成团队破解创新障碍。
二是开展电子对抗性演练,强化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不畏难的军人血性。军人血性不仅在战场,在科研创新领域同样需要。我们在孵育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对抗性演练项目。如在电子探测方面,设置探测与反探测、隐形与反隐形的对抗课题,如红蓝军在演习中对抗一般,一较输赢。
三是定期组织电子设计大赛,让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获得展示和表彰的机会。对军人而言,荣誉是第二生命。如果让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奖励,是对他们创造成果的最大肯定,也是最能激发他们创造动力和创新智慧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经常性开展不同层次的电子设计大赛,鼓励他们参加全国性的电子设计大赛。
三、优化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环境,为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漫长的过程,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使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真正能成为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军队建设的有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军队讲究整齐有序和统一行动,这是军事活动的特殊要求。但对研究生学员的管理方式如果也统得很死,奉行“全能型”教育观、“全才型”人才观,那么一些研究生疲于应付必修课的研修和一般性军事技能的训练,丧失了对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热情,其创造智慧就難以体现出来。随着军事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个性化培养和创造力培养的束缚已成为较突出的问题,这与我们将要面对的新军事变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其次,要给予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相应的经费支持。电子领域的创新基于大量的实践实验,必然要消耗较多电子器材。如果缺乏足够的器材支撑,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目前,用于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进行实践实验的经费比较有限,一些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也往往因缺乏经费支持而不能及时发表。这就需要各军事院校要进行科研经费的调整改革,加大对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有的项目可以由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共同完成,共享经费支持。
再次,要努力营造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公平竞争的成长氛围。要建立全面、多维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公平透明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评价,仅以课程成绩和体能状态来论英雄是不合适的,其创造才能要充分体现于研究生的总结性评价之中。特别是要鼓励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多申报技术专利,让这些有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研究生群体中起表率作用,形成你争我赶的竞争氛围。通过这样的长期努力,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提升,甚至会在其中涌现大师级人物,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关键性的人才支撑。
作者:孙志辉等
第4篇:军事国防力量是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基石
著名学者杨叔子院士有一段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科技,否则就会落后挨打。”这一百年来,近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从侧面证实了这句话。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天道的精神,日月星辰朝朝如此,一轮月亮万古长青。在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还包含了仁爱和平、和谐包容的思想。从文明性来说,没有哪个民族能赶得上中华民族。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是尊重包容、帮助成全,对待弱小没有侵略、占有和杀戮的非分之心。
我们是礼仪之邦却也不失血性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个孔子,给中华文明作了系统的归纳,也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作了定调——崇文尚武。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前提是民族自身足够强大,能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崇文尚武的精神中,崇文即有仁德道义,尚武即有血性担当。如果没有仁德道义,就会因为一己私利发动侵略战争,今天的霸权主义以及来自西方弱肉强食的思想都源于此。如果光有仁德而没有血性担当,一旦国家有难只能引颈就戮。这也是后世批评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中华民族这种崇文尚武的精神实际上从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开始就揭开了序幕,所以中华文明的开篇就不是唯唯诺诺、落后挨打、禁锢思想。
我们今天认为的孔子形象或被篡改,真实的孔子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书生,而是一个盖世无双的英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威而不猛。他十分擅长六艺中的“射”和“御”,具有冷兵器时代最高强的作战本领,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高手,可谓是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天才。《论语》记载:“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教会百姓打仗的本领就是遗弃了百姓,否则一旦有了侵略只能引颈就戮。“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当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仁君教百姓操练兵马,七年足可以兵强马壮,抵御外辱,捍卫民族尊严。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两个国家谈判必须做好强大的武力后盾,弱国无外交。这种崇文尚武的精神在汉朝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有学者曾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这是对自我的践踏。实际上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尤其是秦汉时代,民族团结,再强大的敌人也无法侵略到我们。霍去病以一当十,把游牧民族打得一溃千里,汉民族的精神风骨就立了起来,民族血性就定了下来。当时流传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今天依旧能从中感受到这种民族精神。
到了宋朝,民族血性逐渐丧失。赵匡胤生恐武将拥兵自重,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从此以后文人被高捧、武将被压制。五代十国时,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中华民族的血性到此画下了休止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高度集权、专制独裁,加上对文化的摧毁,使得社会思想价值观扭曲,愚忠愚孝大行其道。而历史上对文化阉割最深重的时代是清朝,1645年后推行的“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摧残了汉族文化信仰。清朝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奴化教育严重。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曾说过,“宁赠送友邦,不与家奴”。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于太平只会失去血性担当,失去锐气,集体腐化,自取毁灭。历史一再昭示,没有国家的尊严就没有人民的尊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全国只有53个党员,了解历史后能发现民心的向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从小就有一颗慈悲仁爱的心,生活十分清贫,和百姓同甘共苦,坚决不搞特殊。今天,我们仍能在红区听到许多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受到军民鱼水情深。1950年,新中国刚建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却在朝鲜战争中找回了中华民族的血性,扫尽了尚武精神丢失的阴霾,可谓是真正的立国之战。
周总理是“千古完人,万世师表”,被西方列强认为是最难对付的头号政治家,以机智的谈吐和卓越的风采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外交的主动权。总理在临终时想的也是为人民服务,有哪个国家领袖能做到如此清白、如此高尚、如此纯粹。1976年邓小平复出,面對错误的左倾观点他力挽狂澜,把中国带上了经济建设的快车道,从而取得了今天物质文明惊天动地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铁血反腐,对腐败零容忍,提出了“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牢笼里”。他上任后党风明显改变,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日俱增。他制定的“一带一路”政策,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兴。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军事国防力量的强大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历史一再昭示,没有军队的尊严就没有国家的尊严,没有国家的尊严就没有人民的尊严。养兵千日绝不只是用兵一时,在战争年代子弟兵为我们驱除鞑虏,在和平年代子弟兵为我们恪守边疆。一旦大灾难来临,只要能看见这一身橄榄绿,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吃了定心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默默奉献、负重前行,我们今天才有资格谈论生活幸福、岁月静好。我们并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只是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这一切都要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党培养出的一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为老百姓卖命,为信仰而奋斗。因为道义、正义和人心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这样的百万雄师。人心的向背是胜败的根源。临汾战役的时候打得惨烈,解放军急需木料,老百姓就把自家门板拆下来“毁家支前”。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支前的老百姓却有543多万人。山西临猗的一位农民推着手推车,千里迢迢把两发炮弹送上前线。连陈毅元帅也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历史上有无数年轻的英雄为祖国献出了生命,雷锋、杨根思、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他们以崇高的信仰塑造了高尚的灵魂,也塑造了舍生忘死战天斗地的血性。
30多年以前,中国几乎到处可以看到贫穷,中国人习惯跟大家讲“你吃过饭了没有”,这是因为中国人被穷怕了。人类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让六亿六千万人摆脱贫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了不起的创举,中国希望在2020年以前让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群摆脱贫困、消灭贫困、彻底脱贫。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决心。十八大之后有两件事情是本届政府需要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做出决定的。第一是反腐,第二是全面脱贫。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时代敢于提出这两个口号。
19世纪我们挨打了,20世纪我们落后了,但在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崛起、科技后来居上。格力开始追赶日本、美国、德国的企业,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海尔在奋力赶超索尼、松下、西门子的路上,信心满满。华为在通讯领域早已碾压爱立信,并向苹果出售了700多项专利,同时我们的汽车工业也在大踏步地前进。仅仅十年时间,高铁异军突起,航天航海事业也走在了世界前列。给民族工业一些耐心吧,我们绝不能带着自卑,一味地认为外国的月亮特别圆。沉睡在血脉里的民族精神一旦被唤醒,传统文化一旦回归,将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今天,中华民族以大国领袖的风采向世界走去。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徐洪磊
第5篇:加强军事物流保障管理推动军事事业发展
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求,我国就要正视自身军事事业的发展水平,从基础环节军用物流保障环节出发,为我国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笔者则基于美军保障实践的现状,对强化我国军用物流的保障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以下为详述,希望笔者的分析和探究给我国军事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1对于军事物流保障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1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的实践方式分析
西方的发达国家为了强化军事物流的社会化保障,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方物流服务体系更是如此,从外部整体性的大方向来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军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就是要走高科技、科学化的发展之路。
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水平,其中的物资运输水平可以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简而言之,物流保障措施的合理与否,可以直接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层次,同时也是影响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输赢与否的关键环节。
美军认为军队事业的发展中,不可安排士兵去做他们不擅长的事,这一理念就很好的印证了后期美軍所实施的后勤保障工作的力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美军就试图通过改革军事事业发展模式的方式,来逐渐解决传统军事发展中的阻碍性问题,比如,而其中由军队靠政府等部门的武装生存方式逐渐转向军民结合的发展方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更加偏向于军民兼容的发展方向,美军认为军民兼容模式,将会利于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的落实,可以切实提高军队双方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与私人公司联合,应用高技术手段,提高军队武器的工艺手段,进而强化公司的经济效益。
1.2关于现代战争物流保障的重要性分析
其一就是现代的战争所需要消耗的物资量极大,以伊拉科战争为例,美军第三机步师仅仅一天所消耗的油料就在六十至七十万加仑。其二现代战争所需的物资技术在越发提升,在此发展背景下,因此,要想更好的满足军队所需的物资量,就要从维护、运输以及保管军事物资层面着手,有效的提升物资运输的高效性,同时也可以间接地推动军事事业的发展,可见,物流保障对于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现代高科技战争保障的重要作用。
2对于强化我国的军事物流保障社会化建设的建议
我国的军事物流部门要想更好地推动军事保障的社会化建设,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及时的做好规划工作,而后基于美军物流的社会化保障方式,积极总结并探究适合自身发展的军事物流社会化保障之路。
2.1遵循科学的军事物流社会化保障理念
传统的军事物流保障不仅仅是自成体系,同时也是由军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这就会直接致使军地之间存在着物流资源共享等问题,因此,我国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逐渐转变军队社会化保障思想,应当遵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军事物流保障方予以规范,还要将其实际价值体现出来,发挥其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军事物流社会化保障的实际利益。
2.2总结高效的军事物流保障社会化模式
现阶段,我国的军事物资的流转和运输手段仍旧存在着不科学、不高效的问题,整体性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具有一定的差距,物流系统的理念不能符合实际的军事发展需求,严重的阻碍了军事物资运转的效率,而要想更好地推动物流运输的行业发展,就要积极地转变军事物流保障的模式,比如,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物流外包的方式,切实体现地方物流企业所具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借助地方物流的物流运输模式,实现军事物理的网络化发展,同时也会间接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进而促使我国军事物流事业的发展更为高效,更能符合我国整体性的发展需求。
2.3实施分层落实的方式
当前我国的军事物流的社会化保障措施的落实,应当遵循外部环境的需求,总结实施对策、参照法律规章、落实管理方式,实行分层落实的方式,或是试点的方式,从试点的过程中总结诸多的工作经验,再逐步进行推广,最终达到推动军队物资保障社会化的目的。
2.4解决其中易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的军队物流运转的过程中,要想促使物流社会化保障,就要实现联勤集约的方式,社会化指的是实现军队之间的集约化处理,同时还会逐渐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使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而笔者则针对其中的两大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为浅析。
对于战士指挥协调问题的解决措施。战时指挥以及协调可以促使我国军队事业的发展速度更为高效,同时也要将国家的协调性优势体现出来,可以通过经济保护方法以及法律法规的维护方式等等,最终极大的保证军队物流社会化的稳健发展。
对于物流绩效的管理层面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对军事物流实施外包策略之后,还要与物流服务和供应商进行协调,实现对物流绩效的全方面管理。比如可以构建一个物流供应商的认证体系,并着重对注册资金、市场信用、企业资质以及物流能力等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不仅要保证军事物资运输的高效性,还要确保其运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签订有关的合约内容,为军事物资的正常运输提供切实的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军事事业的发展中,对于各个环节的需求也越发增加,其中军事物流环节就是其中的典型,要想切实提升军事物资的运输效率,保证其运转的安全性,就要积极掌握军事运转的规律,还要参照美军对于军事物资的社会化保障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军事物资的发展之路。
作者:刘永军等
第5篇: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教育发展情况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袭击,从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虽然近代我国军事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但长期的内战消耗以及帝国主义的压迫,致使抗战初期,我国军队无论在官兵素质还是在武器装备方面,都与日本军队相差甚远。因而,抗战初期,在日本军队强大攻势下,我国军队消耗巨大,各主要城市相继沦陷,受战争影响,抗战初期军事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但自1925年北伐战争之后,高度重视军事教育的国民党政府,不但没有放弃军事教育,反而加强了军事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国的军事教育迅速转入了战时状态,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一、军校的内迁和军事教育管理机构的改革
由于以四川、云南、贵州等为中心的大后方相对远离战场,有较为稳定的学习和训练的环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事学校开始向大后方迁移。内迁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在政府和军队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实现了正规军事学校及各军兵科学校的战略性转移,避免了覆灭的灾难。但是在内迁的过程中,军校积累多年的宝贵教学资料和教学器材损失严重,教员队伍受到沉重打击。特别是海军所属的各军事学校,在抗战初期几乎损失殆尽。由于战争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抗战期间迁入大后方的各军校的军事教育基本上都迅速转入了战时轨道。其中尤其是陆军大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中央航空学校等军事学校,由于属基础教学,也是国民政府军事教育的主体和重点军校,因此更维持了正常的教育训练,从而为战时国民党军队培养了大批的各种军事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战时体制的需要,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对战时军事最高机构—军事委员会进行重大调整,将一些行政的机构拨属行政院,将中央党部从军事委员会中独立出去,将平时直属于国民政府的军事机构如训练总监部等移归军事委员会管辖。通过这次重大的调整,使军事委员会真正地成为了战时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实现了对全国各地军队的统一指挥。
二、大后方正规军校的调整
1.陆军大学的加强。抗战爆发后,由于前线战争异常惨烈,战争结局超出了国民政府的预期,政府深感部队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官军事素养的不足,不能胜任对日作战的需求。因此,为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也为了让高级军官在战争期间提高指挥水平,以便正确地指导战争,满足部队扩编和补充的需要,国民政府一反西方国家在“与外国处战争状态,最高军事学府暂时停课,在校学员由参谋本部统一调整使用”的惯例,决定陆军大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使中止停办。
2.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扩充。作为国民党培养初级军官的军事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在战时得到了巨大的扩充。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由于战争激烈,战场消耗巨大,部队损失惨重,尤其是初级指挥军官,伤亡更是巨大。为抵御日军的后续攻势,必须大量补充初级军官并征集大批新兵,而从战场上升迁的初级军官又大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训练,很难适应战争的需要。为此,为适应持久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规模,争取培养更多的初级军官,提升前线初级军官的军事素质。
3.陆军各兵科学校的调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一度忽视了对于陆军各兵科专门人才的培养,因而在抗战爆发后,各兵科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会操作大炮,工程机械、通信电台的士兵严重不足。国民政府为培养前线急需的各专门军事人才,一方面积极扩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各分校,同时加紧充实原有的步、炮、骑、工、轴重、通信、机械等兵科学校,加强各兵科的教育培养。此外还对军需、兵工、卫生、测量等特种军事学校进行了调整,进行分类训练。在各兵科学校设置各种急需的班次,分期集训各兵科正式军官,加强战时急需的理论和技术教育,提高其军事素养,并采取重点教育,缩短教育期限,施行短期速成教育,使受教育人员在短期内学会使用各种新式武器,返回部队后再转教其他官兵。
4.空军各学校的充实调整和海军教育的延续。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培养战时急需的海、空軍各兵科的军事人才,一方面对空军各兵科军事学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充实,增设了一些新军校,初步形成了战时空军的军事教育体系,同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海军教育,为以后海军的重建打下基础。
三、国统区士兵养成教育
抗战爆发后,国军在正面战场遭受惨重失败,政府深感士兵素质严重低下,因此在后方加强了部队的官兵的养成教育。第一是加强了部队政治训练,政治训练历来都是部队训练的重要内容,是确保部队战斗力的有力手段。大革命失败后,国军在其部队已无进步和革命的政治工作。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方法,加强部队爱国主义的政治训练。第二是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抗战初期,国民党陆军有180多个师,到抗战后期,陆军已增至300多个师,部队急速膨胀。但新扩充的部队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为了增强这些新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国民政府加强了对部队的军事训练。第三是训练游击干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的战斗中,损失尤为惨重,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取得极大的战果之后,国民政府也吸收了八路军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正面战场应以正规战同游击战相结合,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争、扰袭敌人的方针。
四、国统区的地方军事教育
由于国民政府所属的军事教育机构在抗战初期损失惨重,加之前线部队消耗巨大,政府所属的军事教育机构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国民政府在大力恢复重建直属军事教育机构的同时,在地方也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教育。
1.改变了兵役制度。近代,随着新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的出现,中国传统的募兵制已不能适应近代军事战争的要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了新的《兵役法》,规定:“中华民国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义务”,并在全国建立了师、团管区,分层负责,配额征兵。
2.在地方学校开展军事训练。抗战爆发后,地方学校成为战时兵员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调整了地方学校军事训练的主管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划,并通过各种决议案,以加强对地方学校的军事训练。
3.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为使国民都能承担守土抗战之责,国民政府在《兵役法》中规定凡年满18-45岁的男子都应参加国民兵训练,接受所规定的军事教育,以“加强其团结力量,养成其军事技能,激发其民族意识,以达到全民组织、全民兵役、全民国防之目的”。
作者:孙振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