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分析课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政治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等;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政治学科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初中政治教学应在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不断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备课时要先分析《标准》对所教授内容的具体要求,分析三维目标达到的要求,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坚决杜绝凭个人经验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倾向,但是也不能把《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要充分参考《标准》解读、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人为降低,更不能人为拔高,否则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兴趣。
二、做好学情分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实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长期受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响,强调的是教师“教”的工夫,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政治学科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观察社会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高,如果学生不能养成独立思考、自己总结方法的学习习惯,学好政治学科是很难的。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律性差,思考问题没有深度,喜欢跟风,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正确引导。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一切教学目标的实施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的基础,即分析学生已知的。所谓已知是指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这一分析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在本课应掌握,但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也就是分析学生未知的。这一点主要包括学生在通过该课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目标,并且还包括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还要涉及的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学生想知的,即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可能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这一点,通过适当延伸,既增加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满足了学生想知道的东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困难。
三、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一大特色是提供原则性的《标准》和多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老师带来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教师教学前在对照《标准》的基础上,对不同教材的相应章节进行对比研究。教学时,要以本地区选用的教材为蓝本,大胆吸收其他教材的创意,精心选择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案例和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坚决杜绝拿数套教材的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进行教学的倾向,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各学科应在加强教材培训的基础上,成立备课组、课标研究小组等组织,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分章节剖析,理清教材在《标准》落实、学习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逻辑结构、呈现方式、学科思想体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编写思路。在政治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上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准确、科学等等。在政治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结构是否合理,表现形式是否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协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等等。
四、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程强调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只有合理的评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五、加强教育教学反思研究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新课程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要从教学活动过程中思考成功和失败之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每次教学之后对整个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
作者:马玉红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