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增强初中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2016-10-13 16: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教育课程,近年来其课程标准做出重大改革。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科学认识、全面看待、积极探索、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政治教学却把学生束缚在书本和课堂这狭义的小天地里:学生以教室为基地,教师以课本为依据。主要原因有: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时间仓促等。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强化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断臻于完美。

 

  可是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却难以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进行了不断探索,现与同行交流。

 

  一、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时,应符合任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有感而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时,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有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学生已经理解,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他们畅所欲言,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但是都体会到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二、社会实践的时间应该根据学生的教学负担灵活安排

 

  一些老师抱怨没有时间开展活动,因为实践教学活动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课程标准中有多项活动建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灵活安排。一般来说,周末、寒暑假和开学初期、期中考后都是学生课业负担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也是开展活动的有利时机。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后,我组织学生以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为主题,根据自己熟悉的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防止自然灾害等题材,确定某一选材范围,制作安全知识手抄报,进行展览、评选。这次活动,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又寓教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改变了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增强初中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应该实现多层次的统一

 

  中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在选择内容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教师可帮助和指点,但不能包办代替。

 

  每所学校、每个地方都有优势和特点,选择内容时应根据课程目标,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发挥优势,把握特色。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科技兴国战略含义和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性时,我布置学生结合我县铁观音茶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解茶叶生产、制作过程中利用科技提高产量、提高质量的科学种植、科学存储环节,体会科技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大多来自茶农家庭,茶庄园遍布各个乡镇。他们听取父辈经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性

 

  青少年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品德、社会责任教育的最佳时机。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应该成为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因为学生个性鲜明,能力差别,性格各异,组织他们进行实践活动必须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相关教学内容时,我结合学校实际和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校园投毒案的相关新闻报道及视频资料,以学生自愿选择为原则,进行了以痛定思痛新闻采编为主题的等探究性学习或者撰写政治小论文;设置了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板报宣传。以主题班会为主要形式的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理论,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后者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发挥个性特长,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实现三维目标。

 

  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它既是贯彻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又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帮助他们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因此,整合校内外资源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值得每一位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作者:许丽芳 来源:考试周刊 20142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