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与生活割裂的空间,教师和学生也会变成只会在空间里和知识打交道,面对生活却束手无策。教育要“以人为本”,不能只是空谈,而要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情境、撷取材料、优化语言,开展实践活动,立足生活,使之成为政治教学的一方沃土,将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便是生活,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真正的力量,才能起到真正教育学生的作用。而目前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仍存在以知识为本,远离实际生活的问题,使得政治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被固化在一个模式里,成为“学习机器”,教师与学生都身心疲惫。高中政治教学要立足于生活,让生活成为政治教学的一方沃土。
一、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很强,学生受自身思维能力限制对教材知识很难理解。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教材理论、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寻找答案了。
例如,在教“影响消费的因素”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我结合生活中的网购现象,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想在淘宝网上购买一台电视机,在挑选过程中发现,聚划算中的电视机价格有几百、几千、几万的,老师的月工资为3500元,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
(1)我会选择价格是几百的还是几千的或是上万的电视机?原因是什么?
(2)如果老师的工资涨到1万元,我会选择什么价位的电视机?
(3)在聚划算中,商家为什么会列出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的同类商品?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提高整个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被这种新颖的题目所吸引,能够积极地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的结论,当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第二个问题,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也很快给出了建议,建议购买价格为数万元的电视机,因为未来收入预期比较乐观;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激烈,他们对社会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体会很少,但在我的引导与提示下也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并得出“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必须缩小收入差距”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点都能将情境内容和教材理论较好地结合,这让我很惊喜。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通过层进式的问题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更易于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加准确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增强。
二、撷取材料,丰富课堂内容
高中政治课教学材料的撷取是难点。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诠释抽象的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材料选择恰当能使教学魅力四射,对概念讲解、透析原理、提升能力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让学生先对材料形成感性认识,再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那么,在材料的选取上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总是适时地把社会生活中能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重大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根据上堂课的教学内容,以时政材料为载体,向学生提出疑问。例如,在检查学生对“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掌握情况时,我给出了下面的材料: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老虎苍蝇一起打”中,“老虎”喻指巨贪巨腐的高级官员;“苍蝇”喻指权力看似不大但祸害不小的基层违法公务人员。他们虽然级别有大小,祸害有轻重,但都是利用手中权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攫取私利,成为老百姓的敌人,因此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我要求学生分析出其中所体现的哲理。阅读完材料后,学生能准确地分析出“打老虎”代表抓主要矛盾;“打苍蝇”代表兼顾次要矛盾;“一起打”则体现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增强了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高考试题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是政治学科高考的一大特色。高考大纲强调:高考命题的时政载体是前一年四月到当年三月的重大新闻时事。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时政方面的内容,还要将其与高考政治考点结合,把握命题趋势,突破以热点为载体的题型,教会学生怎样解答才能更容易得分,帮助学生掌握高考政治解题的共性法则,力争做到将题目化繁为简,举一反三。
三、优化语言,形象理论知识
当前,教师对新技术、新手段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也比较关注,但对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优化相对不够重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学语言的作用都是不可代替的,它是传授知识、传递情感、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晰、科学严谨、通俗易懂。从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做到通俗易懂,要让学生听得懂,否则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例如哲学中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都具有普遍性特点,但学生对普遍性不能理解,我给出的解释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很普遍,事物运动都有规律,我们就可以说规律有普遍性,联系、发展和矛盾同理。”一句很普通的解释,对四个知识点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教“矛盾的特殊性”内容时,我故意以轻松、幽默的口吻,抑扬顿挫地叙述了一则笑话:
问: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啊?
答:长城、黄河、南海、海南。
问:觉得这些地方怎么样?
答:长城那么长,黄河水特别黄,南海在我国南侧,海南到处是海洋。
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我借机问学生:“为什么那么高兴?”学生答:“笑话里的回答太形象了,准确地说出了这些地方的特点。”紧接着我又问:“这其中体现了什么哲理?”学生轻松地回答:“矛盾具有特殊性。”接下来的授课就很容易了,我带领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了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
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精练、标准,抑扬顿挫、幽默风趣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一味平铺直叙、简单机械地讲解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而不愿意认真听课。
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通过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实践活动,鼓励学以致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真正深刻而稳定的兴趣是和所学知识的有用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有用才会感兴趣,才会去学。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才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价格变化的影响”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了教材内容后,我先让学生在平时和节假日分别到超市、商场等交易场所,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进而比较平时和节假日的客流量。然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这种现象。最后,我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体会一下做商人的感觉,自己购进某种商品,先以某一价格出售,如销售不理想,再降价,看效果如何。有学生体验后告诉我:“产品销售一空,但降价太多,亏本了,但却真正体会到了价格手段的魅力。”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热情被激发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得以增强,教学也收到了实效。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当然,要想使政治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又不失其思想教育功能,这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立足于生活,在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对立中把握两者的统一,必将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将自己和学生从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让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作者:林玉娟 来源: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