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

2016-08-26 14: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政治理论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教学方法很关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政治理论教学,一是要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二是要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三是要蕴含浓厚的真情实感。


  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学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政治理论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

 

  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讲课离不开讲革命的大道理,不愿讲大道理,或者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那就会使政治教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是,讲大道理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贴近官兵生活,这样,受教育者才愿意听,乐意接受。

 

  一要触动学兵之心。有的教员认为,理论是严肃的,界线是分明的,政策性是很强的,讲不好就会犯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我们讲政治教育课,必须站在党的立场,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宣传的内容必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否则,就会犯错误。有的人为了避免“犯规”就去抄书抄报,学兵想听的不讲,不想听的却讲个没完,结果适得其反。诚然,一些报刊书籍讲的大道理都是对的,也是可以引用的,甚至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学习。但是,授课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讲好大道理,必须摸准学兵的心理,把课讲到学兵的心上,根据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最关心的人和事,因势利导地讲。比如,讲艰苦奋斗,开始时可从学兵们身边的各种浪费现象讲起,抓住其心;接着针对浪费现象的根源引导学兵们发言剖析,使其明理;最后,用我军历史上艰苦奋斗的事例旁征博引,升华教育主题,使教育目的入耳入心。这样,所讲内容与学兵们思考的问题能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就能愿意听、乐意接受。

 

  二要联系学兵之利。讲政治理论课,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之利。所谓联系之利,就是要联系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讲政治教育课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联系起来,抛开他们的切身利益讲大道理,海阔天空地讲了一大套,听课人不知道和自己的利益是个什么关系,结果是空对空,干巴巴没人愿意听。再者,如果仅仅联系听课人眼前的利益讲大道理,就事论事,甚至迁就许愿,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结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政策形势、社会的发展规律讲道理,既承认社会群体中个人利益的一定合理性,又引导大家自觉摆正个人利益,这样,大家听起来就容易接受。

 

  三要合乎学兵之情。俗话说:“情理相同,情到理到,情阻理难达。”搞教育一定要合乎情理,每讲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学兵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打动学兵之心,是否合乎学兵之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讲好大道理,光有针对性、光结合切身利益还不够,还要把大道理和听众的困惑结合起来,这样讲道理才能理通气顺。比如,针对学兵们关心的将来退伍后怎么办?不能一味地强调服从组织分配,保持革命战士本色等大道理,可以结合党的惠民优扶政策,解读地方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介绍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有信心到社会上再创佳绩。

 

浅谈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


  二、政治理论课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者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就会片面地去追求某种体裁格式,以致使自己的讲授徒有虚华的外表,给人以密叶遮花、浮云蔽月之感,就会使学兵不愿意接受。那么,讲政治理论课时,如何把内容和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讲课的效果发挥得更好呢?

 

  一是授课内容要新颖。教员在讲课时,力争在“新”字上下功夫,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坚持读书看报,主动接受新生事物,把握最新的时讯;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新材料,注意新观念、新事例的运用,不断挖掘和充实已有的素材,保证每堂课使受教育者都有新鲜感;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使用不同材料,不能一味求新,哗众取宠,否则,“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授课形式要灵活。根据人们在接受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具有“喜动厌静”的特点,在讲课的形式上必须突出一个“活”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教育内容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而定的,一定要实事求是。例如,搞优良传统教育,可针对学兵思想中存在的训练怕苦怕累、艰苦奋斗意识差、爱买零食乱花钱、说话不文明等各种倾向性问题,让每名学兵依据身边的题材画一幅漫画,并进行展览,并让每名学兵谈自己漫画作品的创意、表现的主题、自己的认识。这样以漫画的形式,就可开展一次非常生动的启发式自我教育,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授课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节课,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学兵听课兴趣也是很浓的,但就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在接受教育时,还有一个“喜真厌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来选择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要在针对性上突出一个“准”字。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内容来选择形式,不能摆“花架子”,也决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搞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要克服“一刀切”、“一锅煮”,在形式上要克服单一化的现象,要适应青年学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不能一味地满足、迁就,又要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将灌输与启发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政治理论课必须蕴含浓厚的真情实感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讲好一堂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但要有充分的说理,而且还要有真挚的情感。教育者应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达和各种艺术手段,把教育内容所包含的 “情”深刻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教员在讲课时,底气不足,语气乏力,使受教育者听不入耳,不愿接受。原因就在于讲课者信念不是很明确,听课者怎能去信服?我们讲政治理论课,既是对教育对象提高认识的过程,又是对教育内容中情感的体验过程。讲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而且也应该把教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移植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从教育者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什么。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领会教育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教员坚定信念的情感流露中受到启迪。

 

  二是对所讲道理坚信不移。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传道者不信道,授业者不敬业,解惑者自己还弄不明白、甚至不信,那么,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就不可能信服,这样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其目的。因此,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难以解答的问题、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等,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讲政治理论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论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大家熟悉的,是带有立场倾向性的。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必须灌注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讲到难点问题时、讲到大家疑虑不解的问题时,只有教育者坚定不移,讲得理直气壮而不呑呑吐吐,受教育者才能有坚定感。比如,讲反腐败问题,按理论上的要求必须讲清“腐败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如果教育者本身对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都心存疑虑,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去说服别人。所以,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

 

  三是对受教育者要有爱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当代青年学兵经历多、见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情感丰富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也特别迫切。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如果引不起受教育者的愉悦情绪和体验,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就会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不愿接受。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必须有爱心,才能在讲课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同频共振,而且也产生情绪上的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效果。

 

  作者:张建国 来源:山东青年 2016年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