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问题如同近代以来巴尔干半岛内部分裂一样,不仅是此前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更是现当代国际政治角逐和巴尔干各国利益冲突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国经济利益、政治关怀、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文化基础的多样性造成了该地区复杂的政治、民族、文化和宗教冲突,消解这些分裂因素的力量极为软弱。特别是多种国际势力的介入促使该地区问题成为难以化解的“死结”,推动各种对立因素呈现出爆炸性的冲突。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无助于当地民族冲突问题的解决,并为巴尔干地区更大规模的种族对立埋下伏笔。
科索沃原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自治省,2008年2月17日其临时自治政府议会和总理萨奇在欧美支持下宣布独立。科索沃问题突显出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多种矛盾不断冲突的现状,国际社会在是否承认其独立问题上意见不一,欧盟“共同外交”为此陷于分裂,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因此辞职解散,可见这一事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科索沃地区自古就是多族群聚居之地,不同族群定居和迁徙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特点。多种文化因素加剧了该地区分裂的趋势,而经济政治利益多样化、宗教文化多元化、民族构成极为复杂的特点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进行合理协调整合,并逐渐形成整体利益,但是这个过程始终未能完成。多种因素相互冲突的科索沃地区,在后冷战时代原有政治格局被打破,新的政治版图正在重新划定,成为巴尔干“火药桶”中的易爆点,任何不适当的外部干预必定导致诸多对立因素变成爆炸性的力量。该事件固然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但是大国势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区矛盾背后隐藏着战后大国势力争夺现实利益的较量,也反映出巴尔干地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矛盾。本文拟从历史学角度分析科索沃问题的国际政治因素,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科索沃问题的形成固然有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个地区的民众承受了太多历史遗留的包袱,但是当代科索沃问题的出现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剧烈变动的结果,特别是当人们考虑到类似于该地区那种民族、宗教、文化多样性极为突出的情况在世界许多地区也广泛存在,就不得不承认冷战时代对科索沃地区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冷战”是人们对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战后近半个世纪进行的非战争方式的对抗和争斗的描述。对立双方全方位的较量在地理空间上划分出界线,科索沃地区所在的前南斯拉夫正处于两大集团的边缘地带。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实行自治共和国联盟制度。胜利后的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下,对内实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游离于两大集团之间的南斯拉夫力图摆脱大国势力的控制,既不像其他东欧国家听命于苏联,也不像其他西欧国家听命于美国,成为巴尔干半岛独立自主的力量。这一政策并不仅仅是为南斯拉夫赢得国际尊重,而且还包含着控制半岛区域主权的目的。1948年,为了惩罚一直违抗苏联命令的南斯拉夫和桀骜不驯的铁托,在斯大林指令下,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国际情报局,南苏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排斥。赫鲁晓夫上台后,主动改善南苏关系,两国恢复了外交往来。独立自主的南斯拉夫始终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也没有参加美国主导的西欧军事集团“北约”和欧洲发达国家俱乐部“欧共体”。显然,正是由于冷战时代的南斯拉夫游离于两大对立国际集团,才使本国在大国政治对抗中艰难发展,成为巴尔干地区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地区政治事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然而,人们还是看到,处于两大集团之间的南斯拉夫因为发展空间受到外部挤压,加之内部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生活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国力增长较慢。
南斯拉夫经济发展迟缓直接影响到科索沃地区的发展。南斯拉夫共和国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但是,由于南斯拉夫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索沃成为最贫困的地区。铁托时代,科索沃地区战前的贫困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一方面,大量涌入的移民加重了当地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匮乏和欠发达的经济负担,仅在60年代就有约7—30万阿尔巴尼亚人进入科索沃地区,使激增的人口与相对短缺的资源矛盾进一步突出。另一方面,塞尔维亚自治共和国政府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使科索沃当地经济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根据1953年的统计,科索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南斯拉夫各地区平均水平的53%,到1957年科索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2%。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其居民文盲数居高不下,占总人口40%以上,而南斯拉夫其他地区的文盲率只有19%。随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数的增加,当地民族构成比例发生变化。1966年的统计表明,科索沃人口增长率为3.79%,远远高于1%的全国人口增长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人数增加到100万,超过当地总人口的70%,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总人口的73.7%。在各共和国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要求取消中央政府控制的同时,作为南斯拉夫最贫穷地区的科索沃也要求摆脱中央政府控制,发展地区经济,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异。1968年,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提出成立科索沃自治共和国的要求。铁托总统同意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1974年的南斯拉夫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其实际权利与其他共和国相差无几。
冷战时代对科索沃地区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在于南斯拉夫推行的民族政策。正是由于冷战思维促使两大集团通过军事威慑、情报渗透、经济封锁、贸易制裁、文化入侵等各种手段排挤对方,扩张各自的势力。处于两大集团之间的南斯拉夫因此百倍警惕,对西南部的这个地区另眼看待。应该说,根据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形成的国际政治中国家主权原则,科索沃问题属于塞尔维亚的内政,而国际势力之所以能够插手科索沃事务是与铁托时代以来塞尔维亚政府不恰当的民族政策有关。科索沃地区北面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接壤,南面与马其顿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接壤,面积10887平方公里。人口将近200万,目前居民中约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南斯拉夫共和国的一部分。由于科索沃归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因此它没有像黑山、塞尔维亚等地区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根据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科索沃成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自治共和国所属的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科索沃这个阿尔巴尼亚人集聚区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并没有因为二战后并入南斯拉夫而得到缓解。事实上,早在二战期间,联手反抗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就在科索沃地区未来归属问题上意见相悖。1943—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立即遭到南斯
拉夫共产党的反对和否决。1944年11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解放科索沃后,两派矛盾迅即上升。以阿尔巴尼亚族为主的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于1945年2月宣布成立科索沃军政府,并立即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以图保持其阿尔巴尼亚族人数上的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法令将矛头直指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称其为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同时,指责所有非阿尔巴尼亚族的少数民族为专制政权的拥护者。
为了平息科索沃军政府的分裂行动,南斯拉夫调遣4万军队前往科索沃,结果,实力远逊于南斯拉夫军队的万余名科索沃军队战败,塞尔维亚人重新恢复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并将大批阿尔巴尼亚族穆斯林流放到土耳其。为了进一步打击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势力,铁托政府加大了对阿族亲法西斯分子的清洗。政治是非与民族矛盾的纠缠在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当南斯拉夫于1941年被轴心国瓜分时,科索沃即遭到墨索里尼法西斯军队的占领,并入意大利法西斯政府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版图,迫使成千上万塞尔维亚人逃离家园。由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矛盾甚深,因此当地阿尔巴尼亚人支持“大阿尔巴尼亚”计划,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期间,不仅不参加抵抗意大利法西斯占领者的活动,而且热烈欢迎科索沃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这样,当战后南斯拉夫政府清算亲法西斯分子的罪行时,阿尔巴尼亚人自然成为主要的清洗对象,进而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显然,南斯拉夫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时期里未能有效地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以铁托为代表的反法西斯英雄凭借其在战争中树立的权威只是暂时保持了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稳定关系。作为战后南斯拉夫的铁腕人物,铁托面对科索沃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逐步采取了缓和的民族政策,允许当地的阿尔巴尼亚族建立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正是在这些学校中,培养了许多主张科索沃独立的阿族知识分子。就当地的民族构成而言,在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口增长的同时,当地塞尔维亚族人口持续下降,这不仅是因为科索沃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落后,许多塞尔维亚人离开科索沃到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出路,而且是因为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在其他地区无法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被迫留在科索沃。此消彼长的人口形势导致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占总人口比率不断增加,阿族知识分子反对中央政府的民族独立运动获得更加广泛的民族基础。
二
后冷战时代彻底改变了此前的欧洲政治格局,东欧剧变对科索沃地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瓦解了南斯拉夫国家,进而瓦解了塞尔维亚共和国。这就为大国争夺巴尔干半岛提供了机会。可以说,科索沃问题既是前南斯拉夫国内政治激烈变动的结果,也是巴尔干地区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变动的产物。1980年铁托逝世后,多种民族主义情绪急剧膨胀的南斯拉夫陷入四分五裂,而各个独立的共和国和巴尔干各国纷纷寻求大国支持,促使巴尔干政治格局开始重新形成。这是当代科索沃问题的主要成因。
早在1980年5月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即进入“后铁托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促进了南斯拉夫执政党即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的瓦解,也催化了松散的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尔后,后铁托时代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之势已成,不可阻挡。1991年6月至1992年4月间,原南斯拉夫联邦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等自治共和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原南斯拉夫联邦中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自治共和国。即便是这个保持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称号的国家也没能真正维系住内部各民族的联盟关系。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重新确定新宪法,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彻底抛弃了“南斯拉夫”这个名称。2006年6月3日和5日,黑山和塞尔维亚先后宣布独立,原南斯拉夫联邦宣告正式解体。后铁托时代南斯拉夫的“联邦解体”过程激发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民族主义的恶性发展,他们以阿尔巴尼亚族独立为旗号,推动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进一步解体。一方面,二战中树立起权威的领袖人物的去世使南斯拉夫共和国内部凝聚力丧失,经济困难加剧了政治动荡,各共和国分离主义倾向不断强化,深刻地影响了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长期受到压抑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在南斯拉夫南部邻国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下,科索沃独立运动迅速兴起。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和东欧集团的瓦解使原来处于两大集团交锋地带的巴尔干半岛出现了某种大国势力的“真空”,于是以美国为首的美欧集团加大动作,迅速取代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控制权。
巴尔干地区国际势力的角逐使科索沃问题从塞尔维亚共和国内政逐步演化为国际问题。作为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强化其在全球角逐中的单边主义,而且并未因为苏联“自废武功”和苏东集团势力的瓦解而放松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相反充分利用前东欧集团各国的动乱,采取多种形式的攻势,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千方百计肢解这些国家,利用“民主输出”挑起“新欧洲”各国间的矛盾,乱中取利。在后冷战时代短暂的时间里,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推行的这一政策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近年来美国在东欧和苏联前加盟共和国的一系列动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索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充分反映出美国及其盟友“东欧战略”的真实意图,而这一问题的再度升温则表明正在恢复其超级大国国际影响力的俄罗斯重新卷入巴尔干地区事务的战略动向。塞尔维亚政府动用军队镇压其自治省的分裂主义活动原本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内政举措,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其中纠缠了复杂的民族因素,特别是混杂了大国争斗的因素,因此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的热点。
这里,我们还是要认真分析美国的战略意图。苏东集团瓦解后,美国政治家就迫不及待地宣称“美国世纪的到来”。美、欧联盟积极干涉巴尔干事务绝不是像某些西方政客鼓吹的那样仅仅出于“防止巴尔干出现人道主义危机”,他们还有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就美国而言,其热衷于巴尔干事务是为实现三重目的:首先,巴尔干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美国全球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不仅是美国围堵俄罗斯的重要地区,而且是其中东战略的前哨基地。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将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使其在土耳其、希腊原有的军事存在得到半岛内陆的支撑。其次,美国在南斯拉夫联邦瓦解之后,并不满足前南斯拉夫各自治共和国全面倒向美国及其盟友,仍然将继承南斯拉夫政治传统的塞尔维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希望彻底打垮这个巴尔干地区的异己力量,因此不惜动用强大武力,对这个已经分崩离析的弱小国家大打出手,大有不完全控制巴尔干半岛绝不罢手之势。通过对塞尔维亚的无情打压,美国还能在与俄罗斯的较量中占据上风,达到其遏制俄罗斯发展的目的。再者,后冷战时代的欧洲特别是东欧政治局势的变动,使美国的欧洲盟友出现了离心倾向,除了英国这个美国传统盟友外,欧洲各大国均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各自的战略,“新欧洲”和“老欧洲”对美国的态度出现了反差,美国对欧洲的指挥棒越发显得不灵。科索沃问题是美国强化对欧洲盟友控制的一个契机,美国通过“北约”在科索沃的战争极力促使欧洲盟友卷入科索沃问题,一个明显的目的就是使这个问题成为分化欧洲团结的抓手。当欧盟各国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各持己见,纷争不已时,美国“鹰派”政客的目的就达到了。欧盟成员国中塞浦路斯、希腊、罗马尼亚、西班牙强烈反对科索沃独立,而英、法、德、意支持科索沃独立,这种分歧最大的赢家是美国。美国希望欧洲离不开美国。
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利用苏东剧变的有利时机,首先积极促成了南斯拉夫联盟的瓦解,而后抓住后铁托时代塞尔维亚领导人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大做文章。他们不仅全面围攻其面积和人口仅相当于原南斯拉夫40%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而且利用波黑爆发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大肆指责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违反人权,对非塞族人进行“种族清洗”,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造成弱小的南联盟经济进一步衰退,外交上陷入困境。1995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置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确立的国际关系准则于不顾,绕开联合国,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迫使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结束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并未罢手,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1999年3月24日发动了对南联盟的大规模轰炸,一手制造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动向。俄罗斯在这场巴尔干地区大国角逐中影响力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尚未恢复。巴尔干半岛历来是俄罗斯争夺的战略重点地区,后冷战时代初期,俄罗斯国家实力迅速下降,虽然它继承了苏联时期的传统外交,但其国家综合实力尚未恢复,只能目睹美国在这一地区横行霸道,无可奈何。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家实力的恢复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它开始重新积极介入科索沃问题。俄罗斯卷入科索沃问题有多种战略意图。其一,当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原东欧伙伴国纷纷倒向美国及其西欧盟友时,塞尔维亚成为俄罗斯唯一可以利用的巴尔干中心地区国家,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坚决支持塞尔维亚的立场,能够使其势力不被排挤出这个地区。面对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步步进逼的态势和美欧势力东扩的局面,俄罗斯已经没有退缩的战略空间。一些分析认为,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同样信仰东正教和同样具有斯拉夫民族起源也对俄罗斯的科索沃政策有一定影响。其二,作为实力正在恢复的昔日大国,俄罗斯希望通过科索沃问题的处理展示其与美国对抗的国际形象,以便重新树立在欧洲的强国地位。普京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和针对美国及其欧洲盟友采取的军事战略行动,已经使国际社会普遍感到俄罗斯正在重新发挥超级大国的作用。塞尔维亚领导人对俄罗斯的频繁访问,以及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措辞强硬的表态均凸现出俄罗斯的立场。其三,科索沃独立这样的事件在国际关系领域并非没有先例,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样的独立充其量也只是个地区性小问题。俄罗斯强烈反对科索沃独立还隐含着意义深远的潜台词,因为类似于科索沃问题的现实情况广泛存在于后冷战时代形成的新国家中,那些地方将是俄罗斯在不远的将来施展大国实力的舞台。就在科索沃阿族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当日,俄罗斯就联合罗马尼亚等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特别会议,并再度重申前此俄罗斯多次表明的立场,明确指出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是严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和现行国际法原则的非法行为。人们可以预料,俄罗斯将在科索沃独立事件上采取进一步行动,并将在巴尔干地区事务中发挥远比其十年前更重要的作用。
很明显,大国在巴尔干半岛的较量,特别是美俄在该地区的争夺是当代科索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科索沃问题凸现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该地区成为后冷战时代诸多国际政治敏感地区的典型代表。
作者:陈志强 来源:史学集刊 201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