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起,摩尔多瓦局势动荡,类似于乌克兰的街头政治活动经常出现在其首都基希讷乌,参加者分属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党派,抗议原因与诉求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进入2016年之后的第一个月,摩尔多瓦政局不稳,抗议不断,且声势越来越大,并持续至今。
“夹缝”中生存的小国
2015年以来摩尔多瓦政局动荡,这是其独立20多年后经济社会发展各种问题的反映,也是一个处于西方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夹缝”中生存的小国高层权力斗争的反映,其社会抗议的领导者主要是摩尔多瓦反对派。
摩尔多瓦共和国位于东南欧,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接壤,为独联体成员国。在历史上曾被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沙皇俄国统治过,十月革命后划归罗马尼亚,1940年6月并入苏联,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二战期间,其领土部分划归罗马尼亚,战后又被重新划归苏联。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宣布独立。在政体上,摩尔多瓦实行议会民主制,共有101个议席。
摩尔多瓦现有20多个合法政党。议会中的主要党派有共产党人党,以及主张走西方自由主义道路的民主党等。2001年?2009年间,共产党人党是议会多数派政党,2009年共产党人党在总统选举中失败后,由民主党、自由党、自由民主党等资产阶级自由派组成的“政党联盟”成为议会多数派。由于不同政党在摩尔多瓦国家发展道路上见解不同,不同时期反对派的主要构成和主张也不一样:共产党人党执政时期,亲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是议会反对派,他们反对共产党人党执行的某种程度上的“亲俄”路线。而在共产党人党下台后,部分原共产党人党成员又成为反对亲西方政策的反对派组织的参加者。
“十人中有九个觉得自己很穷”
2015年2月,一个反对派组织——公民纲领“尊严与真相”成立,其宗旨是反对当局被利益集团操控、要求恢复公民社会。同年9月6日,该组织带头在首都基希讷乌的大国民议会广场举行了有十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活动的起因是“人们到了贫穷和苦难的极限,有的人甚至没有吃的东西”,“十人中有九个觉得自己很穷”。自那以后,在基希讷乌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抗议活动,参加人数也越来越多。受其影响,自由民主党瓦列里·斯特列勒茨政府于10月29日下台。然而形势并未因此有所好转,反对派的抗议活动也未停止。
摩尔多瓦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进入了2016年,并因政府总理人选问题出现了深刻的政治危机。1月21日,在总统蒂莫夫蒂与议会做出妥协的情况下,保罗·菲利普被提名为总理候选人。议会中的少数党派以及在野党和其他组织对这一任命表示不满,称之为“一出精心策划的闹剧”,并组织抗议活动,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1月底。直到如今,摩尔多瓦的街头抗议依然时不时出现。
经济困境、民族认同缺失、“代理人”操控
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初,摩尔多瓦经历了近半年的社会动荡,持续时间较长且影响较大。虽然原因复杂,但主要还在于摩尔多瓦经济困难,以及由此引发的民众对当局的不满。
第一,经济困境。摩尔多瓦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依赖外部原料和能源。苏联时期摩尔多瓦工业基础设施较好,独立后,因缺乏维修和新的投入而逐渐陈旧落后,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制约因素。尽管在独立后十年的时间里,通过私有化等手段,摩尔多瓦进行了一番艰难的经济转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同时,摩尔多瓦对独联体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仍占很大比重。
独立以来,摩尔多瓦把加入欧盟、实现与欧洲经济一体化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政府极力向民众推广“欧洲梦”。然而,在自身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欧洲梦”难以推进。事实已经证明,加入欧洲一体化并不是解决摩尔多瓦经济发展问题的“万能钥匙”。基希讷乌市议会一名议员举了一个例子:摩尔多瓦曾与欧盟签署了总金额为1.05亿美元的用于发展铁路基础设施的“资助”协议,但事实上,这笔资助中有9500万美元是高利率贷款。同时,摩尔多瓦的农产品基本处于低端,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因此对俄罗斯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在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对一些亲西方国家采取了反制裁措施。受此影响,摩尔多瓦农产品大量积压,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后果是财政支出缩减、社会福利降低、民众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第二,政权不力与社会分化。由于历史原因,摩尔多瓦国家传统中既有“罗马尼亚元素”也有“苏联元素”。独立之初,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并入”罗马尼亚还是“接近”俄罗斯,曾在摩尔多瓦引发民族冲突。尽管冲突最终得以平息,但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事实上的独立,还有加告兹自治共和国提出的独立要求,都使得民族问题成为涉及国家完整与主权的十分敏感的话题。此外,近年来,几十万摩尔多瓦公民拥有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双重国籍”的现象也引发部分民众不满。在语言上,独立后,国家宣布摩尔多瓦语是官方语言,但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经常使用的是罗马尼亚语。在一些地方,小学生入学拿到的是罗马尼亚语教科书,甚至第一份家庭作业是记住罗马尼亚国歌……这类政策给社会带来了民族意识的分化,国民中既有强烈支持“罗马尼亚化”的,也有对此政策极为反感的。
除了民族认同上的分歧外,在摩尔多瓦还出现了“阶级对立”:整个社会大体分化成两个阵营:一个是以议会资产阶级党派为代表的“大亨”和“寡头”派,另一个阵营是反对派,主要是指议会中的共产党、社会主义者派别,还有议会外的在野党与社会组织。不同党派、不同社会阶层、对当局抱有不同诉求的人们的活动,将摩尔多瓦社会带向动荡不定的境况。
第三,外部影响。独立后,经过艰难的政治组合与发展道路选择,摩尔多瓦逐渐将融入欧洲、加入欧盟作为外交优先目标,积极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关系,当然,也不放弃发展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如何在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摩尔多瓦政权是一个较大的考验。独立之初,由于历史积怨以及俄罗斯在“德涅斯特河左岸”问题上的态度,使得两国政治关系十分冷淡,摩尔多瓦甚至加入明显带有反俄倾向的“古阿姆集团”。对于摩尔多瓦政权的“西向”,俄罗斯采取了比较激烈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放弃按计划从“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撤军,另一方面在能源领域取消对摩的优惠政策,并在经贸领域设置障碍和壁垒。乌克兰危机中,摩尔多瓦又成为西方制裁与俄罗斯反制裁的受害者,经济形势一直没有好转。
除了经济上的困难,还有人们对西方国家“代理人”操控政权的反感。摩反对派对西方国家操纵议会多数、在摩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情况十分清楚,他们提出了反对“大亨掌权”、反对腐败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一些政治家依靠外来势力做法的不满。而外国势力的插手,加之国内各政党间的分歧,还有民众对当局的种种不满,都使得摩尔多瓦这个处于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小国矛盾重重,仿佛沉浸在“无休止”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中。
在摩尔多瓦发生的街头抗议,以及议会内“大亨”与社会主义者之争,都令人对局势的发展感到担忧。就目前情况看,尽管抗议者在国家发展道路上有不同见解,但却在反对“寡头”当政、主张提前大选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不同党派和组织的人们甚至走到一起进行抗议,他们没有进行公开暴力活动,“因为摩尔多瓦并不需要一场革命”。同时,由于摩尔多瓦的经济地位和地缘战略价值不像乌克兰等国家那样高,尽管西方与俄罗斯在这个俄罗斯的“后院”的确存在矛盾,但各方均未直接插手,也未出现直接对抗。因此,虽然政权内部分歧比较大,并且始终处在“投向西方”或“选择俄罗斯”的徘徊与纠结中,但现政权基本能够掌控局势,并努力争取平衡,走向稳定。
作者:李燕 来源:世界知识 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