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当代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论析

2016-07-13 17: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引导我国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政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征和主体特性。课题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当代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信息渠道、教育引导、环境影响等方面,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开展我国外交战略思想教育、创设多样化实践体验渠道、加强宣传舆论引导等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政治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世界的未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工作的全面改革创新、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作用日益突出,我国青年大学生了解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渠道多样、参与国际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国际政治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政治环境中不同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交流、交锋,使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行为方式,关乎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的未来发展、关乎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国际政治观,对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国际政治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1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界定

 

  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政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国际政治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国际政治方面的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当今时代,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巨变,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格局多元化、科技信息普及化让世界各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遭遇全球性危机的严峻挑战,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莫测,影响巨大。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对于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国际政治的观点和看法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于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一般来说,广义的国际政治是指世界各国已经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可以归结为政治的事件和关系,泛指任何跨国问题,不再单指国家间政治或政府间政治,而是一种新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狭义的国际政治仅指主权国家之间的当前的政治、外交关系。而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的政治地位及其相互间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国际政治观即为人们对于全球性的政治活动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是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具有青年群体普遍特征的关于国际政治稳定的观点、看法和态度。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转型时期,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国际视野,有利于大学生在国际舞台的竞争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只有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政治观,才能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2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特征

 

  1.2.1中国特色性

 

  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带有中国特色性。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我国历史逻辑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中国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丰富深化外交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推进一带一路、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卓有成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我国的特色大国外交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观察国际政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看法,使得其国际政治观具有中国特色。首先,当代青年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认同在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理念的外交战略。其次,在我国外交政策实践中成长的青年大学生在看待国际政治问题时能够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国际问题,在认识和参与国际事件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因此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最后,青年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时把握中国特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对比观察国际社会,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观。

 

  1.2.2中华民族性

 

  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具有中华民族性。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这些中华民族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首先,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它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了大学生吸纳国际上不同声音的包容性和不断变革及走向国际化的开放性。其次,独特的民族性格,如中庸、智慧、坚韧、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也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国际政治观中。如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追求和谐与自我发展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处理对外事务时对崇和尚合的追求,即和谐、中和、融合、聚合,既力求凝聚,又注重优势互补,这种被民族性格所渗透的国际政治思想依旧映照在现代人的国际政治观中。最后,中国古代传统的外交思想对当今大学生国际政治观仍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宗藩体制,强调周围国家对中国的保护作用,时至今日,延伸为普遍为人所接受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亲诚惠容的外交智慧结晶。

 

  1.2.3青年群体性

 

  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具有青年群体性。根据青年群体的特征,大学生国际政治观具有发展性、自主性和可塑性。首先,发展性。人是不断发展着的,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正处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思想积极自由,受固有的条框束缚较少,对于用各种思想和观点来充实自己有着较高兴趣,随着青年人日后学习和阅历的增加,其国际政治观会进一步发展、稳定、深化。但由于青年大学生是以在校间接知识为主,且大学生自身经验不足,因此对国际政治信息的获取具有间接性、片面性。其次,自主性。这种自主性集中表现为在国际政治领域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和自主控制等方面。随着青年大学生学习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增加,他们对于国际事务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形成独立自有的思考方式,也学会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事物,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国际事件。最后,可塑性。青年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具有可塑的内在条件和需求。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经验积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有条件接受国际政治观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发展要求其对国际政治有一定的基本认识,所以大学生自身也会下意识塑造自己的国际政治观。

 

当代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论析


  2当代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现状把握

 

  为了深入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现状,课题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针对调查研究。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看待国际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大学生学科背景为切入点,从而总体把握大学生国际政治观差异;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指导思想;调查对象是青年大学生。问卷由21个问项构成,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大学生基本信息相关问项、国际时事相关问项、国际政治观相关问项和国际政治专业教育相关问项。问卷调查通过网上和实地两种方式,网上问卷在全国范围随机发放500份,纸质问卷在河南师范大学随机发放100份问卷,回收600份,有效问卷为593份,回收率达100%,有效回收率为988%,具有统计意义。其中电子版问卷抽取250份,纸质问卷抽取50份,对共计300份随机抽取的问卷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青年大学生关于国际政治思想状况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为指导,但理论成熟度不够

 

  青年大学生能够对国际政治理论有一定了解,能够用国际政治观指导自身发展。据调查,在关于国际政治基本观点的认识上,有783%的同学能够正确区分出国际政治专业的基础理论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国家以人民利益为重,这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同学确实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国际政治课堂学习或其他途径了解甚至掌握相关理论、观点;另一种是没有理论知识基础,但在不同政治观点中能够正确区分出属于国际政治领域的观点。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政治专业理论素养,这为他们形成自身的国际政治观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有157%的调查对象认为人权高于主权,世界具有普遍共同政治道义,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存在中立的价值观念,有13%的调查对象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越来越趋于一样,谁战胜谁未来不可预测,这说明一部分人对于国家主权和人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及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内涵区分等方面缺乏理解,政治理论基础薄弱。总体来看,大部分青年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出国际政治专业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为指导,具备一定理论素养。

 

  但对于国际问题认知缺乏,理论成熟度有限。在关于大学生对国际事件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457%的同学表示有部分见解,410%的同学表示对感兴趣的国际时事有自己见解,90%的同学表示完全不清楚,仅有433%的同学表示很有见解。可得知,尽管大多数同学对国际时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多数同学仅仅把关注点放到感兴趣的事件当中,真正做到全面关注、独立分析国际政治的人较少。这种现状不难理解,因为国际政治通常需要相关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国际政治远比国内政治复杂,并且需要相关的知识作为铺垫。而在大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程度和基础理论水平,也可以明确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相关国际知识来做出理性的判断。这说明一部分同学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政治的基本学习和了解;高校需要注重拓宽国际政治观的塑造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国际政治理论教育。

 

  2.2充分认识到国际政治的重要性,但认识深度不够

 

  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际政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在关于对国际时事了解是否有必要的调查中,796%的同学认为关注国际时事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同学都能意识到关注国际时事的必要性,明确自身发展背景,将对国际时事的关注了解当作未来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并且有意识地在关注国际时事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国际政治观。而对于关注国际政治的动因调查中,关注的同学,387%的同学表示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243%的同学关注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13%的同学是出于专业的需要,这表明关注国际时事的同学大多具有正确的动机,多能着眼于自身未来的发展,这进一步说明高校进行国际政治教育时,大学生可塑性强,并能够保证一定的学习自主性。

 

  但大学生对于国际事件的关注远小于对国内时政的关注,对国际政治理解深度不够。在关于政治关注点的问题中,730%的同学表示对政治的关注点集中在国内热点,而只有270%的同学更关注国际热点。这种现状出于两种原因。首先,由于国内政治、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休戚相关,大学生有极大的热情去了解发生的事情,去参与过程,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相反,国际事务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而个人行动往往无法改变其结果,因此,大学生对于国际政治的兴趣一般远低于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其次,由于获取国际事务相比获取国内事务的成本要高,国内事务就在身边,更易于得到相关信息,大学生热情有限,所以,大学生整体对国内事件的关注多于国际事件。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尽管意识到关注国际事件的重要性,但实际的关注程度不容乐观,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对国际事件的关注不足,必然会影响其国际政治观塑造进程。

 

  2.3获取国际政治信息渠道多样化,但需加强管理

 

  当代大学生获取国际时政的渠道众多。在关于获取国际资讯的途径相关调查中,大学生可通过电脑、电视、手机、报纸杂志、广播、宣传栏、日常交流等众多途径获取国际政治信息,其中通过电脑和手机途径获取信息所占比例高达91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国际政治信息,深化其参与国际政治的意识,增加其对国际政治信息的关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其给青年人带来广博、快捷的信息优势。

 

  但国际政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也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一些消极信息会对大学生的国际政治观产生误导。在网络传播空间中,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绝对的民主和自由,这使得各方势力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发表言论,进行政治造谣、反政府、反社会等传播活动。长期以来,西方势力利用强大的媒介来推行西方社会所提倡的民主”“自由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出现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趋于认同无政府主义等错误倾向。我们须知,在信息高度化的现代社会,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但必须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克服互联网对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负面影响。

 

  2.4认同我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地位,但理性认知有待提升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国家建设充满信心,敢于对政治抒发自己的见解。在关于对国家外交政策看法的问题上,417%的人认同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外交政策也应强硬起来的观点,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充满信心,敢于对政治抒发自己的见解;381%的同学认同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观点,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政治情感趋于理性,饱含爱国主义情怀;但有202%的同学认为过于温和,总是在批评谴责”“有时是软弱的表现,不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均是建立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国际事务,国家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这说明一些同学对我国外交政策关注过于片面,带有情绪化,缺乏大局意识,不够理性;另外,仅有少数人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这说明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社会、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对国家政策参与感强,有社会责任感。

 

  2.5大学生国际政治教育不断加强,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高校国际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式与政策等课程都是各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中均涉及国际政治相关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史、大国关系、大国基本概况等。但在关于高校国际政治课程开设的相关问题中,630%的同学表示知道自己学校开设了国际政治专业相关课程,而370%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在的大学没有或不清楚有关国际政治的教育课程。无论是出于大学生自身对于国际政治的忽视,还是高校落实相关教育的效率较低,都说明还需进一步完善关于塑造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课程,拓宽塑造渠道。

 

  3国际政治观的教育途径

 

  在明确大学生应塑造的国际政治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国际政治观教育现状后,需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鼓励实践的方式来塑造青年大学生国际政治观,逐步改善当前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教育现状的不足。

 

  3.1教育引导

 

  (1)要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国际政治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大学深入开展国际政治基础教育工作,开展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于国际政治的思想潮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念,培育大学生客观看待并分析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加其国际政治知识。国际政治观的教育工作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要在大学营造关注国际时事并积极探讨的良好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国际政治的关注度,使之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通过开设国际政治相关课程,丰富大学生国际政治理论知识。课堂作为引导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主渠道,一直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国际政治理论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讲是比较薄弱的方面,必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国际形势教育。通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国际关系发展史、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美英德等世界重要国家外交战略等基本国际关系内容的学习,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国际政治观。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尽管灌输式教学是必要的,但是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开设主题讨论课等各种交流方式增强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

 

  (3)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是对国际政治基本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同时形式比课堂教学又更为灵活。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国际政治专题讲座,既可以弥补大学生对国际政治的认知不足,同时又能利用国际热点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3.2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是培育大学生科学国际政治观的重要渠道,巩固发展壮大积极健康的主流国际政治舆论是培育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重要任务。这里的舆论宣传主要是互联网上的舆论宣传。互联网发展迅猛,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尤为重要,必须要把网上的舆论工作和国际政治观引导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首先,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大力创新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等国家外交战略立足点的网络宣传,以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方式来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的舆论强势。其次,发挥国内媒体在传递国际信息时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坚持用事实说话,提高新媒体质量;紧跟国际舆论热点,用正确的表达引导国内舆论;力争在第一时间向青年人传递政府和专家的权威声音。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运行,在关乎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掌握主动权,把握大学生国际政治观易受影响、不够成熟特点,合理进行引导,防止外国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分化。

 

  3.3鼓励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塑造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观需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发挥青年外交的优势。在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双重背景下,国家未来竞争主要集中于软实力的竞争,而青年正是未来的承载者,青年大学生在对外经贸交流和公共外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塑造大学生国际政治观的同时要鼓励其积极投身到国际政治的实践中,发扬青年人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敢于创新的优势,这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青年对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塑造其国际政治观进一步稳定的过程。

 

  作者:王秋阳 来源:中国市场 2016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