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从框架理论角度看美国媒体对华政治事件报道

2016-06-30 17: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来中国的突发事件集中,国际舆论密集关注,部分西方主流媒体以媒介公信力为代价,不惜歪曲报道,严重损害中国形象。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不止扮演着信息的告知者,也在扮演着报道文本解读引导者,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着媒体受众对报道事件的认识和判断。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分析美国媒体在对华政治事件报道中的报道框架,加深我们对自身报道以及对外传播的认识,赢得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从2008年的雨雪灾害、西藏3·14事件,到5·12汶川地震,再到2009年的新疆7·5事件和之后禽流感的泛滥,再到20134月份的新疆恐怖事件,再到今年频发的暴乱恐怖事件。美国媒体歪曲报道,严重损害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如2008年的西藏3·14暴动事件,美国媒体CNN对此进行高密度报道与评述,对事件主观定性,歪曲事实原委,把西藏动乱定性为合法抗议活动。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政治突发事件会按照自己的框架进行报道,将现实的突发事件出来展示给受众,将媒体框架内的伪事实展示给受众。所以,美国媒体对华政治突发事件中的框架理论的应用和框架模式的选取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框架理论内涵及其发展

 

  美国学者高夫曼认为, 框架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界限之意, 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凡纳入框架的实景, 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部分。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 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在传媒业发达的今天,我们常在三种现实情景间穿梭。第一种是客观现实, 是现实世界; 第二种是媒介现实, 指媒介所呈现的事件情景; 第三种是受众现实, 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社会学家Tuchman在此基础上,将框架概念放入大众媒介并定义为新闻框架媒介框架。他认为,由于新闻记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通过选择、过滤后的新闻事件,只是部分真实。新闻经过媒体和记者的选择与报道后,部分事实被选择强调、排除与精细化手法加以框架,因而新闻本身会存在框架限制,并会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媒体对华政治突发事件报道也被框架,这些报道是经由记者框架过的产物,是主观认知转化而成。

 

从框架理论角度看美国媒体对华政治事件报道


  二、美国媒体的框架报道分析

 

  关于媒体的框架范式,Gammson将框架意义划分为:一、框架图像,即被框架的事件;二、框架建构,即诠释事件,架构意义的过程。在新闻报道和框架建构中,新闻框架也同样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主要指报道对象的圈定、报道内容的表现以及报道数量、版面位置和主题基调等。

 

  ()框架图像

 

  框架图像,即被框架的事件。藏疆事件系我国近年动乱事件,是一种境外策划的,妄图分裂中国政权稳定的暴力、恐怖事件。可是,美国媒体在报道西藏3·14事件美国及西方媒体运用各种手段如指鹿为马”“移花接木等手法歪曲报道事实。在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中,仍然对固有事实视而不见,选择用偏见代替事实。在成为疆独分子传声筒的同时,一些外媒不惜用张冠李戴、颠倒黑白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报道,可耻行为令人发指。去年四月份的新疆恐怖事件中,美国官方的态度让国民气愤不已,官方发言呼吁中国透明调查巴楚恐怖事件,给包括维吾尔族人在内的所有中国公民正当程序保护。可见,美国媒体时常在政治和社会稳定方面给中国施加舆论压力,给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害。这就是美国媒体自己的框架图像

 

  ()框架建构

 

  美国媒体在对华突发事件中使用框架报道。新闻框架理论就是从框架角度系统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新闻建构的。

 

  1.报道态度

 

  西方媒体对中国一直存在刻板印象。西方媒体对中国存在敌意,恐惧和肆意将中国妖魔化。美国的对华报道涉及本国利益、意识形态的题材时经常选择性失明。美国媒体对华报道形成的偏见和误解,对华报道的政治倾向和片面性,有其深刻的政治根源、意识形态根源和经济利益,由此在国际关系中形成有影响力的负面评论,对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藏疆事件实质是一种境外策划的,妄图分裂中国的暴力恐怖事件。可是,美国媒体却在歪曲事实,丑化中国政府,这种报道态度是美国媒体涉及对华的报道一贯坚持。

 

  2.消息来源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对新闻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而不当使用或滥用消息来源,则是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按照郑瑞城的分类方法,消息来源分为行动者”“处理者第三者。其中行动者指暴动事件和突发恐怖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处理者为中国政府,第三者则为行动者与处理者之外的其他消息来源,包括事件见证者,国内外专家、学者、国外政要、西方媒体等。当新闻制作者在无法确定信息源时,习惯引述他人的话语和见解,通过特定的文本表达引导受众的认识。就以西藏暴动事件为例,美国CNN将第三者作为主要消息来源,第三者提供的消息和表达的意见大多表现为亲达赖偏向,甚至是达赖一行人向CNN提供消息。美国媒体不挖掘事实的真相,只从单方面获得一些虚假信息,就在报道上大肆宣传,其偏激言论和不公正评判对中国造成极大的损失,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3.报道手法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用标题来吸引关注,在正文中使用关键词或敏感字眼表达态度以引导受众认知。此外,文章的修辞手法或标点等也可表达其媒体态度。

 

  (1)新闻标题或关键词

 

  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是最醒目的,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疆藏事件进行报道时,事实的真相是暴动行为,恐怖活动,可美国媒体一再把践踏人权”“暴力镇压等之类的名词作为事实,歪曲事实真相。

 

  (2)叙述模式

 

  叙述模式指记者叙述时所采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行文手法, 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较为连续的风格。如果说记者本身的态度和认知都是错误的的话,那么报道出来的新闻也不会是客观和真实的。同样,美国媒体本身对华充满敌意,他们对华突发事件的报道总有一种污蔑,本身态度的错误会造成叙述的偏激或误导,必然会造成报道的失实。这就是美国媒体报道框架构建的一部分。

 

  三、结论

 

  大众传媒在美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方面。无所不能的美国媒体不但可以传播外交信息还可以解释信息;不但可以设计政策议题还可以影响决策效率;不但可以引导舆论还可以影响受众认知。美国媒体长期存在对中国政府形象负面塑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对于恶意中伤的片面报道或不实报道,除了给予及时的回击外,更应该注重媒体危机的监控预警;再者,不断加强改进我国对外传播策略,以积极的姿态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真实的中国,让那些不实言论不攻自破。

 

  作者:温硕 来源:人民中国 2014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