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下的金融危机

2016-06-30 10: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余韵仍在,一次次敲响了警惕金融危机的警钟,各学派热烈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原因,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探索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当前金融危机找出一些方法,相信是有研究价值的。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土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特别强,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可以是任何国家、市场、机构。

 

  特征包括:基于人们对未来经济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的货币币值出现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经济规模形成较大损失,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常伴随着公司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萧条,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变化。

 

  下面我们举两个典型的金融危机的例子来分析。

 

  二、两次金融危机的概述和成因

 

浅谈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下的金融危机


  ()1927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

 

  1927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堪称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算得上是历史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场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股灾引发经济萧条,那段难熬的时光中有人称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是1929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一战中美国迅速积累起财富,形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假象,然而农业不景气,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投机倒把行为猖獗,资本家只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大生产,哄抬股价,总统哈定、柯立芝、胡弗先后执政期间政府贪腐严重,这些种种都很容易令人感到资本主义的末日来临。

 

  总结一下原因有四点:一贫富差距太大,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四政府的自由政策。

 

  ()2008年次贷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整体经济动荡,各学派对此次金融危机原因进行了总结,大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成因,第二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性灾难的原因。

 

  首先谈一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众所周知,美国的消费理念开放,民众一般都是及时享乐的思维,习惯于花明天的钱买超出自己现时消费能力的商品,包括房子、车子等大型商品,一些信誉不好的人也能利用信用卡贷款,但他们却无力偿还,他们被称为次级贷款者。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危机,进而导致银行危机,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反过来加重金融危机形成恶性循环,以下有三个观点来解释这次危机的成因:一不当的货币政策,二金融监管不力,三金融市场不规范。

 浅谈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下的金融危机

  三、马克思经济学的金融危机解释

 

  马克思在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有大卫李嘉图、穆勒和萨伊,他们坚信不可能有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但这显然与实践不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形成了两个阶级,一面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另一面是只拥有自己劳动力的无产阶级,这种生产能力过剩而消费需求萎缩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的,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它才是矛盾的根源。

 

  因此,我们得知马克思经济学下的危机理论是关于危机根源的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力分配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

 

  马克思对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

 

  ()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以往形态的最大不同在于商品生产,资本家不再拘泥于以往物到货币再到物的过程,而是利用起了商品价值的增值部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产业资本开始进行循环,起点为货币资本,经过中间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实现价值增值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的循环过程,马克思认为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才是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首先,将商品买卖阶段分为两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上被分隔开,因此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中断和危机的可能,其次,资本主义银行的出现,信用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商品和货币之间转换的时间差距。

 

  ()危机的现实性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中提到:现实中的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涌动、竞争和信用中引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更多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就包含着不顾市场限制而生产的取向,这个本质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基本线索。

 

  加速资本主义危机生成的原因有二: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二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当货币经纪发展为信用经济时,经济危机随时会成为现实。信用虽然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却起到了促进和强化的作用,信用被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可以使得同一笔资金进行重复交易,造成了虚假的需求,掩盖了生产过剩的事实,推动资本主义投机行为和盲目扩张。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当信用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时,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了。

 

  四、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

 

  ()国际政治关系由国际经济关系决定

 

  对于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来审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审视。国际经济关系决定国际政治关系源于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国际化的水平。生产力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际经济的意义十分明显,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为密切,依赖与需要、摩擦与斗争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突出的特征。各国的经济增长不平衡迟早会造成国际政治的变化。

 

  ()国际政治日益经济化

 

  从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把竞争的重点从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斗争中来,当下经济手段已经成为了世界霸权主义争夺国家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比如,在亚洲陷入金融危机的几年时间里,美国给中国提出来的所谓的最优惠国待遇,除了考虑到经济利益,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进行西化分裂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所有国家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或组织,加速区域一体化的步伐不仅是出于经济发展、政治和军事安全的考虑。所以,世界各国之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竞争,在极大程度上来说越来越表现为各国之间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进而造成了国际政治经济的日益经济化的发展趋势。

 

  五、当前我们要克服金融危机问题的办法

 

  ()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

 

  个人认为,中国目前要改变经济下行的风险,要从增加农民的收入入手,刺激消费,增加内需,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7亿多,农民的边际消费需求远高于城市,他们收入提高了,进而就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鼓励投资

 

  认真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促进就业,保障民生。放松管制,鼓励民间投资,改革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居民消费。

 

  ()促进出口

 

  努力改善外贸环境,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与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和参加地区性和经济组织,相互给与优势,比如亚投行。签订贸易协定,保障贸易的稳定发展。重视本国驻外经济商务代表的工作,设立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成立专门促进出口服务的机构,通过此机构为出口商提供各种服务。扶植和奖励出口企业,实行表彰出口有功的企业的制度。设立进出口银行等专门的金融机构,向出口企业提供优惠的出口信贷,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本国出口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出面担保。借助倾销出口,打开国际市场,战胜竞争放,扩大销售或垄断市场。

 

  作者:李芳 来源:商情 20154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