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对北方两所地方高校306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他们的政治认知有所提高,政治态度积极,政治信仰坚定,政治参与意愿增强,日趋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知欠缺、政治不信任、政治信仰功利化、政治参与被动性和感性的倾向。找出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可见,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被誉为祖国明日之星的大学生应该是10年之后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真正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责任感,特别是政治责任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了解、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现状,笔者于2014年6月份对齐齐哈尔地区两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进了行随机匿名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计算机控制、自动化、通信工程、机电工程、化工、轻纺等;文史类专业,如历史、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艺术类专业;如,美声、器乐等;其他类,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本次调查问卷涉及的范围较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代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真实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312份,回收312份,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8.1%。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由于德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培养就要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为等四方面进行。为此,本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涉及被访者基本情况、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3—5题,总计28个问题。另外,为了保证此次现状调查的真实、完整,调查过程中还结合了当前学生群体活动的特点,深入学生社团、学生会、学院共青团委员会等进行了访谈。
二、分析讨论
(一)具备一定的政治常识,但存在着政治认知的欠缺
认知是一切其他行为的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总的说来,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首先,针对在我国政体、党代会的频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等问题,在受访群体中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比例,分别达到63.4%、34.6%和83.7%,这表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常识。特别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出现的一些基本概念,大学生至少能谈及一二,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一部分普及政治理论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功能。
其次,对于能否坚持读书看报来了解政治事件、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形势,有64.1%的大学生能够坚持,这一比例对生活在计算机和手机网络里的年轻人难能可贵。但是,有一些认知欠缺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如仍有很多的同学不知道党代会几年召开一次,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期望大学生对历次党代会报告有很深的了解了,更别指望这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政议政了。另外,在通过收听收看新闻来获取政治知识方面,有超过1/3的大学生根本做不到,体现了这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以上大学生政治认知上的不足须引起我们的关注。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不足,势必影响到他们政治责任感的落实。
(二)政治态度积极热忱,但存在政治不信任现象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状况关系着其政治热情的高低。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积极热忱。首先,表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上,有88.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开展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还是有相当热情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的,他们乐于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高尚的政治情操。其次,对待中国发展、对待国家责任、对待民主建设的态度方面,高达84.3%的大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让我们看到中国明天发展的希望。70.6%的大学生认为民主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也表达了他们参与民主建设的愿望。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超过一成的同学政治态度冷漠,不关心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国情感,无报国之志,在政治现象中不表达见解,不承担责任,像是一个“政治绝缘体”。在学习生活中从来不主动接触政治信息,只关心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认为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事,跟自己专业学习、自身发展关系不大,上不上无所谓。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了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政治冷漠态度以外,大学生群体中政治不信任的表现尤为突出。调查显示,37.3%的大学生对时事新闻类节目抱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虚假新闻太多,政府主管的电视台发布的新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喉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导向,对此的不信任值得我们深思。
(三)政治信仰较为坚定,但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
政治信仰是政治意志的一种体现。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政治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任。值得高兴的是,大学生们在政治信仰较为坚定,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首先,近3/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有着比资本主义更强烈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能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这充分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在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的中国,在不断有人鼓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今天,大学生还能有如此之信仰,难能可贵。
其次,93.5%的大学生表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支持,82.4%的大学生相信共产党能把中国搞好,在思想上自觉的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可见,党的领导已经根植于大学生心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已经不再是祖辈父辈所经历革命时期的专用,更是改革和发展时期不变的信念。只有在社会各群体都认同党制定的方针、路线,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两个百年计划,特别是这群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年轻人在实行两个百年计划的过程中会是主要力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近年来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也表现了功利化的苗头。在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给我们改革发展红利的同时,依然有些大学生不知感恩,依然守望着西方国家那份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
这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想的洗脑,整体崇拜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西方国度里是完全的自由平等,资本主义制度里人人都很富足,被假象迷惑,看待问题片面,信仰动摇,转而批判共产党,批判社会主义制度。他们不能拥护党的领导,思想消极,没有申请入党的意愿,悲观看待共产党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另有一些大学生在申请入党和职业选择(考公务员)上表现出来功利化倾向和认识不清的问题。虽然在申请入党上表示了强烈的意愿,却难掩背后功利的入党动机,例如,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申请入党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和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四)政治参与日趋理性,但存在着被动性和感性的问题
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政治参与体现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就是大学生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这是政治责任感的外在表现形式。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参与日趋理性,整体水平较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关心公益,并不愿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展现自我、贡献力量。64.7%的大学生愿意在志愿者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认为这是此阶段践行政治责任感的最好形式。其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主性进一步加强。74.6%的大学生表示,在国家发生战争时能够主动参战保家卫国,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政治责任感进一步上升。
最后,大学生在权利表达、爱国行为上趋向理性和更具合法性,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会有77.8%的大学生选择依法起诉或向上级机关反映。众多的大学生表现出合理合法反映诉求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在台湾问题上,74.5%的大学生对此持沉稳、冷静的看法,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排除武力统一。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过硬的一方面,在祖国统一方面态度是坚决和强硬的,此态度也是同共产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在哈尔滨某大学硕士卖情报遭批捕的事件上,有1/3的大学生发现出了理智的忠于祖国的政治坚定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政治参与也呈现一些问题,首先,表现为政治参与的被动性。有1/3的大学生表示,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只是迫于形势,只是无奈下的被动参与。1/4的大学生在国家发生战争时,没有强烈的卫国之心,选择了看是否需要强制。其次,有政治参与正义,但感性十足。
在哈尔滨某大学硕士卖情报遭批捕的事件上,55.4%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十恶不赦,应该判死刑。大学生对这种背叛祖国的行为痛恨至极,但却想不到法治社会的特点是依法处理,而不是依情处理。这种“有勇无谋”、“义气用事”的问题也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有体现,25.5%的大学生选择应完全或尽快地武力统一。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他们的政治认知有所提高,政治态度积极,政治信仰坚定,政治参与意愿增强,日趋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知欠缺、政治不信任、政治信仰功利化、政治参与被动性和感性的倾向。找出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
作者:陈林 王永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