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初探

2016-06-13 11: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研究缘起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研究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必须正确理解政治文化”“会议文化”“会议政治文化等概念。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的内涵结构主要包括会议政治文化的制度形式、工作方式以及研究内容。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呈现出政治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主性与集中性相统一、激励性与竞争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缘起

 

1.建设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成为时代命题。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科技、军事和经济为核心的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政治制度和文化影响等软实力的一种博弈与较量。”[2]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更高的角度来考察建国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

 

政治会议是研究政治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主要线索,也是研究国家顶层设计与政治实践的中介。会议政治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当前我国政治会议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三大会议既是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基本载体,也是制定和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关乎国家的命运走向。研究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既是探寻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视窗,也是了解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及相关概念辨析

 

1.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研究的思想渊源主要是韦伯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人类学及心理学理论。[4]1956年,美国学者阿尔蒙德首次明确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进程所形成[5]60年代之后,以鲁安西·派伊为代表的政治学家对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了阿尔蒙德学派。

 

在我国,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张康之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心理的积淀,是从政治思想体系到政治意识形态,再到政治心理的演化过程的终极结果和精神升华[6]学者王波认为政治文化研究缺乏一种理论统摄,政治文化的理论框架至少包括政治文化的认识途径、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和政治文化提供的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7]我国2010年出版的《辞海》对其这样定义:

 

政治文化是社会继承和历史传递下来的关于政府和政治行为模式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8]2437政治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历史进程来看,政治文化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文化、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从政治文化的内涵来看,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等。

 

政治文化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主体不同可划分为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根据体系功能的层次不同可划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根据亚文化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政治认同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等。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观点和情感,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与政治实践相联系,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

 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初探

  三、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的内涵结构

 

1.会议政治文化的制度形式。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是在经历了封建贵族主政的专制君主国的压迫和与之抗衡的阶段后,最终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取了独揽的政治统治权。[13]学者郭强认为,代议民主是现代国家的制度形式。[14]代议民主是民主的一种形式。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代表型民主的理论,即偏重内容与实质而非形式与程序的民主。”[15]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和国家管理地方的主要载体。

 

中国政治结构的集权需要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会议的控制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16]党的代表大会分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分别由中央委员会和同级党的委员会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上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各级地方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纵向会议群与横向会议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会议政治文化。

 

  四、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论断。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烙印。

 

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从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理论体系的日渐完善,会议政治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科学决策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会议政治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丰富源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建国后的政治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建国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作用;中共八大明确了国内矛盾,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这些会议筹备充分、代表广泛、决策民主,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相反,八届二中全会确定反右运动、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由于这些会议缺乏民主、议题不充分、决策专断,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一系列会议制度的确立,丰富了会议政治文化理论,形成了稳健的会议政治文化。

 

  作者:叶松 来源:理论导刊 2014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