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千年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政治文化通过各种机制渗透带人们的生活中,积淀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本文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价值的研究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即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及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也多种角度和层面的。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建筑科技等各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思想延续与继承上,它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辅以百家之长的一种和谐的文化;从时间跨度上,“新文化运动”以前它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沉重的努力社会和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五千年的酝酿和积淀,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博大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它又精深到取其沧海一粟,便足以受益终身”。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结构,形成之后就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历史的运演,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历史的能动性因素。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政治上,包含着国家统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等多重意义。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而不二,和而不分。在之后的历史发展和传承中,“大一统”思想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上至帝王将相,历代贤臣,下至能人异士,黎明百姓都遵循“大一统”思想,维护国家统一。
但是这种“大一统”思想导致了国家权力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强调君王统治高于一切,出现了许多暴君,从而使人民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民本思想
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君主民本思想。所谓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民本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等“重民”说,建立起民本思想的框架,为后来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本思想和民主不是一个概念,它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以致于儒学的民本思想始终没有转换出民主的理念。
(三)中庸理念
《中庸》一书对中庸思想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庸核心强调人们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走调和折中的道路,从而使人们对社会规范的服从,达到中立、中和的状态,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中庸倡导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这些理念对调解矛盾和利益冲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庸”思想也是一把双刃剑,使人在事情面前畏首畏尾,缺乏进取心和创造力。
(四)重人治而轻法治
儒家重人治、轻法治的哲学基础在于人性的肯定和厚望。以孟子为代表的人性善说,许多思想政治家主张为政在人。儒家相信人的“主体至善”,因此儒家“治道”主张人治,人治内容包括“礼治”和“德治”。但是人治文化和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儒家文化强调等级分明、上下有序的礼治,违背了现代民主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
三、批判继承传统政治文化,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体现了时代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来讲。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备了民主发展所需要的核心因素即“天下为公”、“权威秩序”、“多元争鸣”和“联合协商”。古代思想所指的“天下为公”就是个人心系天下之社会责任。而“天意”就是指黎民百姓,朴素的从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认识了人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的民主政治,实行“一党执政”,建立了选贤任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新型的民主集中制,特别强调“民意”和“民心”。可以说,理解中国从传统文化自身特色就不难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自身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的价值体现
以国家和集体为重的观念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从而克服无计划以及市场失灵造成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社会依靠的是有社会组织的群体力量,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息息相关“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除此之外,诚信、重义等又提供了理性经济人的指导,这正符合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人积极性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最新的概括,即要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价值体现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的最高原则,构建和谐社会是传统文化“中庸和谐”基本精神的价值体现。中和,是中庸之道,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弘扬“中和文化”,要古为今用。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价值的价值体现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认为“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并存”。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自觉的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儒家文化是一笔厚重而复杂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过滤,剔除封建落后的专职倾向、人治主义思维和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等,吸取精华,弘扬和谐、仁爱、孝悌等美德。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规范,我们必须努力发掘传统政治文化中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之能将各阶层、群体的人民团结整合在一起,更好的维护和促进当代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作者:李娜 来源:当代青年(下半月) 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