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高校时事政治课程的多重价值

2016-06-07 14: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应用价值的角度出发,高校时事政治课程包括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和探究时事政治课程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一直颇为关切的课题。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时事政治课程的价值,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

 

  时事政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和价值毋庸赘言。然而有效发挥该课程的价值,则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究。目前时事政治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并且得到了许多师生的认可。这种具有即时性、综合性、生动性、丰富性特点的课程,其自身的价值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在确定其具有的价值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一、时事政治课程的政治价值与综合化主题

 

  从范畴的角度来讲,时事政治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蕴含的价值首先是政治价值。本文中政治价值主要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时事政治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从形势多变、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在国际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任务。基于这样的起点,学生才能形成基本的政治认识和判断,对我国的大政方针及行政措施有所理解和支持。可以说,时事政治课程在某些时候扮演的是追源溯流、明辨是非的指导性课程,只有对时事政治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并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在政治课上表现得成熟而积极。

 

为了充分发挥时事政治课程的政治价值,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改革。比如,就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主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三步连环法来完成综合性主题教学活动。具体而言,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几个相关主题合并,按照收集资料分析原因付诸实践的步骤,完成相关学习活动。

 

首先,可以将这个综合主题设置为三次课,第一次课的重点任务为分析此次胜利纪念日的政治意义和价值,第二次课的重点任务为抗战胜利原因分析,第三次课则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此次纪念活动的支持。这三次课的组织形式可以相对开放、灵活,给予学生更多的思想碰撞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辩论、演讲、表演、志愿者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和学习主题的认识,并用自己的行为展示出来。

 

  二、时事政治课程的文化价值与个性化学习

 

  文化价值作为时事政治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时事政治课程从某种角度分析,就是对国内或者国际上某些焦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综合化的分析与解读。这种分析和探究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这也就凸显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比如,就近期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对抗活动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时,就涉及历史、地理、军事、民族、经济等多个维度的因素。这种分析和学习活动,在客观上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研究领域,激发学生新的兴趣点。

 

通过上述分析,教师如果希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时事政治课程的文化价值,则需要从授课形式上进行调整。因为每个学生对于相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个问题,所得出的答案也必然存在差别

 

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时事政治事件。比如,教师在讲述“WTO”的相关主题时,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从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线索,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某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形成当前局面的影响。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旨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动性,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此外,教师可以采取撰写专题论文,发表现场演讲,课堂即时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比如教师可以将二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等类似的问题抛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包括民族性格、地缘政治、历史进程、价值标准等方向,提出自己的分析依据和得出的结论。这些鼓励个性化认识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从文化层面进行自主探究、主动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高校时事政治课程的多重价值

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放开手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不必完全恪守教材的论述,允许质疑,允许挑战,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教师需要在基本原则和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守底线,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不必过于墨守成规,多给予学生自己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三、时事政治课程的教育价值与多元化讲授

 

时事政治课程的突出特点或者优势之一就是开放性,针对某个焦点问题或事件,许多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信息十分丰富,他们本身已经可以提出许多主张和论断了,虽然这些主张和论断还不够全面,或者存在一定的错误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探讨,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而不是一味地遵循教科书所提出的观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转变教学风格和方式,将课堂的一部分主导权交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某个主题进行介绍和评论的时候。

 

从这个角度分析,时事政治课程实际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授方式和视角。比如,教师在讲述我国的地缘政治主题时,则可以将海上邻国作为典型案例,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将课堂设计为嘉宾座谈的形式,每个小组分别负责从主权属我的依据”“各国觊觎的原因”“自然情况报告”“有效管理措施与手段进行现场汇报,或者互动问答。

 

这种课程设计首先可以带动绝大部分的同学参与其中,以兴趣为动力,以任务为要求,将设计相关主题的立体化知识结构呈现给所有学生。这种嘉宾座谈的形式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枯燥被动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除了嘉宾座谈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形式来组织类似的主题活动,实现多元化讲授,将时事政治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样。

 

这种做法既赋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认真备课,深入学习和思考,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调动了课堂氛围,融洽了师生关系,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时事政治课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优质资源,通过这一资源,教师可以将原本枯燥单调的政治理论变得更为丰富饱满,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将时事政治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教师如何巧妙地将课堂教学目标与时事政治自然而然衔接到一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密切交流。

 

  作者:许磊磊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5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