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2016-05-18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伦理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许多政治理论与环境伦理内容高度契合,具有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挖掘和活化这些资源,可以培养高中生的环境伦理意识,提高环境道德修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习惯,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主要路径在于课前文本研读、课中参悟、课后渗透。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开始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困境面前,人类开始思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伦理教育。目前我国环境伦理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环境伦理知识的传播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明显不足。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渗透着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挖掘和活化这些思想,对于帮助高中生进一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其环境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具有的环境伦理意蕴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在笔者看来,四本教材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隐性知识,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从而在无形之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笔者认为这些隐形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蕴含着尊重自然思想。环境伦理学认为,环境危机和生态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的行为[1]。近代以来,人类一直以极为傲慢和粗暴的态度对待自然,忽视了自然界承载着多重价值。环境伦理学主张要摆正人类的位置,要将自然界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对生命和非生命物质予以敬畏和爱护。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许多观点与之高度契合,如《生活与哲学》,在唯物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方法论,最终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如在《经济生活》中,在讲授科学发展观一节时,首先要求学生对以往的发展观有一清楚的认识,以往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基础上的,然后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对以往发展观的彻底抛弃。

 

2) 内含着回归自然倾向。生态困境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近代以来的人类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指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类应该从过去的征服自然和占领自然的心态,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自然与回归自然。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提出就内含着回归自然的倾向。

 

而当前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炫耀性心态、享乐性的观念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非生态性的消费现象异常严重。在《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材以反面例子说明市场调节的局限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的工厂为了眼前利益而大量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即可向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等方向上引导,若没有国家宏观调控,自然环境的破坏将更为严重。

 

3) 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内容,高一《经济生活》讲述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包含了要协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发展,并使自然资源能够在各代际之间得到合理协调分配的重要思想。

 

再如高二《政治生活》讲述了政府的职能,其中之一便是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如在《经济生活》中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就是其目标之一,在谈到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更是直接表达了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1期刘於清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教学研究2016

 

  2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除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直接体现的蕴涵着环境伦理思想的知识点外,还有一些知识点可以以环境问题为题材,渗透环境伦理教育,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的渗透,以达到对学生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其主要目标体现在下面几点。

 

1) 培养环境伦理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在高中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高中生的环境伦理美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培养他们正确对待环境的观念和态度,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通过环境伦理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伦理道德品质。

 

因为当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去对待环境问题时,就会产生某种自我约束力,形成自觉意识,追求高尚行为[2]。笔者认为,对学生环境伦理意识的培养可以从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一直贯彻到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也可以在习题训练中利用最新的时事政治材料对学生进行熏陶,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忧患意识。

 

环保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不仅是成年人的环保意识不强,高中学生环保意识也偏低。通过教学渗透,培养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形成环境保护认同。这种环境忧患意识的培养将会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感,从而既珍重自己的生命,也敬重其他物种的生命。

 QQ截图20160425113438.jpg

2) 加强环境观念教育。俗话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的观念对于人的动机的产生和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能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对环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尊重自然变为征服自然,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宰,为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同时又把各种废弃物无休止地排向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超过了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在高中政治学科中渗透环境伦理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然有其存在的自身价值,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这种固有价值,并让其成为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懂得人类欲望的无穷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为了共同的地球,而应保护和珍惜它。

 

当下,人类的需求日益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还在继续,面对这些压力,只有采取有效的行动,不能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因此改变思想极为重要,自觉为保护环境践行。笔者以为应根据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对学生渗透包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消费观、价值观等在内的环境观念教育。

 

3) 养成环境伦理习惯。学理的分析必须回归现实生活,正确环境观的树立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在于能把这种认识运用到实践中,环境伦理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每一个人自觉行动,加强对学生的环境观念和环境情感教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环境伦理判断能力,以使学生遇到各种关于环境的问题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自觉承担责任,使保护环境的行为成为一种心理自觉。

 

因此对学生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习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维护环境,能从点滴的小事做起,点滴积累,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主要要教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现在的高中学生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容易染上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的消费观、《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观等内容,对于渗透环境伦理观念最为合适。养成环境伦理习惯,可以从社会公德角度着手,要关注学生的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等道德行为习惯,也可以从生态道德角度入手,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选择崇尚俭朴的绿色消费方式。

 

  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的途径探讨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材许多知识点与环境伦理学的内涵高度契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伦理教育不可多得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生态经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生态文化观和生态哲学观的形成,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环境伦理教育。

 

1) 课前研读。这是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高考与环境伦理渗透的关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把环境伦理教育传达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重点在于教师加强教材文本的课前研读,人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的四个模块,环境伦理意蕴深厚,应当深入挖掘。

 

如在高一的《经济生活》中包含了生态消费观的重要内容,教材中要求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坚持绿色消费,坚持均衡消费,即重视物质消费,也不能忽视精神消费。又如在《经济生活》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抛弃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较好地体现了生态生产观的思想。

 

可以结合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探究我国经济如何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再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渗透生态哲学观,可以为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时,自己应钻研文本,应注重把现实生活中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教材中的体现环境伦理教育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些案例来自学生身边,易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可以把环境伦理教育较好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

 

2) 课中参悟。课中参悟是实施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倡导开放互动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以为课中参悟应做到:(1)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应精心准备好探究材料。

 

笔者以为采取导学案方式较为合适,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作适当的引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点;(2)在选取环境伦理教育的探究时,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正面材料,也可以采用负面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以便辨证思考;(3)要注意教材知识、环境伦理教育与时事材料的结合,如笔者在讲授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节时,设计了以下探究材料:有人说:美丽中国应该是山清水秀,空气清鲜,但频发的雾霾天气,深深刺痛了中国百姓的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环境保护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提出众多提案议素。《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将做好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最后的设问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实现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从企业、政府和个人三个角度去探究。最后教师提炼:个人要绿色消费、企业要绿色生产、政府要坚持绿色经济。

 

3) 课后渗透。首先应加强在习题演练中熏陶。环境伦理教育的熏陶在近年来高考真题中频繁出现,如2014年的全国新课标卷214题,就是以近年来多地出现的雾霾天气为背景材料,考察政府为治理污染可采取的经济措施。再如2014年重庆卷第10题,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考察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些高考真题对环境的关注,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考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方式。在平常练习中,教师也应当根据知识点结合程度,贯穿环境伦理建设的典型材料,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力。其次应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如调查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收集各种数据资料,带到课堂中进行讨论[3]

 

再如在《经济生活》讲授《多彩的消费》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同学们使用一次性用品、购买垃圾食品情况,指导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分析这些非生态消费的危害,由此宣传绿色消费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条件允许还可以撰写政治小论文。总之,在课外充分运用高中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与成长,把环境伦理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积极自觉践行。

 

  作者:刘於清 来源:教学研究 201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