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企业政治本质安全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13 14: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安全,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职责和使命,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肩负着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安全与风险防范水平,认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到位,切实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和健康,是国有企业的神圣责任和光荣的义务。

 

  神华集团是中央直属国有重点能源骨干企业,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是神华集团的核心煤炭生产企业,是全国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4%。公司现有直属党组织43个,党员8752人,占在册员工总数的36%。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企业党的建设融入中心工作,实质是融入企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全过程,最根本的着力点是,坚持不懈地提升党员干部引领安全发展的能力。

 

本文结合神华及神东企业发展战略,重点从企业政治本质安全体系风险预控着眼,辨识影响企业的各类政治风险,提升公司全员政治安全意识,提高企业抵御政治风险能力,通过探索体系运行的载体和路径,实现体系的落地应用。

 

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是企业管理对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全面提升和有机整合,促进了企业管理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讲政治、抓经营、促安全,通过对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管控,将传统党建工作政治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坚持融入中心、介入管理、立足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工作之中,超前化解矛盾,主动防范风险,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机制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

 

企业政治安全风险具有潜伏性。为有效辨识企业中潜在的政治风险,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健全了以风险辨识和评估为前提,预防和管理为重点的政治风险管控机制。这一机制包括政治风险管控目标的评定、风险的识别、评估、预防、管理、沟通及运行评价等七个要素。

 

在实践中,采用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制度查找法、案例分析法、部门访谈法和经验总结法六种方法,从政治方向、战略决策、权利监督、民主维权、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应急与维稳、宣传与舆情监控等12个领域辨识出112条政治风险源。创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对风险源进行等级评定,确定了特别重大、重大、中等、一般4个风险等级,形成了政治本安体系风险管理表,通过加强制度约束,采取对应措施,进行风险管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以神东寸草塔二矿瓦斯事故的舆情管控为例,事故发生后,公司党委认为新闻舆情领域的风险是本次安全事故潜在的最大政治风险。基于这种判断和认识,公司党委领导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依据体系建设成果,分析和查找出新闻舆情管控领域潜在的三个政治风险点,与政治本安体系风险管理表进行了对应,运用风险管理的7个流程步骤,对风险来源和风险属性进行了辨识,依靠综合分析法对风险点进行了等级评估,及时启动了公司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与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及时沟通,发布了新闻通稿,把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为安全事故的处理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案例对政治本安体系建设成果进行了有效验证。

 

  二、把握好三大本安体系的关系是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即决定政治的产生、政治的性质、政治的变革。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有反作用。同理,政治本安体系应当是生产本安、经济本安体系的集中体现,并对其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在生产、经济、政治三大安全体系中,生产本安体系是经济本安、政治本安体系的支撑,经济本安体系是生产本安、政治本安体系的基础,政治本安体系是生产本安、经济本安体系的灵魂,三者三位一体,相互交融,而且常常发生矛盾的相互转化,形成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共同构成安全发展乃至科学发展的三大基石。

 

生产本安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既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危及经济安全,又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损害到政治安全;经济本安体系一旦出现重大问题,既使生产本安体系得不到有力的经济支撑,又易于产生政治腐败,危及政治安全;政治本安体系对生产本安、经济本安体系的意义更是毋庸赘言,没有政治本安体系的导向和保证作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就会失去政治方向和精神动力。

 

每当国内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政治影响常常难以估量。而经济领域腐败案件的发生,在深害经济安全的同时,更对政治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国内发生的造成恶性影响的校车、煤矿、燃气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已经很难单纯用生产、经济、政治安全来界定。

 

  三、推进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涵

 

政治本安体系建设是对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继承和创新。为确保对政治风险源的科学管控,控制和降低公司决策领域的政治风险,公司积极应用政治风险管控体系,从4个层面12个领域健全和梳理完善了372个制度办法,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将制度落实到具体岗位和相关责任人。

 

以企业战略决策为重点,制定了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专业委员会等不同层级会议的议事规则,明确了决策程序,实行了分级分权决策管理与专家咨询决策相结合,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以强化领导干部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完善了企业三重一大决策、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严禁领导人员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16项规定;以促进员工民主参与和权力维护为重点,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10项制度;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梳理了党建、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的19项制度;在新闻宣传舆情领域,公司党委充分运用政治本安体系管控方法,成功处置了多个重要舆情。如在应对《神东煤炭集团活鸡兔煤矿采空区危及当地村民生产生活》这一重大舆情方面,公司与《陕西日报》、《人民网陕西频道》等战略合作媒体合作,及时发布了公司在采空区治理和移民搬迁所做的工作及当地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积极主动引导舆论,控制了不良影响。完善了以维护稳定和应对突发事件为重点的9项制度;健全了以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地企关系为重点的10项制度。

 

通过一系列制度、办法的健全完善,在体系建设中结合惩防体系建设,对党员干部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管控风险源,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风险辨识、逐层进行风险预控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内部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意识和抵御政治安全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是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

 

  政治本安体系是一项新事物,体系建设运行和推广也是一项新实践。要想对体系有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指导体系建设实践深入开展,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必须要先行,并且要贯穿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中央党校政治本安体系课题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做到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协同推进。针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员工对政治本安体系建设不了解的状况,在体系建设的各个阶段,我们通过内部网络、电视、报刊、学习专栏等不同宣传平台,加强了体系建设情况和成效的宣传报道,组织业务骨干到基层单位进行讲座和专题培训,深化了广大干部员工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政治本安体系建设工作入选了公司2011年度10大亮点工作。先后与集团18家子分公司同行进行了交流探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政治安全意识,为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五、密切党群干群联系是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如何维护好党群干群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已经辨识的政治风险源中,党群干群关系不够密切,是影响企业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畅通党群干群沟通渠道,神东借助政治本安体系研究成果,开设了董事长信箱。 从20111010日开通以来,共收到来信91168;公开发布77660条,已经回复87055条,回复率达95%。信箱得到矿区广大员工的积极拥护,受到了集团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外部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主流媒体的关注。

 

董事长信箱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给广大员工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平台。神东董事长信箱是借助网络开发的信息化系统,目前拥有系统管理、信件导出、信件审核、跟踪显示等14个子模块,分别设置了员工写信、公司领导审阅、各部门和二级单位回复转办的操作界面,具有来信收集、审核转办、回复落实、考核评价、信件评优、统计应用等多种功能,在这个平台上,员工可以畅所欲言,员工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原汁原味进行公开。

 

为了消除员工顾虑,来信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不受时间、空间、文化程度、表达能力等限制,只要是遵守法律,维护网络文明,都可以第一时间在公众界面原汁原味地发布,并转职能部门办理。信箱的开通,也让公司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了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基层一线的真实状况,对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实施管理提供了帮助。同时,给员工充分的话语权,也避免了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QQ截图20160428110438.jpg 

  六、信息化建设是助推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科学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对提高企业政治风险管控能力和效果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在政治本质安全体系运行工作中导入信息化建设就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以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为主体,进行政治风险源的自主辨识、评估、预防管理措施的制定、实施与改进,实现政治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它体现了新时期政治工作在工作理念、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方式上的创新,为推进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增强国有企业对政治风险的管控能力,驱动政治本质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政治本安信息系统充分从实践角度考虑三大本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首先以政治本安体系为依托,对直接发生在政治领域的政治风险进行管理;其次紧密结合生产本安、经济本安体系,通过生产本安、经济本安系统对本系统中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或可能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筛选,通过政治本安信息系统接口进入到政治本安信息系统进行管控,既体现了经济本安和生产本安与政治本安的区别与联系,又体现了基于政治本安、生产本安、经济本安三者统一、融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政治本安信息系统有利于简化企业政治本安体系运行的管理组织结构,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具有敏捷、快速反应能力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全面,便于信息协同处理,能够有效提升政治风险管理效率。

 

第二,完备的信息是科学、正确决策的基础。政治本安信息系统的实施为政治本安管理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信息的掌握更加充分、及时和准确,为企业加强风险管控提供了决策依据。

 

第三,政治本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促使从意识层面强化政治本安风险管理基本理念的建立。因而有利于建立政治本安体系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管理机制,驱动政治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第四,政治本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加速政治本安体系理念、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导入,推进政治风险辨识与预控工作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实施,强化全员政治风险意识的树立,提高各级干部的风险管控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政治安全文化氛围。

 

政治本质安全体系的提出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项创新和实践,是顺应党的十七、十八大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的国有企业形象的总体要求,神东开展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以来,通过对体系的宣传教育、研究建设以及选取试点单位(部门)工作的开展,使体系的核心理念、政治风险防控思想和方法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人员对政治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逐步增强,日常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

 

通过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对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潜在政治风险进行了预控;对相关领域已经存在和发生的现实政治风险进行了控制和处置,实现了政治风险最小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由此带来的政治影响。虽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作用已经显现,相信在企业党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视和参与下,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必将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企业形象等不同层面推波助澜,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的国有能源企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雷洁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 20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