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文化的功能分析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某一社会政治主体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本研究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及政治生活的关系密切,所以,对政治文化的分析往往成为人们审视政治体系和评估政治生活的一个独特视角。
(一)政治文化的特征分析。
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具有不同于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特征,既便是政治文化的生长无法脱离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提供的环境。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 [2]。这种心理定势一经形成便不易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必然摧毁旧的政治制度赖以依托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变更。但是,前代的政治文化仍长时期残留于新生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及价值取向,新生的政治文化无法割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所以,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变迁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政治文化日趋理性化。改革开放以来,极端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逐步受到制约,重秩序、重稳定成为大多数民众的政治心态,这些理性心态利于人们摆脱影响政治发展的各种“左”和右的非理性观念的束缚,自觉吸收主流政治文化,维护政治权威。
政治文化日趋世俗化。世俗化是指我们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民主化和法理化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开放性、参与性、科学性、进步性日益增强,致使人们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再盲日崇拜、畏惧权威,而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理性思考,积极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和参与政治活动,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也更具现实性。
政治文化日趋模式化。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不同,一定社会或国家的政治文化会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呈现差异时,政治文化相应地形成明显的时代特色与不同的文化类型,这
种特色便是政治文化的模式化。政治文化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选择的结果,而是一定社会发展水平、一定社会结构、一定主体的精神状况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化的政治文化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公民平等、自由、民主、法制等观念逐渐取代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集权、依附崇拜等观念并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新时期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便是新型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逐步形成并呈现出现代化特点。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现代政治文化所带的历史痕迹,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意识影响,人们已习惯于依附性,缺乏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冷漠,极易形成对权利的极端崇拜,“官本位”等级思想严重,而且受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冲击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当前我国政治文化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步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治文化凝聚力和整合功能的发挥。
(二)政治文化的作用分析。
政治文化以其特定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一经形成便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定着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规定、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政权和权威人物的统治合法性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认识,进而规定着一国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
指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各种政治实践行为。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态度及倾向总是受特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一个人由自然人转变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政治人,能以一定的政治热情及政治判断投入政治实践活动时,政治文化可以引导人们如何遵循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如何坚守社会认可的政治规范,选择“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影响政治过程。政治过程主要指公共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不同政治文化对于公共决策的制定、实施方式和程序,公民参与方式和程序,对公共秩序的评价与反馈方式,是不相同的。
影响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政治制度的建立、维护和变更具有深刻影响,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架框的确立,当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内容不同时,对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政治文化具体内容的不同造成了政治变革形式上的差异。” [4]当新质的政治文化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时,必然会引发政治体系的变革。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价值体系取代了原有的封建政治文化价值系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构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等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信仰、政治理想的危机。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纠正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条式曲解,重新确立了其主导地位,重建政治信仰。但在当前,仍有一些公民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处于一种自在状态,相当一部分公民处于无政治信仰状态,主导政治文化所倡导的政治信仰存在认同层面上的危机。体现在现实层面则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意识淡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缺乏广泛的文化心理支撑,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官僚主义现象普遍,权力过分集中。
(二)出现多元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社会统合功能弱化。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社会价值多元化,与之相对应的便出现了政治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政治制度价值标准的认同程度。当前,不少干部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和漠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动摇和淡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封建主义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成分大大增加,都是这方面的直接表现。
(三)中国社会出现政治冷漠现象。在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运作中,政治是以帝王为核心,宫廷为舞台的“神秘政治”,平民不得不把自己排除在政治之外,不仅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欲望和兴趣,而对政治产生一种深重的冷漠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但距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仍相差甚远。
三、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取向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总体模式就是:牢固的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标准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全体人民,繁荣各种非主流政治文化,坚决抵制和批判一切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的滋生与泛滥,确立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目标,即平等的政治文化、公开的政治文化、民主的政治文化、法治的政治文化、和谐的政治文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地位的巩固和发展,都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因为他们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上最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工人阶级和和劳动人民行动的指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必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奠定物质基础。
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及其蕴含的政治文化的经济基础。我们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人民民主是与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核心内容。
(四)培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在政治意识上引导公民树立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性;在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上,积极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把对人类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作为政治信仰的重要内容,团结一致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五)以立足中国现实为根基,面向世界为发展方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现实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它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保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政治立场,必须确保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价值本位;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还必须面向世界,必须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它要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证明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加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政治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