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必要性的思考

2016-04-09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教育与学科的角度来讲,高校艺术教育和德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都以独立的姿态存在着。艺术教育以其时代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及活泼轻松的教学形式和途径深受学生追捧,其主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事情、事物美感的感受,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辅助作用。而德育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普遍道德观,并适应社会,被社会所认可的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观念的社会人。但是,如果从人的素质这个角度出发,二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优缺点却能够互补并有机结合。如德育的教学形式相对比较枯燥、单一、死板生硬,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说服力不足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将艺术教育的形式嫁接、渗透德育的内容,以隐性课程、课程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能够发挥彼此的优势,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环境等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与德育的交织关系

 

  美国学者雷德尔和杰苏普曾指出,自柏拉图以来到现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始终在艺术家、批评家中是最有生命力的命题之一。艺术教育与德育在基本内涵、特点、形式方面有着质的区别,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1.教育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的形式的美的教育,主要以教育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体验美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气质,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人。而德育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道德认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直接目标即是打造学生的心灵美,内化学生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行为。艺术教育和德育两者的教育目的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都把启迪人的情感,塑造美的心灵为价值取向,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逐渐由双轨到并轨的过程,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教育内容的借鉴性

 

  战国时期著名的孔子传人公孙尼子在《乐记》中写道:乐者,所以象德也。其大致的意思即是,苜乐是道德的升华,是道德局尚的表现。这就说明,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与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息息相关。艺术教育和德育是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艺术教育通过生态形象的形式来感染人、启迪人,在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方面具有传统理论道德灌输不可比拟的优势。

 

  3.教育形式的转移性

 

  德育受有关规制的约束,在教育的形式上,有时难以摆脱固有的束缚。但人是自觉的主体,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活泼、活跃、个性等特点及他们深受当前社会各种诸如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影响的前提下,仅仅依靠理论说教是无法让人信服和主动接受的。而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方式是生动的,途径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使受众在接受道德过程中化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由强制的灌输为积极的内化,可以说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这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结果。

 

  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效

 

  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有效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就要注意与时倶进,用鲜活的艺术教育的形式渗透到德育过程中。

 

  1.德育内涵一拓展丰富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高等学校的任务除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人才之外,还担负着这样的德育重任。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他们精力充沛、单纯活泼、好奇理论探讨心强、想象力丰富、接受新事物快,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在不良的负面社会影响袭来时,往往难辨真伪、善恶、美丑,尤其是当受到负责文化影响时,往往容易把持不住。因此,要把德育的内涵不断进行拓展丰富,擅长用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审美的艺术教育介入,借助新颖、时尚的艺术形式,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实现艺术的德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教育者要将优秀的文化、美好的作品以合理、吸引人的方式推介给大学生,用高尚的美德感染他们,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德育形式一多样创新

 

  美国教育学者布卢姆(B.BIoom)在《教育学的无知》(1972)—书中曾说,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艺术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它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爰好、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迎合了现代大学喜欢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的心理,是一种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方式。而且艺术教育以其灵活性、多样性和无限可创新性的形式供大学生选择,如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电视等等,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QQ截图20160409102945.png


  3.德育途径一广泛拓宽

 

  艺术教育在德育序列中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的重视越来越普遍。部分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途径广泛的艺术教育德育活动,如有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舞蹈队等大学生艺术团体,校园内经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书画作品展、歌手大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始终将积极向上、道德规范贯穿其中,在无形中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艺术教育的这种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是道德说教所无法取代的,它不仅能让大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的激发,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人格、品质上有进一步地提升。

 

  艺术教育德育功效的现实途径

 

  艺术教育要真正地发挥其德育功效,不仅仅在于正视其固有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在现实中切实地去研究相关的体系建构和操作规程,以保障艺术教育不是停在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地融入到德育的全过程。

 

  1.注重德育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中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出现,其是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简单地以传授-接受的形式存在,更不是一味地政治说教和枯燥讲解,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要将它变成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爰美和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艺术殿堂。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能力,还要有较好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正确理解,要将艺术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贯穿于德育课堂,要用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形象作为手段、方式、途径,凭借教学美、教师美为学生营造美的课堂,为他们创造美的环境,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形成双向交流,互相内化的氛围。

 

  2.注重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形成多样化的德育形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各高校要注意整合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多种資源和多种渠道,组织开展大学生乐子参加、喜子展现的多样性艺术教育活动。如可在高校内设置一些诸如音乐、美丽、书法、戏曲、影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每年定期举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邀请有关文人、学者、创作者开展艺术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艺术下乡、到街道等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提高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帮助他们消解不良情绪,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注意艺术文化环境营造,优化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艺术文化环境如雕塑、校史馆、展览馆等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熏陶,另一方面,要通过在教学楼、实训实验室、学生公寓、操场、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德育艺术长廊、书画摄影巡展,格言警句牌等,赋予校园景观以艺术气息,增强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在长期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德育功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