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舒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为指导,坚持理论、实践、历史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创新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中国实际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正确的理论观指导。******总书记的上述论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全面阐述。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体,立场和观点当然是更为根本的,而方法论对于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出发点,接受和形成正确的观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列宁认为,马克思“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和本质是辩证法,而辩证法之所以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就在于:①它始终基于客观现实,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规律;②客观现实是永恒发展的,是具有多侧面的;③人类认识的任务是对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内在联系性——规律的把握,因而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有限的,需要在不断完善、深化、去除其片面性中发展。
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必然导致错误的理论观,它包括: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中的指导地位的自由主义观点;背离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僵化地、一成不变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观点;背离科学态度和理论的严肃性,以主观随意性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附加的、片面的、割裂的和臆想式理解的形而上学观点。错误的理论观所造成的理论上实践上的危害,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和深切痛楚是要时刻牢记的,以防止我们的事业再出现重大失误。
从方法论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列宁:《致伊·费·阿尔德曼》)。列宁所提出的是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这种方法的倡行者。
首先,理论的。他们都十分重视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认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使他们自己获得了很高的理论起点。他们的继承又是批判的继承,并根据客观实际的本质和变化不断发展创新理论。他们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的态度,肯定和吸收前人的有益理论成果,又对他们的错误严肃批判,而对其局限性则在指出的同时给予理解。
其次,历史的。他们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所有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家都置于彼时彼地的条件和实践背景下加以分析。认为理论包括自己的理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也认为思想不是简单的对历史进程的描摹,它们具有抽象性和跳跃性。
第三,现实的。他们都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问题都源自于现实,理论的价值在于回答现实问题,指导人类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他们都主张理论不能是封闭和僵化的,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结合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们是运用理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理论创新,从方法论的层面,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二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全面、完整、深刻的,进而才能够是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的丰富性、完整性、深刻性决定了对它的任何片面、肤浅的理解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对其指导地位的动摇和怀疑。
比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将人的自由发展看作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形态后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提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及恩格斯晚年所作的更正——“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提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里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新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以一种形而上学方法理解,就会得出片面的、非此即彼的结论,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动力的论述,应该意识到它的系统性,包括它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有些因素可能还有它的历史阶段性,同时它又是分层的而非平面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着述中可以看到,他们实际上是把“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后动力”,即原动力;一类是相对于原动力而言的“直接动力”。他们视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为“直接动力”,而“最后动力”就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在这两个因素中,生产力又是最根本的。再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也必须做出全面的、深刻的、本质的理解,而不可将其割裂和对立起来。“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指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丢弃了它,我们必将迷失理论和实践的方向。“两个决不会”则是对“两个必然”理论的深化、发展和完善,它强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忘记了它,也将会带来实践的失误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贬损。我们必须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要面临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人类文明的问题。它们往往是良莠互见、精华和糟粕并存的。有的可以区分出“孩子”和“脏水”,有的则做不到这一点。比如,中国封建时期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人物身上往往表现为“忠君”的观念和行为,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再比如,西方现代哲学也有其局限性,但从观念、意识到方法又不乏我们可借鉴之处。因此,对待“古今中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的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具体运用。******同志今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精神的现代价值,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典范。
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展开,我们已经面临许多并还将面临更多新的、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要素和规则问题;推进民主建设与加强党的领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社会存在多元和价值观念多元问题;思想理论和文化领域的一元主导和古今中外法则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形成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力和感召力”。我们今天面临的仍然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主体,吸收包括中国传统的和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果,实现理论的综合创新的任务和使命。******同志的论述,既是发展社会科学,也是指导理论实现综合创新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符合古今中外法则的综合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
综合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原则性和主体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出发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主体。
2.人民性和实践性。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要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要用于指导实践,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3.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原理,哪些是需要在实践中发展的观点和结论,摒除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和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内容。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4.分析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坚持历史的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完整、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按照综合和辩证的方法,坚持古今中外法则,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和光大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价值。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综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综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