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浅谈理论·实践·创新: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审

2015-09-28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按照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实践为中心,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经典作家在理论与社会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扬弃旧理论和参与社会实践而逐步完善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并且是面向现实、关注社会、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进而,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方法与机制的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看,科学理论是有组织性、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又是一种开放的知识体系,它是通过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删除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旧知识而逐渐积累和发展的。因此,科学理论需要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科学的方法,确保按照这个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试验、提升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一个是自我批判机制,确保这个理论能够自我协调,避免自我矛盾,增强理论的系统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实现了方法意义上的科学性。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批判机制,实现了系统意义上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认识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客观事物的无限性,是由各种纯粹的有限性组成的。同样,绝对的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彼此并列的和相继的从事这种无限。”马克思在回答女儿的《自白》即“喜爱的箴言”里这样写道:“Deomnibusdubitandum”(怀疑一切)。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为真理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人的社会,与离开社会的人,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位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国关注实践、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推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的。正是以社会实践为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揭示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研究的突出贡献。随着实践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进一步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的发展也没有止境。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人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推进新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两者的良性互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因此,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为了简单的套用,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中发展,在运用中推进,在实践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终结,只能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而推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
  二、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实践、创新具有静态意义上的并存性
  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具有一定结构的静止的理论体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包含了对现实的实践性、创新性的理解,包含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追求。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不仅仅关注社会的“此岸性”存在,而且关注社会的“彼岸性”存在,是“此岸性”与“岸性”的统一。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世界观的超越,就是否定现实的合理性,从社会改造与发展的意义出发,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对社会更合理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自由的、多重选择的现实性,也对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不断探索,是对人类征服与改造社会的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是人们不断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新成果、新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这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凹因此,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造成影响,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义。

  (二)理论、实践、创新具有动态意义上的发展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斯大林明确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同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也正是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理论、实践、创新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机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按照理论、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
  (一)研究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就马克思主义来看马克思主义。而要从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高度,对于人类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问题总是与对策相互比较、依存、转化。马克思主义不是空穴来风,是当时一定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条件的必然结果。“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结论,不是因为它是终极真理,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揭示了科学精神,为真理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与人类历史上的多种结论、思想、学说相互借鉴、碰撞的结果,是对其他理论的扬弃与发展。不懂得人类历史,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成长的历史,就不会懂得人类思想的历史,不会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而不是更早或者是更晚产生马克思主义;不会知道,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一百多年里,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懂得,为什么在当今新的时代中,不仅仅要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以实践为中心,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
  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提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把哲学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之中解救出来、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中解救出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建立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茁壮成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需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勇于研究现实、敢于开拓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部分到整体,从挫折到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走过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路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会形成如此的轨迹,是因为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的必然,是与世界各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认识、理解与接受有关系,与理论的不断发展有关,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体现。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既有的文本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基础上的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不断取得新的形态,形成了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新的时期,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正如邓小平所概括的,“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维度。深人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遵照其中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