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不仅预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基础产生强大冲击。而且对我国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上层建筑也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确高效地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着手,深刻阐述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情形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意义
新时期,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态势,面对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尤其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并取得很大成功;二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三是国内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这些与马克思主义不相一致的杂音、噪音,程度不同地干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用改革和进取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深化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一、有利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
列宁曾经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完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党的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政党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果一个政党没有自己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主张和政策,或者说它的这一套东西与别的政党毫无两样,它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对于执政党而言,更不可能完全抹去意识形态的痕迹。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都应该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一般而言,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国家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有维持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天然职能,而且借着各种文化和思想形态的手段,将该党意识形态所体现的阶级内涵与价值诉求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主流社会意识,既为政权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提高政党的政治动员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
新时期,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作指导。列宁一再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也明确指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和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隔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指导我们党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我们党,使党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无负于人民的重托和希望,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无疑给党的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机遇面前,有的人却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在党的性质问题上,有人认为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了,它的对立面的工人阶级就不复存在了,因而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全民党”;在党的纲领问题上,有人说共产主义“渺茫”,社会主义“模糊”,资本主义“实在”,现在搞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有人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诸种学术流派的一种。应当与其它学术流派“平起平坐”,不能作为超越其它流派之上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宗旨问题上,有人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太高,难以做到,主张把商品交换原加入党内生活,用“利益机制”指导党员的行动;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有人说民主集中制是造成个人专断的根源,是与民主不相容的,应该废除它;在党的领导问题上,有人认为经济的多元化,必然产生政治上的多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多党制经济不是搞得很好吗,提出在中国应该实行“多党制”;等等。所有这些,是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相悖的,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才能在理论上明辨是非,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坚定自己的正确信念。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这里说的“先进理论”,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做“先进战士”,就必须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就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保持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在重大的原则面前、是非面前毫不动摇。
只有学习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才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变得眼界开阔,胸襟宽广,志向远大,境界高尚,信念坚定,成为一名清醒的有作为的“先进战士”。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党员干部的思维和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就会大大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就会极大增强,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就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就能实现。
二、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却忽视公正和公平。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取向,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两者的适当结合,将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可以说,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在90年代末期市场原则开始席卷非经济领域,大有成为整合社会生活机制的势头。
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在社会市场里,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将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显示,中国政府既有政治意愿也有财政能力来充当社会市场的助产士,虽然无论在意愿还是能力上,两者都有待加强。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在当代世界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或缺。
我们应该注意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是其整个经济学说中最基本的观点。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待这一原理,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明确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再者,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处理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社会再生产诸环节中,生产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比如,消费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他诸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起决定作用,但对生产这一方面来说可起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近些年来,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明显地体现了消费需要对生产的决定作用。过去片面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消费的需要,为生产而生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换与分配也会在单方面形式上决定生产。市场扩大,交换范围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扩大——明显的例证就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三、有利于辨析当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构建和谐社会
自社会主义中国诞生起。西方敌对势力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苏联东欧共产党的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它们把和平演变的重点转向中国。它们视中国为眼中钉,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刻妄图“西化”和“分化”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西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这两股思潮充当急先锋,它们以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等政治观点为核心,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多元主义和趋同论为理论基础,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根本的价值观,以我国的党员干部为主要腐蚀对象,相互配合,互相呼应,和平演变中国。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当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成为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现实条件下,克服思想观念上的庸俗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力量。中国作为一个有l3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对错误的思潮予以有说服力地批判。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失误,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是共产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历史教训。苏联垮台是苏联领导人从丧失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到丧失统治意志为止的过程。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苏东崩溃首先是信念的崩溃。当一个党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当人们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失去了心理和道德依据,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失去了信心,这个党、这支队伍和这个事业还怎么能存在和发展下去呢?当今,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在苦难中经受锻炼,从挫折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提升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水平和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激励人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邓小平说过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和谐社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实际行动,是造福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这种神圣而强烈的追求,有这种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精神,把我们的智慧力量集中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上来。“社会和谐”是整个人类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追求的社会理想。“******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也明确指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历史时期,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何平稳顺利地度过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尤其需要处理好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果不能对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性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客观规律,意识形态将没有任何真理的力量;而如果没有最广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础,意识形态注定失去现实的物质力量。意识形态的坚持、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必须加以解决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十分艰巨,不但需要统一思想和行动,还需要凝聚智慧和力量,特别需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地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尤其不能忽视思想文化的建设,因为,思想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它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而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因此,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自觉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努力实践入党宣誓时许下的庄严承诺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